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动力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模型,结构,乘法,混凝土,小二,试验方法。
模型动力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焦涛,李梁慧,桂松[1](2019)在《超长桩基础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长桩基础在基础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研究超长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十分必要。依据模型试验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四桩-承台超长桩基础模型,埋入砂箱,进行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砂箱-超长桩基础模型拟动力试验。通过在桩身粘贴电阻应变片,测得桩身应变时程曲线,换算出桩身内力,并绘制出桩身内力包络图,得出在地震作用下桩体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为超长桩基础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勇,赵晓莎,陈彦江,闫维明[2](2019)在《钢管混凝土拱桥缩尺模型静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钢管混凝土拱桥越来越多的应用,其造型也越来越新颖,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一般只利用有限元模拟进行指导,而缩尺模型试验可以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验证并进行评价。通过一座大跨异型钢管混凝土拱桥按照1∶16的比例缩尺并制作模型,然后对桥梁模型进行堆载试验,模拟此桥梁结构的受力特性与性能,并对试验测试结果与此桥的施工控制和成桥荷载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桥的静力性能和动力特性测试结果与实桥测试结果接近,恒载和移动荷载下的模型桥关键截面变形和应力的测试结果反推到实桥和施工监控与试验数据较为接近,模型桥试验能够反映实桥的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3期)
钱稼茹,韩文龙,赵作周,秦珩,张芸[3](2017)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叁层足尺模型子结构拟动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完成了1个3层足尺模型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观察其破坏现象,研究其滞回特性、变形能力、刚度退化和钢筋屈服次序等。结果表明:试验模型的破坏集中在地震作用方向的连梁和窗下墙,连梁以弯曲破坏为主,窗下墙为剪切破坏,首层墙肢出现轻微的弯曲破坏;试验过程中,连梁纵筋、墙肢竖向钢筋及连梁箍筋依次受拉屈服,试验模型实现了"强墙肢弱连梁"及连梁"强剪弱弯"的设计目标;8度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以及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试验模型的抗侧刚度分别降低约5%、20%、60%和80%,对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3 341、1/899、1/268和1/111,以层间位移角为参数,结构的破坏程度分别为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和倒塌;"预制底板出筋"和"预制底板不出筋"的双向迭合楼板均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平面内刚度,均可起到水平刚性隔板作用;墙体一字形截面竖向后浇段采用由2根U形钢筋组成的封闭箍代替普通箍筋具有可行性;预制夹心保温外墙的内、外叶墙之间连接可靠,外叶墙不参与结构受力,结构设计时可不考虑外叶墙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柳春光,张士博,张继伟[4](2017)在《动力试验模型用橡胶集料微粒混凝土力学性能初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跨海桥梁结构模型试验材料的选择对于模型动力试验至关重要。试验室可实现的微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限制了模型的几何比尺。采用橡胶集料等质量比例代替微粒混凝土中砂骨料的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橡胶集料微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骨料含量不变的微粒混凝土,水灰比的增大可显着降低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橡胶集料微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橡胶集料代替微粒混凝土中砂骨料质量比的增加而呈现一定规律降低。研究成果可用于大型跨海桥梁工程大比尺动力试验模型材料相似关系设计和结果分析。(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郭玉荣,王超[5](2016)在《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模型修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针对剪切模型和杆系防屈曲支撑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整体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试验子结构数量对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试验子结构数量的增多,试验结果精度逐渐提高,呈现出近似二次抛物线形变化规律。在构件数量较多结构体系中,试验子结构数量较少时,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不高,试验的意义不大。针对一个单跨两层带斜撑框架模型,基于OpenSEES进行虚拟子结构拟动力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试验子结构观测数据,在线识别试验子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参数,并实时修正与试验子结构有相同恢复力特性的数值子结构恢复力模型。不同试验工况下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即使试验子结构数量受到限制,在子结构拟动力试验过程中,基于最小二乘法模型修正方法可以显着提高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2期)
柳春光,张继伟,张士博[6](2016)在《深水斜拉桥主塔模型水下振动台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动水压力对斜拉桥主塔地震响应的影响,探索并完善大型斜拉桥桥塔抗震分析方法及设计理论,通过实施水下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拟设计的国内主跨最长的深水斜拉桥主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采集并分析应变、加速度和动水压力数据,探讨了模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动力响应受动水压力的影响,同时验证了将动力模型试验应用于大型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超[7](2016)在《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模型修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响应时,受可用试验设备限制,往往只能取少量构件作为试验子结构,结构其余部分则作为数值子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因此,子结构拟动力试验中存在着两个问题。1.子结构拟动力试验中,仅有少量构件作为试验子结构时,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能提高多少。2.在试验子结构数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精度。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对于复杂建筑结构体系,即使是数值子结构部分也有可能进入强烈非线性状态,这无疑增加了数值子结构模拟的难度。数值子结构恢复力模型假设不准确时,会影响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为提高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向子结构拟动力试验中引入模型修正方法。在试验过程中利用试验子结构测试数据修正与试验子结构特性相似的数值子结构恢复力模型参数。本文以传统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识别试验子结构恢复力模型参数,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 SEES和Tcl编程语言实现模型修正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并开发了相应试验程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子结构拟动力试验基本原理,子结构拟动力试验中一般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子结构间边界条件的协调等;其次,研究了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识别线弹性恢复力模型刚度参数的方法。阐述了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 SEES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分析相关理论;分别针对剪切模型和杆系防屈曲支撑模型,采用Open SEES整体时程分析方法,研究试验子结构数量对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果的影响。开发了基于Open SEES的模型修正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程序,介绍了试验程序的组成模块,模块之间数据交换,数值子结构模型参数修正实现,子结构间边界条件协调等。利用试验程序,进行一个相同加载路径下的模型修正试验,验证了试验程序中最小二乘法的识别能力、试验程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一单跨两层带斜撑的框架结构,进行模型修正子结构拟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试验方法相比,本文的模型修正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有效提高了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7)
陈星耀[8](2015)在《基于复杂应力路径饱和砂土动力试验的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在含主应力轴旋转的复杂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是当今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工程价值。尽管考虑复杂应力作用的本构模型研究广受重视,但是至今国内外仍未有一个广受认可的相应的本构模型。本文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以Manzari临界状态双面弹塑性模型为基础架构,在一定的理论推导与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考虑主应力旋转作用的本构模型。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基于复杂应力路径作用下饱和砂土动力试验的结果,分析了饱和砂土在不同应力路径(动叁轴、动扭剪、圆形路径、椭圆路径)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其主要的规律为:动叁轴加载作用下,试样的累积变形趋势为径向与环向均匀压缩,试样轴向不断拉伸;动扭剪荷载作用下,试样在扭剪应力作用平面内均匀拉伸,而在垂直于该平面的径向则不断压缩;试样的偏差正应力一偏差正应变滞回曲线具有较为统一的形状,应变滞后特性不明显,应力与应变几乎同时达到峰值,扭剪应力—扭剪应变曲线有着相同的规律;当有效球应力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试样的残余孔压累积速率加快,试样的应变发展也明显加快,这一临界有效球应力近似为20kPa。(2)对主应力旋转平面内应变增量主方向的规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定义应变增量主方向与主应力方向的夹角为非共轴角(基于总应变,而非塑性应变),则非共轴角随着振次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各应力分量的极值处(应力路径的极点处),应变增量方向几乎与应力路径相切,也即应变增量方向与应力增量方向一致;在达到液化之前的大部分振次内,应变增量方向与应力增量方向都近似位于同一个象限内;在达到液化之前,仅有很小的一段区间内,非共轴角能减小至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非共轴角的简化计算模型。(3)对Manzari临界状态双面弹塑性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对其做了一定的修改与优化,并且对将该模型应用于不排水循环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该本构模型运用于不排水加载的变形协调迭代计算方法。基于静力加载试验,确定了模型的主要参数。运用该模型对砂土的静力叁轴压缩试验(排水),循环叁轴加载试验(不排水)分别进行了变形预测,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4)在优化的临界状态双面弹塑性模型基础上,增添了考虑主应力旋转作用的功能。运用双面弹塑性模型考虑正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变形,然后再将扭剪应力增量引起的附加变形纳入其中。扭剪应力增量引起的附加变形采用广义塑性理论的思想,直接根据试验规律而给出加载强度、流动方向与塑性模量。附加变形分为偏应变与体应变,两者的比例关系借鉴Yunming Yang所提出的公式。运用新提出的模型预测了不同应力路径作用下砂土的变形趋势,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大致预测出各应变分量及孔压的发展趋势,而对于试样在较大振次时的变形预测则不甚理想,同时该模型也无法预测试样液化后的大变形,这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蒋林,尚守平,文学章,甘宜诚[9](2014)在《基于刚度相似的模型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型动力试验的基础上,对刚度相似进行了理论分析。选取同材料不同规格的叁个钢管,做成刚度相近的叁个模型,对模型做牵引释放试验,分别测量上部质量块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在钢管底部侧边粘贴竖向应变片测量底部的竖向动应变。模型的动力、应变衰减曲线表现良好,同时加速度、速度衰减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相同力牵引释放下,刚度大的模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小。试验证明:在弹性范围内,模型间的加速度与速度基本符合刚度比的倒数关系,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动力模型试验可采用刚度相似模型进行,误差在5%以内。(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4年19期)
曾灵芝,刘文光,何文福,杨巧荣[10](2013)在《锥形非固结支座减震模型结构的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由聚四氟乙烯和天然橡胶粘结组成的锥形非固结支座,对支座进行压缩性能试验研究,并测试了支座的原点竖向刚度和标准竖向刚度。设计了5层钢框架模型结构并进行锥形非固结支座减震结构在有无聚氨酯材料的正弦波加振振动台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纯压缩荷载作用下,锥形支座的变形滞后于应力形成滞回环,支座本身具有消耗能量的能力;锥形非固结减震支座无粘弹性材料时结构各层放大系数平均在1.8倍左右,而基于聚氨酯材料锥形非固结支座的减震结构上部结构各层放大系数平均在1.3倍左右,相较传统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3年05期)
模型动力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钢管混凝土拱桥越来越多的应用,其造型也越来越新颖,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一般只利用有限元模拟进行指导,而缩尺模型试验可以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验证并进行评价。通过一座大跨异型钢管混凝土拱桥按照1∶16的比例缩尺并制作模型,然后对桥梁模型进行堆载试验,模拟此桥梁结构的受力特性与性能,并对试验测试结果与此桥的施工控制和成桥荷载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桥的静力性能和动力特性测试结果与实桥测试结果接近,恒载和移动荷载下的模型桥关键截面变形和应力的测试结果反推到实桥和施工监控与试验数据较为接近,模型桥试验能够反映实桥的受力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动力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焦涛,李梁慧,桂松.超长桩基础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9
[2].李勇,赵晓莎,陈彦江,闫维明.钢管混凝土拱桥缩尺模型静动力试验研究[J].公路.2019
[3].钱稼茹,韩文龙,赵作周,秦珩,张芸.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叁层足尺模型子结构拟动力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17
[4].柳春光,张士博,张继伟.动力试验模型用橡胶集料微粒混凝土力学性能初步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
[5].郭玉荣,王超.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模型修正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6].柳春光,张继伟,张士博.深水斜拉桥主塔模型水下振动台动力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
[7].王超.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模型修正法[D].湖南大学.2016
[8].陈星耀.基于复杂应力路径饱和砂土动力试验的本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5
[9].蒋林,尚守平,文学章,甘宜诚.基于刚度相似的模型动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4
[10].曾灵芝,刘文光,何文福,杨巧荣.锥形非固结支座减震模型结构的动力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