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超滤膜,废水,海水,纤维,黄姜,皂素。
膜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1](2019)在《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的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进行了建立及检验.通过析因交叉试验设计,分别考察了不同膜面流速和跨膜压差下的瞬时膜通量和24 h内平均膜通量的变化情况;在析因交叉试验的结果上,基于ColinMaclaurin数学原理建立了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的等高线图和响应曲面图进行了拟合;对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理论检验和试验检验.理论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和预测值的标准残差均在±2.00的范围内,预测膜通量和实测膜通量具有相似的统计学分布特征;试验检验结果表明,除模型自变量区间端点处的预测膜通量和实测膜通量误差相对较大外(约14.6%),其余误差均小于8%,说明该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陶瓷膜水处理过程中的运行参数优化以及给定运行条件下的膜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马军军,杭岑[2](2019)在《中空纤维超滤膜通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分离技术是近年来国内能够对多组分物质进行高效过滤浓缩处理的新兴技术产业,不同的膜进行分离处理的机理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分离组分采用适宜的膜进行分离,膜组件在处理油污水领域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超滤膜对于处理含油污水具有高效的表现能力,且抗污染的能力较好,故本文采用超滤膜进行船舶营运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油污水的分离实验,研究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过程中的膜通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交通节能与环保》期刊2019年03期)
王勋亮,王文华,薛喜东,谢宝龙,马晓蕾[3](2018)在《有机污染海水对硅藻土预涂动态超滤膜通量及清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的有机污染严重制约着超滤在海水预处理中的应用。通过硅藻土预涂覆强化超滤去除海水中有机物的试验,对比分析了硅藻土预涂覆和直接超滤海水后的膜通量变化。结果表明,硅藻土在膜面形成的滤饼层能够有效避免有机物与膜的直接接触,降低膜的有机物污染程度。利用叁维荧光光谱(3D-E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受污染动态膜经HCl、NaOH、NaClO、超声及纯水这5种清洗处理后清洗液组成及膜面形貌变化。清洗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NaOH、NaClO、超声、HCl及纯水,膜通量恢复率分别为96.3%、89.2%、72.4%、50.8%和44.1%,NaOH及NaClO可有效去除膜面集聚的类蛋白及腐植酸类有机物。(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王翔宇,王丽香,张振文,孙长顺,刘珊[4](2018)在《MBR处理黄姜皂素废水膜通量影响膜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MBR工艺处理黄姜皂素废水的膜污染状况,研究了不同膜通量条件下膜污染的过程和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分析了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膜通量为4.16 L/(m~2·h)时,不仅能有效控制膜污染,MBR膜的COD的处理效率也较高,更接近生产实际。不同污泥含量与膜污染速率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当污泥质量浓度<9 g/L时,污泥含量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较小;而污泥质量浓度>9 g/L时,膜污染速率与污泥浓度呈显着相关。EPS中的多糖和蛋白质、SMP中的多糖对膜污染都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蒋卓[5](2018)在《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碟管式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氨氮浓度高并且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技术由于其在出水稳定达标上的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运行管理者来说,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分离性能都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影响反渗透分离性能或者说产水膜通量的因素往往较为复杂,难以用传统的理论模型进行有效的描述。针对此问题,文章以西南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反渗透膜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RBF)对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两级DTRO系统,试验通过控制运行压差与进水pH,验证了其与产水膜通量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7和0.864。试验通过分析在进水电导变化不大与进水电导不断上升这两个清洗周期内,跨膜压差随着运行时间的变化关系,验证了进水电导与运行时间与反渗透膜通量有着重要的联系。2、文章通过在短时间内控制一级DTRO系统的运行压力,发现在经过了最初的7min内产水膜通量随着跨膜压差的升高而增加,之后37 min内虽然跨膜压差持续升高但是产水膜通量却几乎不发生变化。分析其原因,随着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原料侧的溶质浓度增加从而出现了浓差极化现象,这使得局部阻力与渗透压升高抵消了增加的机械压。3、文章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两级DTRO膜通量的理论模型。虽然该理论模型对训练数据能够较好的拟合,一级系统调整后的R~2=0.973、二级系统调整后的R~2=0.976。但是对于测试数据的预测结果并不理想,两级系统的平均相对误差及最大相对误差均明显劣于RBF神经网络模型。4、文章选择时间、电导、温度、pH、压差5个参数,分别采用K-means聚类、OLS及资源分配叁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建立了RBF神经网络对两级DTRO膜通量的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K-means算法和资源分配算法在预测性能及训练时间上较OLS算法有一定的优势,OLS算法和资源分配算法则相对能找到更小的网络结构。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资源分配神经网络是动态学习的神经网络,其能够克服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的不充分问题,从而不断的适应运行环境的改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6)
裴亮[6](2017)在《不同运行条件对超滤膜通量阻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膜污染和膜通量阻力的基础上,在不同条件下,研究对超滤膜分离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通量阻力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在水回收率同样情况下,水压对膜通量有显着的影响,运行初期较高的水压使得膜表面物理污染增加较快,后期部分通量阻力被高水压抵消一部分,使得膜过滤效率增加;水回收率在70%左右能够使通量阻力维持在低水平;定期反冲洗可以降低通量阻力。(本文来源于《过滤与分离》期刊2017年04期)
赵瑾,王文华,王勋亮,姜天翔,王静[7](2017)在《海水微絮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氯化铁为絮凝剂,研究了海水微絮凝预处理过程的絮凝特征以及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考察了微絮凝对海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并采用体系稳定动力学参数、絮凝指数评价不同絮凝剂投加量在海水中的絮凝效果,探讨了微絮凝对超滤膜污染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微絮凝预处理能强化超滤膜对海水UV_(254)的去除效果,与超滤相比提高了27.5%,可有效去除海水中的蛋白类有机物。超滤膜直接过滤海水可造成膜通量严重下降,采用微絮凝作为预处理能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且减缓效果与絮凝剂的投加量密切相关,当PFC的投加量为40 mg·L~(-1)时,膜比通量J/J_0值大于0.9。(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晨,张大帅,张小朋,吴迪,史载锋[8](2017)在《间歇时间对超滤膜处理污水膜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间歇时间对外压式超滤膜处理污水的膜通量的影响,通过继电器程序控制电磁阀闭合,利用PVC中空纤维超滤膜实验处理腐殖酸模拟污水,并对膜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当电磁阀开闭时间分别为3s时,PVC超滤膜的膜比通量最大且比较稳定,总流量也相对较高。说明此时的膜污染控制得最好,最有利于超滤膜长期使用处理污水。(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赵海青,邓国平,贺德强,王文财[9](2017)在《膜通量对一体化A/O+MBR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体化A/O+MBR是将常规的缺氧/好氧(A/O)工艺与MBR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取长补短,用于处理市政污水是目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膜通量是A/O+MBR工艺的一个重要设计参数,针对不同膜通量对一体化A/O+MBR工艺的影响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20 L/(m2·h)为最佳膜通量,该通量下膜压升高缓慢,药剂清洗频率低,具有较高的产水量;COD平均去除率为92.63%;NH_4~+-N平均去除率为99.17%;TN的去除效果较差,通过一系列运行参数控制,TN平均去除率可达69.69%;按50 mg/L的量添加除磷剂,TP平均去除率可达93.61%,出水TP含量在0.3 mg/L以下。(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张彤,林晓峰,姚懿娟,谷岩桐,李浩楠[10](2017)在《浓差极化对正渗透膜通量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正渗透膜HTI-ES和HTI-NW膜研究了浓差极化对膜通量的耦合作用,阐述了浓缩的外浓差极化和稀释的内浓差极化对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浓差极化是造成膜通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浓差极化模型,求得了外浓差极化系数k和内浓差极化系数K,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该模型计算出的HTI-ES水通量与实验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膜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膜分离技术是近年来国内能够对多组分物质进行高效过滤浓缩处理的新兴技术产业,不同的膜进行分离处理的机理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分离组分采用适宜的膜进行分离,膜组件在处理油污水领域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超滤膜对于处理含油污水具有高效的表现能力,且抗污染的能力较好,故本文采用超滤膜进行船舶营运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油污水的分离实验,研究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过程中的膜通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J].膜科学与技术.2019
[2].马军军,杭岑.中空纤维超滤膜通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9
[3].王勋亮,王文华,薛喜东,谢宝龙,马晓蕾.有机污染海水对硅藻土预涂动态超滤膜通量及清洗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8
[4].王翔宇,王丽香,张振文,孙长顺,刘珊.MBR处理黄姜皂素废水膜通量影响膜污染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5].蒋卓.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碟管式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裴亮.不同运行条件对超滤膜通量阻力的影响研究[J].过滤与分离.2017
[7].赵瑾,王文华,王勋亮,姜天翔,王静.海水微絮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7
[8].李晨,张大帅,张小朋,吴迪,史载锋.间歇时间对超滤膜处理污水膜通量的影响[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
[9].赵海青,邓国平,贺德强,王文财.膜通量对一体化A/O+MBR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影响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
[10].张彤,林晓峰,姚懿娟,谷岩桐,李浩楠.浓差极化对正渗透膜通量影响研究[J].山东化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