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绪东,于健伟,羊月祺,韩莹瑶,纪志峰,许迎新,高虹,李鑫[1](2021)在《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法:调研国内外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研究现状,梳理医疗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发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的实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研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应用网络AHP软件(yaanp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两家医院(A医院和B医院)的CT及彩超使用管理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组成,能够指导相应科室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设备。经过改进,A医院放射科CT、产科彩超和妇科彩超平均检查完成时间缩短约4 min、10 min和6 min;B医院放射科CT和超声科彩超平均检查完成时间缩短约27 min和18 min。结论: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在服务能力提升、学科建设发展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改进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张华伟[2](2021)在《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方法:结合新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对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的要求研究。结果:提出健全机构、加强宣传、加强人员培训、加强风险监测、加强信息化建设、医学装备计量与质量检测相结合的思路,构建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体系。结论: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从各种途径加强对计量设备的安全管理,为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的开展提供支持,全力保障医疗设备使用安全以及医疗诊疗质量。
王孝琪[3](2020)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进行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探讨HFMEA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参考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青岛市某三甲医院ICU开展为期1个月的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得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各重点环节得分,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以及病人监护仪使用中存在的病人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线资料。2.根据HFMEA工作程序,确定工作主题,组建跨学科项目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HFMEA相关知识培训,确定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通过决策树分析筛选出需改进的高风险失效模式,运用三角测量法分析高风险失效模式的潜在失效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3.将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运用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实施改进措施4个月后比较改进前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相关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分,评价HFMEA管理模式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对1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实践环节总得分为(72.39±6.93),得分率为72.39%。各重点环节得分率最高的是监护仪设置(84.42%),最低的是持续使用监护仪(57.25%)利用自制观察表对监护仪使用的13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发现:规范率最高的是正确安放心电极贴(95.07%)和正确连接氧饱和传感器(90.41%),规范率最低的是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和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分别为51.96%和52.48%。2.通过风险矩阵评估和决策树分析共筛选出未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使用前未检查巡检维护标签、心电极贴安放位置错误、心电极连接错误、心电极接触不良等16项需改进失效模式,经过小组讨论和床旁观察和焦点访谈后分析失效原因,制定如下改进措施:加强病人安全文化培训和病人监护仪使用的针对性培训;制作并应用使用监护仪病人交接班清单;与医学工程科合作每月进行病人监护仪维修维护和培训;在病人监护仪旁悬挂使用流程和心电极贴安放位置示意图等标识,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将病人监护仪使用情况列入科室质控项目。3.通过应用HFMEA进行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实施改进措施后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规范率提高: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规范率由51.96%上升至81.25%,使用前检查巡检维护标签规范率由55.90%上升至91.84%,血压计袖带安放规范率由84.25%上升至92.57%,系统时间、监护对象设置规范率由84.51%上升至95.17%,观察、记录监护指标规范率由71.79%上升至83.52%,处理监护仪报警规范率由58.46%上升至81.94%,定时更换电极贴规范率由50.96%上升至90.71%,定时松解血压袖带规范率由58.68%上升至77.87%,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规范率由52.48%上升至67.52%,清洁消毒规范率由71.91%上升至87.80%;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由36.10%下降至14.21%,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破损发生率由7.32%下降至2.03%,佩戴血压袖带肢体皮肤潮红发生率由52.68%下降至39.09%,监护仪报警引起失眠发生率由43.41%下降至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改进措施后,除未清洁监护仪外,其它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均小于8,且改进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人监护仪使用过程存在风险,使用规范性有待提高,需进行使用风险管理。2.HFMEA有助于筛选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中的高风险环节,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改进措施。3.实施基于HFMEA的改进措施后可以提高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防范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HFMEA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值得在其他医疗设备使用风险防范中推广。
李志勇,孙晓伟,钟银保,吴航,严汉民,李鹏伟,曾凯,赵自林,崔泽实[4](2020)在《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服务于行业能力建设。方法:从国家政府部门网站、公共数据平台、国际国内行业机构网站等数据源提取样本文献,经文献复习及访谈信息资料收集,挖掘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功能定位、职能、任务及能力相关高频要素词数据,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分析;进行国内外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梳理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聚集指标,运用逻辑树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其层级指标体系。结果:文献计量表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能力是一个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我国政府部门有关文件、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一些国家行业机构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并开展教育与培训、资质认证辅以推进。我国中文期刊文献计量与国家文件解读分析结果比较以及与国际文献分析结果比较表明,在岗位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上互为趋同、互为存异,但我国与WHO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职能范围和任务指标的广度、深度及开展工作成熟度上的差距,需要引起业内关注。根据岗位职能与任务要求关联要素词聚类、逻辑树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初步生成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由"理论与方法学运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科技创新与教学指导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5个一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延拓至二、三级指标。结论:在国家有关文件解析及国内中文期刊文献计量的基础上,对标国际行业组织的论点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反映了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要求与行业发展趋向及研究聚焦点。通过继续研究不断完善,服务于我国医学装备行业能力建设实践。
燕楠[5](2020)在《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影响护理设备安全管理因素,为完善相关评价指标及管理体系提供客观的参照标准和理论依据。以使医疗护理设备符合规定的标准技术要求,处于安全、准确和有效的工作状态,以便提高管理者风险防范能力,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和护理质量,降低事故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护理设备安全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理清护理设备安全管理内容,建立条目池,进行专家咨询问卷设计,建立专家库。2、本研究按照便利抽样原则,在汇总大量相关文献后编成专家函询问卷,并对20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录入数据。利用yaahp11.0的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初步形成了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本研究对2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两轮函询问卷咨询,2轮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1%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和0.91,从权威程度看,专家权威程度均大于0.7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和0.191,Kendall W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2、构建了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23项的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均值为4.195.00,均高于3.50;标准差为0.160.58,均小于1.0;变异系数为0.10010.2146,均小于0.3;各指标的权重用yaahp11.0进行计算,各级指标一致性比率CR值分别为0.0167、00.0988、00.0741。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构建合理。结论本课题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三维质量结构”为理论依据,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初步形成了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环节质量(0.4695)、要素质量(0.2104)、终末质量(0.3201)。该指标体系构建的专家咨询结果可靠,信度和效度较好,能够为我国医院医疗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刘春阳,徐艳华,杨红,张建华[6](2019)在《安全监测在医院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中的作用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安全监测在医院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12月可正常使用的5大类77台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安全监测数据为研究资料,依据安全管理措施实施情况将2018年1-6月和7-12月安全监测数据分别设为实施前组和实施后组,对比分析两组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情况以及医师和患者对设备使用的满意度。结果: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前,累计问题数量为127个,实施后累计问题数量为57个,显着低于实施前;实施后设备故障的处理完成率显着提高,并逐渐达到100%。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后安全监测巡查问题数量总和、设备故障次数、故障处理次数和设备故障处理完成率数据均优于实施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x2=10.25,x2=15.61,x2=23.12;P<0.05);医师使用满意度和患者使用满意度均显着高于实施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3,t=-3.836;P<0.05)。结论:定期安全监测结合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可显着提高医院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
王海,荣丹[7](2019)在《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与隐患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手术室承担着患者的手术治疗任务,是医院开展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手术室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成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各种医疗设备获得安全管理,使其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发挥设备本身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进行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工作,提高使用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做好安全管理记录,使设备的维护工作有据可查,从而实现设备的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李心蕊,吕恒勇[8](2019)在《医疗设备安全应急管理探索》文中认为医疗设备作为医院正常诊疗功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协助诊疗功能发挥的正常与否关系着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作为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设备安全管理的分类、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事件的来源、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四个层面,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研究现状与笔者所在的医院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系列能够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设备安全应急管理的相关制度、措施,以期达到对医疗设备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规范、标准的应急管理的目的。这不仅对于指导设备科的应急安全管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医院医疗正常诊疗活动的进行和医疗安全的可持续性发展。
彭顺银,孙俊[9](2018)在《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文中提出在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中,根据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监测评估得分,确定各类医疗设备检测与巡查频次,从而制定预防性维护(PM)计划,加强设备的安全质量管理,实行医疗设备质量的持续改进,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保医疗设备操作安全、使用安全、患者安全,构造和谐、文明的就医环境。
董辉军[10](2018)在《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医疗体系中,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在应急处理、及时抢救以及术后康复等各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的医疗机构在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其原因在于医疗机构中未有一套完整可靠、科学合理的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为此,论文研究了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并就构建该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构建了一个由组织管理体系、设备使用过程质控体系以及设备质量保障控制体系共同组成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PDCA方法不断改善该体系,使得该体系更加适合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2)本论文设计了一个医疗机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控水平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并基于该评估体系,设计督查调研表格,对XX省内多家医疗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3)基于督查调研报告和评估数据,分析了医疗机构中关于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在质量控制与管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为医疗机构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控体系建设提出了多项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提升对策。研究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主要保障,论文的工作对解决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管理不完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
2.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 |
2.3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
2.4 科研效益评价指标 |
3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
3.1 评价结果 |
3.2 结果分析 |
3.3 改进措施 |
3.4 改进效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2)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设备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2 加强宣传增强法制观念 |
3 加强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 |
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
4.1 专职计量员的培训 |
4.2 兼职计量员的培训 |
4.3 相关人员的培训 |
5 加强医疗设备计量安全风险监测 |
5.1 严把准入关 |
5.2 计量设备安全巡检 |
5.3 安全监测考核 |
6 加强信息化建设 |
7 医疗设备计量与质量检测相结合 |
8 结语 |
(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样本量计算 |
2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3 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环节得分情况 |
3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
4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
讨论 |
1 病人监护仪报警设置得分较高,系统设置重视不足 |
2 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低,有待改进 |
3 病人监护仪使用不规范所致不良事件频发,威胁病人安全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HFMEA的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HFMEA小组成员一般资料 |
2 监护仪使用流程 |
3 风险评估 |
讨论 |
1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高风险失效模式筛选 |
2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中高风险失效模式潜在原因分析 |
3 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避免光环效应 |
4 基于HFMEA可以制定有针对性改进措施 |
小结 |
第三部分 HFMEA在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改进措施的实施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干预前后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
2 干预前后监护仪使用相关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
3 干预前后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 |
讨论 |
1 HFMEA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 |
2 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
3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4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4)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数据源 |
1.2 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工作领域与功能定位 |
2.1.1 我国情况研究 |
2.1.1. 1 国家文件要求 |
2.1.1. 2 职业大典要求 |
2.1.1. 3 学科依托 |
2.1.2 国际现状研究 |
2.1.2. 1 美国 |
2.1.2. 2 加拿大 |
2.1.2. 3 欧洲国家 |
2.1.2. 4 日本 |
2.1.2. 5 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盟临床工程分会 |
2.1.2. 6 WHO |
2.2 主要工作职能与任务 |
2.2.1 我国情况研究 |
2.2.1. 1 基于国家有关文件解析的岗位职责与任务能力要求分析 |
2.2.1. 2 我国中文期刊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 |
2.2.2 国际研究 |
2.2.2. 1 美国 |
2.2.2. 2 加拿大 |
2.2.2. 3 IFMBE-CED |
2.2.2. 4 WHO |
2.3 教育与培训 |
2.3.1 国际CEs毕业后教育与培训知识体系分析 |
2.3.1. 1 美国 |
2.3.1. 2 加拿大 |
2.3.1. 3 日本 |
2.3.1. 4 WHO |
2.3.2 我国现状与发展 |
2.3.3 本科教育对接岗位胜任力研究 |
2.4 与医学装备技术临床操作胜任力相关的专项研究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国家文件要素词与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的拟合分析 |
3.1.1 国家及时发布一系列政策有效指导行业发展 |
3.1.2 我国中文期刊计量表明有关研究报道积极响应国家文件要求 |
3.2 我国与国际在岗位功能定位及职能要求的比较 |
3.2.1 国内外医学装备管理与工程技术岗位功能定位和能力要求的比较分析 |
3.2.1. 1 工作领域与功能定位 |
3.2.1. 2 主要职能与任务 |
3.2.2 人员结构差异分析 |
4 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
4.1 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 |
4.1.1理论与方法学运用能力 |
4.1.2 技术操作能力 |
4.1.3 社会责任担当能力 |
4.1.4 科技创新技术指导能力 |
4.1.5 持续学习能力 |
4.2 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
5 结论 |
(5)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过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附录 |
附图 |
(6)安全监测在医院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中的作用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调查分析方法与内容 |
1.3.1 调查分析方法 |
1.3.2 安全监测内容 |
1.3.3 安全管理措施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安全监测结果 |
2.1 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安全监测情况 |
2.2 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安全监测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1 医疗设备安全监测意义重大 |
3.2 安全管理措施效果显着 |
4 结语 |
(7)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与隐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1.1 设备种类繁多,管理复杂 |
1.2 新型医疗设备的增加 |
1.3 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隐患 |
2 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与隐患 |
2.1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因素 |
2.2 记录管理不到位 |
2.3 可燃易燃物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
2.4 仪器设备常见的管理问题 |
2.5 耗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 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 |
3.1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工作 |
3.2 做好安全管理记录 |
3.3 可燃易燃物品的安全管理 |
3.4 仪器设备的定期保养和日常维护 |
3.5 耗材管理问题的解决 |
4 小结 |
(8)医疗设备安全应急管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安全管理的分类 |
2 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事件的来源[8] |
3 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4 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 |
5 医疗设备应急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 |
5.1 完善的制度措施与预案 |
5.2 建立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使用责任书 |
5.3 多形式、多渠道的应急安全预案培训与考评 |
6 结论 |
(9)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风险评估 |
2 法定与自主检测 |
3 医疗设备持续性质量管理 |
4 结论 |
(10)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路线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管理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2.1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概念界定 |
2.2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
2.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2.2 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
2.2.3 JCI标准 |
2.3 医学装备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2 戴明循环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3.1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方法 |
3.2 构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 |
3.2.1 构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组织管理体系 |
3.2.2 构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使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
3.2.3 构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保障质量控制体系 |
3.3 子体系权重设置 |
第四章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应用检验 |
4.1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设备质控督查与调研 |
4.2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三级指标评估体系 |
4.3 结果分析与评估 |
4.3.1 概况分析 |
4.3.2 具体指标及问题分析 |
4.3.3 问题总结 |
第五章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提升对策建议及总结与展望 |
5.1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提升对策建议 |
5.1.1 组织管理体系提升对策 |
5.1.2 设备使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对策 |
5.1.3 设备保障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对策 |
5.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与实践[J]. 王绪东,于健伟,羊月祺,韩莹瑶,纪志峰,许迎新,高虹,李鑫. 中国医学装备, 2021(12)
- [2]医疗设备计量安全管理的思考[A]. 张华伟.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21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 2021
- [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王孝琪. 青岛大学, 2020(01)
- [4]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J]. 李志勇,孙晓伟,钟银保,吴航,严汉民,李鹏伟,曾凯,赵自林,崔泽实. 中国医学装备, 2020(05)
- [5]护理设备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燕楠.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6]安全监测在医院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中的作用调查分析[J]. 刘春阳,徐艳华,杨红,张建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9(11)
- [7]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与隐患分析[J]. 王海,荣丹. 中国当代医药, 2019(23)
- [8]医疗设备安全应急管理探索[J]. 李心蕊,吕恒勇. 现代医院, 2019(01)
- [9]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J]. 彭顺银,孙俊. 医疗装备, 2018(23)
- [10]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设[D]. 董辉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