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药消痤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痤疮,消痤丸,疗效
中药消痤丸论文文献综述
谢欣,柴立,薄潜,王卫宪,韩晶[1](2011)在《中药消痤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消痤丸治疗痤疮疗效。方法 3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中药"消痤丸")、对照组A(口服米诺环素胶囊)和对照组B(口服异维A酸胶丸)。结果治疗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8.5%和72.92%;痊愈率分别为56%、48.39%和42.71%;复发率分别为27%、26.88%和37.5%。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痤丸治疗痤疮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1年01期)
刘俊峰[2](2006)在《中药消痤丸对兔耳痤疮模型皮脂腺毛囊及血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消痤丸治疗寻常型痤疮的药效学机理。 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为5组,A组为空白组,B、C、D、E组均造模,将50%油酸涂于兔外耳道,连续28天,造模开始的第十二天皮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诱发痤疮模型,第14天开始灌胃,A、B组用自来水,C、D组分别用消痤丸大、小剂量混悬液,E组用珍珠暗疮片混悬液。连续灌胃14天后处死,心脏取血,测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取兔耳痤疮标本作组织学切片,观察局部皮肤病理变化,并且运用形态学图象分析系统测量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痤丸大剂量组、珍珠暗疮片组均可降低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P<0.05),且消痤丸大剂量组与珍珠暗疮片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痤丸大剂量组可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P<0.05);消痤丸小剂量组、珍珠暗疮片组均可降低全血高切黏度(P<0.05),且消痤丸大剂量组与珍珠暗疮片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中药消痤丸通过抑制皮脂腺分泌及改善血液黏度起到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期刊2006-05-01)
中药消痤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药消痤丸治疗寻常型痤疮的药效学机理。 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为5组,A组为空白组,B、C、D、E组均造模,将50%油酸涂于兔外耳道,连续28天,造模开始的第十二天皮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诱发痤疮模型,第14天开始灌胃,A、B组用自来水,C、D组分别用消痤丸大、小剂量混悬液,E组用珍珠暗疮片混悬液。连续灌胃14天后处死,心脏取血,测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取兔耳痤疮标本作组织学切片,观察局部皮肤病理变化,并且运用形态学图象分析系统测量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痤丸大剂量组、珍珠暗疮片组均可降低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P<0.05),且消痤丸大剂量组与珍珠暗疮片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痤丸大剂量组可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P<0.05);消痤丸小剂量组、珍珠暗疮片组均可降低全血高切黏度(P<0.05),且消痤丸大剂量组与珍珠暗疮片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中药消痤丸通过抑制皮脂腺分泌及改善血液黏度起到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药消痤丸论文参考文献
[1].谢欣,柴立,薄潜,王卫宪,韩晶.中药消痤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1
[2].刘俊峰.中药消痤丸对兔耳痤疮模型皮脂腺毛囊及血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