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邵荣江[1]2004年在《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NaB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探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NaB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最适作用浓度。分析p21WAF1基因在NaB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初步探讨NaB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置37℃、5%CO_2孵箱培养。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传代时分别加入丁酸钠和等体积的PBS。实验组采用华罗庚优选法确定实验浓度分别为0.10、0.65、1.00、1.70、2.15、2.85、4.00、7.70、10.00mmol/L,将不同浓度NaB以不同时间作用于人肝癌细胞,采用MTT比色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抑制并绘制细胞增殖抑制曲线,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p21WAF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Westem-blot检测细胞p21WAF1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NaB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常规倒置显微镜下,经低浓度NaB处理的细胞24后出现胞体显着增大,细胞形态变圆,折光度差,胞浆内出现营养不良性颗粒。高浓度NaB处理的细胞12h后迅速出现细胞坏死,表现为细胞自培养瓶脱落,细胞萎缩、狭长,细胞间界线不清,胞浆内出现大量营养不良性颗粒。经中浓度NaB处理的细胞,细胞12h后胞体略增大,胞浆内出现营养不良性颗粒,维持培养5天后细胞开始坏死并逐步脱落。透射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改变。FCM分析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S期比例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下降。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人肝癌细胞p21WAF1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p21WAF1蛋白的表达在实验组亦同步增加。p21WAF1 mRNA和蛋白的增加与人肝癌细胞凋亡过程基本一致。 结论:NaB具有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NaB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与诱导细胞高表达p21WAF1蛋白有关。体外培养5天表明,NaB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最适作用浓度为2.85mmol/L。

高岭[2]2007年在《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喉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位居头颈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占全身肿瘤的1.2%~1.6%。近年来,世界多数地区喉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明显增高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虽然近几十年来传统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已有很大改进,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手术治疗往往严重破坏患者的喉功能而致残;放疗仅对早期喉癌疗效好,对于大多数就诊时即为中、晚期或治疗后又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往往效果不佳;而化疗又由于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常使得患者不能耐受治疗,从而使这些治疗方式仍受到极大限制。因此,积极寻求治疗喉癌的新途径成为广大耳鼻咽喉科研究者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肿瘤发生机制多环节而起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发展,新的抗癌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但因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临床应用前景仍受到很大限制。而以在维持肿瘤的生长中起重要作用的端粒酶为靶点的端粒酶抑制剂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凋亡诱导剂等,因其作用机制广泛,潜在的毒性反应较轻,已引起肿瘤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I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它主要通过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来改变染色质结构,进而引起相关基因转录,使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增殖抑制、诱导分化、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抑制等一系列结果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是食物纤维在结肠内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毒的四碳短链脂肪酸,是HDIs中的一类小分子化合物。体外实验证实,丁酸钠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并且在诱导凋亡过程中,还能有效地抑制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丁酸钠对人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且对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丁酸钠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凋亡诱导剂和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目前对丁酸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已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骨肿瘤等相关系统肿瘤,但丁酸钠对头颈部肿瘤影响的报道较少,有关其对喉癌作用的研究,迄今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随着细胞培养方法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寻找新抗癌药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初筛手段之一。Hep-2为人喉上皮样癌细胞系,因其保留了大部分人喉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已被广泛用于喉癌诊断、治疗的体外研究。为探讨丁酸钠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本研究在体外培养Hep-2细胞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了丁酸钠对Hep-2细胞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为药物治疗喉癌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机体内部环境与体外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体外实验结果并不能确切反映药物在体内对肿瘤的杀伤情况。为进一步明确丁酸钠经体内代谢后对肿瘤的影响,本研究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以Hep-2细胞株建立人喉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适当浓度的丁酸钠进行分组治疗实验,观察丁酸钠的抑瘤作用以及荷瘤裸鼠的毒性反应,并探讨其发生机制,为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razolium,MTT)比色法测定经0.625、1.25、2.5、5、10mmol/L丁酸钠分别作用12、24、36、48、60、72h后Hep-2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2.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48h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3.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技术分别检测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对照)、24、48、72h的细胞凋亡情况,统计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4.分别提取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24、48、72h的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凋亡细胞DNA片段化。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24、48、72h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6.分别制备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24、48、72h的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Ki-67抗原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MTT法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加LSD法两两比较,TUNEL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加LSD法两两比较。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丁酸钠作用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不同浓度组间(P<0.01)、不同时间组间(P<0.0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0mmol/L丁酸钠作用72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0.43%。丁酸钠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且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更显着。2.2.5mmol/L丁酸钠作用48h,透射电镜下显示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及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细胞超微结构改变。3.2.5mmol/L丁酸钠作用48、72h,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清晰的DNA梯状条带。4.TUNEL法显示,2.5mmol/L丁酸钠作用24、48、72h后细胞AI由作用前的2.27±1.18分别增加至13.63±1.90、22.25±3.56和33.50±2.75,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5.流式细胞术显示,随丁酸钠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升高(P<0.01),S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P<0.01),而G2/M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降低趋势明显(P<0.01)。6.丁酸钠作用后,细胞Ki-67抗原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随丁酸钠作用时间延长,Ki-67和Survivin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均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二部分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叁组分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al,TRAP)-银染法检测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24、48、72h的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应用凝胶图象分析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丁酸钠对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0、24、48、72h后细胞端粒酶叁组分的mRNA表达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丁酸钠对Hep-2细胞端粒酶叁组分表达的影响,以期了解丁酸钠影响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部位。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加LSD法两两比较。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丁酸钠作用后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24、48、72h后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比药物作用前下降了25.36%、61.11%、86.68%,不同时间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2.经2.5mmol/L丁酸钠作用24、48、72h后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mRNA表达水平分别比药物作用前下降了20.92%、55.09%、75.80%,不同时间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和端粒酶相关蛋白(human telomerase associated protein 1,hTP1)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改变(P>0.05)。第叁部分丁酸钠对人喉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1.选用4-6w龄BALB/C-nu/nu雌性裸小鼠12只,于裸鼠右腋部皮下接种Hep-2细胞,建立人喉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治疗组每d向肿瘤组织局部注射丁酸钠,剂量为2.2mg/g体质量;对照组注射同体积PBS(0.01M,pH7.4)。共治疗4w。2.每d观察裸鼠的精神、饮食及活动状况。每w测量瘤体大小及裸鼠体质量,绘制肿瘤生长变化曲线,进行药物毒性评价。治疗结束时处死小鼠,剥除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及心、肝、肺、脾、肾等重要脏器变化。3.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瘤超微结构变化。4.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统计细胞凋亡指数。5.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瘤Ki-67抗原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6.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移植瘤端粒酶活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7.采用RT-PCR技术检测移植瘤端粒酶叁组分mRNA表达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8.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生长较慢,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这种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治疗结束时,两组瘤体积、瘤质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体积抑瘤率和质量抑瘤率分别达58.81%和60.33%。2.光镜下,实验组肿瘤组织内坏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细胞异形性较对照组小,分化程度稍高于对照组,可见核固缩等凋亡表现。3.透射电镜下,实验组可见染色质浓缩、边集等典型的凋亡细胞超微结构改变。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两组AI分别为:3.10±0.37、29.70±1.84,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5.实验组Ki-67抗原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两组Ki-67阳性细胞MOD值分别为:0.278±0.012、0.186±0.100;两组Survivin阳性细胞MOD值分别为:0.149±0.007、0.098±0.009,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实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端粒酶活性灰度值分别为:3858.00±412.67、2018.83±269.84,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7.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TERT mRNA表达明显减弱,两组hTERT mRNA表达相对光密度(relative optical density,ROD)值分别为:0.60±0.05、0.26±0.03,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两组hTR mRNA和hTP1 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8.治疗过程中,裸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各组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初体质量(initial body weight,IBW)均>0.8,无毒性反应。各组心、肝、肺、脾、肾等重要脏器均无肿瘤转移及器质性改变。结论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以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检测了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及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Ki-67抗原、Survivin蛋白表达、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叁组分mRNA表达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丁酸钠对Hep-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丁酸钠对Hep-2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这种作用存在时间依赖性。3.丁酸钠能下调Hep-2细胞Ki-67抗原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此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4.丁酸钠能下调Hep-2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其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Survivin表达而实现。5.丁酸钠参与Hep-2细胞周期调控,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丁酸钠对细胞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端粒酶抑制作用可能均与其G0/G1期阻滞有关。6.丁酸钠能抑制Hep-2细胞hTERT mRNA表达,并下调其端粒酶活性,二者均呈时间依赖性;而对hTR mRNA和hTP1 mRNA表达无影响。提示丁酸钠对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hTERT基因表达而实现。7.成功构建了人喉癌Hep-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证实丁酸钠能抑制喉癌移植瘤生长,且对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8.与体外实验结果相似,丁酸钠能下调喉癌裸鼠移植瘤Ki-67抗原和Survivin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下调hTERT mRNA表达而抑制端粒酶活性。9.本研究首次从体内外证实了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及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下调Ki-67抗原及Survivin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下调hTERT mRNA表达而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而抑制细胞增殖有关。为丁酸钠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孟玫[3]2005年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组蛋白是与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的核蛋白,在组蛋白的尾部有多种化学修饰作用,可以改变和DNA的结合状态,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组蛋白尾部这种特殊修饰的组合形式,提供了转录调控效应蛋白结合位点,从而控制DNA结合蛋白进入的通道,达到有效调节染色质转录状态的动力学转换。所以,组蛋白不仅有包装DNA的作用,组蛋白密码还扩大了基因组信息的储存,并且可以在细胞世代间传递,对特定的因子作出转录反应,其中乙酰化是组蛋白非常重要的化学修饰方式。组蛋白乙酰化在近年提出的表型遗传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表型遗传改变是对表型有影响但不改变基因型的变化,表型遗传修饰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形式,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表型遗传修饰的重要内容。组蛋白乙酰化与基因活化有直接联系,组蛋白乙酰化状态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以进行乙酰化,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非随机的,作用的位点有特异的区域,可以说组蛋白乙酰化是染色质的定点修饰作用。 在脑胶质瘤、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存在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紊乱,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表达增强、乙酰化组蛋白降低等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也证实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等一系列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分化和凋亡。众多研究资料间接或直接证实在某些恶性肿瘤中的确存在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异常,提示调节组蛋白乙酰化是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尝试。1998年Warrell对一个第叁次复发的APL患者使用苯丁酸钠联合RA,成功获得完全缓解。在临床上首次证实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显着效果。

刘成霞[4]2005年在《丁酸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子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尽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大肠癌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大肠癌唯一的根治方法是癌肿的早期切除,但对于中晚期病人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方法是依靠结肠镜进行病理诊断,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手术根治已不可能,而大肠癌对化疗药物一般不很敏感,放疗也仅仅作为手术前后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大肠癌的预后,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尚不足50%。因此,深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化学预防剂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工作者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认为,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种基因改变协同作用的过程,癌基因的显性作用与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p53基因是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它主要通过调控下游基因发挥作用。p53基因可以促进p21wafl,Gadd45和Bax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和凋亡。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人类肿瘤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在包括大肠癌在内的恶性肿瘤中,大约50%可以检测到p53基因的突变。突变后的p53基因则丧失上述功能。因此,我们推测,如果某些化学物质或食物因子能够刺激上述基因表达的话,那么,这些化学物质或食物因子或许可以代替或补偿部分p53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这种“基因调节性化学预防”或“基因调节性化学治疗”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在这种抗癌策略的研究中,人们把目光集中于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如丁酸盐和TAS等。 但是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现在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与大肠癌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有研究报道,饮食因素在结肠癌的发生中大约起50%的作用,而家族遗传性因素起

裴凤华, 崔路佳, 高善玲[5]2007年在《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进行处理,应用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对凋亡相关基因p21WAF1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均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21WAF1在丁酸钠作用的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未进行处理的细胞。结论:丁酸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

刘奇[6]2009年在《Apollon、Smac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SPB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研究》文中指出在诸多的诱导分化剂中,符合高效、低毒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的尚少;而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作为一种诱导分化剂,具有对多种肿瘤起作用,毒性反应不大等优点,目前已在美国进入Ⅱ期临床,临床应用前景看好。本实验针对苯丁酸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促进分化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胃癌组织和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行了流式细胞仪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及半定量RT-PCR检测。研究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Apollon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Apollo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同时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pollon和Smac基因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胃癌组织中,Apollon基因mRNA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Smac基因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弱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以上均有存在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Apollon与Smac的表达呈负相关。苯丁酸钠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效应,它可使SGC-7901细胞出现Gl期阻滞,并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以更好的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随着用药浓度增加,Apollon表达明显降低,Smac表达有增高趋势。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到苯丁酸钠作用后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有意义的形态学变化。通过Dead EndTM比色法TUNEL系统检测不同浓度SPB对SGC-7901细胞原位细胞凋亡,显示用药后细胞凋亡明显。证实SPB对胃癌SGC-7901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对胃组织、以及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苯丁酸钠在抑制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在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Apollon、Smac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结胃癌的浸润、转移机制,以及临床胃癌的药物预防、治疗奠定基础。

王迎春, 杨旭, 金青梅[7]2013年在《苯丁酸钠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凋亡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苯丁酸钠(SPB)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凋亡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sAg、HBeAg表达和HBV-DN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不同浓度(1.0、2.0、4.0、8.0μmol/L)SPB处理24、48h的HepG2.2.15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0、4.0μmol/L)SPB处理24、48h的HepG2.2.15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0μmol/L SPB处理72h的HepG2.2.15细胞的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RT-PCR法检测该上清液中HBV-DNA水平。结果 SPB能够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升高HepG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P<0.05),其作用24、48h HepG2.2.15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G0/G1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同一浓度下,SPB处理48h HepG2.2.15细胞凋亡率均高于24h(P<0.05)。8.0μmol/L SPB处理72h,HepG2.2.15细胞的上清液中HBsAg、HBeAg含量及HBV-DNA水平分别为40.22±1.57、69.46±1.75和9.34±0.54,均高于对照组的18.33±0.58、34.92±1.26和5.5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B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有诱导分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并能刺激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因此在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的肝癌患者中临床上应慎用,必要时与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庄亚琼[8]2008年在《丁酸钠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丁酸是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的酵解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短链脂肪酸。许多研究表明,丁酸钠能够抑制包括肝癌、卵巢癌及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本实验研究丁酸钠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丁酸钠(0, 1.0, 2.0, 4.0 mmol/L)处理对数生长期的AGS细胞,继续培养不同时间(24, 48, 72 h)后收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变化、光学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经不同浓度丁酸钠(1.0, 2.0, 4.0 mmol/L)处理AGS细胞后,AGS细胞增殖受到显着抑制,且有浓度-时间依赖趋势;当4.0 mmol/L丁酸钠作用至72 h时,增殖抑制率达81.54%(P<0.01)。2、经丁酸钠处理后,AGS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减少,细胞核形态较规则,核质比减小,核仁数目减少且形态变得较规则,细胞质内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3、经1.0, 2.0, 4.0 mmol/L的丁酸钠分别处理24 h后,AGS细胞S期比例明显减少,分别从处理前的57.1%降至44.3%、29.0%、21.6%(P均<0.01);而G0/G1期比例则逐渐增加,分别从处理前的31.6%增至33.5%(P>0.05)、45.8%、54.5%(P<0.01);同时伴有细胞DNA倍体的变化:处理前AGS细胞DNA倍体为四倍体或近四倍体,而经不同丁酸钠处理24 h后,AGS细胞中出现了DNA二倍体和近二倍体。4、经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处理24 h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丁酸钠作用浓度的增加,P21上调水平亦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丁酸钠可能通过上调胃癌AGS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AGS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一定程度地逆转其恶性表型。

于军华[9]2008年在《苯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抗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化疗的毒副反应发生率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毒副反应更轻微的化疗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恶性肿瘤诱导分化治疗,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新策略,高效低毒的诱导分化剂是这一策略的核心。脱乙酰化酶抑制剂苯丁酸钠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诱导分化新药,研究表明,苯丁酸钠对白血病、胶质细胞瘤、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株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分化的作用,对肿瘤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苯丁酸钠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有效药物浓度在机体内容易达到,在对肿瘤细胞发挥抑制作用时对正常细胞影响甚微,即使较大剂量长期应用也不至于出现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现象。苯丁酸钠用于胃癌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观察苯丁酸钠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周期改变、以及对5-FU作用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的影响,为临床胃癌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实验分组:(1)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不添加任何药物;(2)苯丁酸钠组:分8个亚组,浓度分别为0.25mmol/L、0.5mmol/L、1mmol/L、2mmol/L、4mmol/L、8mmol/L、16mmol/L和32mmol/L;( 3) 5-氟尿嘧啶(5-FU)组:分4个亚组,浓度分别为6.25mg/L、12.5 mg/L、25 mg/L和50mg/L;(4)联合用药组:苯丁酸钠浓度为8mol/L,5-FU浓度分别为6.25mg/L、12.5 mg/L、25 mg/L和50mg/L。MTT法检测苯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不同作用时间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苯丁酸钠和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苯丁酸钠对SGC-7901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苯丁酸钠对人胃癌株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1、MTT法检测发现,苯丁酸钠各个浓度组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率除0.25mmol/L组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苯丁酸钠作用48小时后,各个浓度组的G0/G1期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期细胞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更加明显;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苯丁酸钠诱导后细胞较对照组细胞生长减慢,数量减少,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由铺路石样转变为成纤维细胞样,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明显,在极高浓度组则细胞皱缩死亡;4、联合应用苯丁酸钠( 8mol/L)和5- FU后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苯丁酸钠对SGC-7901胃癌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苯丁酸钠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分化实现的;3、苯丁酸钠可以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发生形态变化,即由正常的铺路石样转变为成纤维细胞样乃至皱缩死亡;4、苯丁酸钠可以增强5-FU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

孙象军[10]2007年在《苯丁酸钠及二甲基甲酰胺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诱导分化(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向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方向分化逆转的现象。癌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肿瘤治疗的一条新途径,近年来研究非常活跃。本实验针对苯丁酸钠、二甲基甲酰胺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促进分化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乳腺癌组织和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及半定量RT-PCR检测。研究中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癌基因C-myc、C-erbB-2,抑癌基因P53以及ER、PR在乳腺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myc、CerbB-2、突变型P53以及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研究表明C-myc表达与CerbB-2、ER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53、PR、临床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不相关。应用四氮唑比色法发现苯丁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发现苯丁酸钠、二甲基甲酰胺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方式为: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分裂和DNA合成,使细胞周期出现G0/G1阻滞。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到苯丁酸钠及二甲基甲酰胺作用后乳腺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有意义的形态学变化。证实PB和DMF对乳腺癌MCF-7细胞有较强的诱导分化作用。通过免疫细胞方法发现苯丁酸钠对C-myc和突变型P53表达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发现了苯丁酸钠及二甲基甲酰胺对乳腺癌HOXA5mRNA基因的表达调控的结果,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了同源盒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本实验证实苯丁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是作用较强的的诱导分化剂,为苯丁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D]. 邵荣江. 武汉大学. 2004

[2]. 丁酸钠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 高岭. 郑州大学. 2007

[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 孟玫. 山东大学. 2005

[4]. 丁酸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子机制探讨[D]. 刘成霞. 山东大学. 2005

[5]. 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机制研究[J]. 裴凤华, 崔路佳, 高善玲. 现代肿瘤医学. 2007

[6]. Apollon、Smac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SPB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研究[D]. 刘奇. 吉林大学. 2009

[7]. 苯丁酸钠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凋亡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的影响[J]. 王迎春, 杨旭, 金青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8]. 丁酸钠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 庄亚琼. 福建医科大学. 2008

[9]. 苯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抗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D]. 于军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08

[10]. 苯丁酸钠及二甲基甲酰胺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 孙象军.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