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更准确的凹透镜球面半径测量方法

一种更准确的凹透镜球面半径测量方法

一、一种较精确测量凹透镜球面半径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恩[1](2021)在《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水导激光加工是利用微水射流导引聚焦激光束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新型激光加工技术,由于其具有热影响区小、微裂纹小、熔渣少、切槽平行、加工深宽比大等优势备受关注。目前,最先进的水导激光加工设备已由瑞士SYNOVA公司和AVONISYS公司生产,实现了水导激光设备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然而,国外水导激光设备价格昂贵,且核心技术对国内封锁,国内学者开始尝试水导激光设备的研制,但关键技术仍待突破,对设备的研制还处在试验阶段,距离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结合水导激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进行研究,搭建一套能够形成高质量聚焦激光束的光学系统,旨在形成一束具有较长焦深、较小光斑的聚焦光束,有利于推动水导激光设备国内产业化进程。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分析了水导激光技术原理,研究了微水射流与聚焦激光束成功耦合的条件。为了实现水光耦合,聚焦激光束需要在柱状水射流中形成全反射,即要求聚焦光束的光斑小于水束直径,入射光线角需要小于水光界面形成全反射最大临界角。对水光耦合条件的分析,为后续的光路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准备。提出了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推导了等效锥角特性。对比传统聚焦模式形成的高斯光束,轴锥镜聚焦模式下形成的贝塞尔光束具有更长的焦深和更小的光斑尺寸,能够有效的降低耦合难度。提出凹锥透镜组合、柱锥透镜组合和正负轴锥镜组合三种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最终选用聚焦光束特性更好且易于实现的正负组合轴锥镜搭建光路系统。推导了正负组合轴锥镜的光强表达式,得出大锥角的正负轴锥镜组合,能够等效小锥角单轴锥镜,解决了小锥角单轴锥镜加工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仿真和实验得出入射光束直径对光束特性的影响规律。初步探究了将二进制相位板引入水导激光技术中,降低了聚焦贝塞尔光束的旁瓣比,提高了聚焦光束质量,进而降低聚焦光束对关键元件喷嘴的烧蚀。搭建了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并进行光束聚焦实验。系统主要由扩束准直模块与聚焦模块组成,平凹和平凸透镜平面相对布置组合成准直倍率3.94的扩束准直模块,正10°负5°轴锥镜胶合成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借助光学结构件及测量仪器对光路系统进行搭建和实验,得出该聚焦光束具有45mm的有效焦深和4mm的光斑半径,能够满足现有水导激光对聚焦光束的要求。将聚焦激光束与具有一定压力的微水射流耦合,能够在水束稳定区形成全反射,测量得出激光功率耦合率为91.748%。

魏蔚[2](2021)在《增益曲面型液体折射率计灵敏度研究》文中提出海水的盐度、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环境参数,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精确测量海水的盐度、密度对于水下安全航行、水文气象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均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海洋调查中主要依赖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测量海水的电导率,温度和压力值来计算实用盐度,并根据海水状态方程计算海水的密度。但是海水的电导率仅与海水中电解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而忽略了溶于海水中的非离子物质。海水的光学折射率与溶解在海水中的总物质相关,能够更好地代表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因此研究海水的光学折射率测量是实现对海水绝对盐度、密度原位测量的有效方法。在众多的液体折射率测量方法中,V型槽液体折射率计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信号处理简单,易于集成,耐腐蚀等优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测量分辨率受限于V型槽到PSD(Position Sensitivity Device)的距离以及PSD的尺寸和分辨率。其分辨率仍然比由世界最高分辨率的CTD换算得到的密度值低一个数量级。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液体折射率计的分辨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分析液体折射率计的测量原理并分析提高灵敏度的可能技术路径。(2)通过MATLAB将传感系统的光路建模,迭代计算得到高分辨率与光出射自由曲面的关系,使光束在20cm处的探测器件的投影呈线性变化。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型自由曲面结构的灵敏度,以及对入射角的依赖性等相关表现。(3)对分立式增益透镜折射率测量系统的灵敏度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验证,证实了在V型槽后添加增益透镜的方法可以增大测量系统的灵敏度,并分析了增益透镜的曲率、非球系数、位置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为:(1)面对V型槽结构的液体折射率计的分辨率局限,本文创新提出了集成式的增益自由曲面的结构设计。自由曲面结构在不增加尺寸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折射型液体折射率计的灵敏度,并且使光束在接收面上的位置随液体折射率呈现线性变化。(2)提出了分立式的增益模块结构,在V型槽折射型液体折射率计的基础上通过外置非球透镜以满足不同测量环境需求的分辨率和量程。(3)使用卡尔曼滤波对一维位置信息进行了数字滤波处理,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实验结果。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集成式自由曲面的V型槽出射端面相比于传统的出射平面结构实现了 4.8倍的折射率灵敏度增益,达到了 5.527×107μm/RIU的折射率灵敏度。对于分立式的增益透镜,实验验证了在65°入射且工作距离为20cm的情况下添加焦距为-25mm的增益透镜可以使V型槽液体折射率计的灵敏度由8.97×105μm/RIU增益为2.60×106μm/RIU。目前被最广泛使用的NKE公司生产的NOSS折光计在20cm的工作距离下灵敏度约为7.5× 105μm/RIU,所以增益模块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折射型液体折射率计的灵敏度以及极限分辨率。

张春鹏[3](2021)在《激光扩散片扩散角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作为20世纪以来“最亮的光”具有发散角极小,亮度极高的特点。使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时,需在激光出射端加入激光扩散片。激光扩散片是一种能够将准直入射的激光束以一定角度扩散的光学元件。其中重要的性能参数为有效光照区域,其规定面光源中能量最强点作为圆心,最强点光强度的60%点作为边界形成的光照区域。有效光照区域中心与边界之间的夹角即为激光扩散片扩散角,扩散角决定了激光扩散片形成有效光照区域面积的大小,体现了激光扩散片的扩散能力,是激光扩散片最重要的性能参数。由于激光扩散片在国内属于新兴领域,针对扩散角检测的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一直以来均是采用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误差大。因此,研制一套能够对不同扩散角度的激光扩散片进行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测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激光扩散片扩散角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首先,分别从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角度,建立激光扩散片的物理模型,求解出扩散角与扩散片微结构参数的关系。再根据蒙特卡洛法对激光扩散片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相验证。结果表明扩散片微结构孔径越大,扩散角越大;微结构曲率越小,扩散角越小。其次,根据技术指标要求,确立了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检测系统机械结构的设计,硬件部分及程序部分的设计。机械设计部分完成了检测系统的光束扩散系统、光束接收系统及系统控制端的结构设计;硬件和程序部分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和信号转换传输技术,控制探测器脉冲移动采集光信号,并对光信号进行转换传输。最后,搭建检测系统并完成检测系统的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效率检测模式下,检测距离为2m,采样间隔为0.5mm,测量精度可达0.1°,单次测量为115s;在高精度模式下,检测距离2m,采样间隔0.3mm,系统的检测精度达到了0.02°,单次测量时间最长为178s,实现了扩散片扩散角的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测,满足了项目技术指标要求。

赵康[4](2020)在《基于光学天线的2μm波段空间光束整形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s,FSO)是利用激光作为数据信号的载体在自由空间中传输数据的一种通信方式。自由空间光通信作为光学的重要领域,因其能耗小、保密性强、集成度高、可利用带宽广等优点近年来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市场价值。同时,自由空间光通信在航空航天、军事探测、传感等方面有着优良的应用价值。对于自由空间光通信来说,2μm波段作为其大气窗口,大气透过率超过80%,在中层大气中其吸收深度约为1.55μm波段的10倍,进行大气探测的时间分辨率较高,有利于平流层湍流测量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空间传输利用价值。高斯光作为自由空间光通信中传输信号的载体,具有较大发散角,经过长距离空间传输后,接收端光斑孔径扩展非常严重,不利于中继和利用。本论文针对2μm波段的激光在空间传输中光斑发散过大及发射端损耗高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整形方案分别对发散角压缩及对光场分布整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2μm波段光束其光参数积过大以及单一元件准直精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二级准直结构。经过非球面透镜整形的激光半发散角被压缩到0.261mrad,经卡塞格伦光学天线再次压缩的激光半发散角为32.5μrad。同时,研究了1km处接收端最小光斑和放大倍数的关系,当光学天线放大倍数为7-23时,接收端光斑半径误差在8mm内。(2)根据接收端的使用需要,设计伽利略光学天线将光斑半径压缩至4.941mm,从而构成收发一体天线系统。分析了大气湍流、接收端半径、接收端灵敏度、发射功率、光束扩展损耗、天线增益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发射端光学天线进行离焦、倾斜、曲率半径变化等误差分析。(3)针对卡塞格伦光学天线存在中心能量损失的问题,基于衍射光学理论,将衍射效率作为算法循环条件,对GS算法进行优化,从而设计出环形平顶光束。理论上可实现100%能量利用,衍射效率为99.2%,循环800次以上,可克服普通GS算法的局部最优解的问题。

樊华[5](2020)在《基于飞秒激光光场调制技术的硬脆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透明硬质材料如石英、蓝宝石等作为优异的光学材料,由于其宽光谱透过率、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业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微纳光学等领域,这些材料较高的硬度和较低的塑性使得用传统的机械加工等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而光刻等方式其工艺较为复杂,且无法直接用于材料内部结构的制备。飞秒激光作为一种先进的三维柔性加工技术,有加工精度高、材料适用范围广和真三维加工等优势,在微纳光学、微流体和微机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方式通常采用逐点扫描策略,因此加工效率低且不能充分利用激光器功率,极大地限制了飞秒激光的实际应用范围。此外,飞秒激光烧蚀硬质材料表面的时候,通常加工后材料表面粗糙度通常较大,难以直接满足微光学元器件对高表面质量的要求。而飞秒激光在硬脆材料内部加工过程中,由于界面之间的折射率不匹配会造成聚焦光斑的不均匀拉伸,影响内部三维结构的加工精度。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本论文将空间光场相位调制技术与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飞秒激光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湿法刻蚀等工艺对材料进行辅助处理,成功在石英和蓝宝石等硬质透明材料上实现了具有微纳米尺度结构的微光学元器件的高效率和高精度制备。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基于飞秒激光的光场调控技术与湿法刻蚀技术在石英表面实现尺寸和数值孔径可控的微透镜阵列。通过研究石英表面和内部激光烧蚀区域对HF溶液刻蚀后结构的影响,利用空间光场相位调制技术实现了沿光轴不同位置的多焦点分布。在不改变激光能量的前提下,利用这种沿光轴分布的多焦点阵列在石英内部改性,并结合后续的湿法刻蚀实现石英表面尺寸可控的微透镜阵列的高效制备。这种方式仅通过改变全息图即可灵活改变所制备的微透镜的尺寸。其单个微透镜的深度可以从5?m调整到20?m,半径可以从19?m调整到34?m,数值孔径可以从0.22调整到0.41。(2)利用光场调控技术与激光参数的准确控制在石英内部实现了具有高深径比结构的精细加工。针对飞秒激光在石英内部诱导光栅结构不均匀且间隔不可控等问题,利用光场相位调制技术实现了基于折射率不匹配效应的光场能量纵向均匀化分布,并结合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准确的控制激光加工参数,成功地在石英内部实现了具有高深径比和高精度的改性区域,其宽度仅为90 nm,深度最大可达48?m,其深径比最大可达500:1。此外,通过系统研究激光参数对加工结构的影响,我们仅通过改变加工间隔即可调节加工区域内部局部双折射的相位延迟量,其单层相位延迟量最大可达150 nm,且加工间隔最小可达200 nm。最后,利用这种高深径比结构的精细加工方式,在石英内部100?m?100?m的区域内实现了一维达曼光栅的高效高精度制备,仅加工单层其效率即可达到49.8%(理论为70%)。且制备的达曼光栅的具有非常均匀的分束效果。(3)利用均匀化光场实现蓝宝石内部应力双折射的精确控制。通过将物镜后焦面位置的光场调制为能量沿光轴分布的均匀化光场,实现了在蓝宝石内部均匀改性结构的制备,其最小线宽仅为170 nm,且线间隔最小可达300 nm。通过在内部设计应力积累和释放区域,利用这种极高精度的加工方式,仅需改变加工间隔即可实现应力释放区域中由应力诱导的双折射准确控制,其单层最大相位延迟量接近于1/4λ,且可以通过叠加的方式实现任意大小的相位延迟量。这种基于加工区域的应力效应的内部双折射控制,可以避免由于加工区域刻写结构对入射光的散射造成的光学元器件效率的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结合飞秒激光硬脆材料直写技术与空间光场调制技术,通过使用湿法刻蚀等后处理工艺,实现了具有高加工效率和高激光能量利用率的石英微透镜阵列的制备。此外,通过对激光加工参数的准确控制,实现了石英和蓝宝石内部具有高精度和大深径比改性结构的制备,并对制备的微光学元器件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分析,为飞秒激光在透明硬脆材料加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思路。

尚梦杰[6](2020)在《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镜作为光学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厚度的加工误差直接影响着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随着光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对光学透镜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目前,透镜中心厚度的测量方法仍采用探针接触式,其测量精度和待测元件的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透镜中心厚度的高精度无损测量成为国内外的一大研究热点。激光三角法以其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不损伤待测表面等特点,为透镜中心厚度的测量打开一种新局面。本文将基于激光三角法对透镜中心厚度的测量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激光三角测厚原理确定直射式双CCD激光三角法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的总体方案,并结合思凯普夫拉格条件(Scheimplug Condition)完成测量系统的理论精度分析。其次,结合理论精度分析和光束整形设计,通过Zemax软件完成了半导体激光器的光束整形,将其整形为聚焦光斑直径2mm的高斯激光束;根据系统结构特点完成自准直模块的设计,确保了测量装置的精度;通过系统结构参数的分析,完成了激光器光源、自准直模块、待测透镜、接收CCD、L型骨架等五大模块零部件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然后,搭建完成激光三角法透镜中心厚度测量装置,结合系统光机结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完成整个测量装置的调试。本文制定了测量系统的详细标定流程和测试流程,通过Harris角点探测和棋盘格进行标定,完成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标定;利用灰度质心法实现了激光光斑中心的精确提取,通过激光光斑面积对光斑中心提取精度的影响分析,给出最佳测量面积范围,获得有效的透镜中心厚度测量模型,从而建立测量系统的透镜中心厚度测量流程。最后,选取平凸、双凸、平凹、双凹四种不同类型透镜作为测量对象,根据透镜中心厚度测量流程,完成了中心厚度的测量。系统测量范围为1~20mm,重复性小于0.05,满足透镜中心厚度的公差要求。同时,针对激光强度、激光光斑尺寸、系统装调、待测透镜曲率半径、倾斜角度、表面粗糙度、散斑等误差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吴振聪[7](2020)在《泰曼-格林型成盘在线检测干涉仪设计》文中认为干涉仪由于具有检测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已经成为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检测设备。在一些精度要求不太高而需求量大的镜片,光学车间常常采用成盘加工的高抛工艺,预先设定抛光时间和抛光转速,时间一到就下盘送检的流程,这样过度地依赖机器的精度和人的经验,镜片加工精度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满足工厂大批量生产的需求,迫切需要体积小重量轻且受环境干扰小的干涉仪。因此,本文在本实验室泰曼-格林干涉仪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平面参考镜代替原来样板的设计方案,可以省去调节样板的过程,只需调节测试光路的待测镜片,提高镜片检测速度;论文设计了满足检测系统使用要求的标准镜头保证仪器小型化;初步设计高精度旋转机构来保障成盘边缘镜片的快速检测;根据本系统的原理和使用要求,依托ZEMAX和三维机械设计平台,完成了一款50 X倍伽利略式扩束系统、一款Φ50 mm高精度球面标准镜、会聚系统、准直系统和成像系统的光机设计,光学系统满足本检测系统的像差要求。同时完成了分光棱镜装置和主箱体的初步设计,为最终实现光学面型的快速无损检测工程样机的研制奠定基础。

赵满[8](2019)在《一种新型空中目标位姿定位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空中目标位姿定位是测量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基于光电探测原理的测量系统具有作用距离远、实时性好、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针对空中目标位姿定位的实际需求,基于光电扫描测角原理和激光雷达测距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机载扫描定位系统的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光学系统。首先制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利用垂直共轴双路激光扫描实现方位角和俯仰角的测量,同时利用飞行时间探测法探测目标的距离。分析了该方案可能存在的误差有扫描光束质量、转台转速误差、扫描偏心误差等,讨论了避免误差的措施。完成了线形平顶化激光发射、激光接收和逆向反射器模块的设计。根据主、从机光学系统对发射模块的要求,对激光进行了光束整形。最终实现激光束X方向发散角小于±0.05°,均匀度大于90%;Y方向扫描角为30°,均匀度大于98%。通过使用分光镜、反射棱镜等光学元件,对整形后光束进行了结构上的合理排布,使其满足工作要求。接收镜头选择APD作为光电探测器,最终优化设计的镜头为4片结构,包含2片非球面,接收视场为±37.5°,F数为0.57。最后进行了公差分析和杂散光分析,重点研究了太阳光对接收镜头的影响和解决办法。选择角锥棱镜作为系统的逆向反射器,通过仿真模拟确定了单个角锥大小为21 mm,且角锥分两排排布,各排分别倾斜7.5°和22.5°。完成了主、从机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根据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反射模块的装调要求,设计了各模块相应的机械结构和系统的整体结构,并对各部分的装调过程进行了简单说明。最终主机系统外形尺寸为Φ103mm×65 mm,从机系统外形尺寸为Φ116 mm×39 mm,满足机载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陈宫傣[9](2020)在《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器件一直以来都是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将多条光路或多个功能单元集成于一根光纤的纤维集成光器件侧重于纤维集成,具有结构紧凑、功能多样以及便于与现有光纤网络相连等优点,在全光网络的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光纤热扩散技术是实现纤维集成光器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保持光纤外径尺寸和良好机械强度等优点,有利于发展功能复杂的新型纤维集成光器件。光纤热扩散研究通常局限于较低程度热扩散,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光纤热扩散在光纤轴向以及径向两个自由度上诱导的折射率变化能够在光纤内部构建复杂的、平缓过渡的三维折射率结构,从而实现光场变换、模场耦合、光路交互和模场适配等功能。本文探讨了光纤热扩散技术在纤维集成光器件领域的应用潜力,主要通过仿真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基于光纤热扩散技术的模场适配器、光纤微透镜和多芯光纤分路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理论推导了光纤中掺杂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的热扩散过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在维持光纤外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掺杂物质的热扩散运动,光纤折射率分布逐渐演变为高斯函数形式。单根光纤的热扩散效果表现为传输模场的扩展,多段光纤的热扩散效果表现为在光纤内部构建复杂的、平缓过渡的三维折射率结构。足够缓变的梯度温度场中,热扩散重塑的三维折射率过渡区可以实现光纤内传输模场的绝热转变。以多种光纤为例展示了光纤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演变过程。2.利用光纤热扩散技术,提出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模场适配方案,可实现各种特种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之间的超高效率基模场适配。双包层光纤作为桥接光纤用于连接特殊模场光纤与单模光纤。双包层光纤经过专门的参数设计,一方面,双包层光纤与单模光纤的基模场几乎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经过适度的热扩散后,桥接双包层光纤与待适配特殊模场光纤的折射率分布实现匹配。掺杂剂热扩散在光纤内部构建平缓变化的三维折射率过渡区。热扩散区域以特殊模场光纤-双包层光纤熔接点为中心,特殊模场光纤的基模场通过该过渡区绝热地转变为双包层光纤的基模场(等同于单模光纤的基模场)。3.提出了使用简单阶跃折射率光纤制备梯度折射率光纤微透镜、微透镜组和微透镜阵列的方案。阶跃折射率多模光纤经过适度热扩散后能够等效于梯度折射率光纤,以此为基础制备正径向梯度热扩散光纤微透镜,等效于自聚焦光纤微透镜。另一种反径向梯度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光纤微透镜能够用作光纤微凹透镜。热扩散光纤微透镜为纤维集成光器件尤其是全光纤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更多光纤微透镜解决方案。4.构建了梯度折射率双透镜系统,将同轴传输、相隔很近的多芯光纤各个纤芯通道的光同轴分离,并分别耦合到独立的多根单模光纤中,可实现低损耗、低串扰的多芯光纤分路器。分别用光束传输法和光线传输矩阵模型验证了双芯光纤和单模光纤之间的高效分束连接。微调透镜间隙能够对光学组件参数失配进行补偿,同轴组装有利于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的多芯光纤分束器制备。

丁澄锴[10](2019)在《扫描式干涉仪结构设计》文中认为在工业发展飞速的当下,自动化已经是制造业前进的必经之路。而光学仪器作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其成像质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光学仪器的镜片的面形质量精度要达到标准。光学车间中镜片已是大批量生产,但是车间检测镜片的干涉仪只能在镜片取下盘后单片检测。本文在了解当前仍存在大量成盘加工镜片工艺后,在实验组原有的实验基础上提出在盘检测的干涉仪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到在盘检测镜片,提高检测效率。对不合格产品可以进行二次加工以提高良品率。在分析了当前在盘加工工艺后,发现市面上干涉仪之所以无法做到全盘检测主要的原因是检测口径受限。因此本文提出两种扫描式结构,从内部结构出发的基于振镜驱使激光光束偏转的扫描式结构;从外部结构出发的基于磨具盘倾斜的扫描式结构。考虑到干涉仪对环境稳定要求高,选择后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倾斜后磨具盘偏移的球心通过二维平移台平移调整回原球心位置即可实现检测区域的移动。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旋转结构,以此实现360°旋转扫描。并通过推导给出了球心水平平移量和垂直平移量的计算公式,为后续的自动控制奠定基础。经分析研究可以确认基于磨具盘旋转的扫描结构能够适用于大部分镜片在线全盘检测,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二、一种较精确测量凹透镜球面半径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较精确测量凹透镜球面半径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水导激光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导激光技术光路系统研究进展
    §1.4 高斯光束与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简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水导激光原理与光学理论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水导激光技术
        §2.2.1 水导激光技术原理简介
        §2.2.2 聚焦激光束与微水束耦合技术
    §2.3 光学系统设计思路
    §2.4 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特性分析
        §2.4.1 无衍射贝塞尔光束形成
        §2.4.2 贝塞尔光束物理概念
        §2.4.3 轴锥镜产生贝塞尔光束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轴锥镜聚焦的贝塞尔光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贝塞尔光束聚焦模式分析
        §3.2.1 光学仿真软件简介
        §3.2.2 组合透镜模式分析
        §3.2.3 正、负组合轴锥镜聚焦光束理论计算
        §3.2.4 组合轴锥镜聚焦光束特性的仿真分析
        §3.2.5 仿真结果分析
    §3.3 贝塞尔光束旁瓣调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贝塞尔光束的整体光路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扩束准直模块分析
    §4.3 整体光学系统分析
        §4.3.1 光路系统结构
        §4.3.2 整体光路系统仿真分析
        §4.3.3 整体光学系统等效锥角特性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导激光技术中光路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水导激光光路系统搭建
    §5.3 光路系统形成贝塞尔光束特性的实验
        §5.3.1 贝塞尔光路系统搭建
        §5.3.2 聚焦贝塞尔光束特性实验
        §5.3.3 实验误差和结果分析
    §5.4 水-光束耦合实验
        §5.4.1 光束对中调节
        §5.4.2 耦合实验与功率耦合效率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增益曲面型液体折射率计灵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盐度的测量
        1.1.2 密度的测量
        1.1.3 海水折射率测量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折射型液体折射率计测量原理
    2.1 传输光路分析
    2.2 器件选型与分析
        2.2.1 光源选型与分析
        2.2.2 位置传感器(PSD)
        2.2.3 图像传感器(CMOS)
    2.3 盐度密度计算理论
        2.3.1 盐度理论计算
        2.3.2 密度理论计算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增益自由曲面设计
        3.1.1 自由曲面结构设计
        3.1.2 分辨率仿真验证
        3.1.3 入射角依赖性分析
        3.1.4 扩束分析
        3.1.5 工艺限制
    3.2 增益透镜的设计
        3.2.1 增益透镜结构设计
        3.2.2 透镜位置的影响
        3.2.3 曲面方程的影响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传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电路噪声
    4.2 CMOS图像传感器测量
        4.2.1 CMOS信号处理
        4.2.2 CMOS测量结果
    4.3 光路噪声
        4.3.1 激光器漂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3.2 杂散光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4 测量环境对传感系统的影响
        4.4.1 温度对V型槽的影响
        4.4.2 空气折射率的波动效应
        4.4.3 恒温箱造成的机械振动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增益透镜的实验验证
    5.1 传感系统搭建
    5.2 实验样品配制
    5.3 不同增益透镜下的实验结果
    5.4 温度对增益透镜系统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激光扩散片扩散角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扩散片现状
        1.1.1 光扩散片的分类
        1.1.2 光扩散片研究进展和趋势
    1.2 激光扩散片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激光扩散片扩散理论与器件仿真
    2.1 激光扩散片扩散理论分析
        2.1.1 几何光学描述
        2.1.2 波动光学描述
    2.2 器件仿真
        2.2.1 蒙特卡洛法
        2.2.2 仿真结果
    2.3 微结构特征参数对扩散角影响
        2.3.1 微结构特征孔径对扩散角度影响
        2.3.2 微结构特征曲率半径对扩散角度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扩散角检测系统设计
    3.1 检测系统的技术指标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3 检测系统机械部分的设计
        3.3.1 光束扩散系统
        3.3.2 光束接收系统
        3.3.3 系统控制端
    3.4 检测系统硬件的设计
        3.4.1 单片机选型
        3.4.2 信号传输部分
        3.4.3 系统控制部分
    3.5 系统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验证与系统调试
    4.1 检测系统搭建及初步检测
    4.2 检测系统调试
    4.3 提高系统检测精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基于光学天线的2μm波段空间光束整形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束整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散角准直整形
        1.2.2 光场能量分布整形
    1.3 空间光通信目前存在问题以及整形关键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 高斯光束整形的理论研究
    2.1 高斯光束基本理论
        2.1.1 瑞利长度
        2.1.2 基模高斯光束特性
        2.1.3 光参数积(BPP)
    2.2 矩阵光学理论
        2.2.1 q参数分析法
        2.2.2 ABCD定理
    2.3 光学天线理论
        2.3.1 光学天线类型
        2.3.2 基于光学天线的整形系统模型
    2.4 标量衍射理论
        2.4.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2.4.2 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2.4.3 菲涅耳衍射
        2.4.4 夫琅和费衍射
    2.5 大气湍流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非球面镜准直设计及光学天线准直设计
    3.1 初步准直的非球面透镜设计
        3.1.1 非球面型理论与几何光学
        3.1.2 非球面透镜参数计算与结果分析
    3.2 卡塞格伦光学天线设计
        3.2.1 卡塞格伦光学天线准直的矩阵光学原理
        3.2.2 卡塞格伦光学天线的面型选择与几何光学分析
        3.2.3 卡塞格伦光学天线的小型化优化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天线系统接收端性能分析和发射端误差分析
    4.1 接收端伽利略光学天线设计
    4.2 接收端传输性能分析
        4.2.1 传输距离与发射端功率的关系
        4.2.2 传输距离与接收端光学灵敏度的关系
        4.2.3 传输距离与接收端半径的关系
        4.2.4 光束扩展损耗分析
        4.2.5 大气湍流对光束扩展影响分析
    4.3 发射端误差分析
        4.3.1 主次镜间距变动的离焦误差分析
        4.3.2 曲率半径导致离焦的误差分析
        4.3.3 主镜倾斜的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GS算法的环形平顶光束设计
    5.1 卡塞格伦光学天线次镜遮挡原理
    5.2 基于衍射二元元件的光束整形
        5.2.1 二元光学元件的衍射光学分析
        5.2.2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的二元光学分析
    5.3 设计二元光学元件的GS算法分析
        5.3.1 GS算法原理及弊端
        5.3.2 改进的GS算法分析
        5.3.3 环形平顶光束的几何光学分析
        5.3.4 算法设计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完成工作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飞秒激光光场调制技术的硬脆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飞秒激光微纳米加工技术
        1.2.1 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加工
        1.2.2 飞秒激光硬质材料表面加工
        1.2.3 飞秒激光内部材料改性加工
    1.3 飞秒激光多工艺复合实现表面三维加工
    1.4 飞秒激光并行加工
        1.4.1 多焦点并行直写加工
        1.4.2 线光场并行加工
        1.4.3 图案化光场并行加工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形貌可控的石英微透镜阵列的高效制备
    2.1 引言
    2.2 并行飞秒激光加工系统
        2.2.1 空间光调制器
        2.2.2 并行飞秒激光加工光路的搭建
        2.2.3 并行多点计算全息算法
    2.3 单点直写石英微透镜加工
    2.4 尺寸和数值孔径可控的微透镜阵列加工
        2.4.1 三维全息设计
        2.4.2 并行微透镜阵列的加工
        2.4.3 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和成像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英内部高精度和高深径比结构的高效制备
    3.1 引言
    3.2 基于折射率不匹配效应的光场均匀化
        3.2.1 高数值孔径聚焦的折射率不匹配
        3.2.2 沿光轴方向的能量均匀化
    3.3 石英内部的均匀折射率改变
    3.4 微光学元器件的高效率加工
        3.4.1 达曼分束器
        3.4.2 石英内部直写高效率达曼光栅分束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宝石晶体内部应力双折射的精确调控
    4.1 引言
    4.2 蓝宝石内部均匀结构的制备
    4.3 蓝宝石内部应力双折射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6)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系统设计
    2.1 激光三角测厚原理
    2.2 透镜中心厚度测量方案
        2.2.1 测量方案
        2.2.2 准直结构
        2.2.3 测量精度分析
    2.3 光束整形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结构设计及测量装置的构建
    3.1 结构设计
        3.1.1 总体结构设计
        3.1.2 部件结构设计
    3.2 系统装调与标定
        3.2.1 测量装置的装调
        3.2.2 系统标定
    3.3 系统测量
        3.3.1 测量流程
        3.3.2 光斑定心
        3.3.3 数据处理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与误差分析
    4.1 实验测试
    4.2 误差分析
        4.2.1 激光强度与光斑尺寸
        4.2.2 系统装调
        4.2.3 曲率半径和倾斜角度
        4.2.4 表面粗糙度和散斑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泰曼-格林型成盘在线检测干涉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1.2.1 背景介绍及意义
        1.2.2 课题来源
        1.2.3 成盘加工工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其内容
第2章 泰曼-格林干涉原理及其建模分析
    2.1 引言
    2.2 干涉原理
    2.3 迈克尔逊干涉原理
    2.4 偏振泰曼-格林干涉基本原理
        2.4.1 泰曼-格林平面干涉原理
        2.4.2 偏振泰曼-格林扫描干涉原理
        2.4.3 条纹衬比度分析
    2.5 偏振泰曼-格林扫描干涉系统建模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曼-格林干涉仪光学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设计指标
    3.3 激光器选型
        3.3.1 激光器频率稳定性对干涉的影响
        3.3.2 氦氖激光器相干长度测量
    3.4 像差理论概述
    3.5 扩束系统设计
        3.5.1 设计思路分析
        3.5.2 扩束系统设计及像差分析
        3.5.3 扩束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6 标准球面镜设计
        3.6.1 设计思路分析
        3.6.2 标准镜头设计及像差分析
        3.6.3 标准镜头机械结构设计
    3.7 成像系统优化设计
        3.7.1 设计思路分析
        3.7.2 成像系统设计及像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涉系统机械元件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2.1 干涉主箱体设计
        4.2.2 高精度旋转机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系统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参与课题
    科研成果
    论文
    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

(8)一种新型空中目标位姿定位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空中目标位姿定位光学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工作原理
        2.1.1 激光雷达测距原理
        2.1.2 光电扫描测角原理
    2.2 系统方案及工作过程
    2.3 系统误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发射模块设计
    3.1 激光准直
        3.1.1 激光准直原理
        3.1.2 激光准直镜头设计
        3.1.2.1 激光准直方案一
        3.1.2.2 激光准直方案二
        3.1.2.3 激光准直方案三
    3.2 激光平顶化
        3.2.1 激光平顶化原理及方法
        3.2.2 激光平顶化镜头设计
        3.2.2.1 小发散角平顶化设计
        3.2.2.2 大发散角平顶化设计
    3.3 激光发射光路
        3.3.1 主机光学系统中双路激光发射光路
        3.3.2 从机关系系统中单路激光发射光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接收模块设计
    4.1 光电探测器选型
    4.2 激光接收镜头设计
        4.2.1 接收镜头相关参数计算
        4.2.2 接收镜头优化设计
    4.3 接收镜头杂散光分析
        4.3.1 大角度太阳光对接收镜头的影响
        4.3.2 内部反射光对接收镜头的影响
        4.3.3 小角度太阳光对接收镜头的影响
    4.4 公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逆向反射器模块设计
    5.1 常用逆向反射器
        5.1.1 龙勃透镜反射器
        5.1.2 猫眼反射器
        5.1.3 角锥棱镜反射器
    5.2 逆向反射器方案设计
        5.2.1 单个角锥棱镜模拟仿真
        5.2.2 多个角锥棱镜模拟仿真及方案
        5.2.3 APD接收功率模拟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从机光学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6.1 主机光学系统
        6.1.1 双路激光发射模块
        6.1.2 逆向反射结构件
        6.1.3 整体结构及装调
    6.2 从机光学系统
        6.2.1 单路激光发射模块
        6.2.2 接收镜头模块
        6.2.3 整体结构及装调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热扩散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光纤制备工艺中的热扩散
        1.2.2 光纤熔接过程中的热扩散
        1.2.3 热致光纤折射率分布改变
    1.3 纤维集成光器件
        1.3.1 光纤在纤维集成光器件中的应用
        1.3.2 纤维集成模场适配器
        1.3.3 纤维集成光纤准直器
        1.3.4 纤维集成多芯光纤分路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光纤折射率分布的热扩散调控
    2.1 光纤热扩散基本原理
    2.2 阶跃折射率单模光纤的热扩散
    2.3 热扩散系数和梯度温度场
    2.4 轴向热扩散和绝热条件
    2.5 几种光纤的热扩散实例
        2.5.1 梯度折射率多模光纤
        2.5.2 环形芯光纤
        2.5.3 包层氟掺杂光纤
        2.5.4 双包层光纤
        2.5.5 偏芯光纤
        2.5.6 双掺杂单芯光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模场适配器仿真
    3.1 光纤模场适配器的典型方案
        3.1.1 光纤拉锥
        3.1.2 光纤热挤加粗
        3.1.3 桥接光纤
        3.1.4 光纤热扩散
    3.2 基于双包层光纤的模场适配器基本原理
    3.3 单模-多模光纤模场适配器
    3.4 单模-多芯光纤模场适配器
    3.5 单模-环形波导光纤模场适配器
    3.6 各种特殊模场光纤之间的模场适配器
    3.7 模场适配器评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集成微透镜与微透镜组仿真
    4.1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单透镜
    4.2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透镜组
    4.3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光纤透镜阵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扩散技术的多芯光纤分路器仿真
    5.1 梯度折射率介质中光线追迹
    5.2 光线传输矩阵模型
    5.3 光纤及透镜组装方法
    5.4 多芯光纤分路器双透镜系统
    5.5 多芯光纤分路器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扫描式干涉仪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引言
    1.2 仪器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光学元件生产流程
        1.2.3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光学检测研究发展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偏振泰曼-格林干涉光路
    2.1 引言
    2.2 光波相干干涉原理
        2.2.1 干涉原理
        2.2.2 干涉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2.3 面形偏差的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
        2.3.1 面形偏差
        2.3.2 面形偏差评价标准
    2.4 基于平行光的偏振泰曼-格林干涉检测原理
        2.4.1 泰曼-格林干涉原理
        2.4.2 偏振干涉技术
        2.4.3 加入偏振技术成像效果比较
    2.5 基于会聚光的偏振泰曼-格林干涉检测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散斑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散斑理论基础
        3.2.1 散斑的一阶统计性
        3.2.2 散斑的高阶统计性
    3.3 毛玻璃屏旋转频率的选定
    3.4 旋转毛玻璃屏组件
        3.4.1 电机组
        3.4.2 固定件
        3.4.3 加入旋转毛玻璃屏后对比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扫描式干涉仪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在盘加工工艺
    4.3 扫描式结构
    4.4 基于振镜的激光光源扫描结构探讨
        4.4.1 振镜
        4.4.2 基于扫描振镜的平行光路检测凹透镜面形
        4.4.3 基于扫描振镜的平行光路检测凸透镜面形
        4.4.4 基于扫描振镜的会聚光路检测凹透镜面形
        4.4.5 基于扫描振镜的会聚光路检测凸透镜面形
    4.5 基于磨具盘倾斜的扫描结构
    4.6 基于磨具盘旋转的扫描结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磨具盘旋转的扫描式结构设计
    5.1 引言
    5.2 磨具盘扫描机构设计
        5.2.1 总体设计
        5.2.2 倾斜主体部分的设计
        5.2.3 旋转机构部分的设计
        5.2.4 二维平移台
        5.2.5 压圈
        5.2.6 电机组
    5.3 二维平移公式
        5.3.1 凸透磨具盘位移公式
        5.3.2 凹透磨具盘位移公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工作总结
    6.2 系统的创新点
    6.3 系统的不足
    6.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参与课题
    科研成果
        论文
        授权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

四、一种较精确测量凹透镜球面半径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D]. 梁恩.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增益曲面型液体折射率计灵敏度研究[D]. 魏蔚. 山东大学, 2021(12)
  • [3]激光扩散片扩散角检测技术研究[D]. 张春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光学天线的2μm波段空间光束整形及其性能的研究[D]. 赵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飞秒激光光场调制技术的硬脆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研究[D]. 樊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6]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系统研究[D]. 尚梦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20
  • [7]泰曼-格林型成盘在线检测干涉仪设计[D]. 吴振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一种新型空中目标位姿定位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赵满. 天津大学, 2019(01)
  • [9]纤维集成光器件的热扩散方法研究[D]. 陈宫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10]扫描式干涉仪结构设计[D]. 丁澄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一种更准确的凹透镜球面半径测量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