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腥黑穗病,荧光,微管,纤毛,病菌,小麦。
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黄祥英,方玉宏[1](2019)在《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分析激光对扁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亚心形扁藻为样品,波长1 341 nm的Nd∶YAP激光为光源,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研究Nd∶YAP激光辐照亚心形扁藻对亚心形扁藻叶绿体自体荧光强度和叶绿体面积大小的影响。Nd∶YAP激光辐照后的亚心形扁藻通过488 nm Ar~+激光激发获得亚心形扁藻自体荧光图像及其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试验中除(10 W,60 s)辐照剂量组外,其余辐照剂量组均提高了亚心形扁藻的自体荧光强度,且所有的辐照剂量组均增大了亚心形扁藻的叶绿体面积。Nd∶YAP激光可刺激亚心形扁藻的叶绿体发育,促进藻细胞的生长,改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肖海东,吴永前[2](2018)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系统光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非接触式、快速高精度的光学检测,设计了一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光学系统。在保证设计指标的前提下,简化了各光组的结构,采用7片球面透镜并以K9玻璃作为透镜材料。使用Zemax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仿真。结果表明: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49;系统的径向和轴向光学分辨率分别为0.400μm和0.772μm;显微聚焦系统聚焦弥散斑直径小于2μm;照明系统聚焦弥散斑直径小于10μm;探测系统的聚焦光斑直径小于20μm;根据仿真结果确定了针孔1和针孔2的尺寸均为20μm,且厚度不超过0.1mm;各子系统的MTF曲线均接近衍射极限,具有很高的光学传输效率。(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8年06期)
邵长芳,赵耀,吴魁,贾菲菲,罗群[3](2018)在《二次离子质谱-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联用对单细胞显微成像-原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主要用于半导体、地质等领域材料表面分析,随着科学仪器技术的发展,近年来,SIMS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IMS可以实现对样品表面的质谱分析、化学成像以及深度剖析。叁维SIMS成像分析的横向分辨率可达80~100 nm,纵向分辨率1~5 nm。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指示亚细胞结构的碎片离子,单细胞SIMS成像分析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LSCM)作为一种单细胞成像技术已日趋成熟,可以对单细胞中的荧光分子或者对荧光标记的目标分子、细胞器成像,获得高分辨率亚细胞结构成像图。因而,LSCM在单细胞形貌分析上的优势和SIMS在单细胞化学成像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互补,其联合应用能显着提升单细胞分析的应用范围、深度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重点介绍SIMS成像以及SIMS-LSCM联用成像在单细胞成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在总结、评述该领域代表性工作的同时,对SIMS-LSCM联用成像在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细胞生物学和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徐天华,杨振海,陈光,李远宏,高兴华[4](2016)在《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测黑眼圈患者下眼睑微血管数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活体检测患者眼睑黑眼圈颜色最深处的真皮内微血管数量的变化。方法 60例黑眼圈女性受试者和10名正常对照女性受试者入选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A(21~30岁)和B(31~40岁)两组;每组又根据眼圈皮肤颜色分为青紫色组和棕黑色组两亚组,每亚组含4个小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查。结果棕黑色和青紫色黑眼圈受试者在体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微血管计数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眼睑微血管数量增加,与黑眼圈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可能是黑眼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蔚慧欣,高利,康晓慧,刘太国,刘博[5](2016)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鉴别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CLSM)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冬孢子各自都含有自发荧光物质,均能在488 nm激发光下,分别在510~550 nm、530~600 nm中得到相应的发射光,且呈现的荧光分布均匀,大体形态清晰;而层切扫描发现自发荧光在这两种冬孢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TCK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外孢壁和网脊上,而在原生质中分布少;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孢壁,原生质中分布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6年02期)
舒惠琳,翁笑艳,庄惠如,郑凌凌[6](2015)在《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和16SrRNA基因序列探讨一株水华蓝藻的分类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从福州市一重要供水水库中分离到一株体型微小的丝状蓝藻,该藻喜粘附在微囊藻胶被内外。为了确定该蓝藻的种类和分类学地位,通过形态特征分析和16S rRNA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其种类,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荧光光谱以及色素提取物的吸收光谱分析其色素组成。结果表明,该藻株为粘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Gen Bank序列登录号为KR912197),黏伪鱼腥藻不仅含有藻蓝蛋白,同时也含藻红蛋白。此结果为该藻株分类位置的确定提供了有利佐证。(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孙峰,周锟,姜晓玲,李强[7](2015)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Mohs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GLSM)在Mohs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皮肤肿瘤患者行Mohs显微切除术,对57例标本(36例患者行1次手术切除,9例2次,1例3次)的侧面和底面行CLSM扫描及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示:46例标本未检测到肿瘤组织,11例标本检测到肿瘤细胞组织,CLSM示:45例标本未检测到肿瘤组织,12例标本检测到肿瘤组织。CLSM扫描与快速冰冻病理切片之间在检测有无肿瘤组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Mohs显微切除术中CLSM可以代替快速冰冻病理检测肿瘤组织残留。(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吴娜,周慧琳,范鑫鹏,倪兵,顾福康[8](2015)在《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微管的荧光标记及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由FLUTAX直接荧光标记的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由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构成,波动膜基部含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后端与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额、腹、横棘毛基部由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构成,其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显着发达,后纵微管束也明显可见;左缘棘毛基部含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但横微管束不明显;右缘棘毛基部含发达或较发达的横微管束和前纵微管束,但未见后纵微管束。分析表明,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特征具有种的特殊性,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及发达程度不同在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游仆虫类、尾柱虫类和尖毛虫类纤毛虫中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和建构特征的不同与类群间系统演化关系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王丽婷,孙玮,冉海莹[9](2015)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教学方法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医学研究生《仪器分析》教学要求,通过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建立具有系统的、专业特色与学科前沿并重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师授课与研究生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研究生的观察及操作能力,克服研究生在传统教学中理解大型仪器理论及其应用常处于被动参与的窘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01期)
尹素改,张颖,陈玉龙[10](2014)在《在中医院校研究生中开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之一,随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性能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在生物及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医学院校研究生作为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和实验技能为一身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一科研技术。(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20期)
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实现非接触式、快速高精度的光学检测,设计了一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光学系统。在保证设计指标的前提下,简化了各光组的结构,采用7片球面透镜并以K9玻璃作为透镜材料。使用Zemax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仿真。结果表明: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49;系统的径向和轴向光学分辨率分别为0.400μm和0.772μm;显微聚焦系统聚焦弥散斑直径小于2μm;照明系统聚焦弥散斑直径小于10μm;探测系统的聚焦光斑直径小于20μm;根据仿真结果确定了针孔1和针孔2的尺寸均为20μm,且厚度不超过0.1mm;各子系统的MTF曲线均接近衍射极限,具有很高的光学传输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黄祥英,方玉宏.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分析激光对扁藻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2019
[2].肖海东,吴永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系统光学设计[J].光学仪器.2018
[3].邵长芳,赵耀,吴魁,贾菲菲,罗群.二次离子质谱-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联用对单细胞显微成像-原理及应用[J].分析化学.2018
[4].徐天华,杨振海,陈光,李远宏,高兴华.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测黑眼圈患者下眼睑微血管数量的变化[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
[5].蔚慧欣,高利,康晓慧,刘太国,刘博.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鉴别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J].中国植保导刊.2016
[6].舒惠琳,翁笑艳,庄惠如,郑凌凌.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和16SrRNA基因序列探讨一株水华蓝藻的分类地位[J].激光生物学报.2015
[7].孙峰,周锟,姜晓玲,李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Mohs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
[8].吴娜,周慧琳,范鑫鹏,倪兵,顾福康.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微管的荧光标记及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5
[9].王丽婷,孙玮,冉海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教学方法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
[10].尹素改,张颖,陈玉龙.在中医院校研究生中开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