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泉”官司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岑,袁程[1](2019)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20多项中国传统金属工艺为基础,对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进行研究。在全面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现状,从工艺传承与适应现代生活、艺术创造和文化挖掘、政府和民间的保护、行业组织建设与旅游业的推动、技艺的保护与品牌塑造等方面切入,提出中国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的具体建议,认为传统文化是传统工艺的重要内涵,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应着眼于文化建设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曾友林[2](2019)在《中国商标法制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商标争议法律裁判的困难让笔者逐渐认识到必须厘清商标法制领域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和东方与西方等多重复杂的结构性关系,清楚了解近代中国商标法制发展的整体图景与具体发展脉络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今天商标法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职是之故,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中国商标法制档案、案例、碑刻和文献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法等史学和法学研究方法,来重构适合近代中国商标法制及其运行实际情况的“本土化”解释框架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钩沉近代商标立法及其实践的历史、突出中国商标和商标法制形成历史的独特性、预测将来我国商标法制发展道路、建立多元商标争议解决机制、适当吸收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商标立法与商标争议解决等学术和现实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缘起及其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资料三个部分。其中研究文献综述分近代商标立法研究、近代商标争议研究、近代中外商标谈判研究、近代商标法制的综合研究以及其他涉及近代商标法制的研究等五个方面回顾近代商标法制研究的学术历史,并通过对研究史的认真梳理,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打下立论之基础,来进一步厘清商标的词源和商标概念的内涵,发现商标制定法和商标解释例、判决例在商标法制实际运行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证明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不是一个完全被迫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合力之下形成的一个混合近代化过程。第一章“中国古代商标法制的萌芽”由三节构成。第一节“中文商标词义的考析”,对汉语“商标”进行词源学考古,发现汉语“商标”一词是近代的产物,而且在近代之初,该词还不固定,还有意义类似的同义词。第二节“从标记到商标的历程”,在否定通说“物勒主名”、“物勒工名”和“物勒地名”是商标行为的基础上,根据“商标”一词的近代意义,再回溯到中国古代,发现宋代的“招牌”和“仿单”等物已经具有近代“商标”一词之实,进一步以充分的史料证成了郑成思先生“‘白兔标识’可称为实实在在的商标”之结论。第三节“清代商标法制的萌芽”,认为我国商标法制的历史符合世界商标法律的形成往往晚于商标的出现的普遍规律,清代地方官府立碑示禁和行会公所订立行规可谓我国商标法制的萌芽,但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我国商标法制发展的自然进程中断。第二章“中国商标立法近代化的历程”由“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开端”、“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定型”和“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完善”三节组成,以清末《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北洋政府1923年《商标法》和国民政府的商标立法等近代主要商标立法为例,动态全景呈现我国商标立法的近代化过程。通过对这几部商标法律之间的比较及其与日本商标法律的比较,不难发现近代商标法律的制定虽然曲折,但通过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加速了商标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阶段,我国的商标立法在参酌各国商标法和结合中国商标历史传统与实践的基础上,终于实现其近代化,开启了我国商标法制的新篇章。第三章“中国近代商标法制的实践”主要论述近代商标法制在行政和司法两方面的实际运行情况。第一节“商标行政管理权的收回与统一”,论述我国建立商标行政管理机构——商标局,收回被外国人把持二十多年的商标行政管理权的艰难历程;同时论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商标行政管理权的分割状况以及他们为统一商标行政管理权而做出的努力和尝试。第二节“多元商标争议解决模式的建立”,以案例为依据,介绍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商标争议解决机制及其程序。当时的商标争议解决模式可分为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大类,其中司法救济又有行政法院审判和普通司法机关审判之区别,由此可见近代建立的商标争议解决机制已经比较健全、完善。第三节“商标解释例与判决例的创制”,通过对近代商标解释例和判决例的统计,发现清末以来中国在学习西方法律的过程中选择了大陆法系的制定成文法的道路,而没有走英美法系的判例法道路,这就使得商标解释例和判决例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在近代商标法缺失或不完善的时期,商标解释例和判决例起到阐明法意、确证效力、补充漏洞和更正规则的作用。第四章“中国商标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因素”分为两节,专门考察影响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对近代商标立法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第一节“西方列强的干预”,认为在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进程中,西方列强的干预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梗议我国商标立法、把持我国商标行政、插手华洋商标争议和实施对华商标战略。因前面已经论及梗议我国商标立法、把持我国商标行政两个问题,此部分仅论及插手华洋商标争议和实施对华商标战略两点。第二节“国内势力的推动”,论述国内各种势力对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首先探讨清末、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各个时期的政府官员在非理性的民众和强势的西方列强之间如何理性选择,他们既要顶住国内舆论的压力,又要外争国权,实现商标法制传统与现代的变奏,在此过程中引导商标法制走向近代化;然后详细论述近代学者对商标法制的研究情况及其为我国商标法制在很短时间内实现近代化所提供的智力支持。最后为结语。结语在前面四章论述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之道,从立法、法制实践、本土化以及提升法律意识等方面来看,清末到民国,我国完成了商标法制的近代化,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商标法律体系和运作有效的商标争议解决机制,维护了商业交易秩序,保证了商标权人的利益和产品质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商标法制近代化具有混合型近代化、中西结合、多种力量推动、与时俱进又循序渐进四个方面的特征。我国近代的商标法制还未能实现继受的西方商标法律制度与我国传统商标法制理念的有机融合,还未实现商标法律文化的近代化,导致商标立法、商标法律实施和商标意识之间还存在不相融洽之处。因此,需要站在法律文化和价值选择的高度对商标法制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融合三者的方法,以实现外发秩序和内生秩序的有机整合。
陈勐[3](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郭彦[4](2017)在《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老字号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不同程度忽视了品牌资产的管理。特别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遭遇国内外品牌大战的夹击,老字号企业处境非常艰难。老字号品牌资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和遗产,其品牌资产传承刻不容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品牌间的竞争优势,从单纯的质量、服务升华到文化内涵层面。文化特质是老字号身上的一种典型的品牌属性:老字号品牌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是我国商业文化的经典,更是我国特定时期文化记忆的代表。从文化传承层面来讲,老字号企业绝不能退出市场成为历史,而是要从老字号品牌资产中挖掘传承的关键要素,使老字号品牌基业常青。品牌资产传承主要探讨了那些历史悠久、世界知名品牌资产管理的特质问题。目前,关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特质问题研究较少。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积淀着几代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面貌,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价值和社会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怀旧消费兴起,怀旧经过消费文化的包装将一部分老字号品牌成为时尚。老字号品牌承载着特殊年代的品质潮流和生活方式,是极具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因此,老字号品牌中特殊的文化元素会勾起消费者的回忆,怀旧文化的传播和“怀旧潮”下消费者特定感知,为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起到唤醒和认同作用,并深刻影响着老字号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研究结合怀旧文化提炼出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关键要素。尽管怀旧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在理论研究中作为社会学的概念界定阶段,对其研究仅停留在现象说明层面。近些年扩散到多学科并引入到营销学和文化学领域,研究缺乏理论系统的挖掘和剖析,也没有对怀旧文化构成进行系统的探讨。从“怀旧潮”下消费者购买老字号品牌为出发点,来探究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特质问题以及相关性,目的在于梳理清楚“怀旧潮”下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和消费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推广、颂扬和传承老字号品牌的社会意义,并有利于丰富老字号品牌传承及管理研究。本研究依据体验和关系营销理论,具体分析了怀旧文化对老字号品牌回归及复兴消费市场的驱动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下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文化特质促进更深层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基于消费文化、消费者-品牌关系和品牌文化遗产理论,探索文化传承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影响机理。其中文化传承离不开普通的人,将观察重点放在互联网新经济下消费者市场,通过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再续关系的中介作用,及产品涉入度和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调节效应,呈现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在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基于扎根理论文本分析,从怀旧文化文献中探索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第二,从不同老字号品牌消费群体中选取合适样本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结合网络和实地调研搜寻被调研老字号品牌企业相关信息,采用多案例下内容分析方法,从质性材料中分析和归纳出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关键要素,并验证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从怀旧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老字号品牌及其市场特殊性入手,结合品牌文化遗产和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建立基于现代消费社会化机制和文化传承理论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之间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和相关假设。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丰富和创新了已有测量工具的内涵;第四,借助SPSS和AMOS统计工具,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714份老字号品牌消费者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建构的合理性,通过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关系再续的相互作用下,驱动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要素形成路径。同时考察了产品涉入度和互联网信息交互对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的调节效应。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和营销学的学科交叉处解决品牌传承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性应用问题。第五,从实证的研究结论,并分析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策略。从消费者所能感知到怀旧文化全方位的考量,使得梳理出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要素,能更加与怀旧文化元素相契合,吸引不同时代下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具有多重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研究要点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研究结论:1)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内涵。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质性方法对现有怀旧文化研究文献和微信转载文章的信息资料入手,提炼出怀旧文化的构成维度的研究脉络,结合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时间特征和怀旧文化时间限制性,从而界定出清晰的特征及内涵。包括九个聚焦编码(分别是对人的怀旧、对物的怀旧、对事件的怀旧、易怀旧主体、视觉符号、传播介质、社会导向、代际传承、身份认同);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系统完整地构建出三个核心范畴(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怀旧文化功能)。怀旧文化各构成维度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具有相互关联性。为本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了知识来源,确定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并经实证数据验证了建构的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信效度。2)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关键因素。根据文化传承理论中核心思想,强调人与文化之间的持续互动。本研究发现怀旧文化本身具有这种特殊的互动力量。怀旧文化对象将人们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连接,通过怀旧文化载体不断地涌现在现实生活中,借助怀旧文化功能将大众互动思维下文化传承有效地延续。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研究问题是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行为表现,通过老字号企业与消费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文化交融,促使品牌资产传承要素的形成。因为,一般的商品属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在不断地“折旧”,而老字号品牌商品特质从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怀旧”文化内涵。基于品牌文化遗产理论,从5个不同区域和行业老字号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阐释了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即物化资产、标示资产和神话资产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检验了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它们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本研究厘清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从被验证的检验假设中,梳理出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策略。怀旧文化在品牌资产传承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品牌文化遗产理论下的直接影响路径,消费者感知价值(感知体验和感知再续)的间接影响路径来实现。通过实证研究表明:(1)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老字号品牌各资产有着显着的影响关系,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老字号品牌各资产具有差异化效应。(2)根据消费文化理论的变迁,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营销模式成为主体趋势,消费者最能感知文化特质,本研究验证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关系再续双重中介效应来分析间接影响关系。(3)验证了产品涉入度的部分调节效应。产品涉入度在怀旧文化对象、功能与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关系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产品涉入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各要素的正向影响在减弱。另外,说明它在怀旧文化载体与老字号品牌资产各要素的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的缘由。(4)互联网信息交互水平较高时,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和怀旧文化功能对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影响作用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具有显着的调节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第一,怀旧文化理论概念的扩展。以往研究基于怀旧文化现象本身探讨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系统完整地构建出三个核心范畴(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怀旧文化功能)。为“怀旧风”、“怀旧潮”在消费领域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有助于解释怀旧文化的兴起及提升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关注的现象。第二,本研究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文化传承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在探索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以老字号品牌消费者为访谈对象,采用开放式半结构访谈提纲,结合网络和实地调研,搜寻被调研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老字号品牌企业相关信息,通过多案例析出老字号品牌资产有别于一般品牌资产,抽离出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物化资产、标示资产和神话资产三大维度。从老字号品牌消费者角度出发,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文化传承下消费者对怀旧文化的感知心理,挖掘切实影响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内外要素和相互作用。最后,基于实践案例的探索基础上的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显着路径提炼出传承策略。访谈和问卷调查都以老字号品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诸多操作变量都可以成为老字号管理者管理品牌资产的重要手段,为提升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传承有效性和可操作的途径。引导老字号企业在现代化消费机制下,促使消费者增加怀旧文化的感知效应,最终推动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并永葆基业。
瞿洁云[5](2017)在《以民间故事为线索的景区视觉系统构建 ——以西湖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内每年持续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一方面让游客拥有更多出行选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随着如今文化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兴起,建立一个成熟完善、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城市景区旅游品牌已经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每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都各有不同,因此在提取文化资源时需要着重考虑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如当地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景区旅游品牌建设关系到景区未来的整体发展,而一个景区的视觉系统构建是其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是景区整体视觉形象的主要呈现载体。规划设计一套具有高识别性和高文化性的景区视觉系统对景区乃至城市整体的品牌形象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也是让品牌能在一众文化类旅游品牌中脱颖而出的好办法。杭州西湖景区是我国5A级旅游胜地,自身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旅游品牌形象和景区视觉系统,但通过调查发现西湖景区虽以人文湖自居,而实地景观依然以自然山水为主,文化对大众的输出较为有限,且展示方式都比较传统。西湖民间故事是杭州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杭州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以西湖民间故事为文化线索和视觉设计来源,针对西湖景区景观特色进行景区视觉系统构建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融合旅游品牌的塑造方法和传播手段,使西湖景区的视觉系统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和整体。此外,本文还从旅游产业和城市旅游品牌的分析研究入手,针对西湖景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类别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民间故事的视觉设计表现手法,并结合视觉系统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构造出一套适合杭州旅游品牌发展的品牌设计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同类文化型景区的视觉系统和旅游品牌构建提供了一定的设计研究思路。
李文冰[6](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提出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蒋峰[7](2015)在《翻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十多年前的上海滩杀夫奇案,在蒋峰笔下被重新翻案。那些被宣判的历史人物,被定案的历史事件,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性?那些曾遮蔽真相的历史云烟,何时才能烟消云散?1主编说,要珍惜,詹周氏快90岁了,我可能会是最后一个见到她的媒体人。这算激励还是抚慰?没任何意义。我估计连主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采访她,无非是在哪里翻档案,看到了民国三大奇案,发现这三个案子,百十来号人,好像就詹周氏还活着。盯着民国时期的影印照她突发奇想,如果这周末把我派过去,拍一张她90岁的样子,彩色数
谢婷婷[8](2015)在《基于网络销售的浙江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江浙繁华,物产丰绕,商贾云集。进入新世纪后,浙江又掘起了一批以马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巨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胡庆余堂”、“五芳斋”、“张小泉”、“西泠印社”这些耳熟能详的浙江老字号突破传统的店面零售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扩大消费范围和群体。网络时代如何重塑“老字号”品牌,改变其被动局面,这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出发,概述浙江老字号品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再结合浙江老字号进行个案研究,从品牌标志的传承与演变、产品的包装设计、官方商城的页面设计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探究网销与实体店两者在包装设计上的异同点,并对老字号企业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对策,改变“老字号”面临的市场份额下降、视觉形象落后老化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引导老字号品牌的传承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今后国内其他地区的老字号品牌形象推广和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网络时代,品牌的视觉形象从纸质媒体向数字影像转变,由静态向动态化转变,开放多元的视觉元素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着未来老字号的发展格局,也将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老字号企业线上线下联合销售的同时,向品牌生活馆、体验馆转型,也是未来电商与实体店铺并存的模式之一。
蒋峰[9](2015)在《翻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主编说,要珍惜,詹周氏快九十岁了,我可能会是最后一个见到她的媒体人。这算激励还是抚慰?没任何意义。我估计连主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采访她,无非是在哪里翻档案,看到了民国三大奇案,发现这三个案子,百十来号人,好像就詹周氏还活着。盯着民国时期的影印照她忽发奇想,如果这周末把我派过去,拍一张她九十岁的样子,彩色数码的,贴在她三十岁的黑白照片旁边,一定很有趣。
范芝铭[10](2013)在《城市品牌建设下的老字号品牌发展研究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良性互动关系,老字号企业的品牌建设可以依托城市品牌的现有体系和资源,从而实现品牌的。杭州的老字号品牌,受益于杭州城市品牌的建设成果,具备良好的优势和发展机会。本文立足国内外老字号品牌的理论与实践,依托杭州市既有新型社会复合型主体——城市品牌“网群”的联动调研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选取重点区域,对杭州市老字号品牌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结合品牌塑造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杭州城市品牌的建设成果完成老字号品牌的战略管理,探索实现老字号品牌建设与城市品牌的互动中“可应用、可持续、可推广”的品牌发展战略和模式。
二、“张小泉”官司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小泉”官司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中国代表性传统金属工艺现状 |
2.1 已不具产业价值的传统金属工艺 |
2.2 发展前景不大的传统金属工艺 |
2.3 创新、振兴还有潜力的传统金属工艺 |
3 传统金属工艺的振兴措施 |
3.1 工艺传承与适应现代生活 |
3.2 艺术创造和传统文化挖掘 |
3.3 政府和民间的保护 |
3.4 行业组织建设与旅游业的推动 |
3.5 技艺的保护与品牌塑造 |
4 结语 |
(2)中国商标法制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商标法制的萌芽 |
第一节 中文商标词义的考析 |
一、汉语“商标”溯源 |
二、中文商标概念及其内涵 |
第二节 从标记到商标的历程 |
一、标记:商标的逻辑起点 |
二、古代中国的商标及其表现形式 |
第三节 清代商标法制的萌芽 |
一、地方官府示禁 |
二、行会公所立规 |
第二章 中国商标立法近代化的历程 |
第一节 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开端 |
一、《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之立法背景 |
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之制定经过 |
三、《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之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定型 |
一、1923 年《商标法》之立法背景 |
二、1923 年《商标法》之制定经过 |
三、1923 年《商标法》之主要内容 |
四、与清末和日本商标法之比较 |
第三节 商标立法近代化之完善 |
一、1930 年商标立法及其变化 |
二、对1930 年商标立法的修订 |
第三章 中国近代商标法制的实践 |
第一节 商标行政管理权的收回与统一 |
一、商标行政管理权的丧失与收回 |
二、商标行政管理权的分割与统一 |
第二节 多元商标争议解决模式的建立 |
一、商标争议的行政解决模式 |
二、商标争议的司法解决模式 |
第三节 商标解释例与判决例的创制 |
一、解释例与判决例释义 |
二、商标解释例与判决例之统计 |
三、商标解释例与判决例关涉问题 |
四、商标解释例与判决例的效用 |
第四章 中国商标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干预 |
一、插手华洋商标争议 |
二、实施对华商标战略 |
第二节 国内势力的推动 |
一、政府官员的理性选择 |
二、研究者的智力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1.3 研究的创新性 |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
0.3.2 相关概念解释 |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
1.2.1 传统商业街市 |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
2.2.4 小结 |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
2.3.7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
4.3.1“日人街”的划定 |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
(三) 认识和启示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论文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4)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基本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基本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怀旧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概念演进 |
2.1.1 国外怀旧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 |
2.1.2 国内怀旧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 |
2.1.3 怀旧文化概念的演进 |
2.1.4 消费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怀旧文化之间的关系 |
2.2 相关理论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评述 |
2.2.1 品牌资产模型中品牌资产要素评析 |
2.2.2 品牌文化遗产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及传承研究的特殊性 |
2.2.3 老字号品牌资产及传承研究存在的问题 |
2.2.4 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趋势 |
2.2.5 消费者感知价值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 |
2.2.6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研究现状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怀旧文化构成维度构建 |
3.1 消费市场中怀旧文化内涵及特征 |
3.1.1 消费市场下怀旧文化 |
3.1.2 消费市场中怀旧文化的特性 |
3.1.3 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 |
3.2 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简介及研究流程 |
3.2.1 数据搜集 |
3.2.2 数据编码和提炼 |
3.2.3 模型建立 |
3.3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构建模型结果分析 |
3.3.1 评分信度分析 |
3.3.2 理论饱和检验 |
3.3.3 模型分析 |
3.3.4 研究结果分析 |
3.3.5 研究结果的评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 |
4.1 研究框架构建的理论依据 |
4.1.1 文化传承中品牌文化遗产理论 |
4.1.2 亚文化与消费文化理论 |
4.1.3 维布雷宁模型 |
4.1.4 信息加工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
4.1.5 科特勒的刺激-反应模型 |
4.1.6 消费者—品牌关系 |
4.2 多案例研究建构老字号品牌传承资产要素 |
4.2.1 研究设计及理论逻辑 |
4.2.2 案例样本选取 |
4.2.3 数据收集 |
4.2.4 数据编码与类别合并 |
4.2.5 资料分析比较过程示例 |
4.2.6 案例研究结论 |
4.3 理论框架建构和相关研究假设 |
4.3.1 概念理论框架 |
4.3.2 主要维度的概念划分 |
4.3.3 理论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4 理论假设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问卷设计程序 |
5.1.1 问卷设计的步骤 |
5.1.2 各变量的控制原则 |
5.1.3 深度访谈下样本行业选择说明 |
5.1.4 问卷防偏措施 |
5.2 变量可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5.2.1 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变量定义与测量 |
5.2.2 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变量定义与测量 |
5.2.3 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变量定义与测量 |
5.2.4 消费者感知关系再续变量定义与测量 |
5.2.5 产品涉入度变量定义与测量 |
5.2.6 互联网信息交互变量定义与测量 |
5.3 初始量表的设计与修改 |
5.4 小样本预调研 |
5.4.1 测试过程的描述 |
5.4.2 预调研及初始问卷测量项目修正 |
5.4.3 最终正式问卷的形成 |
5.5 大样本正式问卷发放和回收 |
5.5.1 样本量选取和调查方式 |
5.5.2 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
5.6 选取的统计方法的检验依据及标准 |
5.6.0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指标及标准 |
5.6.2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指标及标准 |
5.6.3 信度分析指标及标准 |
5.6.4 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分析指标 |
5.6.5 基于AMOS的极大似然估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和模型检验 |
6.1 正式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6.1.1 大样本统计变量特征 |
6.1.2 怀旧文化下购买老字号品牌产品的经历 |
6.1.3 数据处理 |
6.2 正式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2.1 共同方法偏差的Harman单因素检验 |
6.2.2 正式测量项目的因子分析 |
6.2.3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6.2.4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6.2.5 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6.2.6 产品涉入度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6.2.7 互联网信息交互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6.3 结构模型分析与检验假设 |
6.3.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的直接影响 |
6.3.2 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消费者感知各价值的直接影响 |
6.3.3 消费者感知各价值对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的直接影响 |
6.3.4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5 各控制变量作用 |
6.4 调节效应分析 |
6.4.1 产品涉入度的调节效用 |
6.4.2 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调节效用 |
6.5 检验假设的汇总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策略 |
7.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 |
7.1.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直接影响效应 |
7.1.2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并列双重中介效应 |
7.1.3 产品涉入度调节效应 |
7.1.4 互联网信息交互调节效应 |
7.1.5 未被验证的假设说明 |
7.2 探索影响机理下传承策略 |
7.2.1 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内涵和外延统一 |
7.2.2 消费者参与的消费文化和怀旧文化协同模式 |
7.2.3 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 |
7.3 传承策略下老字号品牌管理的启示 |
7.3.1 品牌文化遗产管理理念的普及 |
7.3.2 从怀旧文化视角关注消费文化新动向 |
7.3.3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管理的中心为消费者感知 |
7.3.4 强化消费者-品牌关系的交互与沟通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建议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要素半开放访谈提纲 |
附录2 预调研问卷 |
附录3 正式调研问卷 |
附录4 共同方法偏差的Harman单因素检验解释的总方差 |
附录5 |
附录 5-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各项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
附录 5-2 消费者感知价值各项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
附录 5-3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各要素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
附录6 总测量模型输出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以民间故事为线索的景区视觉系统构建 ——以西湖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综述 |
2.1 国内旅游产业概述及发展概况 |
2.1.1 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
2.1.2 旅游资源分析 |
2.2 城市旅游品牌的构建与发展策略 |
2.2.1 城市旅游品牌的建立 |
2.2.2 城市旅游品牌定位与价值探究 |
2.2.3 国内外城市旅游品牌竞争态势 |
2.2.4 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方式 |
第三章 杭州旅游品牌与旅游资源 |
3.1 当今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综述 |
3.1.1 杭州城市旅游发展历史 |
3.1.2 杭州城市历史沿革状态及景区分布 |
3.1.3 杭州西湖景区综述 |
3.2 杭州西湖自然地理分析 |
3.2.1 西湖景区地域环境分析 |
3.2.2 西湖景区自然风貌及景观物质元素分析 |
3.3 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资源分析 |
3.3.1 西湖景区历史背景 |
3.3.2 西湖景区资源种类与价值研究 |
3.3.3 西湖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价值策略 |
第四章 杭州西湖景区文化资源的细分 |
4.1 文化与西湖景区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
4.1.1 人文精神在西湖自然景观中的表现 |
4.1.2 文化资源对于西湖旅游品牌的重要性 |
4.2 杭州的地域文化 |
4.2.1 隋唐文化 |
4.2.2 吴越文化 |
4.2.3 宋代文化 |
4.2.4 民国文化 |
4.3 文士文化的影响 |
4.3.1 文学 |
4.3.2 艺术 |
4.3.3 宗教 |
4.4 杭州民间文化与西湖的关系 |
4.4.1 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
4.4.2 杭州民间文化及民间文学初识 |
第五章 西湖民间故事传播与符号传达 |
5.1 西湖民间故事概述 |
5.1.1 民间故事体裁认知 |
5.1.2 西湖民间故事分类 |
5.1.3 西湖民间故事的产生原因 |
5.1.4 西湖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
5.2 西湖民间故事解析 |
5.2.1 西湖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属性 |
5.2.2 西湖民间故事的情感传递 |
5.2.3 西湖民间故事的价值 |
5.3 西湖民间故事在西湖景观中的发生场地 |
5.3.1 西湖民间故事中的西湖景 |
5.3.2 西湖民间故事与西湖景观的意象与物象 |
5.4 西湖民间故事在西湖景观中的视觉再现 |
5.4.1 民间故事在西湖景观中的视觉呈现 |
5.4.2 民间故事在西湖景观中的设计演绎 |
第六章 以民间故事为线索构建西湖景区视觉系统 |
6.1 西湖景区视觉系统设计分析 |
6.1.1 西湖景区视觉系统现状分析 |
6.1.2 视觉系统的民间故事叙事设计体系 |
6.1.3 功能、人文、体验、传播四定位 |
6.2 西湖民间故事与西湖景区视觉系统设计的融合 |
6.2.1 以西湖民间故事内涵为设计核心 |
6.2.2 西湖民间故事的设计元素提炼 |
6.2.3 西湖民间故事的视觉设计方法 |
6.3 功能、文化、品牌一体化的视觉系统设计 |
6.3.1 基于民间故事的景区视觉导视设计系统 |
6.3.2 基于民间故事的景区综合应用视觉设计 |
6.4 西湖景区视觉系统与旅游品牌的整合 |
6.4.1 以西湖民间故事为视觉系统设计点的品牌识别体系 |
6.4.2 多感官结合的景区视觉系统支撑品牌 |
6.4.3 融入民间文化的旅游品牌传播与推广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图片来源 |
附录2:表格来源 |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浙商研究 |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
二、基本概念 |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
小结 |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翻案(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创作谈 |
(8)基于网络销售的浙江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浙江老字号的研究现状 |
1.4.2 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浙江老字号 |
1.5.2 视觉形象设计 |
2 浙江老字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浙江老字号企业的经营现状 |
2.1.1 实体门店的现状 |
2.1.2 网购平台的现状 |
2.2 浙江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 |
2.2.1 同行业品牌标志雷同 |
2.2.2 产品包装创新性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网络销售的浙江老字号个案研究 |
3.1 老字号“张小泉” |
3.1.1 标志的传承与演变 |
3.1.2 产品包装的再设计 |
3.1.3 官方商城的网页设计 |
3.2 老字号“胡庆余堂” |
3.2.1 标志的传承与演变 |
3.2.2 产品包装的再设计 |
3.2.3 官方商城的网页设计 |
3.3 老字号“五芳斋” |
3.3.1 标志的传承与演变 |
3.3.2 产品包装的再设计 |
3.3.3 官方商城的网页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网络销售的浙江老字号视觉形象的设计思考 |
4.1 浙江老字号视觉形象基础要素的设计思考 |
4.1.1 品牌标志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
4.1.2 辅助图形的地域文化元素 |
4.1.3 视觉色彩的品牌化 |
4.2 浙江老字号视觉形象应用要素的设计思考 |
4.2.1 产品包装的个性化 |
4.2.2 统一的网络视觉识别系统 |
4.3 视觉形象设计对浙江老字号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
4.3.1 时尚化的需求 |
4.3.2 提高品牌忠诚度 |
4.3.3 增强消费者情感认同 |
4.4 本章小结 |
5 浙江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提升方法 |
5.1 充分利用浙江的经济环境和电商氛围 |
5.2 继承和挖掘浙江老字号的品牌资产 |
5.3 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形象体系 |
5.4 强化品牌传播和情感体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附录1:杭州老字号企业视觉形象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浙江部分老字号企业视觉形象现状的调查分析 |
附录3:浙江部分老字号企业视觉形象现状的调查总结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翻案(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10)城市品牌建设下的老字号品牌发展研究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过程 |
2 中华老字号的品牌现状分析 |
2.1 中华老字号的概况 |
2.2 中华老字号发展的内部竞争优势 |
2.3 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外部法律及政策优势 |
2.4 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劣势 |
3 杭州市(上城区)老字号品牌发展分析 |
3.1 杭州市(上城区)老字号概况 |
3.2 杭州(上城区)老字号品牌营现状 |
3.3 杭州市(上城区)老字号品牌案例 |
3.4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的外部优势:杭州城市品牌“网群”特色模式 |
3.5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的SWOT分析 |
4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发展战略 |
4.1 基于政府与企业双重角度的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思路:“三合一”模式 |
4.2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战略管理的“三个一” |
4.3 建立杭州老字号(品牌)发展服务中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张小泉”官司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研究[J]. 李晓岑,袁程.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03)
- [2]中国商标法制近代化研究[D]. 曾友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4]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D]. 郭彦. 东华大学, 2017(03)
- [5]以民间故事为线索的景区视觉系统构建 ——以西湖景区为例[D]. 瞿洁云. 江南大学, 2017(02)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7]翻案[J]. 蒋峰.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5(07)
- [8]基于网络销售的浙江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谢婷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7)
- [9]翻案[J]. 蒋峰. 长江文艺, 2015(06)
- [10]城市品牌建设下的老字号品牌发展研究 ——杭州市老字号品牌调研报告[D]. 范芝铭. 浙江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