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浩[1]2002年在《除草剂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乙草胺、杀草丹、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茀特,2-甲-4氯钠水剂等6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部分浓度组的乙草胺诱发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细胞率显着提高,试验组13.7‰(0.25ul·L~(-1))和对照组1.19‰存在显着差异(P<0.05),96h达到最大诱变效应。4种不同浓度的杀草丹诱发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细胞率显着增高,试验组19.33‰(1.4ul·L~(-1))和对照组0.5‰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48h达到最大诱变效应。 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茀特,2-甲-4氯钠水剂4种除草剂单独作用24h所诱发的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间存在显着差异。扫茀特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诱变效应最强,扫茀特诱发的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与氟乐灵和2-甲-4氯钠水剂差异极显着,与精禾草克差异显着。说明扫茀特对泥鳅红细胞的遗传毒性最大。 经两种除草剂处理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无明显变化。除草剂的诱变浓度和微核细胞率之间未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反,大部分低浓度组的微核细胞率不同程度地高于高浓度组。与单独作用相比,大部分试验组的微核细胞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呈现出一定的拮抗性。核异常细胞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在供试的浓度范围内,各处理组诱发的核异常细胞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说明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发存在着不同,两者并不同步出现。 多种除草剂联合作用时,拮抗作用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趋势。试验中发现,有2-甲-4氯钠水剂存在的4个高浓度组中,微核细胞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甚至低于对照组(0.05‰)。可能是其化学成分导致了某种特定的作用机理,使得在与其他除草剂联合作用时减弱了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诱变作用。 除草剂精禾草克试验组泥鳅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均有明显上升,有的组甚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各试验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表明不同浓度的精禾草克作用24h可引起泥鳅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率的显着上升,说明该除草剂对泥鳅染色体具有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泥鳅对于核变异的诱发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泥鳅分布较广,易存活,且血量也较搬料多,并能在不同季节评测水质状况,因此,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变化合物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指标。
谢志浩, 蔡亚非, 陈国, 黄剑锋, 余红卫[2]2004年在《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文中指出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 05)或极显着(P<0 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着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要大于其它叁种除草剂。
谢志浩, 蔡亚非, 陈国, 黄剑锋, 余红卫[3]2002年在《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测定法对四种除草剂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特、2甲4氯钠盐水剂对泥鳅红细胞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着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大于其它叁种除草剂。
党炳俊[4]2011年在《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为受试生物,从两种泥鳅的急性毒性、血清生化指标(GPT、GOT酶活)、DNA损伤水平、胚胎孵化率及畸形率等五个方面综合研究了四种除草剂(草威特、百草枯、氟乐灵、大葱专用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生理毒性效应及遗传毒性效应,为环境污染的监测及合理使用除草剂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各类除草剂的毒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草威特对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0.0736 ml.L~(-1)、0.0685 ml.L~(-1)、0.0661 ml.L~(-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为0.016 ml.L~(-1)。百草枯对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23 ml.L~(-1)、0.660 ml.L~(-1)、0.648 ml.L~(-1),安全浓度(SC)为0.156 ml.L~(-1)。氟乐灵对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697 ml.L~(-1)、0.0654 ml.L~(-1)、0.0625 ml.L~(-1),安全浓度(SC)为0.0151 ml.L~(-1)。大葱专用除草剂对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38 ml.L~(-1)、0.027 ml.L~(-1)、0.022 ml.L~(-1),安全浓度(SC)为0.0023 ml.L~(-1)。草威特对大鳞副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747 ml.L~(-1)、0.0645 ml.L~(-1)、0.0611 ml.L~(-1),安全浓度(SC)为0.0123 ml.L~(-1)。百草枯对大鳞副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10 ml.L~(-1)、0.660 ml.L~(-1)、0.614 ml.L~(-1),安全浓度(SC)为0.138 ml.L~(-1)。氟乐灵对大鳞副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672 ml.L~(-1)、0.0613 ml.L~(-1)、0.0591 ml.L~(-1),安全浓度(SC)为0.0137 ml.L~(-1)。大葱专用除草剂对大鳞副泥鳅24h、36h、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32 ml.L~(-1)、0.024 ml.L~(-1)、0.020 ml.L~(-1),安全浓度(SC)为0.0025 ml.L~(-1)。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设置5个浓度组和一个对照组对两种泥鳅进行生理毒性试验,测定两种泥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以判断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生理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能不同程度上诱使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增高,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肝脏在四种除草剂作用下发生了损伤,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具有生理毒性作用。但随着四种除草剂处理时间的延长,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有所回落。在急性毒性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血细胞DNA的损伤,以评价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草威特、百草枯、大葱专用除草剂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细胞DNA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对这两种泥鳅均具有遗传毒性作用,但随着这叁种除草剂处理时间的延长,部分处理组DNA的损伤程度有所降低,这可能和DNA修复系统的激活有关。氟乐灵对泥鳅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并不明显,对大鳞副泥鳅虽有损伤作用,但这种损伤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变化并不明显,怀疑是其它因素(如裂解过程及电泳过程中日光的照射等)对血细胞DNA造成了损伤。总的来说,草威特、百草枯、大葱专用除草剂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具有遗传毒性效应,而氟乐灵则对两种泥鳅的遗传毒性效应并不明显。在胚胎毒性试验中,以两种泥鳅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为指标,研究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胚胎毒性效应,结果发现,草威特、百草枯、氟乐灵、大葱专用除草剂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胚胎的孵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草威特、百草枯、大葱专用除草剂均能不同程度诱发两种泥鳅畸形胚胎的产生,而氟乐灵对两种泥鳅的胚胎并无致畸效应。
陈细香, 卢昌义, 蔡金聪[5]2007年在《漂染废水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漂染废水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漂染废水均能诱发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经方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研究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和核异常测定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突变化合物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指标.
谢志浩, 黄剑锋, 陈国[6]2003年在《除草剂乙草胺对泥鳅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文中提出研究了除草剂乙草胺(ACETOCHLOR)在不同体积分数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试验组的乙草胺诱发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红细胞率显着提高,其中最高达13.7×10-3(体积分数为0.25×10-6)组和对照组1.19×10-3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96h达到最大诱变效应.从实验得知,利用泥鳅红细胞的微核和核异常测定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变化合物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亓蒙[7]2015年在《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文中提出水稻是全球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使用水稻除草剂可以很好的解决水稻种植中的草害问题。随着水稻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其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稻除草剂在使用时,少部分被靶植物吸收之外,其残留部分不仅会污染稻田的水环境,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对其它水环境以及土壤造成污染。水稻除草剂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为试验材料,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生理毒性试验、胚胎及幼鱼的毒性试验这5个方面,初步探讨了4种水稻除草剂(丙草胺、丁草胺、五氟磺草胺和乙羧氟草醚)对两种泥鳅(泥鳅、大鳞副泥鳅)的毒性效应。为除草剂的合理施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其它除草剂的毒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丙草胺对泥鳅24、48、96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6.3803 mg/L、5.719 mg/L、4.6795 mg/L。安全浓度(Sc)为:1.3785 mg/L。丁草胺对泥鳅24、48、96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7.622 mg/L、5.74 mg/L、3.624 mg/L。安全浓度(Sc)为:0.8756 mg/L。五氟磺草胺对泥鳅24、48、96 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37.3233 mg/L、34.1073 mg/L、26.9936 mg/L。安全浓度(Sc)为:8.2467mg/L。乙羧氟草醚对泥鳅24、48、96 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4.4614 mg/L、3.3443 mg/L、2.6303 mg/L。安全浓度(Sc)为:0.5638mg/L。丙草胺对大鳞副泥鳅24、48、96 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6.676 mg/L、5.9455 mg/L、5.1225 mg/L。安全浓度(Sc)为:1.4146 mg/L。丁草胺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7.32 mg/L、5.337 mg/L、2.785 mg/L。安全浓度(Sc)为:0.8511mg/L。五氟磺草胺对大鳞副泥鳅24、48、96 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37.8416 mg/L、35.5345 mg/L、28.9641 mg/L。安全浓度(Sc)为:9.4001 mg/L。乙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48、96 h半致死浓(LC50)度分别为:4.8778 mg/L、3.5607 mg/L、2.6684 mg/L。安全浓度(Sc)为:0.5692 mg/L。通过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来研究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遗传毒性。微核试验结果表明,这四种水稻除草剂均能不同程度的提升两种泥鳅红细胞的核异常率。其中,乙羧氟草醚的核异常率最高,在乙羧氟草醚对泥鳅微核试验中,在第九天1.3 mg/L处理组中,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高达7.18‰。其诱发程度为乙羧氟草醚>丙草胺>丁草胺>五氟磺草胺。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水稻除草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两种泥鳅血细胞和肝细胞的尾部DNA含量和olive尾矩升高。在丙草胺3.4 mg/L处理组中,泥鳅肝细胞的尾部DNA含量和olive尾矩分别高达52.60%和159.86。因此,这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红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能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细胞和肝细胞造成DNA损伤。以两种泥鳅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为指标,进行生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水稻除草剂均能对两种泥鳅造成较为明显的氧化应激效应,长期的胁迫可以抑制泥鳅肝脏抗氧化酶的活力,使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并受到较为明显的氧化损伤。其中,五氟磺草胺对两种泥鳅的生理毒性低于其它叁种水稻除草剂。以胚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为指标,以胚胎发育的四个不同时期(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为处理时间,进行胚胎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水稻除草剂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诱使两种泥鳅胚胎的孵化率下降,畸形率升高。其中,1.3 mg/L乙羧氟草醚从神经胚期处理大鳞副泥鳅胚胎,可使其畸形率高达66.12%,3.4 mg/L丙草胺从原肠胚中期处理大鳞副泥鳅胚胎,可使其孵化率低至48.40%。由此可见,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胚胎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不同的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胚胎影响的最敏感时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中,丙草胺、丁草胺、五氟磺草胺和乙羧氟草醚对泥鳅幼鱼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0197 mg/L、0.39223 mg/L、0.7696mg/L、0.20708 mg/L。丙草胺、丁草胺、五氟磺草胺和乙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265 mg/L、0.16487 mg/L、1.25017 mg/L、0.23787 mg/L。综上所述,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均具有的一定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能对两种泥鳅血细胞和肝细胞的DNA造成损伤,对两种泥鳅的胚胎和幼鱼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此外,两种泥鳅对四种水稻除草剂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但差距并不明显。
杨炀[8]2012年在《苏丹红Ⅳ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苏丹红在食品添加上所引起的恐慌,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工合成染料这类非食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因此,通过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非法食品添加剂对动物的毒理学效应,以及动物食用后对动物遗传物质DNA损伤程度的研究,对于当前制定非食用添加剂的使用安全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根据评价外源物质毒性作用的毒理学标准,从急性毒性试验、生理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微核及核异常试验)、胚胎及仔鱼毒性试验、DNA损伤的RAPD分析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苏丹红Ⅳ(Sudan Ⅳ)对两种泥鳅(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效用及DNA损伤效应。获得了如下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苏丹红Ⅳ(Sudan Ⅳ)对大鳞副泥鳅的24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为2.125g.L~(-1),48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LC50)为1.925g.L~(-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为0.474g.L~(-1);苏丹红Ⅳ (Sudan Ⅳ)对泥鳅的24h半数致死浓度为2.225g.L~(-1),48h半数致死浓度为2.025g.L~(-1),安全浓度为0.503g.L~(-1)。结果表明泥鳅相对于大鳞副泥鳅对苏丹红Ⅳ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浓度梯度,进一步探讨了苏丹红Ⅳ对血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影响。苏丹红Ⅳ (Sudan Ⅳ)对大鳞副泥鳅的设计染毒浓度分别为A(0.025g.L~(-1))、B(0.050g.L~(-1))、C(0.100g.L~(-1))、D(0.200g.L~(-1))、E(0.400g.L~(-1))以及空白对照组;苏丹红Ⅳ (Sudan Ⅳ)对泥鳅的设计染毒浓度分别为A(0.030g.L~(-1))、B(0.060g.L~(-1))、C(0.120g.L~(-1))、D(0.240g.L~(-1))、E(0.480g.L~(-1))以及空白对照组。染毒后1、2、3、4、5天分别取材,观察、计算微核率。结果显示,两种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苏丹红Ⅳ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3.以两种泥鳅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变化为指标,检测了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的生理毒性效用。实验数据显示受试动物肝脏GOT和GPT活性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最后一天又开始上升。这种特殊的现象也许表明不仅苏丹红Ⅳ本身能够影响泥鳅的生理功能,其次级代谢物对其生理功能也有明显的影响。4.从50条10个碱基序列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能产生较多扩增条带的随机引物,以染毒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基因组DNA为模板,分析基因组DNA的RAPD分子标记谱带变化规律并与空白对照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基因组DNA的损伤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染毒基因池中,苏丹红Ⅳ能不同程度地诱使RAPD谱带的增加、缺失以及带的亮度强弱的变化。结果表明苏丹红Ⅳ能够诱发基因组DNA的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另外,本研究还对染毒后部分新产生的RAPD谱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苏丹红毒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胚胎和仔鱼发育分化的影响。以两种泥鳅的胚胎孵化率和畸形率为指标,在两种泥鳅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中期时开始进行染毒,为开始处理时间进行染毒培养,探讨其对胚胎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苏丹红Ⅳ能不同程度地诱使两种泥鳅受精卵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对胚胎发育致畸、致死作用明显。同时,两种泥鳅的胚胎对苏丹红Ⅳ的敏感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苏丹红Ⅳ对两种泥鳅的胚胎发育、抗氧化酶的活性、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毒性作用,应当严格禁止其作为添加剂出现在食品中。
李美芹, 肖慧, 唐学玺[9]2007年在《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遗传毒理学方法,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核的细胞遗传毒性效应,评价2种毒理学指标在UV-B辐射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细胞率与辐射剂量显着正相关。而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无规律性的变化,没有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核异常率与辐射剂量无相关性。脱离UV-B辐射处理6 d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不能够恢复正常的对照水平,而核异常细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得以恢复。结果指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是用于UV-B辐射监测的灵敏和可行的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而核异常率不能用于UV-B辐射的监测。
谢志浩, 李骏, 平波, 樊亚青[10]2003年在《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 ,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特 ,2 -甲 - 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4种除草剂单独作用时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 (P<0 .0 5或P <0 .0 1) .低浓度的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的联合诱变作用比高浓度的除草剂明显 .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着相关 ,不表现剂量 -效应关系 .扫特的诱变效应大于其它 3种除草剂 .4种除草剂联合作用时具拮抗性 .图 1表 5参 2 0
参考文献:
[1]. 除草剂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D]. 谢志浩. 中国海洋大学. 2002
[2].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J]. 谢志浩, 蔡亚非, 陈国, 黄剑锋, 余红卫. 水产科学. 2004
[3]. 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测定法对四种除草剂遗传毒性的研究[J]. 谢志浩, 蔡亚非, 陈国, 黄剑锋, 余红卫. 现代农药. 2002
[4]. 四种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D]. 党炳俊.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5]. 漂染废水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J]. 陈细香, 卢昌义, 蔡金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除草剂乙草胺对泥鳅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J]. 谢志浩, 黄剑锋, 陈国. 科技通报. 2003
[7]. 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D]. 亓蒙. 河南师范大学. 2015
[8]. 苏丹红Ⅳ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研究[D]. 杨炀.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的影响研究[J]. 李美芹, 肖慧,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0].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J]. 谢志浩, 李骏, 平波, 樊亚青.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