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运动论文_薛秀菊,聂文波,冷慧,王茜,孙向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丘脑,电针,自主神经,家兔,针法,神经元,受体。

胃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薛秀菊,聂文波,冷慧,王茜,孙向荣[1](2019)在《下丘脑弓状核PYY对大鼠摄食、胃运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YY肽(PYY)对雄性Wistar大鼠的摄食、胃运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中Y2受体的表达;通过ARC微量注射PYY,观察其对下丘脑中编码摄食相关代谢激素的m RNA表达以及ARC中PYY反应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食物摄入量及水摄入量、氧气消耗(VO_2)、CO_2产生(VCO_2)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ARC内存在Y2受体;大鼠ARC注射PYY能够兴奋PYY反应性神经元,上调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及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等抑食肽m RNA的表达,下调神经肽Y(NPY)及下丘脑泌素(HCRT)等促食肽m RNA的表达;且抑制大鼠食物摄入量,并参与调控大鼠呼吸、能量代谢及胃运动的改变。结论:ARC微量注射PYY可减少食物摄入并调节全身能量平衡,PYY可能是一种新型代谢肽。(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21期)

郜慧英,金婷婷,郭菲菲,高胜利,刘潇柠[2](2019)在《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 Ghrelin/Obestatin信号改变及对胃运动和摄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Ghrelin/Obestatin在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表达的改变及对胃运动和摄食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中Ghrelin/Obestatin表达的改变;单细胞放电观察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下丘脑ARC内胃扩张敏感(G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在体胃运动研究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胃运动影响;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摄食的影响。结果大鼠下丘脑ARC内分布有Ghrelin/Obestatin免疫阳性细胞。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加,Obestatin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减少;Ghrelin能够兴奋下丘脑ARC内GD-E神经元、抑制GD-I神经元,Obestatin能够抑制下丘脑ARC内GD-E神经元、兴奋GD-I神经元。与正常大鼠相比,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GD神经元的作用显着增强,Obestatin对GD神经元的作用显着减弱;下丘脑ARC微量注射Ghrelin可促进大鼠胃运动、摄食,与正常大鼠相比,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摄食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强,下丘脑ARC微量注射Obestatin可抑制大鼠胃运动及摄食,与正常大鼠相比,Obestat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及摄食的抑制作用显着减弱。结论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 Ghrelin信号增强而Obestatin信号减弱。这两条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及摄食的调节。该效应分别由Ghrelin受体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FR1)介导。(本文来源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菲,冷慧,王茜,孙向荣,郭菲菲[3](2019)在《大鼠海马CA1区-杏仁核大麻素受体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摄食及胃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探究了大鼠海马CA1区-杏仁核(BMA)大麻素受体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摄食及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确定大鼠海马CA1区是否表达大麻素受体,以及海马CA1区-BMA是否存在纤维投射;通过向大鼠海马CA1区注射大麻素、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利莫那班(Rimonabant)及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x-4,测定大鼠0~4 h及4~8 h摄食量改变,以及对胃运动的影响;观察大麻素及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x-4对糖尿病大鼠胃牵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了海马CA1区存在大麻素受体,且海马CA1区-BMA之间存在纤维投射;通过向大鼠海马CA1区注射大麻素、大麻素受体拮抗剂Rimonabant及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x-4能够减少食物摄入并抑制大鼠胃运动;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大麻素后,正常大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显着增加,该效应可被大麻素受体拮抗剂Rimonabant完全阻断,Exendix-4可部分阻断大麻素的促放电效应;与正常大鼠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大麻素后糖尿病大鼠GD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均显着增加(P<0.05);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大麻素后,大鼠胃运动幅度和频率均显着增加,但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增加更加显着。结论:大鼠海马CA1区存在大麻素受体,且海马CA1区-BMA大麻素受体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大鼠摄食及胃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胡梦洁,王浩,王柳,王小乐,申国明[4](2019)在《海马NMDAR亚单位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调节胃运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运动、原癌基因c-fos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海马参与胃俞募配穴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6组,每组1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联合不规则喂养法建立FD大鼠模型。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分别选取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fos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运动幅度降低(P<0.05),海马c-fo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NR2A表达降低(P<0.05),NR1、NR2B表达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俞组、中脘组和中脘+胃俞组胃运动幅度增高(均P<0.05),海马c-fos表达升高(均P<0.05),海马NR2A表达升高(均P<0.05),NR1、NR2B表达下降(均P<0.05),非经非穴组胃运动幅度、海马c-fos及海马NR1、NR2A、NR2B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运动幅度增高(均P<0.05),海马c-fos表达上升(均P<0.05),海马NR2A表达升高(均P<0.05),NR1、NR2B表达下降(均P<0.05)。各组大鼠胃运动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增强FD模型大鼠胃运动,胃俞募穴针刺信息可能通过激活海马神经元、上调海马区NR2A、下调NR1及NR2B水平实现对胃运动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5期)

余芝[5](2018)在《基于DMV-自主神经通路探索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调节胃运动的神经支配特征,以中脘、天枢、内关、足叁里为例,以胃运动为观察指标,应用迷走/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基因敲除(M2M3受体敲除、β1β2受体敲除)、迷走背核(DMV)核团注射L-谷氨酸(L-Glu)和Y-氨基丁酸(GABA)等方法,探索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效应特点及其可能的神经学机制,借此阐明不同部位腧穴特异性及其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腧穴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1):选用健康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假手术组1(分离双侧迷走神经)、假手术组2(分离左侧内脏大神经)、迷走神经切除术组,左侧内脏大神经切除术组,每组12只。通过十二指肠切口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导管,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胃内压,通过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适量温水,使球囊压力维持在0.8 Kp左右,观察电针中脘、双侧天枢、双侧内关和双侧足叁里(2/15 Hz,3 mA,2 min)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2):SPF级小鼠共30只,分别为同源野生型小鼠(C57BL/6)、M2&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M2&3-/-)、β1&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β1&2-/-),每组10只。胃内压记录实验步骤同大鼠,球囊压力维持在0.4 Kp左右,观察电针中脘、左侧足叁里(2/15 Hz,2 mA,1 min)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3):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人工脑脊液注射组、L-Glu注射组和GABA注射组,每组12只。通过开颅在DMV核团埋置不锈钢导管后进行手术缝合,术后5天在胃窦部放置压力球囊记录胃内压(球囊压力维持在0.8 Kp左右),DMV内注射人工脑脊液(0.2μl)、L-谷氨酸(0.1mol/L,0.2μl)或GABA(0.1mol/L,0.2μl),观察电针中脘、双侧天枢、双侧内关和双侧足叁里(2/15 Hz,3 mA,2 min)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1.对于正常大鼠,电针腹部中脘穴和双侧天枢穴对胃运动效应特征为抑制作用,而四肢腧穴双侧足叁里和内关则表现出兴奋作用,且不同部位的腧穴,其对胃内压响应时间特点各不相同:腹部腧穴在30s内即可起效,响应时间短,而四肢部腧穴要30s后才起效,响应时间长,左右腧穴效应差异不显着。迷走神经切除后,中脘和双侧天枢对胃运动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双侧足叁里和内关穴对胃运动的兴奋效应则消失。左侧内脏大神经切除后,右侧天枢穴和中脘穴对胃运动抑制的效应量降低,左侧天枢穴无效;双侧足叁里穴和内关穴仍表现为兴奋效应,但是表现出快速起效的特点。提示电针腹部天枢和中脘可抑制胃运动,这一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电针四肢部腧穴内关和足叁里可以促进胃运动,这一效应通过迷走神经。腹部腧穴对胃运动的抑制起效时间快,响应时间短,而四肢部腧穴,响应时间长,交感神经可能是足叁里延迟起效的关键因素。2.对C57BL/6小鼠,电针中脘穴对胃运动效应特征为即时抑制作用,起效时间快,而足叁里表现出兴奋作用,30 s后才起效。β1β2受体敲除后,电针中脘对胃运动调节的效应量显着降低,但是仍有部分抑制效应,提示除了β1β2受体,电针中脘对胃运动的调节可能还有其他受体机制的存在;足叁里对胃运动的兴奋效应表现出快速起效的特点,提示β1和β2受体可能是足叁里调节胃运动延迟起效的受体机制之一。M2M3受体敲除后,电针中脘对胃运动调节的效应则表现为轻微抑制或无效,提示相对于β受体,M受体在中脘调节胃运动的受体机制中可能更为重要;足叁里表现为抑制,提示足叁里调节胃运动效应的传出通路受体机制中,除了M2M3受体,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发挥作用。3.DMV注射谷氨酸具有兴奋胃运动的作用,注射GABA则表现出抑制和兴奋两种类型。DMV注射谷氨酸和Y-氨基丁酸后,电针中脘和双侧天枢穴对大鼠胃运动的效应仍表现为抑制,和脑脊液注射组差异不显着;而双侧足叁里对大鼠胃内压调节的效应量在30s-120s及起针后均明显降低;DMV注射谷氨酸后,电针右侧内关穴表现为效应量升高(0-30s),经比较,右侧足叁里和右侧内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部位腧穴对胃运动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腹部腧穴与四肢部位腧穴对胃运动的调节方向、时效及神经通路不同,前者通过交感神经抑制胃运动,起效快,后者通过迷走神经兴奋胃运动,起效慢;交感神经可能是四肢部位腧穴延迟起效的关键因素。2.上肢部腧穴和下肢部腧穴调节胃运动的特征相似,但其迷走神经中枢通路不完全一致,二者到中枢DMV的投射部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DMV迷走-迷走反射可能是足叁里调节胃运动的重要神经通路。(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10-20)

余启林,李学超,李建雄,王红[6](2018)在《不同捏脊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捏脊疗法施术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通过RM6240C型生理实验系统记录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情况,观察不同捏脊方向(正向:由长强至大椎;反向:由大椎至长强)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结果:捏脊正、反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的胃运动均有促进趋势(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捏脊方向由从长强到大椎对胃运动过缓家兔的促进趋势更好。结论:不同捏脊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的胃运动均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付丹丹,王程,郭菲菲,孙向荣,徐珞[7](2018)在《Nesfatin-1及MCH对大鼠胃酸分泌和胃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探究nesfatin-1对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影响,以及弓状核(ARC)-下丘脑外侧区(LHA)nesfatin-1神经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行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观察ARC-LHA nesfatin-1神经通路的构成;在体胃运动实验观察nesfatin-1对胃运动的影响以电刺激ARC对胃运动的影响;采用幽门结扎法测量胃液和胃酸分泌量。结果:LHA微量注射nesfatin-1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但是预先注射黑色素浓集激素(MCH)受体拮抗剂PMC-3881-PI减弱nesfatin-1对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电刺激ARC后,胃收缩幅度和频率显着增强,胃酸分泌明显增多。nesfatin-1抗体或PMC-3881-PI对电刺激ARC诱导的胃运动没有显着影响,但是能够改变电刺激ARC诱导的胃酸分泌。结论:ARC-LHA间nesfafin-1通路可调控大鼠胃运动和胃酸分泌,并且黑色素浓集激素也参与调节该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3期)

刘洋[8](2018)在《AP ghrelin对顺铂处理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及下丘脑外侧区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Ghrelin,一种胃内产生的多肽,包含28个氨基酸,在中枢、外周均有表达。因其具有促进消化、促进生长激素释放、调节代谢和能量平衡等多种生物活性而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我们在中枢内ghrelin神经通路及其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ghrelin与胃肠功能紊乱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建立顺铂致大鼠呕吐模型,探讨极后区(area postrema,AP)微量注射ghrelin对顺铂处理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及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的调控作用。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大鼠胃组织ghrelin和GHSR-1a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胃内可见ghrelin及GHSR-1a阳性细胞,顺铂处理大鼠ghrelin的表达减少,GHSR-1a的表达增多。分别采用ELISA、Western blot和PCR法检测并记录了大鼠ghrelin及其受体GHSR-1a在血浆及胃内的变化,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顺铂处理大鼠的血浆ghrelin浓度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匀浆ghrelin浓度有明显下降(P<0.05)。顺铂处理大鼠胃内ghrelin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与NS组相比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内GHSR-1a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有所升高(P<0.05)。2.采用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了LHA-AP之间ghrelin神经通路的构成及顺铂对该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LHA-AP之间存在ghrelin神经通路,顺铂使该通路上ghrelin神经元的投射减少。采用Western blot和PCR法测定了大鼠AP及LHA内ghrelin与GHSR-1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顺铂处理大鼠AP及LHA内ghrelin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GHSR-1a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0.01)。3.采用核团微量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兴奋LHA、核团电损毁、胃运动记录及细胞外放电记录等方法,观察AP ghrelin及LHA兴奋对顺铂处理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鼠AP内可记录到GD敏感神经元,AP微量注射ghrelin后GD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着增加(P<0.01),预先给予[D-Lys-3]-GHRP-6可完全阻断该作用。NMDA兴奋LHA后,AP内被ghrelin兴奋的GD神经元放电频率显着增加(P<0.01),AP预先注射[D-Lys-3]-GHRP-6能够部分阻断此作用。顺铂会减弱大鼠胃运动(P<0.01)。AP内微量注射ghrelin可使胃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增加(P<0.05-0.01),AP预先注射[D-Lys-3]-GHRP-6可完全阻断此作用。NMDA兴奋LHA可使大鼠胃运动幅度和频率增加(P<0.01),AP预先注射[D-Lys-3]-GHRP-6可部分阻断此作用。电损毁AP可以削弱LHA兴奋对胃运动的促进作用。顺铂组大鼠的兴奋作用均弱于NS组大鼠(P<0.05)。综上,本课题结果证实AP ghrelin能够促进大鼠胃运动,LHA-AP之间存在ghrelin神经通路,且该通路能够参与胃运动的调控。顺铂能够减弱这种调控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顺铂使得LHA内ghrelin的表达及LHA-AP之间的ghrelin纤维投射减少所导致的。以上结果可为发现ghrelin作为新的抗呕吐药物靶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9)

杨哲[9](2018)在《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胃牵张敏感神经元和胃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Ghrelin(饥饿素)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胃牵张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及胃运动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方法:制备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DM)。DM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20周,自由饮水。经8周的饮食干预,大鼠小剂量链脲霉素(STZ)腹腔注射(30 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盐缓冲液(pH4.4,0.1mol/L,1 ml/kg)。STZ注射后4周,大鼠尾静脉取血,测量血糖,空腹血糖浓度≥7.8 mmol/L,餐后血糖浓度≥11.1 mmol/L即为造模成功。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与正常大鼠无显着差异(P>0.05)。采用单细胞外放电记录,观察弓状核(Arc)注射ghrelin及其受体阻断剂[d Lys-3]-GHRP-6等对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胃牵张敏感神经元(GD)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在体胃运动记录等方法,观察Arc注射ghrelin及其受体阻断剂[d Lys-3]-GHRP-6等对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清醒大鼠胃运动影响;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Arc中ghrelin受体1(GHSR-1a)的表达改变。结果:电生理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大鼠Arc微量注射ghrelin,在68个胃牵张兴奋性神经元(GD-E)中,有47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从1.83 Hz±0.38 Hz增加到3.26 Hz±0.75Hz(P<0.05),平均增加40.21%±5.21%;在55个胃牵张抑制神经元(GD-I)中,有33个神经元放电受到抑制,放电频率从1.57 Hz±0.39 Hz下降到0.97 Hz±0.34 Hz(P<0.05),平均下降57.72%±5.71%。糖尿病大鼠Arc微量注射ghrelin,在Arc记录到的37个GD-E神经元中有13个神经元(13/37,35.1%)放电频率从1.98 Hz±0.35 Hz上升到2.45 Hz±0.61 Hz(P<0.01),与注射NS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糖尿病大鼠Arc记录到的29个GD-I神经元中有18个神经元(18/29,62.06%)放电频率从1.26 Hz±0.42 Hz下降到0.62 Hz±0.21 Hz(P<0.01),平均下降53.7%±8.7%,差异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4.69%±1.10%,P<0.01)。弓状核预先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d Lys-3]-GHRP-6或GHSR-1a特异性拮抗剂BIM28163,ghrelin对GD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可被完全阻断(P<0.05)。但单独应用[d Lys-3]-GHRP-6或BIM28163,对G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无显着影响(P>0.05)。在体胃运动研究显示,Arc微量注射ghrelin,可显着增强正常大鼠和糖尿大鼠胃运动,且呈显着剂量依赖关系(P<0.05-0.01),但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促进效应显着低于正常大鼠(P<0.05)。Ghrelin诱导的促胃动力效应可被预先Arc注射[d Lys-3]-GHRP-6或BIM28163完全阻断。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Arc均有GHSR-1a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Arc内GHSR-1a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及意义:Ghrelin在下丘脑弓状核参与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胃传入信息和中枢下行至胃动力的调控,该效应可能是通过ghrelin受体信号通路实现的。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上述调控效应显着低于正常大鼠,可能与糖尿病大鼠弓状核内ghrelin受体表达减少有关。该研究为将来糖尿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刘琼[10](2018)在《TRPV1参与针、灸不同刺激方法对小鼠穴区局部效应和胃运动调节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针、灸不同刺激方式对小鼠足叁里、大椎、关元不同穴区启动物质差异的影响,如:肥大细胞、5-羟色胺、组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P物质差异的影响。2.观察TRPV1是否参与了针、灸的局部启动过程,以及不同刺激手段对局部启动物质影响有何差异3.分析TRPV1是否是介导针灸调节胃运动中枢响应的重要物质,而针、灸不同干预手段对中枢响应的影响有何不同。方法:1.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足叁里、空白大椎组、空白关元组、针刺足叁里组、针刺大椎组,针刺关元组、热灸足叁里组、热灸大椎组,热灸关元组;雄性TRPV1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足叁里组、热灸足叁里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试验,采用针灸针,给予C57BL/6针刺组与TRPV1-/-针刺组,手针刺激;采用热灸仪,给予C57BL/6热灸组与TRPV1-/-热灸组,温热刺激。2.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穴区皮肤中肥大细胞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穴区皮肤化学物质(HA、5-HT、CGRP、SP)的表达。3.采用ELISA和WB检测局部穴区组织中肥大细胞、HA、5-HT、CGRP、SP、VR1的蛋白含量和脑皮质中GSH-R和5-HT1A、5-HT2C、5-HT3、5-HT4、5-HT7蛋白的表达。结果:1.针、灸都可以引起肥大细胞计数增多,与空白组对比,针刺足叁里、大椎、关元可使穴区肥大细胞数量增多(P<0.01,P<0.05,P<0.05),热灸足叁里、大椎、关元可使穴区肥大细胞明显增多(P<0.01,P<0.05,P<0.05);热灸足叁里组多于针刺足叁里组(P<0.05)。针刺后HA和5-HT主要分布于皮下组织中以局部聚集为主要形式,而热灸后HA和5-HT广泛分布于表皮之中。与空白对比,针刺足叁里、大椎、关元可以导致穴区HA和5-HT含量上升(P<0.05),热灸足叁里、大椎、关元也可引起穴区HA和5-HT含量上升(P<0.01,P<0.05,P<0.05);针刺足叁里5-HT含量表达明显优于针刺大椎和关元组(P<0.01),热灸足叁里组,也优于热灸大椎和关元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GRP和SP位于神经纤维末端呈条状,在真皮下和皮下组织中分布。与空白组对比,针刺足叁里、大椎、关元组可以引起CGRP表达上升(P<0.05,P<0.05,P<0.01),热灸也可以引起足叁里、关元CGRP表达上升(P<0.05);针刺足叁里优于热灸足叁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中的VR1主要分布真皮和毛囊周围,与空白足叁里组对比,针刺和热灸足叁里组可使穴区VR1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明显增多(P<0.05,P<0.001),热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大椎和关元组对比,针刺和热灸大椎、关元可引起VR1含量明显增多(P<0.05,P<0.01),热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足叁里VR1含量优于大椎和关元组(P<0.05),针刺足叁里含量高于针刺关元组(P<0.05)。2.与TRPV1-/-空白组对比,TRPV1-/-针刺组肥大细胞计数和脱颗粒数增多(P<0.05);TRPV1基因敲除小鼠针刺与热灸组肥大细胞计数均低于C57BL/6野生型小鼠针刺组与热灸组(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脱颗粒数情况也基本与肥大细胞计数情况一致。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与热灸组HA和5-HT表达明显增多,并大量向血管和毛囊周围聚集,与TRPV1-/-空白组对比,TRPV1-/-针刺组表达增多(P<0.05);TRPV1-/-热灸组HA表达明显低于C57BL/6热灸组(P<0.01);TRPV1-/-针刺组5-HT表达低于C57BL/6针刺组(P<0.05),而TRPV1-/-热灸组5-HT表达显着低于C57BL/6热灸组(P<0.01)与C57BL/6针刺组对比,TRPV1-/-针刺组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减少(P<0.05);与C57BL/6热灸组对比,TRPV1-/热灸组CGRP和SP含量下降(P<0.05)。3.与C57BL/6空白组相比,针刺可以引起GHS-R含量明显降低(P<0.05),5-HT1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5-HT2C含量明显降低(P<0.05),5-HT3含量明显降低(P<0.05),C57BL/6针刺组5-HT7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热灸则可导致GHS-R含量明显降低(P<0.05),5-HT3含量明显降低(P<0.05),5-HT7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TRPV1-/-空白组对比,TRPV1-/-针刺组引起5-HT1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TRPV1-/-热灸组导致5-HT4含量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影响存在差异,灸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大于针,针对伤害性神经肽的影响强于灸。2.不同穴位穴区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分布具有差异,与大椎和关元穴相比,足叁里穴区生物活性物质更多,且更易被针灸刺激激活。3.TRPV1感受器参与了针、灸的启动过程,介导灸的启动效应强于针,说明针法的启动效应还有其它感受器的存在。4.TRPV1介导了针灸调节胃运动的中枢响应过程,但是两者所影响的神经递质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Ghrelin/Obestatin在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表达的改变及对胃运动和摄食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中Ghrelin/Obestatin表达的改变;单细胞放电观察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下丘脑ARC内胃扩张敏感(G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在体胃运动研究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胃运动影响;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Obestatin对大鼠摄食的影响。结果大鼠下丘脑ARC内分布有Ghrelin/Obestatin免疫阳性细胞。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加,Obestatin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减少;Ghrelin能够兴奋下丘脑ARC内GD-E神经元、抑制GD-I神经元,Obestatin能够抑制下丘脑ARC内GD-E神经元、兴奋GD-I神经元。与正常大鼠相比,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GD神经元的作用显着增强,Obestatin对GD神经元的作用显着减弱;下丘脑ARC微量注射Ghrelin可促进大鼠胃运动、摄食,与正常大鼠相比,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摄食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强,下丘脑ARC微量注射Obestatin可抑制大鼠胃运动及摄食,与正常大鼠相比,Obestat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及摄食的抑制作用显着减弱。结论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 Ghrelin信号增强而Obestatin信号减弱。这两条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及摄食的调节。该效应分别由Ghrelin受体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FR1)介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薛秀菊,聂文波,冷慧,王茜,孙向荣.下丘脑弓状核PYY对大鼠摄食、胃运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2].郜慧英,金婷婷,郭菲菲,高胜利,刘潇柠.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Ghrelin/Obestatin信号改变及对胃运动和摄食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9

[3].闫菲,冷慧,王茜,孙向荣,郭菲菲.大鼠海马CA1区-杏仁核大麻素受体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摄食及胃运动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

[4].胡梦洁,王浩,王柳,王小乐,申国明.海马NMDAR亚单位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调节胃运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19

[5].余芝.基于DMV-自主神经通路探索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余启林,李学超,李建雄,王红.不同捏脊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7].付丹丹,王程,郭菲菲,孙向荣,徐珞.Nesfatin-1及MCH对大鼠胃酸分泌和胃运动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8].刘洋.APghrelin对顺铂处理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及下丘脑外侧区的调控[D].青岛科技大学.2018

[9].杨哲.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胃牵张敏感神经元和胃运动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8

[10].刘琼.TRPV1参与针、灸不同刺激方法对小鼠穴区局部效应和胃运动调节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记录的胃运动A图为束下丘脑Arc微量注射ghrelin对胃运动PVN内微量注射不同剂量ghrelin对清醒...右侧NA注射生理盐水前后的胃运动向SON微量注射0.1mol/LGlu对胃运动NRM内注入5-HT对针刺调节胃运动

标签:;  ;  ;  ;  ;  ;  ;  

胃运动论文_薛秀菊,聂文波,冷慧,王茜,孙向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