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欢[1]2003年在《青蒿素类药物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已存在的血管(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通过出芽或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血管。生理与病理条件下,如胚胎发生,女性生殖周期、炎症反应、伤口愈合、肿瘤发生等过程都进行着血管生成。特别是病理条件下,据统计,大约20~40种人类疾病与血管生成的上调或下调有关。尤其是肿瘤,肿瘤组织的快速生长必须伴有新生血管渗入,以保证营养的供应,从而维持肿瘤细胞的旺盛代谢;同时新生血管又为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病灶,通过血液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无疑将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一片新天地,因此抗血管生成疗法已成为了治疗肿瘤的新策略。研制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angiogenesis inhibitor)已成为当今医药界新的研究热点。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由我国学者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中提取的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青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为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的12-a-琥珀酸酯钠。而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类药物的体内主要代谢物。这类药物除了其特殊显着的抗疟疗效外,还具有抗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等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但对于其是否同时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采用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免疫组化法研究青蒿素类药物的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迁移及小管形成模型研究药物的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用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肿瘤细胞释放的VEGF的水平和用免疫组浙江大学硕士论文化法检测HUVEC细胞上vEGF受体表达.对青篙素类药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行了药效和机制的探讨,为进一步开拓其应用提供药理依据。1青篙唬醋整体抑制血管生成对裸鼠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响 在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中,青篙玻酷高剂量组(loom叭g吐),中剂量组(50m叭g吐)和低剂量组(lom叭g·d)肌肉注射治疗后,肿瘤组织血管密度分别为11.6士4.犯、27.75士8.04、47.92士11.49,生理盐水对照组为48.98士9.04。高、中剂量组血管计数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2裸鼠肿瘤体积变化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用药过程中,治疗组肿瘤生长慢于对照组。巧天用药后,高、中剂量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用药期间,四组荷瘤裸鼠活动良好,未见特殊不良反应,无一例死亡。用药巧天后对照组的平均去瘤鼠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对肿瘤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侧nk一1蛋白表达的影响 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vEGF,KD侧fik一1受体在肿瘤细胞和血管细胞中表达情况如Fig4,rigs。高剂量组(1 00 mg kg一’d一,),中剂量组(50 mg kg一’d一’)和低剂量组(1 0 mg kg’d一’)vEGF,KO侧flk一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Tabl。2青篙唬醋和二氢青篙素体外抑制血管生成2.1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 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青篙城酷或二氢青篙素处理48小时,其生长被明显抑制,用MTT法检测,OD值下降呈量效关系。青篙唬酌和二氢青篙素抑制HUvEC生长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的ICS。值分别为20.7士3.2叫和11.4士3.8附,二氢青篙素的抑制能力比青篙玻酷强。2.2抑制HUVEC的迁移 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进入受伤裸露区的数量明显减少。青篙唬酷和二氢青篙素在0.5“M浓度就能显着地抑制HUVEC的迁移,抑制程度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而增强。当药物浓度达到50卜M时,可以抑制HUVEC迁移达90%以上。二氢青篙素的抑制作用比青篙玻酷强。2.3抑制HUVEC的小管成型 HUVEC在胶原凝胶基质中生长2一3天时,细胞由原来的多角形变成长梭形,并向凝胶基质中延伸生长,呈线形排列而形成管状结构,多个管状结构连接形成叁维网状结构.在药物作用48小时后,显微视野中小管总长度减小。当青篙唬醋浓度为2.5叫,二氢青篙素的浓度为0.5叫时,对HUVEC的小管形成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氢青篙素的浓度为50林M时,对HUVEC的小管形成抑制达到90%。2.4降低VEGF与受体结合的活力 与VEGF结合的HUVE细胞经0.5%Tritonx一100充分裂解后,用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裂解液中VEGF的量。实验结果表明:0.5叫的青篙唬酷和0.1闪的二氢青篙素就能明显降低VEGF与受体结合的量。2.5抑制HUVEC上VEGF受体的表达 以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HuvEc细胞上受体Flt一l和受体KD侧flk-1蛋白的表达。用蛋白染色后的积分光密度值(IA)来半定量蛋白的表达。青篙唬酷和二氢青篙素在0.1囚时均能明显抑制Flt一1和KD刃flk一1的表达,且二氢青篙素的作用比青篙唬酷显着.浙江大学硕士论文3.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VEGF分泌3.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用MTT法测试了青篙玻酷和二氢青篙素对肿瘤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青篙唬酷对叁种肿瘤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子宫绒毛膜癌JAR细胞和人卵巢癌HO一8910细胞的生长抑制ICS。值范围为38一50卜M,而二?
乔丹丹[2]2017年在《SCID小鼠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建立及蒿甲醚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首先观察蒿甲醚在体外对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随后建立SCID小鼠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观察蒿甲醚在体内对胶质瘤的抑制及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探讨蒿甲醚抑制胶质瘤增殖的机制,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体外细胞基中培养人脑U251胶质瘤细胞,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蒿甲醚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ELISA法检测蒿甲醚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的VEGF表达。2.构建SCID小鼠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采用立体定位仪定位麻醉状态小鼠,剪开头皮后,在距矢状缝与冠状缝交点处分别向右向后2mm定位注射点,钻孔后,使用10ul微量注射器垂直于颅骨在小鼠脑部定位点(右侧顶叶区)深5mm处,注入10ul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骨蜡填封骨孔,可吸收线缝合头皮,观察小鼠生活状态,在小鼠出现癫痫症状后,经活体左心室灌注后取脑组织肉眼观察肿瘤大体外观及切面,并行HE染色确证肿瘤模型成功构建。3.构建24只SCID小鼠U251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0.4ml/10g/d)、蒿甲醚组(蒿甲醚50.0mg/kg/d)、替莫唑胺组(20mg/kg/d)。替莫唑胺采用其粉剂制成混悬液灌胃,量为1.65mg/只/d。接种后标记小鼠,每天定时定量给药,并记录生存时间。约接种20天后,当SCID小鼠濒临死亡时行活体左心灌注,取出并固定全部脑组织,分别行肉眼观察、HE切片染色、免疫组化,证实SCID小鼠胶质瘤情况。结果:1.蒿甲醚可抑制人脑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其抑瘤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蒿甲醚作用后的U251胶质瘤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和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成功构建SCID小鼠U251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经活体左心灌注后取脑组织发现均有肿瘤生长。3.蒿甲醚组和替莫唑胺组SCID小鼠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P<0.05);脑组织HE切片染色可见对照组的U251细胞核大深染,呈梭型或不规则形,高倍镜下可见U251细胞向正常脑组织浸润,蒿甲醚组及替莫唑胺组肿瘤细胞密集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蒿甲醚可抑制人脑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其抑瘤效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蒿甲醚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3、蒿甲醚可抑制SCID小鼠颅内胶质瘤增殖。
张佳丽[3]2009年在《二氢青蒿素对HIF-1α介导的肺腺癌血管化调控及其对顺铂增敏效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缺氧状态。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 alpha,HIF-1α)是缺氧状态时广泛存在的一种转录因子,在介导肿瘤缺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HIF-1α重要的靶基因,是一种内皮细胞专一性丝裂原和血管新生强烈的刺激因子,是恶性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除了肿瘤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缺氧适应性反应外,在肿瘤组织缺氧区域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聚集在血管生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2,COX-2)为前炎性因子,通常在组织缺氧或损伤反应中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COX-2的代谢产物PGE2和PGI2通过活化VEGF而直接刺激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指从现有的微血管系统中生成新血管的过程。由于机体对肿瘤的制约能力差,肿瘤内部血管大量形成,但肿瘤血管通常是扩张的,形状呈不规则扭曲,具有与正常血管不同的多重特征。近年来Jain等提出,抗血管生成疗法能使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肿瘤血管趋向正常化,从而有利于氧气和药物进入肿瘤,增强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已有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辅助化疗药物的疗法能大大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中提取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等青蒿素类药物能抑制肺癌(Lewis)、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以及人白血病(K562,HL60)等多种恶性肿瘤的VEGF或VEGF受体KDR/flk-1表达,具有潜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最近又在lewis肺癌动物模型证实,二氢青蒿素能增强环磷酰胺对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治疗作用,获得良好的实验性治疗效果。从缺氧到VEGF表达增多的过程中HIF-1α起到了桥梁作用,对于二氢青蒿素是否通过调控VEGF的上游基因HIF-1α而下调VEGF表达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采用A549与A549/DDP肺腺癌荷瘤动物模型研究二氢青蒿素增强顺铂对A549与A549/DDP肺腺癌生长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从细胞,组织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叁个方位分析两药合用对HIF-1α介导的肺腺癌血管化的调控作用,从细胞增殖和凋亡两个方向分析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对A549和A549/DDP肺腺癌细胞的协同作用。旨在探讨青蒿素类药物增强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内在相关因素和时效规律,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其增强顺铂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评价二氢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提供更有力的药理学依据。结果:1.二氢青蒿素增强顺铂对A549及A549/DDP肺腺癌的治疗作用1.1抑制肿瘤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荷A549肺腺癌小鼠肿瘤模型中,叁个剂量的二氢青蒿素联合顺铂用药组的肿瘤生长速度缓慢,体积增长速度较溶剂对照组与二氢青蒿素单用组及顺铂单用组缓慢,且在治疗结束后肿瘤重量均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这种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在耐顺铂的荷A549/DDP肺腺癌模型更佳,各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都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且其中各合用组与各相应的单用二氢青蒿素组,单用顺铂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1.2药物的毒副作用用药期间,各组荷瘤小鼠活动良好,未见特殊不良反应,无一例死亡。荷A549肺腺癌小鼠用药12天后,溶剂对照组及治疗各组小鼠去瘤体重无显着差异。荷A549/DDP肺腺癌小鼠用药28天后,对照组及治疗各组小鼠去瘤体重比较也无显着差异。说明在本实验的给药方案下药物对小鼠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1.3荷A549/DDP肺腺癌模型肿瘤组织/血浆中顺铂含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测定表明,在荷A549/DDP肺腺癌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叁个剂量的二氢青蒿素联合顺铂,使肿瘤组织中顺铂含量明显递增,在二氢青蒿素剂量0~100mg/kg的范围内,肿瘤组织中顺铂含量与二氢青蒿素剂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随肿瘤组织中顺铂含量递增,肿瘤重量呈递减趋势。2.二氢青蒿素增强顺铂抑制低氧环境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细胞生长2.1抑制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细胞增殖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用二氢青蒿素和顺铂处理48h后,A549与A549/DDP细胞增殖均被明显抑制,特别在两药合用组中细胞的抑制尤为明显,且随药物浓度增加抑制率呈递增趋势。通过Caculsyn2.0软件计算得到二氢青蒿素和顺铂两药合用的协同系数CI值,在A549细胞中平均值为0.6706,在A549/DDP细胞中平均值为0.5674,均小于1,说明二氢青蒿素和顺铂联合应用能对A549与A549/DDP细胞发挥协同抑制作用。2.2诱导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细胞凋亡的流式定量分析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得,A549细胞经5.68mg/L二氢青蒿素,3.75mg/L顺铂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有明显增加。特别是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组的凋亡率高达65.70%(P<0.001)。A549/DDP细胞经11.36mg/L二氢青蒿素,7.5mg/L顺铂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亦有明显增加。特别是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组的凋亡率高达60.00%(P<0.001)。3.二氢青蒿素对HIF-1α介导的肺腺癌血管化的调控研究3.1下调低氧环境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二氢青蒿素能显着下调A549细胞及A549/DDP细胞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在与顺铂的合用组中下调作用尤为明显,且呈作用时间依赖性。在A549细胞中,当药物作用12h,HIF-1α,VEGF蛋白在给药组中的表达与溶剂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作用24h后,合用组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相对于溶剂对照组分别下降了42.7%、44.3%(P<0.01,P<0.01);作用48h后,则合用组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相对于溶剂对照组分别下降了61.6%、78.0%(P<0.001,P<0.01)。在A549/DDP细胞中,当药物作用12h,HIF-1α,VEGF蛋白在给药组中的表达与溶剂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作用24h后,合用组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相对于溶剂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7.2%、29.6%(P<0.05,P<0.05);作用48h后,则合用组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相对于溶剂对照组分别下降了54.1%、41.9%(P<0.01,P<0.05)。3.2下调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组织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IF-1α与VEGF蛋白在A549肺腺癌移植瘤的溶剂对照组中均呈中等阳性表达,在顺铂单用组中的表达量稍弱于溶剂对照组,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及两药合用组肿瘤细胞内两蛋白均呈弱阳性表达。在A549/DDP肺腺癌移植瘤的溶剂对照组中HIF-1α和VEGF蛋白都呈强阳性表达,顺铂单用组中两蛋白的表达量与溶剂对照组相近,然而在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及两药合用组中HIF-1α与VEGF蛋白均呈弱阳性表达。3.3下调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组织COX-2蛋白表达COX-2蛋白在A549肺腺癌移植瘤的溶剂对照组表达呈中等阳性,在顺铂单用组中表达量稍弱于溶剂对照组,而在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及两药合用组肿瘤细胞内表达量极弱。在A549/DDP肺腺癌移植瘤的溶剂对照组中COX-2蛋白呈强阳性表达,在顺铂单用组及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中则呈中等阳性表达,而在各两药合用组中表达极弱。3.4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以内皮细胞特异标记物CD31蛋白作为微血管定量指标,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在A549和A549/DDP移植瘤组织,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的微血管数量与溶剂对照相比较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或P<0.01),同时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组的微血管密度与各自的单用组相比也有显着下降(P<0.05或P<0.001)。以肿瘤组织NG2蛋白多糖作为成熟微血管定量指标,经微血管计数表明,在A549和A549/DDP移植瘤组织中各二氢青蒿素单用组的微血管数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或P<0.01),且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组的微血管密度与溶剂对照组以及顺铂单用组相比都有显着性下降(P<0.05或P<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能有效抑制A549及A549/DDP肺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下调肿瘤组织内HIF-1α,COX-2,VEGF;抑制肿瘤组织新生微血管与成熟微血管密度;能明显递增肿瘤组织中顺铂含量。(2)二氢青蒿素与顺铂合用能有效增强对低氧环境培养的A549及A549/DDP肺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下调肿瘤细胞内的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能明显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结论:二氢青蒿素能增强顺铂对A549及A549/DDP肺腺癌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二氢青蒿素能下调A549和A549/DDP肺腺癌细胞内HIF-1α和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提高A549和A549/DDP肺腺癌细胞凋亡率有关。
杨学林[4]2009年在《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青蒿素是由我国科学家于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恶性疟疾的治疗。长期临床发现青蒿素具有水溶性和酯溶性差,治疗后反复发作,半衰期短和口服利用度差等缺点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开发出了大量的半合成衍生物,例如: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除了具有抗疟活性外,青蒿素类化合物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人乳腺癌细胞MCF7等肿瘤细胞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是一类良好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本文以二氢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应用拼合原理,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取代查尔酮类化合物、3,5-二取代苯基二氢吡唑以及氮杂环引入二氢青蒿素的10位,选择脂肪烃、苄基、苯甲酰基等为连接部分,采用酯或醚为连接键,设计并合成了叁类共85个青蒿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包括44个以查尔酮类化合物为侧链的青蒿素衍生物(Y-01~Y-44),18个以3,5-二取代苯基二氢吡唑类化合物为侧链的青蒿素衍生物(X-01~X-18),23个以氮杂环为侧链的青蒿素衍生物(L-01~L-23)。合成的化合物经~1H-NMR、~(13)C-NMR、IR,MS等谱图数据确证了化学结构。总结了目标化合物的红外、氢谱和碳谱数据规律。IR谱图中,青蒿素母核上过氧桥环的特征吸收峰在1028±5cm~(-1)。化合物Y-01~Y-33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酮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660 cm~(-1)左右;而化合物Y-34~Y-41的酮羰基的特征峰发生了红移出现在1680cm~(-1)左右。~1H-NMR谱图中,青蒿素10位氢原子与9位氢原子的偶合常数是判断10位空间构型的重要依据。青蒿醚类化合物(J_(9,10)=3~4Hz)全部为β构型,青蒿酯类化合物(J_(9,10)=9~10Hz)全部为α构型。当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α,β-不饱和酮时,根据碳碳双键中的两个氢原子的偶合常数为J=15.6 Hz,判断双键为反式构型。青蒿素母核的特征峰为:4、9、10和12位氢原子的吸收峰,化学位移分别在δ2.36(m,1H)ppm、δ2.65(m,1H)ppm以及δ4.50-6.00 ppm之间。~(13)C-NMR中,二氢青蒿素母核结构中C-10、C-3和C-12分别都与两个氧原子相连,C-12a与一个氧原子相连,因此他们的化学位移都处于低场,分别为104.1 ppm、102.2 ppm、87.9 ppm和81.1 ppm;其余11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则处于高场在12.0~55.0ppm之间。侧链和连接部分中羰基的碳信号出现在最低场180~170 ppm范围内,苯环的碳信号出现在160~130 ppm范围内。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了所有目标化合物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57个化合物(Y-01~Y-14,Y-17,Y-22~Y-26,Y-34~Y-40,Y-42~Y-44,X-01~X-18,L-02~L-04,L-07,L-08,L-12,L-13,L-15,L-18)表现出显着的生长抑制活性,GI_(50_<0.1μmol/L,明显好于母体化合物二氢青蒿素(GI_(50)=0.730μmol/L),但均低于多柔比星(GI_(50)=0.0087μmol/L)。化合物X-11表现出最强的生长抑制活性,GI_(50)=0.0159μmol/L。应用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及其多柔比星耐药细胞P388/Adr对合成的部分目标化合物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都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活性,但大部分化合物对耐药细胞产生耐受性。化合物Y-34、Y-35、L-18等15个化合物对两种细胞生长抑制活性相当;化合物Y-13、X-01、L-13及L-23等11个化合物对耐药细胞的抑制活性要好于敏感细胞;L-12对耐药细胞表现出了最强的抑制活性,GI_(50)值为0.0449μmol/L,明显好于阳性对照药多柔比星(GI_(50)=3.73μmol/L),具有深入研究价值。根据所测定的青蒿素衍生物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及其多柔比星耐药P388/Adr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初步得出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①青蒿醚类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要好于青蒿酯类化合物,在部分系列中可以观察到芳香醚类化合物要好于脂肪醚类化合物。②在Y类化合物中,α,β-不饱和酮结构并不是影响活性的关键基团,B环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是影响活性的关键因素。③在X类化合物中,不同的取代基对活性无明显影响,侧链的基本骨架是具有很好的抗增殖活性的关键。④在L类化合物中,N-4位取代基的结构是影响抗增殖活性的关键基团。选取代表性化合物Y-17和Y-23进行了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从细胞核形态的特征性改变、Sub-G1峰的出现和DNA的片断化,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活性,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经0.8μmol/L的Y-17,Y-23处理细胞24h后,凋亡诱导率即可达到80%以上。
匡荣仁[5]2008年在《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及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青蒿琥酯作为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研究发现其除具有抗疟作用外,尚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青蒿琥酯有体外抗肿瘤作用,其中一些文献报道了青蒿琥酯具有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这为其抗白血病的新用途提供了实验依据。但是既往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实体瘤细胞的体外抑制试验,仅有的少量关于白血病的研究,也只是针对白血病细胞株的试验,罕见青蒿琥酯对白血病原代细胞作用的报道。本文对照研究了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的凋亡、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特点,为其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2组:初治组10例和复发耐药组8例。无菌操作环境下,髂后上棘取患者骨髓液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建立体外培养体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细胞浓度为1×10~5/m1,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100μl/孔)及50ml培养瓶(1.5ml/瓶)中。设立空白对照组和青蒿琥酯3个组(50μg/ml、25μg/ml、12.5μg/ml)。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1)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表达的影响。结果:青蒿琥酯能明显诱导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凋亡,50μg/ml、25μg/ml、12.5μg/ml的青蒿琥酯对初治AL原代细胞作用48h后凋亡率依次为46.30%、37.15%、23.45%,对复发耐药组依次为32.77%、25.53%、16.23%,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初治组凋亡更明显;青蒿琥酯能明显下调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CD71)阳性表达率,50μg/ml、25μg/ml、12.5μg/ml的青蒿琥酯对初治AL原代细胞作用48h后CD71阳性表达率依次为28.11%、39.15%、47.25%,对复发耐药组依次为32.77%、43.78%、59.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初治组下调更明显。初治组与复发耐药组比较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青蒿琥酯在体外能诱导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发生凋亡;通过下调原代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阳性表达,抑制其活性。初治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对青蒿琥酯的反应更敏感,疗效更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下调白血病细胞CD71~+表达而抑制其活性,这可能是青蒿琥酯抗急性白血病的机理之一。因此,青蒿琥酯可以作为抗白血病的有效治疗用药之一,在抗白血病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一定前景。
周刚[6]2008年在《蒿甲醚对大鼠颅内胶质瘤及联合铁剂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C6/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研究蒿甲醚对C6脑胶质瘤治疗的量效性并与加入铁剂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时效性及其机制。方法:建立C6/SD大鼠胶质瘤模型后,应用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方法,研究不同剂量、加入铁剂和不同时段蒿甲醚加铁剂对活体内C6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和凋亡指标。及在此动物模型基础上,1.量效性:将SD大鼠(体重为250~300克)分为实验组(40只)、对照组(10只)和空白组(10只)叁组,实验组再按实验的要求分为4个亚组。将蒿甲醚分别以低剂量(25mg/kg)、中剂量(50mg/kg)、高剂量(75mg/kg)、中剂量(50mg/kg)加铁剂(1.5mg/kg)为界。对照组司莫司汀(10mg/m~2),空白组喂入等量生理盐水。2.时效性:将SD大鼠(体重为250~300克)分为实验组(50只)、空白组(10只)两组分别以间隔4h、6h、8h、12h、24h为界给培养C6/SD脑胶质瘤大鼠均匀喂入蒿甲醚(50mg/kg)加铁剂(1.5mg/kg)。空白组喂入等量生理盐水后观察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改变和各组动物的生存情况。结果:1.量效性:1.1肿瘤细胞接种成功后,经喂入不同剂量蒿甲醚和中剂量+铁剂大鼠的生存状态有好到差为:中剂量组+铁剂和司莫司汀效果大致相当,其次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最后为空白组。1.2.HE染色:C6胶质瘤细胞减少最明显的为中剂量组+铁剂和司莫司汀。其次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最后为空白组。1.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比例由高到低也遵循以上循序。2.时效性:2.1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选择中剂量+铁剂经不同时段喂入蒿甲醚大鼠的生存状态有好到差为:6小时组,8小时组,24小时组,4小时组。12小时组,空白组。2.2 HE染色:C6胶质瘤细胞减少明显的程度基本同上。2.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比例由高到低也遵循以上循序。结论:1.、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可从不同角度,主要是直观上反映肿瘤的增殖状况。2.蒿甲醚在治疗脑胶质瘤上存在着剂量的依存关系,但在联合铁剂的情况下可减弱这种关系同时可加速诱导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提高SD脑肿瘤大鼠的生存状态。3.按6小时的间隔喂入蒿甲醚和铁剂可达到对C6胶质瘤细胞的最佳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SD脑肿瘤大鼠的生存状态。4.蒿甲醚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引起神经胶质瘤细胞的DNA发生断裂,出现程序性细胞凋亡。同时铁剂可加强其作用。5.同时发现蒿甲醚对神经胶质瘤的细胞周期中的S期的影响。
朱珊珊, 陈鑫, 颜巧妍, 林忠[7]2019年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和分析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包括烷化剂类药物、抗代谢类药物、金属铂类药物、抗肿瘤激素类药物和抗肿瘤抗生素等由于其使用价值在临床上仍享有一定的地位,不过因为其治疗的局限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危害,新开发的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和抗肿瘤植物药在某些领域正逐步取代其位置,成为治疗的首选。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肿瘤治疗药物如海洋来源药物、抗肿瘤中草药等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 青蒿素类药物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的影响[D]. 陈欢欢. 浙江大学. 2003
[2]. SCID小鼠人脑胶质瘤原位模型建立及蒿甲醚治疗作用研究[D]. 乔丹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7
[3]. 二氢青蒿素对HIF-1α介导的肺腺癌血管化调控及其对顺铂增敏效应的机制研究[D]. 张佳丽. 浙江大学. 2009
[4]. 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杨学林.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5]. 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及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D]. 匡荣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6]. 蒿甲醚对大鼠颅内胶质瘤及联合铁剂治疗的实验研究[D]. 周刚. 昆明医学院. 2008
[7].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 朱珊珊, 陈鑫, 颜巧妍, 林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标签:中药学论文; 青蒿素论文; 血管生成论文; 蒿甲醚论文; 神经胶质瘤论文; 肺腺癌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抗肿瘤药物论文; 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顺铂论文; 青蒿琥酯论文; 药品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