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时间推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继发性脑干出血,Duret出血,伤后存活时间,法医病理学
损伤时间推断论文文献综述
徐祥,孙乐平,缪麒,吴晓,陈阳[1](2019)在《脑外伤后继发性脑干出血推断损伤时间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案例介绍案情简介孙某,女,42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某年7月17日晚与男性张某入住酒店。18日两人在外游玩,约22时入住酒店。19日早上8时该男离开,10时返回时叫门无人应答,服务员开门后发现孙某呼之不应并拨打120,孙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主要所见尸长150cm,营养一般。前额偏左见7cm×5cm皮下出血,顶枕部正中见11cm×10cm皮下出血,其中见2cm×0.5cm表皮剥脱;解剖见额部头皮下12cm×10.5cm×0.5cm(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男,李剑锋,王莉晓,路健,梁新华[2](2019)在《Pax7、MyoD及MyoG基因用于推断损伤时间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研究大鼠挫伤骨骼肌中Pax7、MyoD和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 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0±5g)随机分为14组(n=6):空白对照组、损伤0h、4h、8h、12h、24h、36h、48h、60h、3d、4d、5d、6d、7d组,采用改良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分别在各损伤时间点腹腔过量注射戊巴比妥钠(300mg/kg)处死大鼠,取大鼠挫伤部位骨骼肌,对照组大鼠直接处死后相同部位取材。部分检材立即用4%多聚甲醛固定,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检材立即于-80℃保存,进行免疫荧光Pax7、MyoD及MyoG染色,采用TissueFAXS 200仪器对切片进行扫描,随机选取多个不同区域,计数单位面积内阳性细胞的个数。利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HE染色结果:骨骼肌损伤后,肌纤维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新生纤维组织修复等过程,证明本次实验造模成功;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Pax7、MyoD、MyoG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单位面积内Pax7与MyoD阳性细胞的数量在损伤3d达到高峰,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面积内MyoG阳性细胞的数量在损伤3d后开始增加,并一直持续到损伤7d,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x7、MyoD、MyoG的表达随时间呈现时序性变化,可以为法医学中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明杰[3](2019)在《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72例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省各医院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取其手术标本,依据脾破裂损伤的时间,将本组患者分为8组,即A组(0~6h),B组(7~12)h,C组(13~24)h,D组(25~48)h,E组(49~72)h,F组(73h~7d),G组(8~14)d,H组(>14)d。对各组患者的标本进行染色,详细分析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特征。结果 A组可见纤维素渗出,个别中性粒细胞出现浸润;B组可见纤维素渗出,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出现浸润;C组可见少量的SMA阳性细胞分布;D组见大量的SMA阳性细胞呈网状分布;E组中见大量的SMA阳性细胞呈放射状分布;F组和G组可见肉芽组织形成,H组中见疤痕形成。结论法医学中在对脾破裂损伤时间进行判断时,应以破裂出血区边缘组织学的变化情况为主,将纤维素的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SMA阳性细胞的数量以及分布等作为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0期)
李娜[4](2019)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RT-qPCR技术检测大鼠挫伤骨骼肌中与损伤修复相关的Abhd2、Prr3、Trit1、Arid5a、Ier3、Rcc1 Rae1、Impact、Tmem45b、Lin37、Dennd5a、Fam210a、Myg1及Lrrc41的14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损伤时间推断数学模型,通过判别及回归分析用以提高损伤时间推断的准确性。方法:78只雄性成年Sprague-De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组(4h-、8h-、12h-、16h-、20h-、24h-、28h-、32h-、36h-、40h-、44h-和48h-)。以100g重力锤自由落体方式造成大鼠右后肢肌群损伤,制备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以Rpl13和Rpl32作为内参基因,利用RT-qPCR技术检测挫伤骨骼肌组织14个高度相关基因的Ct值,采用2~-△△~(Ct)法计算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Fisher判别(FDA)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叁种多元分析方法对14个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不同时间段分组下的损伤时间推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另外增加30只大鼠作为外部验证(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损伤组2只/组),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mRNA的相对表达量检测,将数据带入上述回归及判别模型进行预测准确性分析。结果:实验选取与损伤修复相关的14个基因在损伤后相对表达量变化均有显着差异,表现出与损伤时间良好的相关性。结合法医学实践将损伤后时间划分为2个阶段和3个阶段。根据时间段重新分组对78个样本进行PLS-DA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两阶段时正常对照组与4-24h及28-48h组组间差异显着,Fisher判别结果显示内部验证的正确率为97.4%,外部验证的正确率为76.7%,其中正常对照组样本被全部正确分类,4-24h组外部验证的正确率达83.3%,28-48h正确率为58.3%;伤后3阶段时正常对照组与4-12h、16-24h及28-48h组建立Fisher判别模型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的正确率为94.9%,外部验证整体正确率为76.7%,其中各组正确率分别为100%,83.3%,83.3%和58.3%。说明FDA判别模型对4-24h组的判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更适合于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最后,采用PLS回归模型进行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为0.71,均方根误差(RMSEcv)为8h,未知样本的预测的误差为11h(RMSEp=11h),预测相关系数(R2)为0.52。结论:本研究利用14个基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差异,结合数学模型多元分析技术,建立了Fisher判别模型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推断损伤时间,从模型对未知样本的预测能力来看,FDA判别模型比PLS回归模型更适合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20)
鲁翰霖[5](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早期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大鼠正常骨骼肌与损伤骨骼肌中代谢物的差异,寻找与损伤时间相关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并对以上特征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寻找与损伤时间相关的代谢通路,对骨骼肌损伤与修复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包括骨骼肌挫伤0.5h组、1h组、2h组和对照组(n=7)。挫伤后的大鼠在相应损伤时间点处死,并分别于死后0h、1h、6h、12h、24h取损伤中心区骨骼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骨骼肌中的代谢物。采用MS-Dial ver2.76软件对原始谱图进行预处理,再将得到的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导入SIMCA-P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数据建模,最后结合OPLS-DA与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筛选出与损伤时间相关的特征差异代谢物。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的代谢轮廓与正常时所展现的代谢轮廓有明显差异。从实验组中共筛选出5种具有连续差异表达性质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它们分别是N-甲酰甘氨酸、丙二酸、肌氨酸、丙氨酰-丙氨酸、尸胺,并表现出了与时间相关的表达规律;同时结合ROC曲线分析,L-亮氨酸、多巴、肌氨酸、尸胺、N-甲酰甘氨酸、丙二酸、L-丝氨酸、麦芽叁糖、甘氨酸是大鼠骨骼肌损伤0.5h的特征差异代谢物,且联合用于推断损伤时间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L-亮氨酸、多巴、肌氨酸、尸胺、N-甲酰甘氨酸、丙二酸、乌头酸、乙二酸是大鼠骨骼肌损伤1h的特征差异代谢物,且联合用于推断损伤时间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L-亮氨酸、多巴、肌氨酸、尸胺、N-甲酰甘氨酸、丙二酸、乌头酸、D-苏糖醇、5-羟色胺、D-木酮糖是大鼠骨骼肌挫伤2h的特征差异代谢物,且联合用于推断损伤时间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上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参与叁羧酸循环、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与能量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有关。结论:本实验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寻找到了骨骼肌损伤后与时间相关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对得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后找到了受影响的代谢通路,可以从机制上对骨骼肌损伤后的一系列变化进行阐释。该研究结果可为推断骨骼肌损伤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富源,王林林,王昌亮,赵锐,官大威[6](2019)在《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案例1.1简要案情李某,男,40岁。某年3月13日10:00许,因琐事被他人脚踢左上腹部一下,之后数日常感不适,未予治疗。3月20日李某又被另一人踢右臀部一脚。当晚22:00许,李某开始感觉腹部明显疼痛。次日凌晨04:00许,李某上厕所时摔倒在地,被送至医院。经检查确诊为脾破裂,于当日行脾摘除手术,治愈后出(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冉,葛鲁邹,张海东,赵东,侯伟良[7](2019)在《大鼠骨骼肌挫伤后TGF-β1及EⅢA-FN的表达与损伤时间推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生前损伤、生前损伤死后以及死后损伤不同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纤连蛋白EⅢA片段(EⅢA-fibronectin,EⅢA-F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生前挫伤组(40只)、生前挫伤死后表达组(110只)和死后挫伤组(25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生前挫伤组大鼠骨骼肌中TGF-β1及EⅢA-FN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TGF-β1及EⅢA-FN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生前挫伤后12h~14d,损伤区内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强表达TGF-β1;伤后3~7d,EⅢA-FN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生前挫伤组TGF-β1和EⅢA-FN mRNA的表达分别于伤后3d和5d达到峰值;生前挫伤死后表达组大鼠TGF-β1和EⅢA-FN mRNA的表达分别于死后6h和12h达到峰值;死后挫伤组中死后0.5~12h致伤的大鼠TGF-β1和EⅢA-FN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生前挫伤组。结论 TGF-β1及EⅢA-FN有望成为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起清,郭红民,王磊,鲁翰霖,杜秋香[8](2019)在《应用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推断损伤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在大鼠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为后续损伤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设置对照组和损伤后2、4、6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的反应规律,运用TissueFAXS PLUS软件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距离,并探讨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结果骨骼肌损伤后2~6h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伤后2h中性粒细胞阳性率为(28.75±0.94)%,伤后4h达到峰值[(45.50±3.63)%],伤后6h下降为(31.92±1.56)%。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随炎症进展逐渐增大,伤后2、4、6h分别为(124.80±12.32)μm、(229.03±21.45)μm、(335.04±16.75)μm。结论骨骼肌损伤后2~6h,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迁移距离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有望用于骨骼肌早期损伤时间推断。(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鲁翰霖,党丽虹,李娜,董塔娜,杜秋香[9](2019)在《联合多个修复相关基因的mRNA用于大鼠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聚合酶δ相互作用蛋白3(polymerase delta-interacting protein 3,POLDIP3)、类染色体浓缩调节样蛋白(regulator of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1 like,RCC1L)、高脯氨酸蛋白5(proline-rich 5,PRR5)、核糖核酸输出蛋白1(ribonucleic acid export 1,RAE1) 4种修复相关基因的mRNA联合应用于早、中期损伤时间推断的方法。方法制备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于损伤后4、8、12、16、20、24、28、32、36、40、44和48h取挫伤区肌肉组织,观察大鼠骨骼肌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Poldip3、Rcc1l、Prr5、Rae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4种基因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表达模式对损伤过程进行分段,再通过Fisher判别法对上述分段结果进行准确性验证。结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骨骼肌挫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修复,联合4种基因的表达趋势可将48h内的损伤时间分为4~12h、16~28h、32~48h 3个时间段,Fisher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此3个时间段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83.3%、75.0%、73.3%。结论根据各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分组判别的准确度较高,联合多种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较单一指标进行损伤时间推断更为准确,结合Fisher判别分析可应用于早、中期损伤时间推断。(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官大威,赵锐,王林林[10](2019)在《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损伤时间(wound age)是指人体器官组织损伤后至检验时所经历的间隔时间。就被鉴定对象而言,损伤时间推断(wound age estimation)包括人体死亡前形成的损伤和活体上的损伤所经历的时间推断。有些情况下机体内源性因素导致的器官组织损害,如脑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出血、心肌梗死、粥样硬化斑块、血栓、肿瘤等病变的(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损伤时间推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研究大鼠挫伤骨骼肌中Pax7、MyoD和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 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0±5g)随机分为14组(n=6):空白对照组、损伤0h、4h、8h、12h、24h、36h、48h、60h、3d、4d、5d、6d、7d组,采用改良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分别在各损伤时间点腹腔过量注射戊巴比妥钠(300mg/kg)处死大鼠,取大鼠挫伤部位骨骼肌,对照组大鼠直接处死后相同部位取材。部分检材立即用4%多聚甲醛固定,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检材立即于-80℃保存,进行免疫荧光Pax7、MyoD及MyoG染色,采用TissueFAXS 200仪器对切片进行扫描,随机选取多个不同区域,计数单位面积内阳性细胞的个数。利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HE染色结果:骨骼肌损伤后,肌纤维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新生纤维组织修复等过程,证明本次实验造模成功;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Pax7、MyoD、MyoG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单位面积内Pax7与MyoD阳性细胞的数量在损伤3d达到高峰,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面积内MyoG阳性细胞的数量在损伤3d后开始增加,并一直持续到损伤7d,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x7、MyoD、MyoG的表达随时间呈现时序性变化,可以为法医学中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时间推断论文参考文献
[1].徐祥,孙乐平,缪麒,吴晓,陈阳.脑外伤后继发性脑干出血推断损伤时间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
[2].王男,李剑锋,王莉晓,路健,梁新华.Pax7、MyoD及MyoG基因用于推断损伤时间的初步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
[3].周明杰.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李娜.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5].鲁翰霖.基于代谢组学的早期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6].张富源,王林林,王昌亮,赵锐,官大威.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1例[J].法医学杂志.2019
[7].刘冉,葛鲁邹,张海东,赵东,侯伟良.大鼠骨骼肌挫伤后TGF-β1及EⅢA-FN的表达与损伤时间推断[J].法医学杂志.2019
[8].刘起清,郭红民,王磊,鲁翰霖,杜秋香.应用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推断损伤时间[J].法医学杂志.2019
[9].鲁翰霖,党丽虹,李娜,董塔娜,杜秋香.联合多个修复相关基因的mRNA用于大鼠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J].法医学杂志.2019
[10].官大威,赵锐,王林林.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过去、现在与未来[J].法医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