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亮[1]2003年在《“阳光大厦”项目管理整体效能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为项目管理搭起了表演的舞台。项目管理正以其清新的面目脱颖而出,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新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思想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进行高效优质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但项目管理的应用在我国还很不成熟,不规范。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发挥项目管理整体效能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以成都市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把房地产开发项目划分为四个阶段: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概念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好可行性论证;开发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好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保证质量、进度、成本;收尾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评审、验收及项目交付和组织结束工作。针对不同阶段的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提出完善的对策方案,最后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进一步思考,提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关键性原则及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四个阶段的项目管理的综合分析与完善正是本文项目管理整体效能发挥的全部内容。
李红光[2]2011年在《基于使用表现和使用者评价调查的郑州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中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的空间、场所,也是人群公共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存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通常分属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景观、绿地、环境、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领域,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和显着的地位。本课题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建设实际状况的观察、跟踪、分析和思考,针对城市开放空间在人群公共交往活动上的表现和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思索;技术、制度检视;法规查证;过程梳理;问题分析;背景条件解读等。研究的方式为:将对选定案例“郑州城市开放空间及其使用”进行的客观性、实际性专门调查与针对性、内部研究相结合,进而对其作出基于实际表现的判断。专门调查由组织后的人员和笔者自己分别进行,独立提供调查记录。双方数据由笔者统一统计、整理和分析。通过对以郑州城市为案例的,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建设、管理的理论、实践、历程的记录、整理、分析和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城市开放空间在设计、建设、管理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对使用者和使用问题的轻视;对使用者和使用需求掌控技术和纳入构建体制方法的缺失;对公共交往活动、使用者及其需求在项目运作中的操作性隔离。通过对以郑州城市作为案例的,通过对将城市开放空间现状、使用情况、使用者评价和意愿联系为一体的专门性研究,探索城市开放空间的效能体现与使用者、使用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影响程度,以厘清使用活动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通过以上方式和途径,找出造成城市开放空间与实际需求相矛盾的理论、体制、技术、组织、管理、实施、运作等方面的具体原因和作用途径。最后,在上述层面和环节给出具体的调整方法和建议设想。特别针对设计技术和制度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出基于建筑学和设计工作的、具有可操作的调整建议和改进措施。对于已有理论在公共交往活动载体认识上的偏差、不足和分割,对于已有实践在城市开放空间构建中的偏颇、盲目和矛盾,笔者提出引入“公共交往活动场所”(PCP)及“公共交往活动场所系统”(PCP System)的概念,以期为解决“城市开放空间对于人群公共交往活动的适应和满足问题”提供战略性和技术性支持,也有助于各专业领域、不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根本目标的贯通。本论文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内容为问题的发现和研究方向的确定。第二部分:包含:第二章城市开放空间的学科基础综述;第叁章国内城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梳理和本研究工作的应对。内容为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的检视和梳理,笔者的思索和判读以及本研究开展的针对性工作。第叁部分:包含:第四章郑州城市开放空间现状调研;第五章郑州城市开放空间使用情况调研;第六章郑州城市开放空间使用者评价调研;第七章郑州城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研究。内容:对以郑州城市为案例,将城市开放空间现状、使用情况、使用者评价和意愿联系为一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第四部分:包含:第八章各层面的调整改进和理论探索;第九章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内容为研究结论:针对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式地给出调整建议和改进设想。
刘玉民[3]2008年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利益协调的制度平台设计探索》文中认为当前城市建设中,大量出现的矛盾冲突问题正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总体发展目标道路上的障碍;同时,作为城市建设事务的直接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城市地方政府,在面对这些矛盾冲突问题时,亦陷入了相当的困境。论文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希望通过创新的微观制度设计,达到消弭矛盾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市建设、减少行政阻力的目标。论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宏观环境下,大部分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问题在本质上应被视为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其余部分为完全的公共利益项目),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在“交易”中协商合作的过程。但在现有的建设运作模式之下,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协商合作平台,经济规律并不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进而在无法合作协商的困境中演化成为“对抗事件”,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论文在对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对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新服务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对地方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事务的管理及组织模式上的制度创新。论文通过对城市建设中各相关主体的合理分类,厘清项目建设中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模式,针对各类情况建立起城市建设中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所提供的制度平台,城市建设中相关各方在城市建设项目的“项目启动决策阶段”得以充分的沟通协调,为项目的和谐进展扫除矛盾障碍。
刘伟[4]2012年在《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的承包商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市场的国际化使承包商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的日趋完善、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迅速普及加速了传统竞争优势的丧失,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的需求,在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工程项目效能管理能力已经逐步成为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承包商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促成了效能管理实现方式的多样化。依托“输入—过程—产出”(I—P—O)骨架结构建立的描述性、规范性、实证性和启发性的传统效能管理模型局限于主观定性研究,不能够深层次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通过文献阅读提炼出工程项目效能管理的五个指标: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环境,并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的解释结构模型化的四个过程:确定工程项目效能管理系统影响因素,建立系统指标体系,形成意识模型;基于隶属关系重新确定解释结构指标;根据隶属关系得到邻接矩阵,计算出可达矩阵,建立效能管理系统的递阶结构模型;对递阶结构模型的解释和分析。经分析研究得出“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由绩效、满意度、环境叁部分组成;绩效因素涵盖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四个指标;满意度因素可分为以员工文化认可度为代表的内部满意度和以利益相关者关系为代表的外部满意度;环境因素可分为以项目特征为代表的外部环境和以组织管理结构、监督与激励制度为代表的内部环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效能评价函数,结合函数从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机制、流程优化和效能监察五个方面提出了效能提高的措施。
李磊[5]2014年在《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道路景观涉及城市交通、建筑、园林、市政、水利等诸多方面。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理论体系,将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到城市景观整体营造的高度。通过对其价值体系的探讨,让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承担起更多的城市空间责任,还原城市道路景观形态的原来面目。论文上篇采用文献整理总结和将同时期东西方城市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的回顾了城市道路景观形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根据不同时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现代主义城市、新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的特点,提出推动城市道路形态演变的动因和后果;根据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道路景观形态,提出街道时代、大道时代、道路时代和后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并总结其特征。最后总结提出新城市道路景观的理论体系,包括:城市道路景观的叁种尺度(城市尺度、汽车尺度、人的尺度);叁个构成要素(空间要素、行为要素、文化要素);四个特性(空间的延展性;动态与静态统一性;意向、意象和意义的统一性;连接和空间二元对立性);四元价值构成(场所价值、连接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基于四元价值构成的城市道路景观形态层面模型和评价原则。论文下篇采用专题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路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将北京二环路的历史渊源与北京旧城城防体系和京师环城铁路建立关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北京二环路从规划到落实的全部过程,提出北京二环路建设与北京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从空间、行为和文化叁个方面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研究,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空间构成以及道路、建筑、绿地和水系空间各自的特点;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中行为要素研究方法和内容;构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文化体系,包括“五色两极”的文化构成,景观的文化核心,以及文化景观内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最后采用调研、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的评价,针对北京二环路景观特性,提出都市型环城绿道的定位。借鉴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案例,以及已有针对二环路改造的提案基础上,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未来发展,提出理想化的远期发展目标和现实的近期完善策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文化和生产能力背景下,东西方传统城市道路均以街道的形态存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造成传统城市街道空间在新的城市发展中消失,甚至遭到破坏,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汽车,促成现代城市等级道路体系的形成。新城市道路景观回归传统的同时,创新适合新城市发展需求的景观形态。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空间类型中最具控制性和综合性的空间类型。北京二环路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北京城市景观发展的核心。北京二环路具备都市型环城绿道体系的特质。北京二环路景观将是北京新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景观体系。
张荫[6]2007年在《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密肋壁板结构是一种节能抗震型建筑结构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方面尚属空白。本文以密肋壁板结构为对象,以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为主线,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可行性论证与科学决策系统、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与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复合墙体及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研究与开发、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新型结构全寿命周期中的使用及安全评定诸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研究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在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所采用的建设方案进行比较估算,预知工程结构的可靠度及其寿命,并进行相应的可靠性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通过结构主要构件(密肋复合墙体)的质量分析模型及使用分析模型研究,建立了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为投资者在项目建设前期提供相关信息,减少因工程质量事故带来的投资风险,增加预期投资决策的可靠性。2.DEA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工程结构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可行性论证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决定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优劣。为克服目前可行性论证单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的弊端,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建立DEA评价模型,对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就唐山荣泰园小区工程进行了可行性论证。3.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与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问题,目标是使全寿命周期总费用最小。文中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建立了结构的初始费用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结构失效损失费用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分灾设计理念,给出了基于投资一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为基于性能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工程设计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进行了探讨。4.密肋壁板结构建造技术及墙板生产工艺方法研究密肋壁板结构施工工艺方法研究是密肋壁板结构得以推广应用的前提。本文在总结传统施工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墙板内热式自循环蒸养系统及移动式生产工艺方法,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提出了结构连接构造及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新方法,并就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5.密肋壁板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通过对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评析,提出工程质量的控制模式、实现途径和实践效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适宜于密肋壁板结构的质量控制方法。分析表明:密肋壁板结构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应围绕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宏观质量控制展开,而且要更加注重各个阶段的技术控制,在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的双效合一。同时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示范工程就“全过程、全项目和全员”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6.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周期中使用管理及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在对中外建筑工程维护管理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密肋壁板结构体系使用管理方法。结合结构的可靠性及耐久性,以已建的密肋壁板房屋为对象,通过现场测试、结构动力特性反演及静力弹塑性分析对密肋壁板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全寿命质量控制的概念应用于密肋壁板结构体系之中。通过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结构的优化设计、施工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的运营及安全性评估等,将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贯穿于始终。主要创新点有:1.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质量与使用关系模型的建立及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提出通过密肋复合墙体可靠指标β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工程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方法的建立结合密肋壁板结构构造特点提出分灾设计理念,给出了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结构的初始费用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结构失效损失费用评估方法的可行性。3.密肋壁板结构建造技术及墙板生产工艺的研发针对密肋壁板结构特点提出了结构连接构造及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新方法,首次开发了墙板内热式自循环蒸养系统及移动式生产工艺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密肋壁板结构质量控制方法的给出就工程质量的控制模式、实现途径和实践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适宜于密肋壁板结构的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示范工程就叁全(全过程、全项目和全员)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
翁士洪[7]2013年在《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演化逻辑》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外部正效应。当代中国曾长期遭遇义务教育需求的巨大增长与义务教育供给极其缺失的尖锐矛盾,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各种非营利组织恰逢其时地介入到中国的义务教育援助过程之中,就是典型的案例。本研究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进行义务教育援助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其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演化逻辑?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以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为典型案例,在吸收公共资源制度分析等模型基础上,从制度空间、资源依赖和行动策略叁个维度,建构起分析框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下问题: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介入义务教育援助?非营利组织凭什么实施援助?非营利组织的援助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介入义务教育公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在演变规律?其演化的原因何在?本研究表明:第一,义务教育援助领域中非营利组织的变迁路径和发展的逻辑主线如下:政府缺位,需要NPO介入,但NPO高度依赖于政府,绩效衰减,当政府重新代入,则NPO虽继续存在,但出现内卷化。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援助义务教育的内卷化逻辑综合建构在介入逻辑、生存逻辑和运转逻辑叁大逻辑基础之上。其中,介入逻辑体现在非营利组织如何介入义务教育领域,建构制度空间;生存逻辑主要体现在怎样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然后如何争得资源;运转逻辑体现在如何采取让自身利益和义务教育援助得以实现的行动策略。第叁,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空间、资源依赖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影响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能,进而导致其内卷化的形成。即非营利组织介入后,制度空间的不足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汲取,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高度的资源依赖导致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制度空间、资源依赖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强化导致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服务效能不断衰减。第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内卷化逻辑表现为四个方面:活动空间的边缘化、组织机构的官僚化、组织行为的策略化和功能作用的游离化。第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内卷化逻辑的表现形态,有点类似于西方志愿失灵现象,不过尽管二者表现形式有所相似,但形成逻辑不同:西方志愿失灵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自身的局限性所致;但在转型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内卷化则是由内外原因共同导致的:政府让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制度空间存在不足,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资源十分不足,且对政府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即独立性不足;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内部由于志愿激励缺失,出现了行为的策略化、组织的官僚化等现象。这是对转型期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的一种独特路径提炼与制度解释。本文首先从分析中国义务教育供给的制度背景入手,探讨义务教育的公益缺位与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制度空间建构历程及其特征,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介入逻辑。然后,本文对义务教育援助领域中的非营利组织为了生存而选择的治理结构和资源汲取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生存逻辑;同时,对非营利组织采取的行动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运转逻辑。再次,在此基础上,评估了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效果,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形成内卷化逻辑的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原因,提炼了本文的核心结论,即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内卷化逻辑。最后,本文对上述分析进行了理论总结与提升,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去内卷化与功能转型之路径,并通过义务教育援助的个案试图揭示转型期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出路与机制之普遍规律。
周婧景[8]2013年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叁,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叁、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叁、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王琢[9]2013年在《项目特征对项目不同维度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的项目管理领域,对项目群、项目组合以及项目绩效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的研究离不开项目分类系统的建立,而建立项目分类系统的基础是找到能够有效区分项目间差异的本质特征;对项目绩效内涵的研究也已经从传统的“铁叁角”延伸到项目价值的实现以及项目为组织带来的增值效果等方面。因此对项目特征属性和项目绩效结构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旨在检验项目特征如何影响不同维度的项目绩效。首先从项目层面入手,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项目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以及项目绩效的结构应该包含哪些维度,然后再深入探索项目特征对不同维度的项目绩效是如何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展开,以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9.0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相关分析,检验量表的同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数据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项目特征对不同维度的项目绩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项目目标越具体,项目各个维度的绩效越好,并且按受影响的程度高低排列依次为:产出维度绩效、过程维度绩效、效果维度绩效、投入维度绩效。项目过程是否有创新性对项目绩效的影响不大,但创新程度越高,有可能导致产出维度的绩效负向增长。项目过程是否可控在四个特征属性中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最大,并且解释能力大小排序为:投入维度绩效、过程维度绩效、产出维度绩效、效果维度绩效。项目产出的确定性越高,项目的效果维度绩效越好,其次是过程维度绩效、投入维度绩效和产出维度绩效。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且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佚名[10]2007年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完成情况》文中研究表明一、2006年主要调控预期目标1.生产总值增长12%。完成情况:1-3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2%,总量达到1989.7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8.36亿元,增长4.6%;二产增加值1145.6亿元,增长12.5%;叁产增加值760.5亿元,增长15.4%。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左右,增长13.5%,其中,一产增加值140亿元,增长
参考文献:
[1]. “阳光大厦”项目管理整体效能解决方案的研究[D]. 侯景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基于使用表现和使用者评价调查的郑州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 李红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3]. 城市建设管理中利益协调的制度平台设计探索[D]. 刘玉民. 清华大学. 2008
[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的承包商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研究[D]. 刘伟. 天津大学. 2012
[5]. 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李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6]. 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D]. 张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7]. 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演化逻辑[D]. 翁士洪. 复旦大学. 2013
[8].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
[9]. 项目特征对项目不同维度绩效的影响[D]. 王琢.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10].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完成情况[J]. 佚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7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 项目管理流程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项目管理体系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