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岳霖教授对数理逻辑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文[1](2021)在《论《逻辑》中的“所以”》文中研究指明在1935年出版的《逻辑》中,金岳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推论理论,并以讨论"所以"的方式回应了路易斯·卡罗尔在1895年提出的"无穷倒退"这一逻辑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了"推论""蕴涵"和"后承"等相关的逻辑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其理论问题,然后以此为背景,结合金岳霖的哲学立场,疏解了他关于推论的卡罗尔问题的解释和回应,并且指出了这一理论所遗留的客观基础问题。
贾青[2](2021)在《从逻辑到哲学——访张家龙研究员》文中指出张家龙研究员是中国当代着名逻辑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逻辑、西方逻辑史、逻辑哲学、中国逻辑史等。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研究室(以下简称"逻辑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张家龙研究员是国内最早推动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主要学者之一,其在逻辑史研究中提出的"用人体解剖研究猴体解剖"的研究方法亦成为该领域中的主导思想之一。他不但在学术研究中成果卓着,在逻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苏日娜[3](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认为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陈波[4](2019)在《中国逻辑学70年:历程与反思》文中指出1949—2019年,中国逻辑学紧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脚步,走过了70年的历程,两者的发展轨迹高度重叠:1949—1979年的前30年,中国逻辑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且发展动能严重不足,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1979年前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种新的学术信息如排山倒海般涌入,很多中国逻辑学者走出国门,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或攻读学位,逐渐熟悉甚至融入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主流之中,开拓了逻辑研究的许多新领域,并在逻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内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迎来了中国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繁荣。由此引出的经验教训是:学术研究不能在隔绝状态中发展,要充分拥抱国际学术界,同时坚持独立思考;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不同的学术立场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改善与发展;要培养学术自信心,逐渐从跟随式学习进展到原创性领先。
杨光[5](2019)在《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张申府的学术思想以辩证综合为显着特色,逻辑思想是他综合交汇思想构成的基础。本文以三个线索梳理张申府的逻辑思想:一是从历史纵向的思路,去分析张申府逻辑思想理论来源和综合创新;二是从时代和思想的横向,去分析张申府逻辑思想的学术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三是评价和总结张申府逻辑思想贡献与局限性时,运用比较方法更加清晰定位张申府思想的特色。本文首次系统整理张申府的逻辑思想,阐明张申府的逻辑学成就以及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张申府逻辑思想的研究,将逻辑史研究重新引入逻辑哲学、东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的宏大视野中。本文重点分析张申府融合现代逻辑学、马克思主义逻辑思想、中国传统逻辑思想三者的关系的思考,进而审慎反思近代以来对逻辑学工具理性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最后分析逻辑学与文化的关系。继承和发展张申府逻辑思想,这对推进我们当代中国逻辑史的深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孙冰冰[6](2019)在《概念的诗: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与审美之维》文中认为本文试从逻辑与审美互渗相生的维度切入金岳霖的道形而上学,在惑起→建基→思致→遇合的论述结构中探究道形而上学作为“概念的诗”的理知之美与超越之美。第一章旨在绍述金岳霖建构道形上体系的学思背景。笔者通过对休谟问题以及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之得失的考察,先行揭示出金岳霖重建形而上学的导因;继而剖析金岳霖所论的存在于休谟哲学中的意念搁浅、秩序悬置及理势之间不调和的问题。第二章注重道形而上学的逻辑之维,从式能学说、共相理论与理势有别三方面进行描摹。第三章则特重指出道形而上学的审美之维系主要以其“天人合一”观为解释中心,“天人合一”观内含着的种种超越意识亦是此审美之维的特性所在。第四章是谓情与理的遇合,在前此章节内容的基础之上分析金岳霖形上思想的结构逻辑和审美价值。结语部分集中阐明金岳霖形上体系的丰富的现代意义。
付梦婕[7](2017)在《汪奠基与金岳霖的现代逻辑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汪奠基是中国早期的逻辑学家,是当时国内最早介绍现代逻辑的学者之一。将汪奠基的现代逻辑思想与金岳霖进行比较,分析缘何汪奠基的着作要早于金岳霖,产生的影响却远没有金岳霖大的原因,并进一步剖析汪奠基的现代逻辑思想。
郑毅[8](2017)在《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文中认为金岳霖的哲学既有中国传统思想之意蕴,又有近代西方哲学之框架;既有立足于情感的部分,又有立足于理智的部分。金岳霖在逻辑、实证、唯物论等方面各有建树。通过对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的研究,可以更清晰、更系统地认识金岳霖的哲学思想。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有三大成果,分别为逻辑哲学建构、实证哲学建构、批判哲学建构。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包括逻辑学和逻辑形上学两个方面。1922年至1939年期间,金岳霖建构了其逻辑哲学体系。1936年,《逻辑》一书正式出版,在逻辑学方面,金岳霖以传统的演绎逻辑为主,兼顾罗素的数理逻辑系统。1937年,金岳霖撰《论道》一书,在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出了颇具形上意蕴的道哲学。道是式是能,“式”是逻辑的源泉,逻辑是必然的理。金岳霖主张逻辑是“一”,而“道生一”。“道”作为逻辑的本原义成为金岳霖逻辑哲学体系建构中的核心范畴。金岳霖在《论道》中采用的具体论证方法依然是演绎逻辑的方法。《逻辑》中的逻辑学以及《论道》中的逻辑形上学成为金岳霖逻辑哲学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金岳霖在1939至1949年期间致力于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建构。实证一词是从广义来说的,这种实证既不同于孔德的社会实证,又不同于穆勒的实用主义,更不同于杜威的实在主义,相比较而言更偏向罗素的新实证主义。用实证主义或实在论等名词都不能准确定义金岳霖这个时期的哲学,因此,金岳霖这个时期的哲学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作实证哲学。但是从金岳霖哲学的建构历程来看,这段时期金岳霖建构的哲学体系是较为广义的实证哲学。在金岳霖撰着的《知识论》中,知识不能离开经验和实证而论。此外,金岳霖对休谟以来的归纳、因果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出了解决方案。金岳霖1949年之后的哲学可以称作批判哲学。金岳霖的批判哲学既不同于康德式的批判哲学,又不同于在政治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哲学,金岳霖从罗素哲学以及自己以往的哲学中跳出来,并以之作为研究对象,去理解、分析、辩证地认识它们。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剖析罗素哲学和自己以往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金岳霖1949年之后的哲学为批判哲学。金岳霖的《罗素哲学》一书是其批判哲学最重要的文本。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金岳霖的批判哲学不可避免地会有阶级立场和思想改造等毫无学术价值的部分。因此,既不能全面否认金岳霖批判哲学的理论价值,也不能对其缺点视而不见,应当采取客观的、理性的审视态度。金岳霖三个阶段的哲学并不是孤立静止、毫无关联的,而是不断发展、前后呼应的。逻辑哲学、实证哲学、批判哲学三个体系的建构互有联系,然而旨趣却大不相同。逻辑哲学更注重逻辑的推演以及逻辑的形上诉求,但逻辑推演的方法在实证哲学和批判哲学中依然存在。实证哲学的旨趣在于分析实证,这个“实”与批判哲学中的“实”有承接关系。同时,实证哲学又补充完善了逻辑哲学并启发了金岳霖的“自然与人合一”思想。批判哲学包括罗素哲学批判和金岳霖的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主要是《逻辑》《论道》的批判。对于逻辑,金岳霖并非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滥用逻辑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金岳霖建构了其批判哲学体系。在金岳霖哲学的建构历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罗素。金岳霖一开始对演绎逻辑产生兴趣,之后尝试在自己的逻辑哲学体系中引入罗素的数理哲学。金岳霖转向实证哲学的研究之后,在因果及归纳问题上对罗素和休谟的观点有深入的见解。这个时期,金岳霖哲学是带有鲜明实证特色的知识论。金岳霖转入批判哲学之后,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罗素主义。这种批判有利于金岳霖更加精深地研究罗素哲学,金岳霖从一名罗素主义者转变为研究罗素的专家。纵向来看,金岳霖的三部分哲学建构都与罗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应地,可以总结概括为“以罗素为师”、“以罗素为友”、“以罗素为敌”。在哲学上,金岳霖一辈子没离开过罗素,不懂罗素哲学就不能真正搞懂金岳霖哲学。综上,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可以概括为:一个历程,两个人物,三个阶段。一个历程是指金岳霖哲学具有“合三为一”的向度,三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建构融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两个人物是指在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中,金以罗素为镜像,金岳霖的哲学不能离开罗素而论。三个阶段是指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部分哲学体系在主旨和内容上泾渭分明。金岳霖哲学建构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时代性。在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时期,中国的哲学家普遍追求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并自觉借助西方哲学资源,金岳霖着《论道》的同时,冯友兰着《新理学》,前者取“道”之笼统意蕴,建构了不同于以往任何“道”的逻辑化的“道”,后者取“程朱之理”重构了逻辑化的“理”,金有更强烈的原创性解释而被冯赞誉为“新瓶装新酒”。金岳霖之与罗素、贺麟之与黑格尔、牟宗三之与康德,很多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借助西学完成自己哲学的建构,这是中国哲学20-40年代的一大特征。在金岳霖的实证哲学建构时期,中国哲学界有一个从寻求形而上学转为研究认识论的趋势。张东荪的《知识论》与金岳霖的《知识论》分别代表了两种认识论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金岳霖的批判哲学以及同时代其他哲学家的哲学不得不适应这种转变。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历程密不可分,金岳霖对中国现代哲学中新哲学方法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余俊伟[9](2007)在《张家龙先生学术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一、张家龙先生简介张家龙,江苏省江都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后留校师从王宪钧教授攻读哲学系数理逻辑专业研究生,1965年2月毕业;同年8月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高山杉[10](2006)在《俞大维学习数理逻辑和梵文的背景——哈佛大学哲学系黄金时代一段学术因缘》文中研究表明俞大维生于官宦世家,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外孙,民国时期先后担任驻德商务调查部主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交通部长诸要职,对中国国防建设贡献极多,被尊为“兵工之父”。1949年后,他出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长”,退职后任“总统府资政”,一生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深受世人尊敬。他去世前皈依佛门,振动一时。本文根据中外文新旧材料,对俞大维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数理逻辑、梵文、印度学和佛学的经历,做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叙述,又对俞大维入学之前哈佛大学哲学系师生热心研究数理逻辑和梵文的学术传统做了一番考辨,以纪念我国近代史上这位不忮不求的国士和智者。
二、金岳霖教授对数理逻辑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岳霖教授对数理逻辑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论《逻辑》中的“所以”(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后承”概念 |
三 问题的分析 |
四 问题的回答 |
结 语 |
(2)从逻辑到哲学——访张家龙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一 罗素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
二 罗素思想再解读 |
三 逻辑与哲学 |
四 治学思想的传承 |
(3)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
2.2 第一阶段 |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
2.3 第二阶段 |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
2.4 第三阶段 |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
3.3.1 张申府生平 |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
3.5 小结 |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
4.1.2 《现代逻辑》 |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
4.2.1 金岳霖生平 |
4.2.2 《逻辑》及其影响 |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
4.5 小结 |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
5.3.1 理论研究成果 |
5.3.2 应用研究成果 |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本文出发点和目的 |
(二)文献整理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溯源与创新 |
第一节 对西方现代逻辑学之译介 |
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
二、对罗素现代逻辑思想的译介 |
三、广阔的现代逻辑学视野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传播 |
一、张申府的介绍与宣传 |
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理解 |
三、解析的辩证法 |
第三节 辩证综合与中国逻辑的创新 |
一、对中国逻辑的发掘与解读 |
二、中国逻辑的现代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时代诉求与应用 |
第一节 逻辑学与哲学 |
一、逻辑方法与哲学 |
二、逻辑方法与中国现代哲学 |
第二节 逻辑学与社会 |
一、逻辑、理性与救亡 |
二、逻辑与民主、科学 |
三、逻辑理性与商业文明 |
第三节 逻辑学与文化 |
一、逻辑与科学法 |
二、中西文化分析 |
三、综合创新的世界新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现代逻辑上的贡献 |
一、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先行者 |
二、对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与突破 |
三、为逻辑学寻找中国文化根基 |
第二节 逻辑与文化上的探索 |
一、逻辑方法比较 |
二、逻辑文化观的承继与发展 |
第三节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不足 |
一、缺乏现代逻辑学与文化清晰的界定 |
二、缺少系统的逻辑学着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概念的诗: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与审美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给“形而上学”以生命 |
第一章 惑起:休谟问题与金岳霖的迷殢之思 |
第一节 休谟问题及其“火星”意义 |
一、因果论或归纳说 |
二、康德回应的得与失 |
第二节 金岳霖论休谟哲学的缺陷 |
一、意念搁浅与秩序悬置 |
二、“理与势底不调和” |
第二章 建基: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之维 |
第一节 式能学说 |
一、式——“逻辑底泉源” |
二、能——得之于宽义经验的“纯料” |
三、“居式由能莫不为道” |
四、式能学说超乎传统本体论建构法的破与立 |
第二节 共相理论 |
一、从柏拉图到罗素 |
二、从可能界到共相界 |
三、共相的关联与道之分合 |
四、共相理论的成败相依 |
第三节 理势有别 |
一、个体的变动 |
二、“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
三、理势新言的合理性与其回应休谟问题的积极意义 |
第三章 思致: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审美之维 |
第一节 无极——“道演”的理论始限 |
一、混沌实质 |
二、所谓“近乎能” |
第二节 自然与人 |
一、人在“道演”中 |
二、目的、心与知识 |
三、尽性得体与天人关系 |
四、“天人合一”的圣人人生观 |
第三节 太极——“道演”的理论终限 |
一、理势皆纯 |
二、所谓“近乎式” |
三、“无极而太极”的中国思想史情味 |
四、从太极“虽未达而仍可言”看理想的超越美 |
第四章 遇合:逻辑与审美互渗相生的概念的诗 |
结语关于金岳霖形上体系之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汪奠基与金岳霖的现代逻辑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汪奠基与金岳霖现代逻辑思想的相似比较 |
二、汪奠基与金岳霖现代逻辑思想的差异比较 |
(一) 理论推介 |
(二) 语言风格与内容编排 |
(三) 逻辑哲学思想 |
三、结束语 |
(8)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原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 |
第一节 逻辑哲学的界说 |
一、逻辑哲学一词的定义 |
二、金岳霖的逻辑哲学 |
三、金岳霖“同一”的逻辑 |
第二节 逻辑哲学建构的起点:逻辑 |
一、演绎逻辑的推论方法 |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三、金岳霖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
四、金岳霖对罗素数理逻辑思想的运用 |
第三节 逻辑哲学建构的核心:道 |
一、道,式—能的基本建构图景 |
二、从本然世界到实然世界的实现 |
三、时空观的建构 |
四、自然与人合一的哲学诉求 |
第四节 金岳霖的《论道》与冯友兰的《新理学》 |
一、金岳霖《论道》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影响 |
二、冯友兰《新理学》对金岳霖《论道》的影响 |
三、逻辑化的“道”与逻辑化的“理” |
第五节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体系对其后学的影响 |
一、沈有鼎与中国古代逻辑 |
二、冯契的智慧说与辩证逻辑 |
三、王浩的数理逻辑 |
四、周礼全的语言逻辑和模态逻辑 |
第二章 金岳霖的实证哲学建构 |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界说 |
一、实证的含义及演变 |
二、金岳霖实证哲学建构的界说 |
第二节 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一、严复的实证之学 |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 |
三、冯友兰的实证思想 |
四、金岳霖的实证体系 |
第三节 金岳霖实证哲学建构的主要内容:《知识论》 |
一、《知识论》成书历程 |
二、知识与实证 |
三、实证的基础:知识的经验性 |
四、知识的逻辑性:证明与证实 |
第四节 金岳霖实证哲学对休谟问题的解答 |
一、实证哲学认识论:归纳的知识 |
二、实证哲学的先验性否定:知识与因果 |
第五节 金岳霖的《知识论》与张东荪的《认识论》 |
一、知识论与认识论 |
二、金岳霖与张东荪关于实证在知识领域的分际 |
第三章 金岳霖的批判哲学建构 |
第一节 金岳霖批判哲学界说 |
一、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定义和内容 |
二、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对象和方式 |
三、金岳霖批判哲学的成因、价值和特征 |
四、批判哲学与斗争哲学 |
第二节 坚持唯物论批判罗素主义 |
一、金岳霖的思想改造 |
二、对《逻辑》《论道》中罗素主义的批判 |
三、批判罗素的原子主义哲学 |
四、对罗素的感觉材料论和中立一元论的批判 |
第三节 坚持辩证法批判罗素主义 |
一、辩证法在《逻辑》和《论道》上的运用 |
二、辩证法与罗素哲学的冲突 |
第四节 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开放性评述 |
一、金岳霖批判哲学的正面评述 |
二、金岳霖批判哲学的负面评述 |
第四章 金岳霖哲学建构的总体论析 |
第一节 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的特征 |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个人原创哲学相融会 |
二、金岳霖哲学建构以罗素哲学为镜像 |
第二节 金岳霖三个阶段哲学建构的相互关系 |
一、逻辑哲学建构与实证哲学建构的关系 |
二、实证哲学建构与批判哲学建构的关系 |
三、批判哲学建构与逻辑哲学建构的关系 |
第三节 金岳霖哲学建构的两次转变 |
一、从逻辑哲学建构到实证哲学建构的转变 |
二、从实证哲学建构到批判哲学建构的转变 |
第四节 金岳霖哲学的定位问题 |
一、定位分殊之一:现代新道家(新玄学)还是现代新儒家 |
二、定位分殊之二:逻辑哲学还是实证哲学(新实在论) |
第五章 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 |
第一节 哲学与时代 |
一、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 |
二、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的哲学思潮 |
第二节 理论与贡献 |
一、金岳霖哲学体系的理论得失 |
二、金岳霖哲学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贡献 |
第三节 反思与超越 |
一、金岳霖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反思 |
二、金岳霖哲学与超越精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金岳霖教授对数理逻辑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逻辑》中的“所以”[J]. 刘新文. 哲学动态, 2021(05)
- [2]从逻辑到哲学——访张家龙研究员[J]. 贾青. 哲学动态, 2021(04)
- [3]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中国逻辑学70年:历程与反思[J]. 陈波. 河北学刊, 2019(06)
- [5]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D]. 杨光.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概念的诗: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与审美之维[D]. 孙冰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7]汪奠基与金岳霖的现代逻辑思想比较研究[J]. 付梦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11)
- [8]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D]. 郑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张家龙先生学术研究概述[A]. 余俊伟. 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10]俞大维学习数理逻辑和梵文的背景——哈佛大学哲学系黄金时代一段学术因缘[J]. 高山杉. 世界哲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