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的“幸福感”(论文文献综述)
张鲜华,周佳佳,冯雪[1](2022)在《导师支持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及家人支持调节》文中认为以西部一所财经类地方高校200名一年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依托"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模型,检验来自导师和家人的支持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导师支持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之间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但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并不能够替代或弥补导师的支持。
郭娟,朱晓妹,李姿颖,杜辉[2](2021)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工作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也对员工心理状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98家人工智能企业中490名员工调查,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不同行业、AI使用年限、岗位、年龄和学历的员工心理状态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下,总体来说,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工作旺盛感水平相对较高,员工的心理焦虑感水平较低。具体来说,生产制造业员工的心理焦虑感水平较高,而交通运输业员工的心理焦虑感水平较低且工作旺盛感水平较高;员工的心理焦虑感水平会受到使用人工智能的时间、年龄和学历的影响;研发岗员工的心理焦虑感、工作旺盛感水平都较高,而销售岗员工的心理幸福感较高、心理焦虑感较低。政府和企业应重点关注心理焦虑感较高的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心理预防与疏导,提升员工在人工智能场景下的心理健康水平。
汤倩,程慧[3](2021)在《芜湖市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了解中小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乔慧[4](2021)在《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广场舞因其种类丰富,入队的随意性强,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同时,对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价值。《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纲要中第14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提高人们科学健身的意识与素养。”广场舞组织者在广场舞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提高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不断增长的科学健身的需求,更好地推动广场舞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是自身素养的提高与自我实现的有机统一,对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研究是获得感在大众体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可以有效的提升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深入了解并稳定广场舞组织者队伍、保障与推动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广场舞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广场舞本身的价值、利弊及广场舞的发展历程,本研究以广场舞活动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枣庄市296名广场舞组织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素养与获得感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获得感在人口特征上的差异,初步探究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广场舞组织者以女性为主、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文化程度多以高中或中专为主,收入状况较为乐观,职业呈现多样化,组织锻炼年限在5年以上的居多,年限相对较长;锻炼情况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绝大多数广场舞组织者没有接受过广场舞指导且都是志愿服务性的。2.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知识素养、体育能力素养、体育行为素养、体质水平素养较好,体育心理素养高于一般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组织者高于其他年龄段,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均高于其他群体,收入在3000元以上/月的群体均高于1000元以下/月的群体,组织锻炼年限在6-9年、10年以上的群体体育素养最高。3.枣庄市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存在显着差异。男性广场舞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群体高于其他,6-9年的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最高。4.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和获得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五个维度与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客观获得感、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能够正向预测其获得感,且获得感会随着体育素养的增加而增加。体育素养维度中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与客观获得感之间呈显着正向预测,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心理与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也呈正向预测。
苏雨[5](2020)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行为效益的影响研究 ——基于财务行为和社会行为双重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还是对利益相关者力量的重视,都使得企业不再只是股东单一的获利工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逐渐被公民化,在创造经济、提高财富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应有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所在地区物质性财富以及非物质性财富的水平。然而,近年来“银广夏”事件、安然会计舞弊以及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验证了管理层越来越多地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来进行盈余管理,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使得企业失去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同时,自“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显示1990-2000年,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呈下降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行为和社会行为效益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背景,选取我国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行为和社会行为效益的影响,即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以及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意味着社会责任可以抑制企业财务不道德行为(盈余管理)的发生。(2)企业社会责任与幸福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社会责任可以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幸福感的提升。(3)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偏低,披露的意识不强;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一直存在并且各企业之间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差异;同时企业所在地区的幸福感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幸福感差异也越来越小。本文跳出了以往研究只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效益的范畴,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企业道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幸福感理论,从财务和社会两条企业行为路径出发,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和幸福感的影响,为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填补了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李友冬[6](2020)在《以人文关怀提升邮政基层员工幸福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以新时代邮政企业基层员工面临的新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人文关怀在增强员工幸福感中的作用,基于基层邮政员工幸福感现状,探讨了提升基层员工幸福感的策略。
魏凤英,游逸奇,罗婉婷[7](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在老龄化日益严重情况下,了解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为测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共165份。问卷调查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来评估被测试对象的主观幸福感,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访谈提纲对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因素测查评估。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总体上来说较好。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等。
夏媛媛[8](2019)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幸福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古今中外学者潜心研究的重要主题。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人们的幸福感会受到个体幸福观的影响,而幸福观认知是能够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拔节孕穗期”,心理矛盾冲突相对较多,辨别事务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在追求生活幸福时误入迷途,难以领悟幸福的真谛。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幸福水平是映射社会幸福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决定社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不仅是健全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手段,端正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补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中职学生的幸福需求和幸福观教育的供给为研究对象,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自变量下学生幸福感差异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广州市5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以及幸福感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幸福观教育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氛围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幸福观教育各维度与幸福感均存在正相关,且学生幸福感在专业、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班委角色、寄宿情况、月消费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等不同自变量下存在显着差异。幸福观教育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不完善以及学生个体幸福观存在偏差三个方面。依托“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相关理论,提出完善学校幸福观教育、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学校作为幸福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供给方,应该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培育专业的幸福观施教主体、完善教育和课程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合理设置幸福观教育内容以及丰富教学形式,同时作为需求方的中职学生个体应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健全个人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创造更多幸福奠定基础。
李春梅[9](2018)在《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佤族是我国九个“直过民族”之一,解放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们是整体贫困程度较深的群体,面临着脱贫攻坚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并重的艰巨任务。翁丁佤族社区是我国最典型的佤族聚居区,近十年来,当地居民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进程缓慢。本文选择翁丁佤族社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整理访谈材料分析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以可行能力理论为理论来源、国内外经验为现实依据,结合佤族社区的特征,构建了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背景是旅游发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有脆弱性环境、功能性活动和地方性知识。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在旅游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交融的合力,最终实现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成果。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理论维度、六大观测指标和三十个分指标。其中,三大理论维度是善治、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六大观测指标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旅游融资可行能力和旅游社交可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十一个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指标。2、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本文根据所构建的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符合信度和效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计算出居民每项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价值,进一步探究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研究发现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总体偏低,所调查的六大旅游可行能力指标中,只有旅游社交可行能力较强,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都较弱。本文比较分析了翁丁三个村寨的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发现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翁丁大寨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明显高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另外两个村寨,说明旅游发展的程度强弱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3、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佤族旅游社区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分别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这些能力的增强能促进其他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因此,佤族社区内外部力量发挥合力的关键点在于提升这五大旅游可行能力。本文提出三大保障机制,制定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前台开发+后台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政策;激发居民自身的内生动力:提出多元主体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设想,让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居民等责任主体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中发挥的应有功能,进而提炼出五大孵化性运作能力的提升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研究视野创新。本文具有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野,通过对巴厘岛文化旅游成功经验的分析思考翁丁佤族社区的旅游发展问题,并结合人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二,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将可行能力理论引入佤族旅游社区,将翁丁佤族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次关注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问题,是我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也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第三,理论分析模式创新。本文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对可行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是提升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旅游经营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滕[10](2018)在《基于阿米巴理念下HK车业集团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经济全面覆盖,由国内企业竞争上升到全球经济竞争,在此环境下,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事项,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现状并辅助战略目标的落地。本文中所分析的HK车业公司就是存在很多生产制造型企业问题的通病,企业的管理流程过于臃肿,企业的营销费用不断增加,管理理念陈旧。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绩效管理体系,对经营活动加以管理、考核、控制、完善,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绩效管理及阿米巴经营管理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相关研究现状。从阿米巴经营的哲学理念出发,分析了阿米巴经营管理的方法、关键特点,找出公司绩效管理与阿米巴理念的结合点。其次,分析了目前HK车业公司营销部门绩效管理的现状,借用宏观层面定性的微观层面定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调查问卷法的分析,以及结合公司基层营销员工和外部专家评审打分等方式,提出了目前HK车业公司营销系统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HK车业公司出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再次,依据阿米巴经营管理特点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及理念,重新构建HK车业公司营销系统组织架构、构建最小阿米巴经营单元开始,计算核算表格设计单位时间附加值表格,用以计算基层营销人员最为关键的考核指标(单位时间附加值)。最后,针对HK车业公司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根据阿米巴理念及方法,重新设计绩效管理里的HK车业战略目标到执行层的分配,HK车业公司的角色分工、组织机构的重新划分,绩效考核管理流程(PDCA)基于阿米巴理念方法结合HK车业公司现状的重新设计,以及绩效结果运用,根据阿米巴思想以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重新设计HK公司的基层营销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并针对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优化方案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未解决的提出相关的后续保障措施总结与展望。本文旨在帮助营销系统绩效管理的公司,以实现阿米巴理念在公司的经营活动运行在公司的成功落地,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于国内其他希望实施阿米巴理念运营管理模式的企业起到借鉴作用。
二、会计的“幸福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的“幸福感”(论文提纲范文)
(1)导师支持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及家人支持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理论分析 |
(二)假设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调节变量 |
4.中介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导师支持与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相关性 |
(二)心理资本在导师支持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
(三)家人支持在“导师支持—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间的调节效应 |
四、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现实启示 |
1.关注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助其积蓄心理资本 |
2.提升导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增强社会支持力度 |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反思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心理教育实践 |
(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心理的影响 |
(一)心理幸福感 |
(二)心理焦虑感 |
(三)工作旺盛感 |
三、研究方法 |
(一)样本特征 |
(二)测量量表 |
1. 心理幸福感 |
2. 心理焦虑感 |
3. 工作旺盛感 |
四、数据分析结果 |
(一)人工智能场景下员工心理状态的总体分布 |
(二)企业特征对人工智能场景下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1. 行业类型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2. 人工智能使用年限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三)个体特征对人工智能场景下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1. 年龄对员工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
2. 教育程度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3. 岗位类型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贡献 |
(三)不足与展望 |
(3)芜湖市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
2.3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较好 |
3.2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
4 启示 |
(4)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广场舞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 |
1.1.2 广场舞组织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 |
1.1.3 提升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满足人们科学健身的需求 |
1.1.4 获得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
1.1.5 广场舞对创建健康文明枣庄具有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广场舞 |
2.1.2 广场舞组织者 |
2.1.3 体育素养 |
2.1.4 获得感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广场舞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育素养的研究 |
2.2.3 获得感的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调研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1 个人基本情况 |
4.1.2 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3 其他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情况的分析 |
4.2.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
4.2.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各维度分析 |
4.2.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
4.3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情况分析 |
4.3.1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构成要素 |
4.3.2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各维度分析 |
4.3.3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
4.4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 |
4.4.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相关性 |
4.4.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客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4.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主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4.4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整体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
4.5 枣庄市广场舞舞队组织者访谈调查案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政府方面 |
5.2.2 社会方面 |
5.2.3 个人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行为效益的影响研究 ——基于财务行为和社会行为双重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2.1.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 |
2.1.3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 |
2.1.4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方法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2.2 关于盈余管理的方式 |
2.2.3 关于盈余管理动机 |
2.2.4 关于盈余管理的衡量方式 |
2.3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幸福感的概念 |
2.3.2 关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2.3.3 关于幸福感的衡量方式 |
2.4 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2.5 理论基础 |
2.5.1 企业道德责任理论 |
2.5.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5.4 幸福感理论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盈余管理与幸福感 |
3.1 我国上市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
3.1.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情况分析 |
3.1.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情况分析 |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
3.2.1 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
3.2.2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
3.3 我国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幸福感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
4.1.2 企业社会责任与幸福感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设计 |
4.2.3 模型设定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5.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5.3.2 企业社会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性建议 |
6.2.1 企业自身层面的建议 |
6.2.2 投资者层面的建议 |
6.2.3 政府层面的建议 |
6.3 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以人文关怀提升邮政基层员工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层邮政员工幸福感现状及分析 |
1.1 对企业改革的适应能力较差 |
1.2 对个人薪酬福利满意度降低 |
1.3 对各类营销感到精神压力大 |
1.4 个人素质提升方面有待加强 |
1.5 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感依然存在 |
1.6 社会生活压力日趋增加 |
2 提升基层员工幸福感的途径和措施 |
2.1 学习和践行企业核心理念,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
2.2 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员工认同度和执行力 |
2.3 落实民主权利,让员工当家作主 |
2.4 关爱精神生活,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
2.5 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 |
2.6 建立帮扶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
2.7 为员工办实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2.8 以深入人心的理念培育员工的敬业意识 |
3 提升基层员工幸福感的要点 |
3.1 企业对员工有关怀,员工才能对企业有感情 |
3.2 增强企业管理者在基层员工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
3.3 幸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动态的过程 |
4 结语 |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三、研究结果 |
(一)描述统计 |
(二)相关分析 |
1. 年龄和性别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2. 收入、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和爱好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
3. 婚姻、身体健康状况和锻炼次数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
4. 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和居住环境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五、讨论与建议 |
(8)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幸福、幸福感和幸福观 |
二、幸福观教育 |
三、幸福观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内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幸福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理论 |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中职学生幸福感及学校幸福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修订 |
—、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二、前期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
—、样本选取与预调查的程序 |
二、信度分析 |
三、项目分析 |
四、因子分析 |
第三节 正式调查的过程与信效度分析 |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统计 |
三、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四章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以及学生幸福感综合情况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的情况分析 |
一、学生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描述统计 |
二、教师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的描述统计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
一、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
二、学生幸福感认知描述统计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人口统计学差异 |
一、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幸福感差异 |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
三、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
四、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独生子女情况上的差异 |
五、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是否承担班干部角色上的差异 |
六、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寄宿情况上的差异 |
七、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毕业计划上的差异 |
八、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户籍地上的差异 |
九、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月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
十、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一元回归分析 |
三、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节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现状研究讨论 |
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 |
三、中职幸福观教育和学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第五章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失衡 |
一、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二、幸福观教育形式、方法单一 |
三、幸福观教育主体理论基础不深入 |
四、幸福观教育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
五、幸福观教育成果缺乏实效性 |
第二节 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失调 |
一、幸福观教育教学结构不完善 |
二、幸福观教育评价机制不客观 |
第三节 学生幸福观存在偏差 |
一、追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异化 |
二、追求享受幸福,创造幸福难持续 |
三、注重个人幸福,集体幸福失光环 |
第六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完善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供给主体:从浅尝辄止到专业深入 |
一、加强施教主体专业化建设 |
二、健全幸福观教育评价方式 |
三、保障学校教育主体教育权利 |
第二节 供给内容:从割裂散乱到系统整合 |
一、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
二、创新幸福观教育的方法 |
三、拓宽幸福观教育载体渠道 |
第三节 供给环境:从瘠薄羸弱到相濡以善 |
—、优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
二、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
三、营造公平友善的社会环境 |
第四节 需求主体:从迷思异化到积极健康 |
—、关注个人积极的心理 |
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9)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1.1.2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对旅游社区居民能力的挑战 |
1.1.3 云南省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发展的困境 |
1.1.4 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机遇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进展与述评 |
1.3.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
1.3.3 可行能力研究 |
1.3.4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5.4 论文框架结构 |
1.5.5 研究内容 |
1.5.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7 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居民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
2.1.2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
2.1.3 佤族旅游社区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 |
2.2.2 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 |
2.2.3 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 |
2.2.4 可行能力理论 |
2.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3.1 现实依据 |
3.1.1 巴厘岛成功经验借鉴 |
3.1.2 中国旅游社区成功经验借鉴 |
3.1.3 佤族社区居民的特征分析 |
3.2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要素 |
3.2.1 旅游发展背景 |
3.2.2 脆弱性环境 |
3.2.3 功能性活动 |
3.2.4 地方性知识 |
3.2.5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析 |
3.2.6 孵化性运作 |
3.2.7 旅游保障 |
3.2.8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主体 |
3.2.9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成果 |
3.2.10 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3.3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3.3 指标体系的内涵 |
3.4 评价量表制作、定量指标测量和定级 |
3.4.1 评价量表制作 |
3.4.2 定量指标测量 |
3.4.3 定量指标定级 |
3.5 调查问卷结构 |
3.6 研究假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 |
4.1 案例选择 |
4.2 资料收集 |
4.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概况 |
4.3.1 沧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
4.3.2 翁丁佤族社区旅游发展历程 |
4.3.3 翁丁佤族社区的管理模式 |
4.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 |
4.4.1 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特征 |
4.4.2 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特征 |
4.4.3 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特征 |
4.4.4 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特征 |
4.4.5 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特征 |
4.4.6 旅游社交可行能力特征 |
4.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1 翁丁大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2 翁丁新芽和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5.3 翁丁大寨与翁丁新芽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比较 |
4.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
4.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分析 |
4.7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 |
4.7.1 旅游参与能力不足 |
4.7.2 经济条件差 |
4.7.3 社会机会少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
5.1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1.1 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动机 |
5.1.2 扩展居民的旅游参与机会 |
5.1.3 培育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 |
5.1.4 建立居民旅游参与意愿表达的有效机制 |
5.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2.1 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 |
5.2.2 培养新型佤族农民 |
5.2.3 吸引佤族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
5.2.4 发展居民“互联网+旅游”的能力 |
5.2.5 推进农村旅游电子商务 |
5.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3.1 培育居民将佤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的能力 |
5.3.2 培育居民鉴别佤族文化的保护性要素和开发性要素的能力 |
5.3.3 提升居民将佤族文化“活化”传承的能力 |
5.3.4 提升居民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能力 |
5.3.5 提升居民设计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 |
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的对策 |
5.4.1 培育居民保护传统宗教文化的意识 |
5.4.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
5.4.3 培养佤族本土旅游人才 |
5.4.4 强化居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
5.4.5 开展居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
5.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5.5.1 树立居民正确的金融观念 |
5.5.2 提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 |
5.5.3 推广居民农村互助资金 |
5.5.4 完善居民农业保险制度 |
5.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
5.6.1 政策规划保障 |
5.6.2 居民内生动力激发保障 |
5.6.3 外部多元主体支持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旅游发展程度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 |
6.1.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值偏低 |
6.1.3 翁丁佤族社区需要制定本土旅游规划政策 |
6.1.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
6.1.5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能指导实践 |
6.2 |
6.2.2 研究内容创新 |
6.2.3 理论分析模式创新 |
6.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展望 |
6.3.1 研究对象可延伸至其他佤族旅游社区 |
6.3.2 拓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
6.3.3 探讨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孵化性运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人员记录表 |
附录三 部分访谈内容 |
附录四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维度和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及结果 |
附录五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旅游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
附录七 翁丁佤族社区图片 |
附录八 翁丁村村规民约 |
附录九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阿米巴理念下HK车业集团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绩效考核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营销人员绩效考核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绩效管理的战略目标 |
2.1.2 绩效管理的角色分工 |
2.1.3 绩效管理的管理流程 |
2.1.4 绩效管理的工具表格 |
2.1.5 绩效管理的管理沟通 |
2.1.6 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及结果运用 |
2.2 阿米巴企业经营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的由来 |
2.2.2 阿米巴经营理念有哪些 |
2.2.3 阿米巴企业经营理念的方法 |
3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
3.1 HK车业公司概况 |
3.1.1 HK车业公司发展简介 |
3.1.2 HK车业公司的组织结构 |
3.2 HK车业集团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的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2 调查样本的特征 |
3.2.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3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
3.3.2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4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 |
4.1 基于阿米巴理念的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再设计概述 |
4.2 HK车业公司营销系统绩效管理再设计原则 |
4.3 HK车业公司营销系统绩效评价再设计 |
4.3.1 基于阿米巴理念下基层营销人员的战略目标设计 |
4.3.2 基于阿米巴理念下基层营销人员的角色分工设计 |
4.3.3 基于阿米巴理念下基层营销人员的管理流程(PDCA)设计 |
4.3.4 基于阿米巴理念下基层营销人员的绩效结果运用设计 |
4.4 HK车业集团公司基于阿米巴理念优化方案的满意度调查 |
4.4.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4.2 调查样本的特征 |
4.4.3 问卷结果统计 |
4.4.4 总结 |
5 HK车业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对员工做到充分授权,提高全员参与经营的热情 |
5.2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预算数据的合理化设置 |
5.3 激励内部创新,奖罚分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5.4 塑造循环改善的高绩效企业文化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会计的“幸福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师支持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及家人支持调节[J]. 张鲜华,周佳佳,冯雪.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
- [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 郭娟,朱晓妹,李姿颖,杜辉. 中国人事科学, 2021(11)
- [3]芜湖市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J]. 汤倩,程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1(08)
- [4]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乔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行为效益的影响研究 ——基于财务行为和社会行为双重路径[D]. 苏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以人文关怀提升邮政基层员工幸福感研究[J]. 李友冬. 邮政研究, 2020(03)
-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魏凤英,游逸奇,罗婉婷.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9(06)
- [8]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D]. 夏媛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9]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D]. 李春梅. 云南大学, 2018(04)
- [10]基于阿米巴理念下HK车业集团公司基层营销人员绩效管理研究[D]. 孟滕.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