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蔡晓赛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蔡晓赛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贷后管理,对策研究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文献综述

蔡晓赛[1](2019)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帮助千万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成为我国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资助方式。由于助学贷款政策受众面的持续加宽以及政策实施时间的推进,在部分助学贷款偿还期来临时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助学贷款回收难、违约率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当前的助学贷款管理实践来看,这说明了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中存在漏洞。由于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往往由高校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如何加强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就成为了各大高校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在贫困生资助及实现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该项工作在贷后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在给学校带来了财务压力和管理压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校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积极性。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H高校为研究案例,在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炼出全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从而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方法收集到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最后借鉴国外助学贷款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协调各方利益;充分利用对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考评结果来调动工作积极性;适当调整风险补偿金的承担比例来减少高校的压力;加大对恶意欠款的惩罚力度,使其在心里和身体上受到双重制约。试图以此提升广东省H高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该院校助学贷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8)

于基伯[2](2019)在《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叁,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叁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志平,江梅玲,陈丹妮[3](2018)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二级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批又一批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还贷期限的到来,助学贷款违约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贷款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了目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现状,分析了违约行为的成因,提出基于"家庭-学院-社团"的防范对策来严控贷款风险,为二级学院的助贷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23期)

朱缔宏[4](2017)在《违约风险防范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理念和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所提供的助学贷款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上学资金缺乏的问题。而在学生助学贷款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首要齐冲的就是对学生贷款违约风险防范问题。我国所提供的助学贷款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是现代社会为教育所提供的扶持政策,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受教育程度。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进行防范,进一步完善学生贷款理念,以此对学生贷款制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3期)

吕新超[5](2016)在《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意愿与违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学生贫困的重要手段,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资助体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公办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服务多年。但从目前实行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的意愿性逐步下降,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本文中,首先明确目前本文研究背景以及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随后主要定性以及定量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两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贷款申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违约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依据实际分析结果提出具体措施建议。针对本文的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大篇幅的详细介绍:(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相关学者研究,提出了9个研究假设,同时针对上述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验证了5个假设成立,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提升申请贷款意愿的措施。(2)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因素分析。本文首先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借助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近5年的还款样本数据加以实证分析,验证了2个假设成立;与此同时考虑实际违约数据因素分析的局限性,本文针对学生、教师(学校)、银行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对违约因素进行全角度分析。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降低违约风险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借助相关数据分析,为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最终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推进社会经济改革,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机制,最终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2-02)

赵彩红[6](2016)在《浅析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开始实行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来,高校学生在还款期限内发生还贷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还贷违约率高达30%,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谈谈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从而有效改善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还贷不良率较高的现象。(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3期)

麦靖妍[7](2016)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与合理应对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在我国实施已十年有余,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改变着,然而笔者在实际的工作走访中发现,较高的还款违约率问题一直存在于助学贷款之中,文章再分析了贷款机构、贷款制度以及贷款对象以后,对违约风险构成的几大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各个高校实际的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将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了出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29期)

邱杰[8](2016)在《我国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实施以来,至今经历了16年的发展历程。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环节,他的实施对社会、银行、高校以及贫困生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高校助学体系构建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为推动我国实现教育公平长远目标奠定了基础。但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高校助学政策与实践体系相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实践起步较晚,许多环节尚处摸索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或困境。基于此,本文以助学贷款违约问题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分析研究,并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第一部分为我国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性质分析。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个人商业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国家助学贷款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路径选择叁个角度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析。从政府、银行、高校、学生个人等四个方面对风险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认为,基于政府视角而言国家信用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在违约风险的分担上过于依靠银行,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的主体责任;在设置还款期限以及还款方式上亦存在不合理情况。基于银行视角而言存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商业银行贷款收回机制设计缺位、学生违约预警机制缺失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高校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申请人偿还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导致违约产生后的追缴工作带来障碍,从而造成银行“惜贷”现象。基于高校视角而言,学校对贫困资格审查把关不严,缺少与银行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以及学生诚信教育的缺位使得违约现象日趋严重。基于学生视角而言学生本身诚信缺失、偿还能力不足、违约成本较低等因素也是造成违约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叁部分为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指标分析。其一是申请人偿还能力指标,其中包括就读院校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对于学生收入能力的影响、学生所学专业就业趋势、学生个人学业情况、学生个人健康状况等;其二,申请人的信用指标。其中包括有个人无不良贷款记录、家庭收入情况是否真实、家庭负债比例是否合理。第四部分为对策与建议。主要建议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化解措施。通过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加大违约惩罚力度、完善补偿机制来刺激银行放贷积极性。其次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化解措施。通过加强贷款的监管水平、完善贷款追缴机制提高追缴效率,同时完善申请人还贷能力指标体系并对还款者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化解违约风险。最后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化解措施,包括加强贷款前期准备工作的资格审查、加强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公开课以及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灿[9](2016)在《造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因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经历十几个年头。至今成绩显着,但也存在问题。文章对国家贷款中的违约行为进行分析,试着造成违约行为的找出原因,并且分析现行工作应如何改进,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05期)

刘洁[10](2015)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及对策:基于贷款主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助学贷款主体(高校、银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层面、银行的机制和主观能动性层面、学生的客观和主观层面对助学贷款违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种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28期)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叁,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叁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参考文献

[1].蔡晓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于基伯.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刘志平,江梅玲,陈丹妮.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二级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

[4].朱缔宏.违约风险防范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理念和策略[J].山西青年.2017

[5].吕新超.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意愿与违约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6

[6].赵彩红.浅析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及措施[J].长江丛刊.2016

[7].麦靖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与合理应对方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6

[8].邱杰.我国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9].李灿.造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因素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6

[10].刘洁.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及对策:基于贷款主体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

标签:;  ;  ;  ;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论文-蔡晓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