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酸钠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研究

玻璃酸钠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玻璃酸钠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注射药物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56例。参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注射玻璃酸钠,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3例(94.64%)显著高于参照组46例(82.14%),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例(3.57%)显著低于参照组9例(16.0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注射玻璃酸钠进行治疗,不仅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玻璃酸钠;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将病变整块切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灶的再次复发和残留,达到了预防消化道癌变以及早期肿瘤根除的治疗效果。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特点和优势,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与达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已经被临床所广泛应用,以往临床上通常采取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1]。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上重点的研究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利用玻璃酸钠有效的药物进行黏膜下注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开展,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注射药物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56例。其中,参照组男性30例,女性26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59.12±5.08)岁;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59.74±5.37)岁。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分析和对比,得出P﹥0.0为并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对比。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注射玻璃酸钠,所有患者均做好术前准备,并且签收手术同意书。按照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操作方法标记病变、黏膜下注射、开窗、玻璃以及处理创面等,最后将全瘤送至到实验室进行检查,观察患者有无脉管累及以及病灶边缘肿瘤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二次切除手术或者外科手术。其中,在病变边缘外侧的标记部位,进行黏膜下注射玻璃酸钠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可以适当进行反复注射,直到将患者病变部位充分抬起。为了能够避免注射针的规格较细,并不利于有在黏膜下进行注射给药,可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使用规格为21G的注射针和容量为2ml的注射器进行给药,不仅能够利于操作,同时,还能够缩短操作所需时间。术后48~72h内禁食,常规提供抗炎、支持以及补液等常规治疗,上消化道病变则给予抑酸治疗,对于上消化道损伤较大的患者而言,则需要给予适当的减压处理,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症状。检查患者血常规,观察患者是够出现腹痛、发热或者便血等症状,必要时进行放射线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纵膈气肿或者膈下游离气。

参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观察患者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研究的数据,如: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等指标,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核验,计数资料选择[n(%)]进行表示计数资料,并且使用卡方进行检验,通过计算各组见的数据,得出P<0.05表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各组治疗效果比对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3例(94.64%)显著高于参照组46例(82.14%),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各组并发症发生几率比对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例(3.57%)显著低于参照组9例(16.07%),卡方值=4.940,P值=0.02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通常使用生理盐水、甘油果糖以及肾上腺素盐水等药物进行黏膜下注射,近几年来,伴随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通过利用透明酸钠进行黏膜下注射,其作为存在于人体和动物体内的一种高分子质量活动物质,在房水、关节滑膜液以及皮肤中均有分布[3]。利用其本身活性物质所具有的黏弹性,不仅能够延长垫起的持续时间,同时,还能够减少注射的剂量和次数,更加易于对于病变的剥离[4]。

本组试验和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53例(94.64%)显著高于参照组46例(82.14%),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例(3.57%)显著低于参照组9例(16.0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持续的时间的延长,能够减少注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过程中注射玻璃酸钠,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铨,练晶晶,陈世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的防治[J].临床内科杂志,2017,34(2):91-94.

[2]潘小红,黄神安,孙明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4):237-238.

[3]潘骏,李兆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黏膜切除术后出血局部用药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3):225-228.

[4]牟丹,于岩波,李延青.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21(10):787-790.

标签:;  ;  ;  

玻璃酸钠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