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冯静

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冯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因克隆,聚乙烯粉末,漆酶基因,白浅灰链霉菌

白浅灰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冯静[1](2016)在《白浅灰链霉菌对聚乙烯降解效果研究及降解酶的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在众多缓解“白色污染”、处理废弃塑料的方法中,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试验首先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聚乙烯的放线菌,通过进行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形态学的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的全序列克隆测序,鉴定其为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白浅灰链霉菌。其次初探白浅灰链霉菌对聚乙烯的降解效果研究:(1)对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000、5000、10W和40W的聚乙烯粉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粉末都可以被白浅灰链霉菌降解,且降解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2000>5000>10W>40W;(2)对相对分子质量>100W的聚乙烯膜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浅灰链霉菌附着在聚乙烯膜片上进行生长且在肉眼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均发现膜片表面有破损和孔洞,由此说明聚乙烯膜片也可以被白浅灰链霉菌所降解。所以可知白浅灰链霉菌不仅属于低分子量聚乙烯降解菌,也属于高分子量甚至超高分子量降解菌。再次探究白浅灰链霉菌降解聚乙烯的关键酶:先用漆酶和HBT(1-羟基苯并叁唑)构建了一个中间体或介导体,在30℃的环境中降解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聚乙烯粉末,在3 d以后可以看到实验组的聚乙烯粉末颗粒变小,溶液呈浅黄色。根据有关文献和实验结果表明漆酶是降解聚乙烯的关键酶。利用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检测白浅灰链霉菌发酵液中含有漆酶蛋白且测定其酶活。比较NCBI gene数据库中已发表的链霉菌漆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K-F2、K-R2,利用PCR技术体外扩增出白浅灰链霉菌基因组DNA中的漆酶基因,进行BLAST比对与分析。将得到的漆酶基因与克隆质粒p EASY-T1 Cloning Vector连接,构建了重组克隆质粒p EASY-T1 Cloning Vector/laccase,导入到感受态细胞Trans1-T1 Phage Resistant Chemically Competent Cell中并进行阳性克隆验证。采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和Bam HⅠ对重组克隆质粒p EASY-T1 Cloning Vector/laccase与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c(+)Vector进行双酶切,露出粘性末端,采用T4 DNA Ligase进行连接,导入到感受态细胞中BL21(DE3)Chemically Competent Cell中并进行阳性克隆验证。最后,将携带有重组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检测:(1)将其接种在聚乙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基础无碳源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生长,结果显示有菌落长出,说明大肠杆菌BL21(DE3)可以利用聚乙烯粉末;(2)将携带p ET-32a-c(+)Vector/laccase的大肠杆菌BL21(DE3)的发酵液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制成粗酶液,用SDS-PAGE检测到粗酶液中含有漆酶蛋白且分子量大小约为66.4 KDa。通过一系列的基因克隆技术,将白浅灰链霉菌中的漆酶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并表达成功。说明漆酶是降解聚乙烯的关键酶,这将为以后探索微生物对聚乙烯降解机制、筛选漆酶高产菌株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7)

何红[2](2015)在《降解淀粉填充聚乙烯的白浅灰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聚乙烯制品的降解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和细菌中,而放线菌作为聚乙烯降解菌株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一株放线菌作为出发菌株进行实验研究。以筛选得到的降解菌--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作为出发菌株,考察紫外线、微波、吖啶橙、盐酸羟胺、氯化锂以及吖啶橙-紫外复合诱变的诱变效果。其中当紫外线的波长为254nm,照射的距离为20cm,照射的时间为50s时,获得最大正向突变率为16.43%,较对照组酶活提高了3.21倍,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3倍;微波功率为700w,诱变时间为180s,得到最大正突变率16.05%,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了2.89倍,在淀粉聚乙烯中的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6倍;当吖啶橙的处理浓度为1×10-3g/m L时,获得最大正向突变率为21.30%,较对照组提高了3.12倍,淀粉聚乙烯中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3倍;盐酸羟胺最佳诱变浓度0.3 g/L,较对照组酶活力提高了2.48倍,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1倍;选择经1.6%含量的Li Cl处理作为最佳浓度,酶活力达到9.90U/m 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倍1.04倍;吖啶橙-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进行诱变选育,吖啶橙最佳诱变剂量为1×10-2g/m L,紫外线最佳诱变持续时间为50s,诱变株较之原始菌株降解能力提高了41.80%,较原始菌株提高了倍3.98倍,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降解淀粉聚乙烯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发酵培养,一段时间后,对液体培养基中的淀粉酶采取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实验结果表明,60%-80%的硫酸铵分离效果最好。对分离出来的淀粉酶进行实验,发现其在30℃-50℃时呈现出较好的活性,且在40℃时酶具有最高的活性;p H为7.5时酶具有最高的活性;金属离子Ca2+和K+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而Cu2+和Fe3+能抑制酶的活性。以降解淀粉聚乙烯的淀粉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白浅灰链霉菌的淀粉酶产量与碳源的种类及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叁角瓶中的装液量,发酵培养瓶转速的关系。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淀粉酶最佳产酶条件,实验结果表明:500m L叁角瓶子最佳装液量为150m L,培养基添加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浓度为1%,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最佳浓度为1%,最佳的震荡速度为200 r/min,在此条件下,培养基的初始p H最佳为7.5,略偏碱性,最佳培养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白浅灰链霉菌有最佳的实验室产酶量,其淀粉酶活最高达35.7U/m L,较之出发诱变菌株提高了1.16倍,这将为以后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文旨在研究一株能降解淀粉填充聚乙烯的放线菌,这对于丰富聚乙烯降解菌种资源以及促进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源循环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诱变育种得到一株高效降解淀粉聚乙烯的菌株,建立了菌株的发酵条件以及其酶的最适作用条件,这将为其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4-24)

李晓玲,游中元,徐俊,徐岷涓[3](2012)在《红树林来源白浅灰链霉菌中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及核糖体工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中压液相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MGR072的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色谱分离,并运用紫外吸收、核磁及质谱等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确定了两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2-喹啉酸酯和4(1H)喹唑酮;基于核糖体工程原理,对该野生型菌株进行抗链霉素和抗利福霉素突变株筛选,得到1765株抗性突变株,其中S1、S2、S3、S4、R1、R2这6株的目标产物产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突变株R1、S3、S4相应峰的积分面积高达野生型菌株(WT)的15、24和12倍;突变株R2的相应峰几乎中断消失.本研究显示针对红树林微生物中丰富的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可通过定向化学分离和核糖体工程优化,快速锁定其中微量的新颖结构类群并对其产量进行调控,为后续分离新天然产物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2年01期)

卢文珺[4](2012)在《红树林源白浅灰链霉菌中苯并萘啶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浅灰链霉菌MGR072分离自福建漳州红树林保护区土壤沉积物,从MGR072中分离的化合物1是首次从微生物中发现的一种结构新颖的苯并萘啶类天然化合物,其系统命名为1-N-methyl-3-methylamino- [N-butanoic acid-3?-(9?-methyl-8?-propen-7?-one)-amide]-benzo[f]naphthyr idine-2-one。通过化学合成的苯并萘啶类化合物多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对微生物天然产生的化合物1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GR072的基因组草图序列进行分析,找到与化合物1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簇bnr基因簇。以bnr基因簇侧翼序列为同源臂构建基因置换载体,对化合物1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簇进行了大片段缺失。对基因中断突变株的发酵产物分析表明,该菌株不能产生化合物1。构建用于分别中断该候选基因簇中bnr1、bnr2和bnr3基因的基因置换载体,获得化合物1生物合成在不同位置被阻断的突变菌株LMO09B611、LMO09B612和LMO09B613。同时分别克隆bnr1和bnr2基因于整合性载体p2170构建了质粒pLMO09608和pLMO09609,将质粒pLMO09608和pLMO09609分别导入ET12567,获得菌株LMO09B614、LMO09B615,与MGR072分别接合转移后获得突变回补菌株LMO09B616、LMO09B617。将野生型菌株、单基因突变菌株及其突变回补菌株发酵培养。对单基因中断突变株的发酵产物分析表明,敲除bnr1和bnr2的LMO09B611和LMO09B612菌株中不能产生化合物1。敲除bnr3的突变菌株LMO09B613中化合物1显着下降但没有完全消失,可能与基因组中还存在有其它的Bnr3活性有关。bnr1和bnr2基因阻断突变回补菌株都能检测到化合物1。本研究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筛选和基因中断和回补,证明了bnr基因簇负责苯并萘啶类化合物1的生物合成。为研究萘啶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和提高化合物1的生物合成产量及系统的研究其生理活性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2-01)

李晓玲[5](2011)在《红树林来源白浅灰链霉菌MGR07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和核糖体工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陆地可培养微生物资源的大量开发和研究,从中发现新菌种、新代谢产物的可能性日趋减小。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和植物内共生菌等新资源的研究。这些特殊生境的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种类繁多及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本文对一株红树林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旨在挖掘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新天然产物;并运用核糖体工程对该野生型菌株进行改造,旨在挖掘活性增强、产量提高的突变株,为开发新药奠定基础。对分离自福建漳州云霄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土壤的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MGR072分别进行了30L液体发酵和30L固体平板培养,综合应用凝胶柱层析、反相中压液相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培养物的有机溶剂抽提物进行色谱分离。采用Dragendorff试剂显色定向追踪研究其中生物碱成分,通过分析核磁及质谱数据确定的3个生物碱结构分别为2,2-dimethyl-1,3-dihydroquinazolin-4(1H)-one (1);Methyl-1,4-dihydro-4-oxoquino line-2-carboxylate(2);1-N-methyl-3-methylamino-[N-butanoicacid-3′-(9′-methyl-8′-propen-7′-one)-amide]-benzo[f][1,7]Naphthyridine-2-one (4),此外还获得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中其他生物碱的化学信息。核糖体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各类抗性突变为筛选标记,高效获得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提高突变株的推理育种新方法。本文从白浅灰链霉菌MGR072菌株的自发利福霉素和链霉素抗性突变菌株中定向筛选目标化合物4、化合物5和化合物7产量提高的菌株。通过小量液体培养、产物抽提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最终获得5S3、10S2、10R2、10R8四株产量与野生菌株有明显差异的突变菌株。本论文的结果表明红树植物附生微生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碱类次生代谢产物资源,是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野生型菌株次级代谢产物产量较低,可通过核糖体工程育种和定向化学分离,快速锁定其中微量的新颖结构类群并对其产量进行调控,进一步丰富红树林区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6-01)

薛章荣,徐文平,陈杰,陶黎明[6](2011)在《浅灰链霉菌CGMCC1370及其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海附近海岛中分离得到放线菌70014,其发酵液在多次生物活性筛选中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链霉菌属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lus中的一员。采用溶剂萃取、硅胶层析分离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得到一个主要活性化合物SPRI-70014。通过对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确定其结构为2-[2-(3,5-二甲基-2-氧-环己基)-6-氧-四氢吡喃-4-基]-乙酰胺。尽管其结构与文献报道的具有骨质再吸收抑制活性的抗生素A75934的一致,但首次发现其具有除草活性。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1 mg/L质量浓度下,该化合物可彻底抑制多种供试作物种子的萌发。盆栽试验发现,在有效成分75 g/hm2剂量下,其对供试阔叶杂草的抑制率高达96.0%~100.0%。其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esis(L.)Nes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 L.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e L.的鲜重ED90值分别为143.29、146.94、80.88及小于9.37 g/hm2。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2 000 g/hm2下其对花生和小麦依然安全。(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古静燕,刘红兵,崔承彬,顾谦群[7](2005)在《海洋来源白浅灰链霉菌中环二肽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新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采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griseolus(A2002)中分离得到3个环二肽;利用理化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丙氨酸缬氨酸)[cyclo(AlaVal),1],环(丙氨酸脯氨酸)[cyclo(ProAla),2]和环(脯氨酸酪氨酸)[cyclo(ProTyr),3]。(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古静燕[8](2004)在《海洋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A2002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自采自胶东半岛沿海的24个海泥、海水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出236株海洋放线菌,采用tsFT210小鼠乳腺癌温度敏感型细胞对这些菌株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经过反复筛选共有9株放线菌活性稳定,阳性率为3.8%,其中3株为G_0/G_1周期抑制活性,5株为G_2/M期周期抑制活性,1株为细胞毒活性。A2002表现为强的细胞周期抑制活性,通过初发酵预实验,活性稳定,被确定为目的菌株,发酵7天其活性和菌丝体量达到最高。经中科院微生物所鉴定该菌为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以tsFT210细胞系活性筛选模型为向导,采用跟踪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的方式,确定了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活性部位。利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从A2002两次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为两类化合物,一类为叁环缩醛内酯素类化合物,命名为5-羟基叁环缩醛内酯素(1),叁环缩醛内酯素(2);一类为环二肽类化合物,命名为丙氨酸-脯氨酸环二肽(3),丙氨酸-缬氨酸环二肽(4),脯氨酸-酪氨酸环二肽(5)。以tsFT210小鼠乳腺癌细胞,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1和2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并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及配以光学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系统地测试了化合物1-5的细胞周期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细胞周期抑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毒性作用,且其活性具有量效依赖关系。1,2在低浓度时为G_2/M期抑制活性,在中浓度为诱导细胞凋亡活性,而在高浓度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的活性强于化合物2,在此活性筛选模型下化合物3,4,5无明显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6-08)

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对聚乙烯制品的降解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和细菌中,而放线菌作为聚乙烯降解菌株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一株放线菌作为出发菌株进行实验研究。以筛选得到的降解菌--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作为出发菌株,考察紫外线、微波、吖啶橙、盐酸羟胺、氯化锂以及吖啶橙-紫外复合诱变的诱变效果。其中当紫外线的波长为254nm,照射的距离为20cm,照射的时间为50s时,获得最大正向突变率为16.43%,较对照组酶活提高了3.21倍,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3倍;微波功率为700w,诱变时间为180s,得到最大正突变率16.05%,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了2.89倍,在淀粉聚乙烯中的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6倍;当吖啶橙的处理浓度为1×10-3g/m L时,获得最大正向突变率为21.30%,较对照组提高了3.12倍,淀粉聚乙烯中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3倍;盐酸羟胺最佳诱变浓度0.3 g/L,较对照组酶活力提高了2.48倍,聚乙烯的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1倍;选择经1.6%含量的Li Cl处理作为最佳浓度,酶活力达到9.90U/m 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倍1.04倍;吖啶橙-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进行诱变选育,吖啶橙最佳诱变剂量为1×10-2g/m L,紫外线最佳诱变持续时间为50s,诱变株较之原始菌株降解能力提高了41.80%,较原始菌株提高了倍3.98倍,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降解淀粉聚乙烯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发酵培养,一段时间后,对液体培养基中的淀粉酶采取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实验结果表明,60%-80%的硫酸铵分离效果最好。对分离出来的淀粉酶进行实验,发现其在30℃-50℃时呈现出较好的活性,且在40℃时酶具有最高的活性;p H为7.5时酶具有最高的活性;金属离子Ca2+和K+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而Cu2+和Fe3+能抑制酶的活性。以降解淀粉聚乙烯的淀粉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白浅灰链霉菌的淀粉酶产量与碳源的种类及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叁角瓶中的装液量,发酵培养瓶转速的关系。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淀粉酶最佳产酶条件,实验结果表明:500m L叁角瓶子最佳装液量为150m L,培养基添加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浓度为1%,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最佳浓度为1%,最佳的震荡速度为200 r/min,在此条件下,培养基的初始p H最佳为7.5,略偏碱性,最佳培养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白浅灰链霉菌有最佳的实验室产酶量,其淀粉酶活最高达35.7U/m L,较之出发诱变菌株提高了1.16倍,这将为以后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文旨在研究一株能降解淀粉填充聚乙烯的放线菌,这对于丰富聚乙烯降解菌种资源以及促进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源循环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诱变育种得到一株高效降解淀粉聚乙烯的菌株,建立了菌株的发酵条件以及其酶的最适作用条件,这将为其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冯静.白浅灰链霉菌对聚乙烯降解效果研究及降解酶的基因克隆[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何红.降解淀粉填充聚乙烯的白浅灰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李晓玲,游中元,徐俊,徐岷涓.红树林来源白浅灰链霉菌中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及核糖体工程优化[J].台湾海峡.2012

[4].卢文珺.红树林源白浅灰链霉菌中苯并萘啶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李晓玲.红树林来源白浅灰链霉菌MGR07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和核糖体工程优化[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1

[6].薛章荣,徐文平,陈杰,陶黎明.浅灰链霉菌CGMCC1370及其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1

[7].古静燕,刘红兵,崔承彬,顾谦群.海洋来源白浅灰链霉菌中环二肽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古静燕.海洋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griseolusA2002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标签:;  ;  ;  ;  

白浅灰链霉菌论文-冯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