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消防队”到“防疫站”(论文文献综述)
王歆然[1](2021)在《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时空演进解析(1898-1945)》文中指出
江维正[2](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卫生和政治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针对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一面着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机构;一面总结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消灭蚊蝇鼠等病媒虫兽,减少和防止疫病威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反对美国的细菌战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中共中央于1952年将卫生防疫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健康,影响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卫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一直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深入开展对于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和减少疾病、维护和增进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可见,爱国卫生运动仍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来。回顾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其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无疑可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钥匙”与现实启示。基于此,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考察梳理和归纳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成效及历史经验,力图达到“复原历史”、“以史鉴今”之预期目标。而在具体研究中,本着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工作思想、方针政策与地方实践“上下打通”的学术理念,立足全国的视野与高度,结合地方的精度与深度,从全国着眼,从地方着笔,以重庆为实例,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成效与经验,力求从重庆市贯彻党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图景中,揭示和探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轨迹、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以期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历史镜鉴。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状况和美军细菌战两方面论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又重点分析了侵朝美军在我国东北等地发动的细菌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危害,党中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的卫生防疫思想、卫生工作方针和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决策、指示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阐述“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四大卫生方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原则,从卫生事业的工作方向、应对疾病的科学方法、我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涵。爱国卫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卫生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人民性、主体性等。第三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即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机构、宣传动员、主要活动、检查与评模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活动内容。(1)重庆市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相继建立、各级领导的重视、规范的制度以及不断发展的卫生资源等为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为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卫生常识结合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卫生常识水平普遍提高,因此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3)开展了“讲卫生、除四害、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冷饮管理”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春、夏季的爱国卫生运动;(4)阐述了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定期检查和群众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后的评模是为了在各个领域树立典范、形成激励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前发展。第四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主要从减少疾病,促进生产、增进卫生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归纳了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历史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养成了爱好清洁卫生的风尚习俗,保证了爱国增产和生产建设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开展增强了政治认同感,树立了中共新形象,提升了重庆人民的爱国意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风尚。第五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主要基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分析总结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参考和重要导向。
阿力木·阿合尼亚孜[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爱情·沙枣花;趣味心理测试》文中研究表明
王伯鲁[4](2020)在《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机制剖析》文中研究表明以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病毒病、新冠肺炎为代表的突发未知传染病,正威胁着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疾病的爆发也使人类在长期防疫实践中建构起来的防治体系与机制暴露出一系列漏洞或缺陷。从技术哲学视角审视突发未知传染病的现行防治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探寻改进和完善它的对策措施,有助于提高应对突发未知传染病的针对性、实际效果和效率。
程雯[5](2020)在《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园所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强、安全意识淡薄、支持系统缺乏等四个方面。其有效预防对策是: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幼师素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借鉴先进方法,加强安全主题教育;构建支持系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阎森[6](2019)在《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分析及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人民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我国大型商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大型商场由于其人员密集,环境复杂,发生事故其影响和后果都十分恶劣,因此大型商场通过投保公众责任险来进行风险转移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处理手段,同时保险公司对大型商场进行公众责任风险评价及其保险方案的优化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往大型商场具体风险因素缺乏综合性、整体性评价,风险不一,往往是一家大型商场的特点,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而且评价有失偏颇,且更多的研究的是大型商场火灾风险,本文要根据其大型商场的特点以及公众责任风险特性来选择评价方法,首先凭借8位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一般大型商场的公众责任风险进行有效分析,然后根据结果运用Topsis分析法和熵权法得出最优专家评判权重,然后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等级,使其风险得以量化并得到具体评价分值,再基于风险评价的结果,确认赔偿限额,使得公众责任险的保险方案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最后,选取实例进行应用,根据大型商场的实际风险状况,确定合理的费率以及责任限额,计算出最终的保险费。
杜光辉[7](2019)在《流浪的猫》文中研究说明清晨,教授杜章河和夫人郑珊珊,走出家属楼,走进花园。他们一边走,一边抡胳膊蹬腿,锻炼。突然,树丛里传来猫的叫,孱弱,细柔,含着可怜兮兮的祈求。他们的目光顺着叫声寻去,看到树丛里有只猫,一尺多长,眼珠晶亮,像镶在眼眶里的电灯泡,橙黄色的皮毛,脖子上有块白斑,尾巴高高地竖起,如招人同情的旗杆。它似乎想靠近他们,又有些警惕,不敢向前。他们停下脚步,猫朝他们走近一步,歪
李玲[8](2019)在《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脱贫任务进入攻坚期以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于2013年调研考察时将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扶贫策略更深一步推向“精准扶贫”方向,在大体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后,“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少”开始靶向治疗,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扶贫策略的深化,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脱贫攻坚期。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时代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并得以丰富。与此同时,影视界也纷纷介入其中,创作了一系列影视作品,精准扶贫题材影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类型化创作。本文以精准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为主要研究视点,通过探讨“精准扶贫”理论的推进与完善对影视创作具有的影响,以及影视作品对该理论的传播作用,提出我国社会想要将精准扶贫政策全面落地,必须重视和解决“精神脱贫”问题,而影视作品所具有的观赏性可以很自然的将国家政策理论元素融入其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民实现“精神脱贫”,进而有助于推进国家层面的“精准扶贫”的实施。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所开展的扶贫工作为历史背景,围绕中国影视在各阶段背景下对中国农村和农民形象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的展现,梳理了“扶贫”到“精准扶贫”政策变化中的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第二章将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进行具体分类,分别从电视剧、电影、微电影和纪录片四个方面,寻找该题材各类型影片的特点。第三章着重分析了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重点探讨了中国精准扶贫叙事下的影视题材选取,以及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人物形象设置情况。第四章通过分析“精准扶贫”题材影视作品所存在的创作环境“规训”,表达流于“媚俗”,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发展中应承载政策的同时进行艺术化的创作,宣传政策的同时顾及市场的接受度,并构建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发展中的“米姆”群设想。
吴健[9](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指出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杨春晨[10](2019)在《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定远县县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地震给我国城市的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县城的人口较为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薄弱,自身防震能力差,地震灾害地易损性大。因此,评价县城的防震能力有利于寻找县城建设中的防震问题,弥补自身不足。如何系统、科学的评价县城的防震能力,对县城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平稳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城市韧性被引入规划研究领域,用以解决城市防灾减灾问题。对地区进行韧性评价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地区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本文综合各类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县城展开研究,提出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县城防震能力评价的客观方法。首先,本文在现有韧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提取了韧性在防震领域的相关要素,归纳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类别。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由城市的构成要素,即社会、经济、工程和生态等要素构建出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韧性特质划分出冗余性、效率性、抗扰动性、适应性等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系统与城市管理两个层面提出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等。其次,结合我国的地震灾害背景与地震突发性、衍生性等特征,针对县城的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水平与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分析县城的防震问题,明确县城的防震隐患。之后,将韧性特征与县城防震减灾阶段进行关联。通过分析县城震前、震时、震后阶段的防震能力的韧性特征,构建防震韧性评价体系。再次,由承灾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4项一级指标构建县城防震韧性评价体系。体系共包含9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指标综合各类城市韧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类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法律条文,汇总社会建设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工程设施建设指标、行政管理指标等多类城市发展指标,提出县城防震韧性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各类指标确立权重。然后,利用防震韧性评价体系针对定远县县城进行评价,分析定远县的防震现状,并进行评价评分,验证县城防震韧性评价体系研究的可行性,并针对定远县县城的具体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最后,通过对定远县县城实践性研究,验证了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引发出对论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思考,总结出研究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二、从“消防队”到“防疫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消防队”到“防疫站”(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2.1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及过程 |
1.2.2 爱国卫生运动的分期及内容 |
1.2.3 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评价 |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时间界限:新中国成立初期 |
1.4.2 空间界限:重庆市 |
1.4.3 内容界定:爱国卫生运动 |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状况 |
2.1.1 疫病流行猖獗 |
2.1.2 环境卫生恶劣 |
2.2 防范美军细菌战的需要 |
2.2.1 侵朝美军发动细菌战 |
2.2.2 中共中央应对细菌战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 |
3.1 中国共产党的卫生防疫思想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
3.3 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卫生防疫的指示 |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 |
4.1 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领导 |
4.1.1 中央卫生组织机构 |
4.1.2 重庆卫生组织机构 |
4.1.3 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和议事制度 |
4.1.4 爱国卫生运动的医疗资源 |
4.2 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 |
4.2.1 宣传之初群众不正确的认识 |
4.2.2 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动员的开展 |
4.2.3 重庆市宣传动员的成效 |
4.3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 |
4.3.1 讲卫生 |
4.3.2 灭四害 |
4.4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与评模 |
4.4.1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 |
4.4.2 爱国卫生运动的评模 |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 |
5.1 减少疾病 |
5.2 促进生产 |
5.3 增进卫生知识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 |
6.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
6.2 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 |
6.3 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 |
6.4 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类 |
二、着作类 |
三、报纸类 |
四、学位论文 |
五、期刊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爱情·沙枣花;趣味心理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二)维译汉 |
1.趣味心理测试 |
2.爱情·沙枣花(选自《塔里木》文学月刊) |
译文 |
(一)汉译维 |
1.《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译文 |
(二)维译汉 |
1.《趣味心理测试》译文 |
2.《爱情·沙枣花》译文 |
原文 |
(一)汉译维 |
1.《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原文 |
(二)维译汉 |
1.《趣味心理测试》原文 |
2.爱情·沙枣花(选自塔里木杂志)》原文 |
结语 |
(4)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机制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演进 |
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社会技术形态 |
三、突发未知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四、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机制缺陷 |
1.已知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机制 |
2.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技术缺陷 |
五、改进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机制的措施 |
结 语 |
(5)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的安全隐患 |
1.1 园所条件较差 |
1.2 师资力量不强 |
1.3 安全意识淡薄 |
1.4 支持系统缺乏 |
2 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隐患的预防对策 |
2.1 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
2.2 提高幼师素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
2.3 借鉴先进方法,加强安全主题教育 |
2.4 构建支持系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
(6)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分析及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大型商场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险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及大型商场事故分析 |
2.1 大型商场基本概况 |
2.2 公众责任保险定义、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2.2.1 公众责任保险定义 |
2.2.2 公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
2.3 风险评价概述 |
2.3.1 风险评价的含义 |
2.3.2 我国大型商场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2.4 大型商场事故统计及分析 |
2.4.1 大型商场事故统计 |
2.4.2 大型商场事故原因及特点 |
2.5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章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辨识与分析 |
3.1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险的外部风险分析 |
3.1.1 客流风险 |
3.1.2 附近周围风险 |
3.1.3 自身建筑风险 |
3.1.4 地理风险 |
3.2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险的内部风险分析 |
3.2.1 火灾风险 |
3.2.2 拥挤踩踏风险 |
3.2.3 坠物砸伤风险 |
3.2.4 机械风险 |
3.2.5 爆裂挤压风险 |
3.2.6 滑倒磕碰风险 |
3.3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险的安全管理 |
3.3.1 企业管理人员 |
3.3.2 消防演练及预案 |
3.3.3 消防安全教育 |
3.3.4 安全设施监测 |
3.3.5 监控防控中心 |
3.3.6 安全规章制度 |
第4章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4.1.1 本文选用的方法 |
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
4.2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集成变权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1 建立权重集 |
4.3.2 熵权法 |
4.3.3 TOPSIS分析法 |
4.3.4 集成综合评价 |
4.4 模糊综合评判 |
4.4.1 建立评判集 |
4.4.2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
4.5 划分风险分级 |
第5章 大型商场公众责任保险研究 |
5.1 大型商场承保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责任限额 |
5.2.1 死亡赔偿金额 |
5.2.2 烧伤赔偿金额 |
5.2.3 免赔额 |
5.2.4 累计责任限额 |
5.3 费率及费率浮动 |
5.3.1 基准保险费 |
5.3.2 费率浮动 |
5.4 防火设施参数调整设计 |
第6章 实例研究 |
6.1 沈阳市H大型商场概况 |
6.1.1 基本情况 |
6.1.2 布局情况 |
6.2 实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评价 |
6.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6.2.2 熵权法分析 |
6.2.3 TOPSIS分析 |
6.3 集成综合评价 |
6.3.1 组合评价一致性检验 |
6.3.2 集成综合评价法确定权重 |
6.4 滞留人数计算 |
6.4.1 顾客数量调查 |
6.4.2 设置火灾场景 |
6.4.3 火灾人员滞留情况 |
6.5 保险方案设计 |
6.6 保费计算 |
6.7 建议措施 |
结论 |
附录Ⅰ 公众责任险费率调整系数 |
附录Ⅱ 火灾调整系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8)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价值 |
第一章 中国扶贫题材影视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1949-1978:多重形式的影视创作 |
一、多重形式的生产自救 |
二、创作环境的开放 |
第二节 1979-1983:个体户形象的银屏塑造 |
一、个体户的出现 |
二、创作环境的自由 |
第三节 1984-2012:经济建设主旋律的影视生产 |
一、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
二、创作环境的多元化 |
第四节 2013-至今: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流行 |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与发展 |
二、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流行 |
第二章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类型与特点 |
第一节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类型 |
一、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 |
二、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电影 |
三、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微电影 |
四、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纪录片 |
第二节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特点 |
一、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
二、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电影的特点 |
三、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微电影的特点 |
四、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特点 |
第三章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
第一节 中国精准扶贫叙事下的影视题材选取 |
一、发展生产脱贫题材 |
二、异地搬迁脱贫题材 |
三、教育扶贫题材 |
四、生态保护扶贫题材 |
五、社会保障兜底题材 |
第二节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人物形象设置 |
一、百姓身边的村干部 |
二、当代大学生的农村情 |
三、乡村“懒汉”的觉醒 |
四、进城务工者的回乡潮 |
第四章 新时代视域下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第一节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存在的问题 |
一、创作环境“规训” |
二、表达流于“媚俗” |
三、市场接受度较低 |
第二节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的发展策略 |
一、承载政策的同时进行艺术化的创作 |
二、宣传政策的同时顾及市场的接受度 |
三、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发展中的“米姆”群建立 |
四、精准扶贫题材影视创作环境的生态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篇目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
一、机构的建立 |
二、运动的开展 |
(一) 宣传动员群众 |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
一、机构的建立 |
二、运动的开展 |
(一) 宣传动员群众 |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定远县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灾害背景 |
1.1.2 县城防震现状 |
1.1.3 学科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韧性 |
1.3.2 防震韧性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1 国外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1 城市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2 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2.1.3 能源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 国内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2.1 城市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2 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3 能源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县城特征与地震灾害特征 |
3.1.1 县城特征 |
3.1.2 地震灾害特征 |
3.1.3 县城地震灾害问题总结 |
3.2 防震韧性阶段与特征 |
3.2.1 灾前韧性特征 |
3.2.2 灾时韧性特征 |
3.2.3 灾后韧性特征 |
3.3 县城防震韧性构建 |
3.3.1 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县城韧性体系构成 |
第四章 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础 |
4.1.1 评价方法选取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4.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指标的选取来源 |
4.2.3 指标的筛选与确立 |
4.3 指标描述说明 |
4.3.1 A1 承灾能力指标说明 |
4.3.2 A2 应对能力指标说明 |
4.3.3 A3 恢复能力指标说明 |
4.3.4 A4 适应能力指标说明 |
4.4 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权重计算过程简介 |
4.4.2 德尔菲法权重结果 |
4.4.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4.4.4 最终权重值计算 |
4.5 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
4.5.1 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
4.5.2 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4.5.3 评价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权重分析 |
4.6 县城防震韧性指标评分说明 |
第五章 定远县县城防震韧性评价 |
5.1 案例选取的代表性 |
5.2 定远县县城防震现状 |
5.2.1 定远县县城灾前承灾能力现状 |
5.2.2 定远县县城灾时应对能力现状 |
5.2.3 定远县县城灾后恢复能力现状 |
5.2.4 定远县县城灾后适应能力现状 |
5.3 定远县县城防震韧性现状评价 |
5.3.1 最终韧性得分 |
5.3.2 定远县县城韧性分析 |
5.4 定远县县城防震优化建议 |
5.4.1 定远县县城承灾能力优化建议 |
5.4.2 定远县县城应对能力优化建议 |
5.4.3 定远县县城适应能力优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从“消防队”到“防疫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时空演进解析(1898-1945)[D]. 王歆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D]. 江维正.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爱情·沙枣花;趣味心理测试[D]. 阿力木·阿合尼亚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4]突发未知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机制剖析[J]. 王伯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05)
- [5]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研究[J]. 程雯.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0)
- [6]大型商场公众责任风险分析及保险研究[D]. 阎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7]流浪的猫[J]. 杜光辉. 时代文学, 2019(04)
- [8]中国精准扶贫题材影视研究[D]. 李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 [10]县城防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定远县县城为例[D]. 杨春晨.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