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科技创新计划2004行动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杨辉,陆雁,李丹,唐金同,李莲靖[1](2021)在《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策略分析》文中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难是我国科技界急需解决的长期难题,全国各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不一,其转化状况也不一,因此解决转化难的策略不可能统一。由于经济水平、人才水平、思路观念不同,欠发达省份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也应有针对性和特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突出区域特色。以广西为例,在阐述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转化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策略,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侯健[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西在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计划、科技开放与合作、科研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各项科技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日趋合理、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科技管理改革、科研体制改革、城乡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并取得坚持党的领导、聚焦解决影响创新发展问题、结合市场和科技发展规律等5项经验。
黄华[3](2021)在《广西中小科技型A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梁楚颖[4](2021)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推进,对于教育者学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小学生源逐渐减少,学校规模不断萎缩。要适应这一现状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村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本区教育实际,自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自实施以来,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如何?培养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成为亟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总结诸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等相关概念。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广西区内三所开展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的高校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和归纳不同年度的培养计划,大致掌握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施的基本情况;其次对这三所高校进行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对全科师范生的基本信息、报考意愿及对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对已经毕业在职的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跟踪,了解他们的职业适应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于全科教师培养的评价和建议。笔者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农村小学对全科教师的需求情况,发现了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招生标准差距较大、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课程设置较冗杂、本土化培养欠特色、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退出制度不完善、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等对策。
王高阳,司亚萍[5](2021)在《浅析出版社抗疫微信推文》文中认为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6家出版社主动担当,在做好自身抗疫工作的同时,迅速响应,积极作为。疫情严重期间,出版社哪些体现社会担当的做法值得借鉴?后疫情时代,出版社又该如何践行社会责任?本文基于对广西出版传媒集团6家出版社微信推文的数据分析,尝试探索后疫情时代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徐杰[6](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杨士彪[7](2020)在《GA“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A是2014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面向东盟的技术转移平台,GA的发展对加强和推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三五”期间,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引,导致目前GA的技术转移形式单一,战略核心业务尚不明晰,未能有效承担起自治区赋予的职责与使命。2020年既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GA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背景下,对GA发展规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GA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有效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规划管理理论与方法,对GA“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GA“十四五”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具有的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GA“十四五”发展的战略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其次,在内外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GA“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并通过SWOT匹配分析明确了GA“十四五”发展总体战略。再次,根据GA“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为实现GA“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本文为会展服务、交流培训、技术转移对接服务、技术管理服务、承办大型公共活动等GA主要业务提出了“十四五”发展战略举措及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从而细化并丰富了GA“十四五”发展总体战略内容。最后,论文从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大力引培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GA“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经过研究,本文认为,GA“十四五”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具有明显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战略方向是以服务性、公益性事务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化经营;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重点面向东盟国家开展技术转移业务的领先机构;总体战略是采取顺势发展的增长型(SO)发展战略;战略举措应主要围绕做大做强会展服务、培训交流、技术转移对接、技术管理服务和承办大型公共活动等五大核心业务展开;重点项目包括推动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体系建设;为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GA应大力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
徐海丽[8](2020)在《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西科技宣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来探讨广西科技宣传方式方法创新的问题,在设定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广西科技宣传的实际情况并加以解读,力争梳理出有利于推动科技宣传工作的思路。
覃圣云,邓进利[9](2020)在《基于中国—东盟视角的广西科技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开启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广西地处南疆,是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但广西的科技期刊发展相对薄弱,与广西近年来的科研发展不匹配。广西科技期刊如何在政策与环境的推动下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成为期刊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广西科技期刊的出版特点,从中国—东盟视角探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
王秀杰[10](2020)在《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目前处于汽车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键时期,柳州汽车工业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优势逐渐显现,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汽车生产基地。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单纯用某种理论无法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做出科学的合理解释。本文以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系统的、动态的、全面地研究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别从要素属性、网络属性和能力属性三个维度来分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及产生机理,构建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等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主要运用管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产业经济学原理,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演进动力机制、竞争优势、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升级策略。全文研究从以下方面展开:1、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评述,对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机制,集群竞争力及评价,汽车产业集群及特征等问题做出适合本文研究的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包含要素属性、网络属性和能力属性三个维度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2、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分析。介绍了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柳州汽车产业在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应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从研发能力、供应链建设能力、生产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四个方面确立了汽车产业集群能力属性的分析体系,并据此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对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整体外在表现进行了全面阐述。3、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经典模型——Porter钻石模型,从模型六个要素方面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及形成机制,对形成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所需的要素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4、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创新性的把组织生态学引入到汽车产业集群内部协同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基于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汽车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基于该动力机制模型,分别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内整车企业之间、整零企业之间以及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协同进化机制与特征,对形成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所需的内部动态协作网络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5、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实力与未来成长能力的多维度、动态、综合性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传统复杂系统决策方法AHP与一种新型元启发式优化算法Cuckoo Search相结合,构建了CS-AHP评价方法。选取与柳州市经济水平相当、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相邻的湖南省长沙市作为参照,展开对柳州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研究,为柳州市汽车产业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更好的进行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6、柳州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柳州汽车产业升级策略如下:持续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持续提高集群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集成资源,持续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完善集群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努力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改造提升零部件产业以及努力促进人才培训与引进。
二、广西科技创新计划2004行动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科技创新计划2004行动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
1.1 具有应用前景的、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少 |
1.2 科技项目和成果与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的错位 |
1.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
1.4 高校及院所未真正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
1.5 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区域和产业特色 |
2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
2.1 科技成果产出的内生动力不足 |
2.2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强 |
2.3 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未能有效挖掘 |
2.4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不足 |
2.5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不够 |
3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
3.1 建立具有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 |
3.2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和环境 |
3.3 瞄准产业的技术需求凝练项目 |
3.4 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中间协同的服务模式 |
3.5 形成促进“后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3.6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样板 |
4 结语 |
(2)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
(一)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
1.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
2. 科技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
3. 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 |
4. 科技成果呈现井喷之势 |
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喷涌 |
(二)科技管理机制日益完善 |
1. 新型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
2. 科技管理机制改革成效显着 |
(三)科技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
1. 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
2. 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
3. 科技人力资源不断优化 |
(四)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
1. 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 |
3. 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 |
4.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
5. 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快 |
6.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
(五)高层次人才得到增强 |
二、广西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改革 |
(二)坚持聚焦解决影响创新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进行改革 |
1. 在激发院所高校创新活力方面 |
2. 在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 |
3. 在人才培养与完善激励机制方面 |
(三)坚持有机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进行改革 |
(四)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广西创新体系 |
(五)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深化改革 |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1.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
2.对国家政策的思考 |
3.全科教师的发展趋势 |
(二)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1.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内涵研究 |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价值研究 |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特质与能力标准研究 |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
5.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介 |
四、理论基础 |
(一)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1.生活即教育 |
2.社会即学校 |
3.教学做合一 |
(三)陶行知的师范教育课程思想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本分析法 |
3.访谈法 |
4.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职业特质与培养状况 |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 |
(一)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
(二)回应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诉求 |
(三)培养卓越小学教师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质 |
(一)全面的专业知识 |
(二)综合的专业技能 |
(三)浓厚的专业情意 |
(四)健康的人格心理 |
三、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状况 |
(一)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由来 |
(二)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 |
第二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与现状 |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 |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提出的背景 |
1.广西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
2.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渠道不够完善 |
3.农村小学师资不足与结构不合理 |
4.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
1.正式启动 |
2.不断完善 |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 |
(一)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
1.培养目标 |
2.课程设置 |
3.实践教学 |
4.师资力量 |
(二)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调查 |
1.报考动机 |
2.对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解 |
3.对培养目标的认识 |
4.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
5.对实践环节的反馈 |
(三)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馈 |
1.盼望成长的文怡老师 |
2.在反思中成长的范奇老师 |
3.不定义自己的杨瑜老师 |
4.用人单位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 |
(四)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与经验 |
1.录取机制的多元化 |
2.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
3.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有效结合 |
第三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报考动机与招生标准方面 |
(一)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 |
(二)招生标准差距较大 |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 |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
(二)课程设置较冗杂 |
三、本土化培养与学生服务意识方面 |
(一)本土化培养欠特色 |
(二)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 |
四、教师质量与退出机制方面 |
(一)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 |
(二)退出制度不完善 |
五、教材教参与师资力量方面 |
(一)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 |
(二)一线师资比例偏低 |
第四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一、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 |
二、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
三、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 |
四、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 |
五、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的调查 |
附录2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浅析出版社抗疫微信推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出版传媒集团6家出版社微信推文的分析总结 |
1.从我做起,做好疫情防控 |
2. 服务群众,助力科学战“疫” |
3. 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出版机制 |
4. 整合资源,助力“停课不停学” |
5. 创新阅读推广活动方式 |
二、后疫情时代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
1. 迅速转变业务及运营模式,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
2. 聚焦主业,做好精品出版 |
3. 紧跟形势,继续推进融合创新 |
4. 常抓不懈打造核心团队 |
5. 放眼未来,做好“十四五”规划 |
三、结语 |
(7)GA“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2.2 五年发展规划 |
1.2.3 技术转移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GA“十四五”发展外部环境研究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 |
2.1.2 国际合作环境 |
2.1.3 区域经济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国内技术转移机构情况 |
2.2.2 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主要类型 |
2.2.3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情况 |
2.2.4 技术转移行业发展阶段 |
2.2.5 技术转移行业经济地位 |
2.3 发展的主要机遇 |
2.3.1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发展机遇 |
2.3.2 广西开放发展政策 |
2.3.3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的推出 |
2.3.4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 |
2.3.5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
2.4 发展的主要挑战 |
2.4.1 企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竞争 |
2.4.2 其他类似技术转移机构的竞争 |
2.4.3 机构改革的不确定性 |
2.4.4 与东盟合作存在不确定性的挑战 |
2.4.5 区域创新资源不平衡的挑战 |
第三章 GA“十四五”发展内部资源与能力研究 |
3.1 GA基本情况 |
3.1.1 成立背景 |
3.1.2 人力资源情况 |
3.1.3 组织结构情况 |
3.1.4 财务情况 |
3.2 GA核心业务情况 |
3.2.1 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 |
3.2.2 组织交流培训服务 |
3.2.3 技术转移对接服务 |
3.2.4 承接技术管理服务业务 |
3.2.5 承办大型公共活动 |
3.3 内部资源与能力优势 |
3.3.1 人员结构优势 |
3.3.2 机构平台优势 |
3.3.3 实体空间优势 |
3.3.4 机构文化优势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技术转移服务形式单一,核心业务不突出 |
3.4.2 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缺乏 |
3.4.3 技术转移对接效率低 |
3.4.4 收入来源单一,财务状况依赖性大 |
第四章 GA“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和总体战略研究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原则 |
4.2.1 高层定位原则 |
4.2.2 开放协作原则 |
4.2.3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
4.2.4 发展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4.2.5 人才优先协同发展原则 |
4.3 总体定位 |
4.4 发展目标 |
4.4.1 GA“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 |
4.4.2 GA“十四五”发展具体目标 |
4.5 GA“十四五”发展总体战略 |
4.5.1 GA“十四五”发展SWOT分析 |
4.5.2 GA“十四五”发展总体战略 |
第五章 GA“十四五”核心业务发展战略举措研究 |
5.1 会展服务业务 |
5.1.1 整合企业资源 |
5.1.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5.1.3 建设专业化团队 |
5.1.4 建设服务品牌 |
5.2 交流培训业务 |
5.2.1 交流培训业务专业化 |
5.2.2 国际交流服务定制化 |
5.3 技术转移对接业务 |
5.3.1 发展服务产业 |
5.3.2 扩展服务区域 |
5.3.3 技术转移对接业务市场化 |
5.4 技术管理服务业务 |
5.4.1 加强政策宣传 |
5.4.2 增设业务服务点 |
5.4.3 无纸化和发展线上服务 |
5.5 承办大型公共活动业务 |
5.5.1 承办活动业务 |
5.5.2 线上线下结合 |
第六章 GA“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研究 |
6.1 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建设规划 |
6.1.1 聚集区一期建设规划 |
6.1.2 聚集区二期建设规划 |
6.2 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规划 |
6.2.1 建设内容 |
6.2.2 平台功能 |
6.2.3 应用结构 |
6.2.4 实施进度 |
6.2.5 经费预算 |
6.3 技术转移平台建设规划 |
6.3.1 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 |
6.3.3 协作网络 |
6.3.4 海外创新中心 |
第七章 GA“十四五”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
7.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
7.1.1 加强组织领导 |
7.1.2 加强统筹协调 |
7.1.3 加强内部组织管理 |
7.2 争取政策倾斜支持 |
7.2.1 对接国家宏观政策 |
7.2.2 争取广西区政策倾斜支持 |
7.3 资金保障 |
7.3.1 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
7.3.2 拓展融资渠道 |
7.4 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
7.5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西科技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科技宣传创新的优势(Strengths) |
1.1 广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
1.2 科技宣传力度不断提升 |
2 广西科技宣传的劣势(Weaknesses) |
2.1 科技宣传意识淡薄 |
2.2 宣传渠道传统 |
2.3 科技宣传组织策划能力弱 |
3 广西科技宣传的机遇(Opportunities) |
3.1 区域一体化发展 |
3.2 全面创新科技宣传局面 |
4 广西科技宣传创新的挑战(Threats) |
4.1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宣传成效 |
4.2 科技宣传人才制约问题突出 |
4.3 科技宣传媒体资源力量分散 |
(9)基于中国—东盟视角的广西科技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
1.广西科技期刊“小、散、弱”特点突出 |
2.广西科技期刊面向东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2.1地缘优势 |
2.2人文基础 |
2.3合作需求 |
2.4产业趋势 |
3.面向东盟的广西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策略 |
3.1政策扶持,规划发展目标 |
3.2面向东盟,出版小语种期刊 |
3.3挖掘资源,凸显出版特色 |
3.4优化布局,推进集群建设 |
3.5强基固本,提升期刊质量 |
3.6凝聚资源,加强队伍建设 |
结语 |
(10)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 |
2.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
2.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 |
2.3.1 汽车产业集群 |
2.3.2 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 |
2.3.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分析 |
3.1 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3.2 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 |
3.3.1 共词聚类分析方法 |
3.3.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指标设计 |
3.4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 |
3.4.1 研发能力 |
3.4.2 供应链建设能力 |
3.4.3 生产能力分析 |
3.4.4 市场营销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基础生产要素分析 |
4.1.2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高级生产要素分析 |
4.1.3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专业生产要素分析 |
4.2 需求条件 |
4.2.1 乘用车市场 |
4.2.2 商用车市场 |
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4.3.1 本地零部件配套体系 |
4.3.2 相关生产服务体系 |
4.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
4.4.1 企业战略与结构 |
4.4.2 市场竞争 |
4.5 机会 |
4.5.1 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
4.5.2 新一轮技术变革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
4.6 政府 |
4.6.1 广西自治区政府 |
4.6.2 柳州市政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 |
5.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
5.1.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定义 |
5.1.2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的协同进化形式 |
5.2 基于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机制 |
5.2.1 非捕食竞争模式下协同进化竞争机制 |
5.2.2 原始协作模式下协同进化创新机制 |
5.2.3 偏利共生模式下协同进化创新机制 |
5.3 汽车产业集群协同进化竞争机制的模拟仿真 |
5.3.1 汽车产业集群非捕食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3.2 汽车产业集群原始协作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3.3 汽车产业集群偏利共生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4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 |
5.4.1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5.4.2 柳州整车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4.3 柳州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4.4 柳州零部件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
6.1 产业集群边界的确定 |
6.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3 评价方法 |
6.3.1 CS-AHP方法简介 |
6.3.2 CS-AHP模型的建立 |
6.4 权重计算 |
6.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6.4.2 判断矩阵处理 |
6.4.3 基于CS-AHP的权重计算 |
6.5 评价结果 |
6.5.1 数据处理 |
6.5.2 研究结果 |
6.5.3 评价指标分析 |
6.5.4 评价结果分析 |
6.6 对策及建议 |
6.6.1 持续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
6.6.2 持续提高集群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
6.6.3 集成资源,持续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
6.6.4 完善集群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 |
6.6.5 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
6.6.6 努力改造提升零部件产业 |
6.6.7 努力促进人才培训与引进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1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关键词提取列表(2 频次以上) |
附录B.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25Χ25) |
附录B.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25Χ25) |
附录B.4 关于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零部件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问卷 |
附录B.5 关于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评价指标权重的调研问卷 |
四、广西科技创新计划2004行动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策略分析[J]. 刘飞,杨辉,陆雁,李丹,唐金同,李莲靖. 天津科技, 2021(11)
- [2]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J]. 侯健. 科技智囊, 2021(07)
- [3]广西中小科技型A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黄华. 广西大学, 2021
-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D]. 梁楚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浅析出版社抗疫微信推文[J]. 王高阳,司亚萍. 出版参考, 2021(01)
- [6]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D]. 徐杰. 广西科技大学, 2020
- [7]GA“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D]. 杨士彪. 广西大学, 2020(07)
- [8]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西科技宣传研究[J]. 徐海丽. 科技传播, 2020(06)
- [9]基于中国—东盟视角的广西科技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J]. 覃圣云,邓进利. 中国传媒科技, 2020(03)
- [10]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D]. 王秀杰. 湖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