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包囊论文_陈芬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休眠包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包囊,纤毛虫,细胞,营养,化学,电镜,荧光。

休眠包囊论文文献综述

陈芬芬[1](2015)在《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原生动物的休眠机制,实验以纤毛虫包囊游仆虫作为实验材料,其具有真核细胞的一切生命特征,研究其包囊形成的本质可以为真核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iTRAQ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包囊游仆虫休眠与营养细胞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借助FLUTAX(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和相差干涉显微技术对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了β-tubulin基因在营养细胞中的功能;最后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休眠细胞的壁蛋白组成成分进行了鉴定。利用iTRAQ技术鉴定分析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之间的差异蛋白,发现了21种与包囊形成相关的蛋白。与营养细胞相比,休眠细胞中有9种蛋白表达下调,12种上调。这些差异性蛋白涉及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细胞骨架的构建、基因的表达、能量的合成与代谢以及应激反应:并且有10种蛋白无115/114的比值,可能为休眠细胞或营养细胞的特异性蛋白,有待进一步研究。随后通过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和相差干涉显微技术研究发现,包囊游仆虫从营养细胞转化成休眠包囊的过程中,纤毛大量消失,仅保留一部分纤毛,从而验证了微管蛋白在此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显着变化。对筛选出的与包囊有关的基因表达量进行了qRT-PCR相对定量分析,与营养细胞相比,休眠细胞中16种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10种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调,6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这些差异基因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使营养细胞能够顺利的形成包囊,从而在不良环境中存活下来。其中一些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利用细胞呼吸代谢检测试剂盒检测发现,休眠细胞的呼吸强度远弱于营养细胞,表明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大大减弱,只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以维持生存。对营养细胞的β-tubulin基因进行干扰后,细胞内外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直接荧光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细胞体内会积累大量的颗粒状物质,并且处理时间越长细胞越敏感,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细胞膜出现破裂现象,而对照组无此现象。此实验结果表明β-tubulin基因在细胞形态的维持及物质的运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TT实验结果发现:在开始的4-6天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的生长都呈增长趋势;随后两天实验组的生长出现下降趋势,而对照组都保持稳步生长;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生长又恢复到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包囊游仆虫的生长曲线一直位于对照组的下方,表明β-tubulin基因干扰后会影响细胞的生长繁殖。但对β-tubulin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其表达量未发生显着性差异,表明此干扰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形态结构。本研究还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了包囊壁的组成蛋白,共鉴定出61种可信蛋白,包括各种微管蛋白、运输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以及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等。并结合相差显微技术和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对包囊壁的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表面有很多由微管蛋白组成凸起结构。本课题从蛋白、基因、能量代谢等角度对包囊游仆虫营养和休眠细胞做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为研究原生动物休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有助于研究真核生物在逆境下细胞分化的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孙磊,运迷霞,顾福康,范鑫鹏[2](2014)在《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的营养期细胞和休眠包囊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与营养期细胞相比,在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皮层纤毛器中纤毛杆被全部吸收,但一部分基体和表膜下的微管保留下来,形成"尾柱虫类包囊".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也存在自噬泡消化现象,其中,自噬泡不仅将失去功能的线粒体等膜性细胞器进行消化,也将细胞内色素颗粒、黏液泡及共生菌等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结果表明,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生命活动中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基本过程,其消化对象不仅涉及细胞内胞器,还可能涉及细胞内共生体;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孙磊[3](2014)在《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动物性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而纤毛虫是其中最高等的一类,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分化程度较高,纤毛虫完成游泳运动、捕食消化、分裂生殖、防御等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研究原生动物甚至真核生物的理想材料。纤毛虫在不利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包囊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形成包囊和脱包囊结构经历分化和去分化过程,这可能是纤毛虫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的一种生存策略,纤毛虫形成包囊后细胞内细胞器的结构分化及其生命活动特征尚知之不多,本次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通过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包囊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探索了特殊生理条件下细胞核器、线粒体、黏液泡等结构的分化特点,获得了若干新的结果,报道如下。1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细胞长约150μm、宽约40μm,胞体呈长棒状,前部钝圆,尾部略尖。在腹面的皮层纤毛器中,口围带约由35片小膜组成;额区棘毛包括额棘毛和口棘毛两部分,其中额棘毛3根,且较为发达,口棘毛约5根,沿波动膜外呈纵列排布,额腹棘毛约6根;中腹棘毛列约由15对棘毛组成,横棘毛约8根;左缘棘毛2或3列,右缘棘毛一列。背皮层纤毛器中,背触毛3或4列。据结果认为,所有的特征与前人描述一致;细胞皮层下另一种结构黏液泡也能观察到,在整个细胞的皮层下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可能虫体各部位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2)透射电镜观察口围带皮层微管有纤维结构;线粒体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膜结构和管状嵴都很清晰;高尔基体主要由约6个比较发达平行排列的扁平膜囊组成,周围有小囊泡,未见大囊泡;食物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细胞核中,大核数个,两层核膜,核内染色质凝结,分布不均匀,与细胞质联系紧密;小核核内染色质致密,染色质大小均一,分布均匀。黏液泡由单层膜或双层膜包裹,内部电子密度不同。细胞内的共生菌分布较多;色素颗粒两种,大小不一。据结果认为,口围带皮层下的纤维可能起到支持作用;大量的线粒体提示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旺盛;此时的高尔基体是特化了的高尔基体;黏液泡可能的作用是无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色素颗粒可能是同一种组分构成。2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1)扫描电镜观察当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包囊时,虫体逐渐收缩变小,形成了一个球形,并且口围带和所有棘毛退化消失。包囊大小约为35μm,球体表面较为光滑,但经常会附着一些杆菌和其他的附着物。(2)透射电镜观察伪红色双轴虫休眠包囊中,包囊壁包括叁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壁层、中壁层和外壁层;细胞皮层纤毛结构其大部分结构被吸收消化,部分纤毛结构其纤毛杆被吸收,而基体则残留在表膜下细胞质中;大量线粒体分散在细胞表膜下附近,结构清晰;黏液泡、细菌共生体和色素颗粒分布在皮层细胞质不同位置;自噬泡大量存在,泡内含有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等多种处于被消化中细胞器,也见细菌内共生体等附着于泡表面并进入到泡内的过程。据结果认为,伪红色双轴虫形成“尾柱虫类包囊”;自噬泡是该纤毛虫休眠细胞的重要细胞器,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生命活动过程,其消化对象除线粒体等细胞内胞器外,还可能涉及细胞内细菌共生体;此外,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也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运迷霞[4](2012)在《腹毛类纤毛虫双轴虫微管胞器、射出胞器及休眠包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毛虫是进化水平较高的原生动物,为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其细胞表层分化出了复杂的微管胞器结构,同时也产生了复杂的表膜、表膜下纤维及其他多种胞器。纤毛虫微管类结构包括非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微管,这些结构是纤毛虫细胞皮层的主要成分。目前,对较低等纤毛虫微管胞器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对进化程度较高的腹毛目纤毛虫微管胞器的研究则很少。探索腹毛类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微管单元的组装为深入了解纤毛虫微管类骨架结构和作用提供了资料,同时对探索皮层分化和皮层模式,揭示真核细胞结构的遗传及细胞调控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双轴虫皮层胞质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器——粘液泡,它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表膜下的囊泡状突起物,当细胞受到刺激时,排出其中的粘液状物质。在纤毛虫细胞生命活动中,粘液泡行使多种功能。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粘液泡的研究,仅限于大尾柱虫。本研究对粘液泡的形态结构,胞器定位及功能等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对深入了解单细胞原生生物的结构分化和功能,细胞结构的形成和进化,细胞与环境作用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纤毛虫形成包囊是一种常见现象,当环境条件变化对纤毛虫的生命活动带来影响时,纤毛虫逐渐停止运动和摄食,细胞团缩并去分化,同时分泌物质。目前,在腹毛类纤毛虫中,除游仆虫外,未见其他纤毛虫形成包囊过程及皮层表面结构分化的报道。本文对双轴虫形成包囊及脱包囊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及包囊壁结构和包囊类型进行研究,对揭示尾柱类纤毛虫在特殊环境下结构分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腹毛目纤毛虫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为材料,应用直接荧光标记(紫杉醇FLUTAX)、扫描电镜术及透射电镜术等方法,对双轴虫皮层微管胞器、粘液泡类射出胞器及双轴虫休眠包囊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双轴虫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FLUTAX)显示,双轴虫腹皮层由纤毛器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纤毛器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双轴虫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棘毛基部微管束包括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周围微管束,这些微管束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发达程度和定向不同;缘棘毛的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双轴虫细胞在形态发生过程中,前仔虫口纤毛器微管独立发生于老口围带内侧,在细胞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尚有部分老的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存在,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认为,本研究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分化及建构特征的多样性提供了资料。双轴虫纤毛器基部微管分化具有种属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起到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同时,不同种纤毛虫细胞皮层纤毛器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不同,据此可将形态相似及位置相近的纤毛虫区分开,为纤毛虫的分类学提供了参考资料。2双轴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他细胞器的超微结构观察应用透射电镜术对双轴虫细胞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胞质胞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双轴虫细胞皮层含表膜、表膜下表质层及胞质微管束等结构。表膜含有3层膜,着生纤毛的区域有凹陷或伴随纤毛形成突起,纤毛由纤毛杆及毛基体组成,毛基体又包括其基部近端电子致密物、近端连接及基体中部连接等结构;表膜下表质层由微管样结构或纤维样结构组成且在靠近胞质侧的表质层由膜性结构隔开。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粘液泡等类细胞器,不同胞器的形态各异。另外,双轴虫含有多个泡囊状大核,分裂时每个大核出现一条复制带,从一端开始复制,复制结束后大核并未发生融合。与此不同的是,游仆虫腹皮层表膜下含有间隔排列的单根微管、背皮层表膜下由众多微管单元排成倒“品”字结构,且游仆虫仅含有一个大核,复制带从两端开始复制,在中点融合。依据双轴虫纤毛器及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表膜下表质层及大核等的特征,表明双轴虫是腹毛目纤毛虫中进化程度较低一类。本文结果为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纤毛虫的系统分类及分析其进化地位提供了依据。3粘液泡类射出胞器的超微结构应用透射电镜术观察显示,双轴虫含有粘液泡类射出胞器。该胞器在营养期纤毛虫细胞质中大量分布,呈圆形或近似圆形,外围一层或两层膜,内含晶状物质。根据粘液泡内晶状物质的密度,可将其分为头、体和尾端叁部分,成熟的粘液泡发射时,先由胞质迁移至表膜下表质层,与前端的表质层融合,然后微管样的表质层解体消失,粘液泡前端膜紧贴并溶解表膜,排出泡内物质,残留的膜与表膜融合,或在表质层重新形成时部分膜结构被隔离为小泡,最后小泡脱离表膜游离在胞质中。结果推测,粘液泡的形成、排出及发射过程中的膜结构,对促进细胞内膜物质的流动和更新有作用,同时,对表膜的更新亦具有物质贡献,移向胞质的小泡可能参与了胞质中其他膜性结构的形成。4双轴虫细胞形成包囊过程中的结构分化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对人工诱导形成包囊过程中双轴虫的细胞形态、皮层纤毛器结构及胞质胞器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由原来的长椭圆形变为最终的圆球形,皮层大部分纤毛器及微管结构消失,形成“尾柱型包囊”;休眠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及自噬泡,大核染色质聚集且附着在核膜表面,核仁数目不等。自噬泡及线粒体是细胞营养和能量来源的基本途径,所得结果说明休眠细胞并未停止生命活动,细胞经历着特殊的与自噬泡消化有关的物质和能量利用的生命活动过程,这对进一步阐明尾柱类纤毛虫在特殊环境下的结构分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郑丽娜[5](2012)在《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动物纤毛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在环境不利于其生命活动时,往往会分泌特殊物质形成包囊并且转入休眠状态。之后,如果环境条件转为有利于其生命活动时,形成包囊的纤毛虫又会脱囊而出,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研究表明,纤毛虫在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细胞会经历不同于营养细胞的分化和调控过程,这使得休眠包囊成为一种不同于营养细胞的研究样本。纤毛虫包囊现象的研究已成为探讨纤毛虫系统学和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及其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对纤毛虫休眠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囊结构的形成以及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质及细胞核的显微和亚显微水平变化;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皮层纤毛小器官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形态学变化等方面。在分子方面对纤毛虫休眠现象进行探讨的很少。从生化与分子水平上展开研究,能更深刻地阐明纤毛虫包囊现象的本质和调控机理。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腹毛目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和大尾柱虫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双向电泳技术,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多种角度对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对这两种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是通过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比较,寻找出可能与调控纤毛虫进入休眠状态有关的基因,及了解这个过程中的蛋白变化。所得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纤毛虫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真核细胞在休眠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及代谢与调控等。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结论如下:1.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后续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测序,并在NCBI中进行了BLASTx和BLASTn搜索,通过与已知功能蛋白或核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探讨这些基因在冠突伪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设计合成的15条引物,冠突伪尾柱虫的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都扩增出了相应的DNA片段,但是在量上有所不同,而且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验证了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稳定性。其中,1个候选基因在休眠包囊中表达下调,而14个候选基因在休眠包囊中表达上调。实验结果表明,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这些基因在表达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推测基因表达的变化是冠突伪尾柱虫从代谢旺盛的营养状态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的休眠期所需的。2.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基因拷贝数的相对定量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基因拷贝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后续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测序,并在NCBI中进行了BLASTx和BLASTn搜索,通过与已知功能蛋白或核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探讨这些基因在大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设计合成的7条特定引物,在大尾柱虫的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都扩增出了相应的DNA片段,但是7个候选基因的拷贝数在休眠包囊中都下降了,而且通过多次的实验验证了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这些基因在基因拷贝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基因拷贝数的差异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影响该生物的性状。因此推测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大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3.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分析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叁大关键技术,即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了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成分。对这两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大尾柱虫进行双向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后,共筛选出32个蛋白量差异在3倍以上的蛋白点,其中20个是上调蛋白点,即休眠包囊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的蛋白质,12个是下调蛋白点,即休眠包囊中表达量明显减少的蛋白质。再从上调蛋白点中选择了6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其中4个蛋白点得到与其较匹配的已知功能的蛋白,分别是氨基酸ABC转运蛋白、耐热丝氨酸蛋白酶和Ⅱ型角蛋白,并具体分析了这些蛋白在纤毛虫包囊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陈季武,李俊纲,顾福康[6](2003)在《膜状急纤虫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膜状急纤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为材料,应用电泳酶化学反应等方法,从细胞水平、酶水平对其同工酶组成和活性、能量代谢以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所检测的13种同工酶中,有10种同工酶在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表现出活性差异,其中7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醇(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0-01)

顾福康,杜宝剑,倪兵,季玲妹[7](2002)在《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胞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 ,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作用的泡状体上 ,葡萄糖 6 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 ,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包囊中用于自噬作用的主要结构成分 ,休眠细胞代谢过程中胞质膜结构也具有补充形成消化泡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陈灵,倪兵,顾福康[8](2000)在《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细胞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纤毛虫在休眠状态下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及细胞器的功能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 (Paraurostylaweissei)休眠包囊中 ,在自噬泡位置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形成多种形态的泡状体 ,ATP酶反应颗粒聚集形成泡状体或球状体 ,在分散分布的线粒体中于内膜位置形成少数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由所得结果推测 ,纤毛虫休眠包囊中的自噬泡消化现象是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重要生命活动 ,是休眠细胞中物质利用和能量获得的主要途径 ;自噬泡消化中也进行着对能量的利用过程 ;分散分布的线粒体是功能细胞器 ,它们与提供细胞生命活动能量有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0年03期)

顾福康,倪兵,季玲妹,隋淑光[9](1999)在《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及其细胞器超微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 细胞内膜系统十分发达。作者推测, 颗粒层及表膜小泡可能是休眠细胞经由表膜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自噬泡消化现象可能是细胞中物质和能量来源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06期)

李恭楚,顾福康,季玲妹,倪兵[10](1999)在《齿脊肾形虫休眠包囊的细胞器及其酶细胞化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观察齿脊肾形虫营养期和包囊细胞中细胞器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揭示: 该纤毛虫休眠包囊中自噬泡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线粒体具有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不同于营养期细胞的内质网具有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所得结果表明,肾形虫休眠细胞中存在物质和能量利用,呼吸及糖原分解代谢等细胞器的功能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期刊1999-06-30)

休眠包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腹毛类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 pseudorubra)的营养期细胞和休眠包囊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与营养期细胞相比,在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皮层纤毛器中纤毛杆被全部吸收,但一部分基体和表膜下的微管保留下来,形成"尾柱虫类包囊".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也存在自噬泡消化现象,其中,自噬泡不仅将失去功能的线粒体等膜性细胞器进行消化,也将细胞内色素颗粒、黏液泡及共生菌等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结果表明,自噬泡消化是休眠细胞生命活动中渡过不良环境条件的基本过程,其消化对象不仅涉及细胞内胞器,还可能涉及细胞内共生体;线粒体、黏液泡、色素颗粒及共生菌等在细胞休眠生命活动中可能是细胞内物质利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休眠包囊论文参考文献

[1].陈芬芬.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孙磊,运迷霞,顾福康,范鑫鹏.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孙磊.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超微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运迷霞.腹毛类纤毛虫双轴虫微管胞器、射出胞器及休眠包囊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郑丽娜.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陈季武,李俊纲,顾福康.膜状急纤虫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的比较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7].顾福康,杜宝剑,倪兵,季玲妹.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胞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8].陈灵,倪兵,顾福康.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细胞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J].动物学研究.2000

[9].顾福康,倪兵,季玲妹,隋淑光.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及其细胞器超微结构的观察[J].动物学研究.1999

[10].李恭楚,顾福康,季玲妹,倪兵.齿脊肾形虫休眠包囊的细胞器及其酶细胞化学的研究[C].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1999

论文知识图

急纤虫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蛋白等...应用32条随机引物对急纤虫休眠包囊应用34条随机引物对游仆虫休眠包囊急纤虫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线粒体...应用34条随机引物对急纤虫休眠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的包囊壁蛋白组成...

标签:;  ;  ;  ;  ;  ;  ;  

休眠包囊论文_陈芬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