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涝评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旱涝,冬小麦,指数,灾害,年景,百分率,模型。
旱涝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敏,郭春明,李建平,陈立文,王杰[1](2019)在《卫星遥感技术在吉林旱涝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OAA、EOS/MODIS、HJ-1A多源卫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水体指数,对吉林省2015年伏旱、2017年7月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和精细化定量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 2015年7月吉林省中西部旱情逐步发展; 8月初,各县(市)旱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重度干旱面积小,轻度干旱面积大,中度干旱次之。其中农安县受旱最重,其次为九台市和通榆县,利用实地调查点观测数据进行检验得出干旱监测的准确率达79%。(2) 2017年7月13日、19日暴雨过后,永吉县境内的河流河段明显增宽、水库面积明显增大,新增水域面积较多的为一拉溪镇、万昌镇、口前镇,水淹旱田面积较多的为口前镇、一拉溪镇、西阳镇。(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丁伟[2](2019)在《本溪山区玉米生育期旱涝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产量水分指数、水分指数百分位方法作为玉米旱涝评估模型,对本溪市山区玉米主要生育期旱涝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旱涝变化与各生育期旱涝程度并非一致变化。本溪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0 mm,最多年份达1 200 mm(2010年),最少年份为540 mm(1985年)。1958—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涝年9年,占15%;偏涝年6年,占10%;旱年9年,占15%;偏旱年6年,占10%;其余30 a为正常范围内波动,占50%。(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段丽洁,谢益军,杜东升,黄超[3](2018)在《湖南省气候年景与旱涝年景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1-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建立适用于湖南的气候年景、旱涝年景评估模型;结合《湖南省气象志》历年年景评价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了,确立湖南省气候年景及旱涝年景评估流程,并开展业务运行,对湖南省气候年景及旱涝年景评估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客观方法。(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8-10-24)
宋艳红,朱学兰,彭高辉,张愿章[4](2018)在《基于不同干旱指标的郑州市旱涝灾害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郑州市1951—2013年的年降水资料,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R指数、Z指数和标准差d指数方法划分郑州市的旱涝等级,对郑州市的旱涝情况作出评估。叁种干旱指数对同一旱涝情况的响应快慢不同,判定正常的年份是一致的,只是判定的旱涝等级存在差别。Z指数判定旱涝趋势的可信度最高,d指数次之,R指数最低。(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葛道阔,曹宏鑫,杨余旺,马晓群,张文宇[5](2017)在《基于WCSODS的小麦旱涝灾损区域化监测与精细化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气候数据插值专用软件-ANUSPLIN,插值生成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4个小麦主产省代表性区域1971-2015年逐年的5 km×5 km分辨率的网格化逐日数据集,数据包括逐日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结合经改进的WCSODS(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区域化方法,并利用相关监测数据,开展了研究区域冬小麦旱涝灾害损失的区域化监测与精细化评估。结果表明:作物模型评估的灾损率等级与实际灾损率等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一致,区域内所有格点灾损率等级基本准确率(等级差≤1)为83.3%,其中完全准确率(等级差=0)为62.3%。研究区域冬小麦有典型的北部偏旱、南部偏涝的分布特点,且干旱灾损一般大于涝渍灾损。整个研究区域平均而言,干旱和涝渍灾损均有随年份微弱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葛道阔,曹宏鑫,马晓群,张文宇,张伟欣[6](2016)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小麦旱涝敏感性分析与损失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4个小麦主产省小麦生产现状以及旱涝评估技术要求,运用经改进的WCSODS(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通过检索代表性站点48年(1961-2008年)降水量、麦田初始土壤相对含水量和根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资料,计算了上述3要素在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下对应的小麦产量的变化幅度,进而进行了冬小麦旱、涝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域的冬小麦旱、涝损失评估。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干旱损失随年代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涝渍损失没有随年代变化的趋势。从空间上看,干旱、涝渍损失均有明显的纬度分布特点,不同的是,干旱损失表现为北高南低,而涝渍损失表现为南高北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田永丽,万云霞[7](2016)在《近50年昆明市汛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市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雷暴、大风等,其中旱涝灾害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等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运用昆明市5-10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对昆明市1961-2012年52年间的旱涝灾害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运用指标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及时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昆明地区是旱涝灾害多发地区,干旱灾害发生年代分布不均匀,强度也不均匀,轻度干旱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强干旱,中度干旱发生频率最少。中度洪涝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强洪涝,最后是轻度洪涝。近52年来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接近60%,其中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为34.61%,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为21.15%,强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在15%左右。各年代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不同。最低是上世纪60年代以及本世纪00年代,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在40%左右,其它年代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都在70%以上。本世纪10年代以来,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为100%。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洪涝灾害为主,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及10年代主要以干旱灾害为主。进入本世纪10年代以来,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为100%,且主要以干旱灾害为主。昆明市汛期旱涝灾害发生风险较高,且干旱灾害发生风险比洪涝灾害发生风险高,干旱风险指数0.4382,洪涝风险指数0.4251。采用正态扩散函数对昆明市5-10月的旱涝灾害进行分析时发现,由于5-10月降水总量Ri值域在0~103之间,利用信息扩散理论无法确定其论域,因此对旱涝标准进行了修订,假设Ri的平均值为Rm,则旱涝标准修订为:旱涝标准/Rm。那么,就可以定义洪涝和干旱的论域,并求出旱涝风险。由此可知昆明市洪涝灾害、轻度洪涝灾害、中度洪涝灾害、强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概率是0.4251、0.3608、0.4393、0.0051;昆明市干旱灾害、轻度干旱灾害、中度干旱灾害的发生风险概率分别为:0.4382、0.4547、0.4350。(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期刊2016-11-01)
任晴[8](2016)在《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它极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的主要灾种,加强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旱涝防灾效率高低直接反映农业防灾能力水平、农业防灾体系建设以及防灾资源利用的总体现状。对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和客观测量,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估现阶段农业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防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助于提升政府农业旱涝灾害防灾的投入决策能力和防灾管理。本文从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基础理论入手,以概念界定和效率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梳理农业、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投入、效率等相关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概念。然后,分析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相关理论,包括旱涝灾害防灾减灾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理论,构架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理论基础。(2)全面考察河南省农业旱涝灾害现状和农业防灾投入现状。河南省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以旱涝灾害为主、农业生产旱涝受灾情况严重;在农业防灾投入方面主要从财政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叁个方面重点投入。(3)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评估2005—2014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从静态角度看,总体上河南省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中等较好,纯技术效率较高,但规模效率的较低;五大区域的比较而言,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区域差异。从动态角度看,2005—2014年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为0.9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发现,技术指数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较深,是导致生产率指数值低下的主要原因。(4)在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评估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河南省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强化政府防灾职能,加大农业旱涝防灾投入力度;优化农业旱涝防灾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融入农业防灾技术,以技术带动防灾效率提高;均衡区域发展,稳定地市间防灾投入份额;完善农业旱涝防灾配套制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1)
吉中会,单海燕[9](201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阈值诊断及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异常有关的15项大气环流指数作为自变量,以旱涝急转指数为因变量,采用非线性非参数的分类与回归树方法(CART)预测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性等级。CART不仅能够提取出主要致灾因子,同时可以诊断不同影响阈值条件下,旱涝异常的类型及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显示,夏季和春季北极涛动指数、春季亚洲径向环流指数,以及春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项指标是旱涝突变成灾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程度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涝转旱事件(危险性等级为1级),而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小于或等于1.11,同时春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或等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旱转涝事件(危险性等级为6级),其他危险性等级的条件也可从模型中直接判读出来。采用2011~2013年的实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的CART方法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致灾的等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10期)
张晓燕[10](2014)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旱涝强度评估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人民生活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对于气象旱涝强度的评估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于气象干旱指数的构建,可以将某一时间段内的旱涝强度的标准化阶段气象旱涝强度指数以及阶段性的气象旱涝时间分布状态的标准化阶段气象旱涝空间的分布差异指数。通过对降水距离的各种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较好的研究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偶像旱涝强度的评估指数。(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4年20期)
旱涝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产量水分指数、水分指数百分位方法作为玉米旱涝评估模型,对本溪市山区玉米主要生育期旱涝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旱涝变化与各生育期旱涝程度并非一致变化。本溪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0 mm,最多年份达1 200 mm(2010年),最少年份为540 mm(1985年)。1958—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涝年9年,占15%;偏涝年6年,占10%;旱年9年,占15%;偏旱年6年,占10%;其余30 a为正常范围内波动,占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涝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敏,郭春明,李建平,陈立文,王杰.卫星遥感技术在吉林旱涝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19
[2].丁伟.本溪山区玉米生育期旱涝评估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段丽洁,谢益军,杜东升,黄超.湖南省气候年景与旱涝年景评估[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8
[4].宋艳红,朱学兰,彭高辉,张愿章.基于不同干旱指标的郑州市旱涝灾害评估[J].河南科技.2018
[5].葛道阔,曹宏鑫,杨余旺,马晓群,张文宇.基于WCSODS的小麦旱涝灾损区域化监测与精细化评估[J].江苏农业学报.2017
[6].葛道阔,曹宏鑫,马晓群,张文宇,张伟欣.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小麦旱涝敏感性分析与损失评估[J].江苏农业学报.2016
[7].田永丽,万云霞.近50年昆明市汛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评估[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2016
[8].任晴.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9].吉中会,单海燕.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阈值诊断及危险性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10].张晓燕.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旱涝强度评估指数[J].科技创新导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