飞虱虫养疠霉论文_周湘,王大伟,郭恺,毛胜凤

飞虱虫养疠霉论文_周湘,王大伟,郭恺,毛胜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飞虱虫养疠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孢子,丙烯酰胺,凝胶,假根,固体,生殖力。

飞虱虫养疠霉论文文献综述

周湘,王大伟,郭恺,毛胜凤[1](2014)在《扫描电镜观察飞虱虫疠霉侵染水稻害虫褐飞虱(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稻飞虱如褐飞虱频繁威胁东亚和南亚的水稻生产。化学杀虫剂作为控制虫害的主要手段时常引发环境问题和害虫抗药性。昆虫病原真菌飞虱虫疠霉是稻飞虱的天敌,了解该菌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是开发其生物防治潜能的必要前提。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飞虱虫疠霉侵染寄主褐飞虱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观察。飞虱虫疠霉的分生孢子接触到褐飞虱体壁后可迅速萌发产生侵染性芽管,侵入虫体。经过4d左右的体内潜伏期,飞虱虫疠霉菌丝重新在寄主体表出现。最先突破坚硬体壁的部位为虫体腹部。3种特化菌丝形成于虫体表面,包括假囊状体、假根和分生孢子梗。假囊状体向虫体四周空气中伸出,很可能是帮助真菌探知周围空气湿度状况并吸收湿气用于开启新一轮的侵染循环。假根将虫尸固定在原位植株上,利于之后分生孢子梗主动弹射侵染性分生孢子感染附近健康寄主。这次观察结果显示飞虱虫疠霉具备用于稻飞虱生防的潜能,有必要开展其扩大培养和剂型化研究推进该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贾春生[2](2011)在《广东省飞虱虫疠霉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广东省昆虫病原真菌资源调查中发现的一种经常在褐飞虱种群中引发流行病的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研究。经鉴定,该菌为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并就其感染飞虱后对褐飞虱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该菌初生分生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测定。为开发利用该菌防治褐飞虱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1年02期)

陈娇[3](2005)在《飞虱虫疠霉诱导的褐飞虱和桃蚜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防御反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henoloxidase-activating system,proPO-AS)是昆虫最重要的体液免疫系统之一,在抵御异源物入侵、表皮硬化、伤口愈合等重要的生理反应中起作用。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昆虫上,而较少涉及小型昆虫,本研究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磨法制备粗体液,初步建立小型昆虫proPO-AS研究体系,为虫霉一小型昆虫免疫互作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褐飞虱和桃蚜proPO-AS的激活特点 本章研究了几种化学因子对虱液和蚜液中pmPO-AS的激活特点。在0.1~100 mM的Ca~(2+)浓度范围内,随着Ca~(2+)浓度升高,虱液和蚜液的PO活性迅速增强,在30 mM Ca~(2+)浓度处达到最高值。当Ca~(2+)浓度进一步增加时,PO活性反而下降,但:PO活性并没有降到0,而是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昆布多糖溶液的浓度从10~(-4) mg/ml升高到10 mg/ml时,虱液和蚜液的PO活性也随之升高,进一步提高昆布多糖浓度也未见PO活性的峰顶出现。在六种葡聚糖对proPO的激活作用中,昆布多糖的激活作用最强,其次为酵母聚糖,两者的激活作用显着强于其它多糖。昆布多糖对虱液proPO的激活显着强于酵母聚糖,在对蚜液proPO的激活作用中,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Curdlan对虱液和蚜液都没有激活作用,其PO活性水平和对照相近。甘露聚糖、右旋糖苷和纤维素的PO活性处于同一水平,极显着低于对照的PO活性,也就是说这3种葡聚糖降低了PO活性。这些结果表明了β-1,3-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proPO-AS,和proPO-AS的选择性反应。研究中发现Ca~(2+)和PMSF加样顺序的不同会影响PO活性:在虱液中,先加Ca~(2+)后加PMSF,明显抑制PO活性,其PO活性极显着低于对照:而先加PMSF后加Ca~(2+),则没有抑制作用;在蚜液中,先加Ca~(2+)后加PMSF不影响PO活性,而先加PMSF后加Ca~(2+)的PO活性甚至极显着高于对照。至于其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 褐飞虱与桃蚜体内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的分离及对飞虱虫疠霉的免疫活性用酵母聚糖沉淀法从褐飞虱中分离到一个45.4 kDa的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βGBP),从桃蚜中分离到2个βGBP,分子量为44.6 kDa和48.2 kDa。但是昆布多糖沉淀法和curdlan沉淀法未能获得明确的蛋白主带。向不同葡聚糖沉淀后虱液和蚜液中加入Ca~(2+)和昆布多糖以测定PO活性,结果发现不同沉淀后粗体液中的PO差异较大。其中,昆布多糖沉淀后粗体液的PO活性最高,极显着高于对照的PO活性,结合电泳结果,说明昆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5-01)

梁勇[4](2003)在《同翅目昆虫专性病原真菌飞虱虫疠霉的固体培养法及其虫尸模拟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 (Hori) Humber)是同翅目昆虫的专性昆虫病原真菌,分类上属于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的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常引发飞虱、叶蝉的流行病,也侵染蚜虫、沫蝉等寄主。侵染体的高效低成本繁殖长期困扰虫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针对这一普遍性的技术难题,本研究以飞虱虫疠霉F95129菌株为对象,以黍米、粟米为基本材料,探索建立简便易行的侵染体繁殖技术体系,并对培养物进行了产孢潜能及其影响因子的评价以及针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侵染性测定和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 固体培养 筛选确定了以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俗称黄米)和粟米(Setaria italica L.,俗称小米)为最适固体培养基质,对飞虱虫疠霉进行了成功的繁殖试验。将菌丝生物量约为25mg/ml的菌丝液按20%的比例(v/w)接入经高温湿热灭菌并适度熟化、含水量分别为45%和42%的黍米及粟米中,在25℃和12L:12D条件下直接培养,所获3~17d黍米和粟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因培养天数不同而异。采用自行设计的采孢装置和精确定量测定方法,黍米培养物以培养5d的产孢量最大,达17.1±1.3×10~4个孢子/粒,培养7~11d的黍米产孢量为13.0~13.9×10~4个孢子/粒。粟米培养物以培养7d的产孢量最大,达10.9±0.62×10~4个孢子/粒,培养3~5d和9~11d的产孢量为8.5~10.7×10~4个孢子/粒。相对于新鲜蚜尸2.3±0.3×10~4个孢子/头的平均产孢量和≤60h的有效产孢时间,5~11d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高出5.6~7.4倍,3~11d的粟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则高出3.7~4.68倍,有效产孢时间均延长1倍以上。在培养物侵染性的定性测定中,黍米培养物接种7d内导致桃蚜感病死亡69.8%,粟米培养物引起感病死亡68.7%。结果表明,飞虱虫疠霉黍米和粟米培养物的生物学性状类似于该菌侵染致死的蚜尸,故单颗米粒培养物相当于天然虫尸的模拟物,但单颗米粒的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远优于单头天然蚜尸。由此首次建立了利用谷物直接培养虫疠霉而制备人工模拟虫尸的技术体系和评价方法。 黍米培养物的侵染性及毒力 用飞虱虫疠霉黍米培养物作为侵染体源对桃蚜2~3龄若蚜进行了9个序列孢子剂量(0.4~50.1个孢子/mm~2)的生物测定和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孢子浴”接种后第5~7d的LC_(50)分别为3.0、1.7和1.2个孢子/mm~2,LT_(50)从4.5个孢子/mm~2的4.6d下降到26.3个孢子/mm~2的3.2d,所有感病死亡的桃蚜均表现典型的虫病霉症。结果表明,飞虱虫病霉的黍米培养物具有该菌对寄主固有的侵染性和毒力,但接种体的制备简单易行且成本低,适用性强。 影响黍米培养物产袍的因素在黍米处理方式、初始接种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等尽量一致的条件下,3个不同批次黍米培养物的总产抱量无显着差异。在不含营养的水琼脂平板上,黍米培养物的产抱总量因温度不同而差异极显着。适温范围为20一30℃,尤以25℃最适,可持续产抱6d,而20℃下产抱持续达7天;10℃下产抱缓慢且量少,持续时间达gd;5℃下未见产抱,可视为该菌产抱的低温极限。在最适温度下的不同湿度处理中,黍米培养物在水琼脂平板上产抱量最大,在惰性基质上100%RH下的产抱量次之,而在98%RH下则未见产抱。在最适温度下,黍米培养物在半光照半黑暗(12L12D)下的产抱量稍高于全黑暗(OL24D)和全光照(24L0D)下的产抱量,但各光照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由此可见,在所测试的因素中,湿度和温度对黍米培养物产抱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光照影响较小。不同培养批次间产抱量的一致性说明黍米培养飞虱虫病霉的方法稳定性良好。 连续继代黍米培养对产袍和毒力的影响虫霉在连续继代培养中常发生生物学性状的衰退或变异,使产抱力和毒力下降甚至丧失。在历时50d连续10次用黍米培养物对飞虱虫病霉进行的转接继代培养中,第1次转接培养用挑碎的平板菌落接种黍米,所获培养物的产抱量显着高于后续代次。而在第2一10次的继代培养中直接使用上一次获得的培养物按15%的比例接种黍米,检测第2、6及10代培养物的产抱量虽略呈下降均势,但相互间差异不显着。这说明继代培养本身对黍米培养物产抱量的影响较小,但接种体的质和量对黍米培养物产抱量的影响则较大,使米粒充分均匀地接触接种体是保证黍米培养物质量和获得高产抱量的主要因素。用第1、5及9代黍米培养物对桃蚜2一3龄若蚜分别进行30 min的单剂量抱子浴接种试验,均表现很强的侵染力,各代培养物的实际接种剂量分别为25.2个抱子/mmZ、18.7个抱子/mmZ和21.0个抱子/mmZ,对桃蚜的LT50分别为3 .7d、4.7d和4.8d。其中,第1代培养物较强的毒力明显主要由较高的实际接种剂量所致,但第5和第9代培养物之间在毒力方面无明显变化。 黍米培养物的贮存虫霉培养物保存的难度较大。飞虱虫病霉黍米培养物能否在常规条件下贮存,是黍米培养技术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用白碳黑、硅藻土和变色硅胶对新鲜黍米培养物进行处理并在5℃和10℃下保存,均导致其快速丧失产抱能力。这说明白碳黑、硅藻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7-01)

冯明光,梁勇[5](2003)在《飞虱虫疠霉黍米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黍米(Panicum miliaceum)作为营养基质,对侵染飞虱、叶蝉及蚜虫的飞虱虫病霉(Pandoradelphacis)进行固体培养实验。将菌丝生物量约为25mg/mL的菌丝液按20%的比例(体积重量比)接入经高温湿热灭菌而适度熟化、含水量为45%的黍米中,在25℃和12L:12D条件下直接培养,所获 3~17d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因培养天数不同而异。以培养5d的黍米产孢量最大,达(17.12±1.31)×10~4个/粒,培养7~11d的黍米产孢量为13.00×10~4~13.90×10~4个/粒。相对于新鲜蚜尸(2.32±0.34)×10~4个/头的平均产孢量和≤60h的有效产孢时间,5~11d黍米培养物的产孢潜能高出5.6~7.4倍,有效产孢时间(144h)延长2倍以上。将106头桃蚜(Myzus persicae)成蚜暴露在黍米培养物中2h后接种,7d内的感病死亡率为69.8%,而对照蚜虫中无一染病死亡。结果表明,飞虱虫疠霉黍米培养物的生物学性状类似于该菌侵染致死的蚜尸,而且每颗米粒的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远优于天然蚜尸,可作为虫霉病传播源而成为天然虫尸的模拟物。(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3年11期)

冯明光,徐均焕[6](2002)在《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ics)“孢子浴”接种的桃蚜 (Myzuspersicae)无翅成蚜在离体甘蓝菜叶片 (6 5cm2 )上建立蚜群 ,在不同温度 (10~ 30℃ )和湿度 (74 %~ 10 0 %RH)的组合条件下任其繁衍、发病和交互感染 ,以评价该菌的控蚜效果 .在 2 5个温、湿度组合处理 (8次重复 ,每重复含 3头接种成蚜 )中 ,蚜群均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 .在历时 30d的观察中 ,以高温 (2 0~ 30℃ )、高湿 (95 %RH)组合条件下的蚜群发病快且死亡率高 ,蚜尸上产生的孢子有效地引起若蚜继发性感染 .与相同温度下不带菌的对照蚜群相比 ,30℃下所有湿度的控蚜效果均最佳 :第 4d达 6 0 %以上 ,第 16d达 10 0 % .在 2 0℃和 2 5℃下的控蚜效果仅次于 30℃下 ,各湿度除个别例外 ,第 8d的控蚜率达 30 %以上 ,第 2 0d达 80 %以上 .在 10℃和 15℃下 ,控蚜效果一般不如上述较高温度下 ,且与湿度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但最大控蚜效果均发生在 10 0 %RH处理中 .结果表明 ,飞虱虫疠霉用于蚜虫防治的潜力很大 ,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11期)

冯明光,徐均焕[7](2002)在《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桃蚜体壁上的附着与入侵》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 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 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其中多数为侵染性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具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陷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 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体壁。到24 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2年02期)

徐均焕,冯明光,余伟[8](2002)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飞虱虫疠霉对桃蚜生殖力和内禀增长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7日龄桃蚜Myzuspersicae用高剂量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接种后 ,饲养于不同温 (10~ 30℃ )、湿 (74%~10 0 %RH)度组合条件下观察其生殖力及内禀增长力 (rm)的变化。结果表明 ,被接种个体生殖力比对照显着降低 ,且下降幅度受温度、湿度及温湿互作的影响。在各处理组合中 ,尤其以 2 0~ 30℃和 95 %~ 10 0 %RH的条件下下降更为明显。各处理rm 在不同温度间差异显着 ,均随温度呈抛物线形变化 ,2 5℃下达最高 ,但不同湿度间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 ,被接种蚜的rm 除 10℃与各湿度组合间无显着差异外 ,其余温湿组合下均显着低于对照。上述分析表明 ,飞虱虫疠霉的侵染能显着影响桃蚜生殖力及rm,尤其是在桃蚜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效果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刘志强,冯明光,徐均焕[9](2001)在《飞虱虫疠霉液培菌丝的凝胶化及其杀蚜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丙烯酰胺淀粉凝胶包埋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液培菌丝,制成含营养和不含营养的虫霉凝胶,并测试其产孢能力及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侵染力。经持续9 d产孢观察,相同菌丝量条件下,含营养的虫霉凝胶的累计产孢量(1910.9 个/mm2)为不含营养的虫霉凝胶的3.14倍(608.5个/mm2)和对照(纯液培菌丝)的4.69倍(387.5个/mm2)。用虫霉凝胶的“孢子浴”接种桃蚜居群(成蚜与不同龄期若蚜的混合),在2.23个/mm2的剂量下,接种后第7 d的死亡率达82.3%。结果表明,丙烯酰胺淀粉凝胶作为载体材料,与飞虱虫疠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相容,对虫霉的剂型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1年03期)

刘志强,冯明光[10](2001)在《干燥与温度对飞虱虫疠霉凝胶化菌丝产孢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entomophthoraceous fungus, Pandora delphacis, is a microbial agent highly potential for control of sucking|type insects.In this study,effort was made of gelatinizing the mycelia of the isolate F95129 from submerged culture using polyacrylamide|starch gel pwder and sodium alginate.The resulting film|like gel of the mycelia sporulated very well,indicating that the materials used for gelatinization of the mycelia was biologically compatible with P.delphacis. Then,the gelatinized mycelia were slowly dried in silica chamber at 4,14,and 24℃,respectively.After 35|day drying and storage in the chamber,however,a 22.7%~92.8% decrease of sporulation capacity occurred in the film|like gels,which then had different water content.The nutrient|supplemented polyacrylamide|starch gel stored at 14℃ with water content of 6.1%~7.4% was best for largely decreasing the loss of sporulation capacity among the combinations of gel,nutrition,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could be possible to choose a desirable gel for longer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elatinized P.delphacis mycelia.(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飞虱虫养疠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在广东省昆虫病原真菌资源调查中发现的一种经常在褐飞虱种群中引发流行病的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研究。经鉴定,该菌为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并就其感染飞虱后对褐飞虱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该菌初生分生孢子萌发率进行了测定。为开发利用该菌防治褐飞虱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飞虱虫养疠霉论文参考文献

[1].周湘,王大伟,郭恺,毛胜凤.扫描电镜观察飞虱虫疠霉侵染水稻害虫褐飞虱(英文)[J].菌物学报.2014

[2].贾春生.广东省飞虱虫疠霉的初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1

[3].陈娇.飞虱虫疠霉诱导的褐飞虱和桃蚜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防御反应比较[D].浙江大学.2005

[4].梁勇.同翅目昆虫专性病原真菌飞虱虫疠霉的固体培养法及其虫尸模拟培养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D].浙江大学.2003

[5].冯明光,梁勇.飞虱虫疠霉黍米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J].科学通报.2003

[6].冯明光,徐均焕.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2

[7].冯明光,徐均焕.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桃蚜体壁上的附着与入侵[J].菌物系统.2002

[8].徐均焕,冯明光,余伟.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飞虱虫疠霉对桃蚜生殖力和内禀增长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2

[9].刘志强,冯明光,徐均焕.飞虱虫疠霉液培菌丝的凝胶化及其杀蚜活性[J].菌物系统.2001

[10].刘志强,冯明光.干燥与温度对飞虱虫疠霉凝胶化菌丝产孢特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飞虱虫养疠霉论文_周湘,王大伟,郭恺,毛胜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