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竞技表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竞技,竞技状态,里约,雅加达,项目,运动员,田赛。
竞技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益鑫[1](2019)在《中国田径队竞技实力分析——基于雅加达亚运会中国田径队竞技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的竞技实力,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雅加达亚运会中国所取得的田径成绩按照不同项目进行研究,客观分析目前我国田径队整体竞技实力。结果表明:男子田径队在短跑、中长跑和跳跃类项目上均取得金牌;女子田径队在短跑、中长跑和跳跃类项目竞技实力较弱,投掷类项目竞技水平较强;男子短跑、跳远和女子投掷类等项目竞技实力显着提高,女子铅球和20km竞走项目竞技优势明显、女子800m、链球和男子20km竞走等项目竞技水平不高,与世界高水平成绩存在较大差距、女子田径成绩略好于男子田径,男女队田径项目发展不平衡、短跑和中长跑项目整体竞技实力较弱,投掷类项目实力较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天彪,徐懿凡,杨斌,白旭,薛俊[2](2019)在《基于时间序列的中超联赛球队竞技表现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竞技状态是训练学的核心研究概念之一,其会极大地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竞技表现反映了竞技状态好坏,以往对此内容的研究多集中于优秀运动员个体。为了探讨集体项目中的竞技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中超联赛作为研究对象。中超联赛是亚洲最好的职业足球联赛之一,代表了中国职业足球的最高水平,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对足球比赛表现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以2017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240场比赛为样本,探明影响球队竞技状态的表现指标稳定性,并确定对球队战绩影响较大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对联赛排名上游的球队而言,传球成功率、拦截和抢断是较为重要的指标;(2)进球和进攻类指标是强队制胜的关键;(3)联赛排名上游和中游球队比赛表现的整体稳定性要高于下游球队。(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武大伟,宿元,朱志强[3](2019)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力量素质和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80%~100%1RM抗阻训练对国家队13名雪橇运动员(男7名,女6名)进行15周、每周3次的上肢和躯干力量训练;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1RM卧拉、1RM卧推等5项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和0~2 m段出发时长、2~4 m段出发时长2项技术指标。结果:训练前后雪橇运动员的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素质及出发时长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训练后雪橇运动员1RM卧拉重量出现6.25%~38.46%的增幅,雪橇运动员1RM卧推重量出现8.11%~43.75%的增幅,雪橇运动员出发时长降幅为3.03%~13.16%。结论: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与出发时长存在相关性,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是缩短出发动作时长的条件之一;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雪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80%~100%1RM强度负荷力量训练符合雪橇运动员发展上肢和躯干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素质训练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吉伟,章列成,刘翠玲,张文涛[4](2019)在《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青少年运动员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单侧肢体力量训练是根据运动员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分工和重量在各肢体间分布不均匀时选择的针对性力量训练。此训练能有效解决运动中的不平衡,训练更接近竞技比赛特点的需要。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运动损伤恢复,同时能产生力量训练的正交叉迁移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力量辅助训练。(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09期)
贾潇彭,罗丽[5](2019)在《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更利于重竞技选手运动表现的有氧干预形式——以骨骼肌功能质量为主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竞技项目中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已被证实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增强选手的运动表现.在这类选手的训练安排上,采用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作为有氧干预会降低预期训练收益,而高强度间歇训练是相容性更高的干预形式.其中的一个改进方面表现在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维持更适宜重竞技选手竞技状态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性能,骨骼肌IIa型纤维比例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屈萍,李冉,刘丹松,赵云雷[6](2019)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里约奥运会田赛项目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其竞技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里约奥运会田赛项目前8名运动员年龄为19~40岁(平均27.9岁),年龄跨度较大,冠军多在30岁以内;男运动员发挥的稳定性略好于女运动员;高度项目成功率普遍好于远度项目,高度项目成绩更依赖成功率;跳跃项目发挥率好于投掷项目,但男女运动员的发挥率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教练员》期刊2019年02期)
徐丽萨[7](2019)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成因与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赛过程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水平决定了最终运动成绩。集体项目是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的重点发展项目,其专项特征和彰显集体协同精神的竞技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现实训练水平向目标竞技水平的转移过程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成为一种常态现象。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稳定发挥率较低,不同程度的负变异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对这一现象实施科学控制,实现训练过程与参赛过程的有效衔接,将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国家艺术体操队及各省市集体队伍教练员和运动员迫切期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完善艺术体操专项参赛理论、促进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稳步发展的迫切需求。鉴于此,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德尔菲法、录像观察法、实地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多种研究方法,以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为依托,依据多学科相关理论,探索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评价方式并运用于参赛实践,归纳出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态势,据此探讨变异现象的多学科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竞技表现”特指参赛过程中,五名运动员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协同配合所表现出的成套难度技术稳定水平、技术完成规格与艺术呈现效果;“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特指在训练与竞赛两种不同时空条件下,由于多重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五名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成套难度技术稳定水平、技术完成规格与艺术呈现效果的现象。(2)依据变异性质,可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分为正变异、负变异和零变异;依据变异内容,可分为技战能变异、体能变异和心智能变异;依据变异程度,可分为大变异、中变异和小变异;依据变异对象,可分为个体变异和集体变异。参赛过程中各种变异类型间相互组合,形成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变异现象,最终外显为主导竞技能力的变异。(3)对于国家队集体项目运动员而言,赛事级别越高竞技表现变异的程度略大。5圈和3球2绳中发生变异的难度类型均为协作类难度,身体难度和舞步组合类难度表现稳定,两个项目中5圈的变异频率显着大于3球2绳,完成(E)部分的变异频率整体高于难度(D)部分,全能决赛和单项决赛的变异频率大于资格赛,变异性质以零变异为主,正变异的比率较小。国家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态势为:同场赛事赛前赛中技术发挥的稳定水平不一致;2018年度赛事间赛前赛中技术发挥稳定水平的提升幅度与时间不一致;不同性质及程度的变异现象在5圈和3球2绳中出现的频率不尽相同;全国赛与世锦赛的变异态势基本一致。(4)对于我国12支省队集体项目运动员而言,赛前训练表现越稳定竞技表现变异频率越低。我国各省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总体态势为: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水平普遍低于赛前二周平均训练水平;运动员3球2绳竞技表现的稳定程度低于5圈;竞技表现正变异的比率较小,零变异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多数队伍之中;同场赛事中,资格赛的变异程度和变异频率高于全能决赛和单项决赛,全能决赛的表现相对稳定;年度叁场全国赛间,赛前训练表现的稳定水平逐渐提高,竞技表现稳定水平呈现前低后高的“V”型态势。我国不同水平省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态势为:高水平队伍(综合排名前叁位)竞技表现变异的频率低于一般水平队伍(综合排名最后叁位);一般水平队伍竞技表现变异性质、程度及频率的可预测程度显着高于高水平队伍;不同性质及程度的变异现象间,一般水平队伍出现的比率比较均衡,高水平队伍则存有差异。(5)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成因为训练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运动员赛前技术的熟练性与稳定性以及赛中是否能够专注于比赛过程,是引发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因素。运动员赛前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及技术发挥的稳定程度、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状况、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为主要训练因素;参赛形势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及竞争强度、赛前热身状态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状态、赛前准备的充分程度、裁判员的执裁能力与道德水平为主要参赛因素;运动员的专注力、自信水平、状态焦虑程度及注意方式为主要心理因素;教练员与队员间人际关系、队员间人际关系、团队内部合作行为及冲突调和结果为主要社会因素,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影响力相对较小。(6)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控制内容包括训练控制、参赛控制和心理控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强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五名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提高能力与培养状态有机结合。赛前训练时,需全面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并发展运动员的团队参赛能力,教练员通过训练控制使五名队员均保持相对稳定的赛前状态,重视实战练习和赛间训练的合理安排,降低损伤发生率;赛前设置参赛目标和制定参赛方案时,需考虑到每名队员的实际情况,重视目标与方案的可操作性与目标的激励作用,参赛过程中,将程序化参赛方案落到实处,适时调整每名队员的赛前热身状态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状态;重点培养运动员的赛中自控能力,将每名队员的自信程度调整到最佳水平,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心理策略运用能力,根据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竞技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闫超辉[8](2019)在《篮球运动员睡眠质量及其对竞技表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是优秀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期间达到身体快速恢复,消除疲劳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和竞技状态的良好发挥。研究运动员的睡眠时长和质量是为了更好地在训练或比赛期间为教练的指导训练和赛时的场上人员安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量化指导。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整体睡眠质量和竞技状态之间的关系,根据睡眠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为每个运动员改善睡眠质量做出有效调整。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运动员的睡眠质量与竞技表现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为保证运动员比赛期间的良好竞技状态提供科学的睡眠指导。研究对象:以山西大学CUBA篮球队5位首发队员和山西大学体育学院4名非篮球专项运动员的睡眠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通过实验法跟踪监测篮球运动员与非篮专运动员的睡眠,分为叁个阶段的跟踪记录,通过睡眠传感器监测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状态,通过跟队记录比赛时的竞技状态表现;通过数理统计法,具体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对比:1,CUBA篮球运动员训练期间与比赛期间睡眠质量的差异;2,不同睡眠质量与运动员竞技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睡眠对竞技状态的影响;3,篮球运动员与非篮球运动员在睡眠质量上的差异性对比。研究结果:1,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与比赛期间的睡眠质量有较大的差异性,比赛期间的睡眠质量整体好于训练期间的睡眠质量;2,比赛期间篮球运动员的睡眠质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整体提高睡眠质量,但有些球员存在有运动性失眠现象,比赛期间睡眠质量反而变差;3,非篮球专项运动员的睡眠质量整体好于专业篮球运动员。主要创新点:利用非接触式睡眠传感器,最大程度的减少传感器对实验的影响,通过完整的数据记录,量化直观的反映不同模式下篮球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能够有效地为改善运动员睡眠而提出意见与建议,为教练的训练计划和赛时战术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鲁世勋[9](2019)在《第13届全运会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竞技表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2017年第十叁届全运会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为研究对象,以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在预赛和决赛与对手共计12场比赛情况的统计资料为信息来源,来研究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在本次全运会比赛中的竞技表现,分析造成这些竞技表现的原因。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虽然在半决赛中输给新疆成年男子篮球队,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其实力依然强劲,其他球队的崛起有助于我国整体篮球水平的提高。2.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在预决赛阶段球员均来自广东省3家CBA俱乐部,在预赛阶段球员克托莱指数为469.6,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决赛阶段更换队员后,其克托莱指数达到474.0,身体对抗上占据优势,且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锋线队员身体充实度相对后卫队员较好,后卫队员相对单薄,但是从比赛结果看,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体型充实与否与其最终排名关系不大。3.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在预决赛阶段2分球得分、较强的篮板能力以及核心球员的出色发挥是其制胜的基础,但预赛阶段3分球仅命中6.3个排名第四、罚球命中11.3次排名倒数第叁、盖帽次数1.3次排名倒数第二、犯规次数20.7次排名倒数第二拉低了其攻防整体水平,其进攻和防守RSR值分别为0.7429和0.7143,但攻守相对平衡,从而使其攻守RSR等级达到A级;在决赛阶段整体3分球命中数6.8个排名第四、罚球命中数8.7个排名倒数第一、进攻篮板仅为10.8个排名倒数第叁以及失误次数14.0次排名第4.5导致其进攻实力大大减弱,进攻RSR值仅为0.5563,隶属C级水平,而防守RSR值达到0.8000,防守等级隶属A级水平,虽然其最终攻防实力RSR等级达到A级水平,但是在进攻方面的缺失拉低了其整体攻防实力。4.在半决赛中,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前锋和中锋队员身体充实度较好,后卫队员身体相对单薄;主力后卫队员串联球队能力差,外线投射能力不足,得分能力较弱;而两名核心前锋队员仅得到2分,发挥失常;核心主力中锋发挥依旧强劲,但是球队过于依赖中锋发挥。5.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预决赛阶段教练员均为国字号教练,在比赛临场指挥方面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执教水平,但在半决赛球员在临场比赛中执行教练战术意图时不明确,战术完成质量不高,教练员在临场指挥时针对场上情况做出应对措施时,队员执行力不足,最终导致球队失利。(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刘国军[10](2019)在《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运动员竞技表现评价与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李娜在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获得了9个WTA单打冠军,其中有两个大满贯单打冠军。但是自从李娜退役后,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再也没有拿到过女子大满贯单打冠军。因此,通过建立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竞技表现结构模型和评价标准,对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进行评价和诊断,探索影响其竞技表现的各种能力因素以及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我国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参加2017赛季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竞技表现进行评价和诊断,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竞技表现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入选回归方程的9项现场技术统计指标被确定为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竞技表现评价指标。(2)构建了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竞技表现结构模型,评分评价标准和等级评价标准,其结构模型包含发球进攻绩效因子、主动进攻因子、空中对抗因子。(3)欧洲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水平较高,其中Ka.Pliskova的竞技表现水平最高,欧洲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技术全面,没有劣势指标,她们竞技表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发球进攻绩效因子,空中对抗能力相对较弱。(4)美洲女子单打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水平较高,技术全面,没有短板,有自己的特长技术-发球得分,非受迫性失误是她们相对比较弱的技术。她们的竞技表现优势主要体现在发球进攻绩效因子和主动进攻因子。(5)中国五个球员竞技表现水平差距大,王蔷和张帅的竞技表现水平高于其他叁人,王蔷和张帅有自己的特长,技术全面,王蔷的优势指标是总得分,张帅的优势指标是接发得分率,段莹莹竞技表现水平相对较低,劣势指标是一发成功率,彭帅总得分低,郑赛赛没有自己的特长技术,而且她的接发得分率不高,发球进攻绩效因子方面,王蔷和张帅得分高于平均分,主动进攻因子方面,郑赛赛高于平均分,其她人低于平均分。(6)大洋洲女子单打球员D.gavrilova和A.Barty竞技表现水平高。其他两个球员水平低,她们既有自己的优势技术也有短板,她们的主动进攻因子和空中对抗因子得分都不高。(7)非洲女子单打球员竞技表现处于中等水平,这位球员的二发得分率得分高,空中对抗能力不足。(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竞技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竞技状态是训练学的核心研究概念之一,其会极大地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竞技表现反映了竞技状态好坏,以往对此内容的研究多集中于优秀运动员个体。为了探讨集体项目中的竞技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中超联赛作为研究对象。中超联赛是亚洲最好的职业足球联赛之一,代表了中国职业足球的最高水平,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对足球比赛表现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以2017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240场比赛为样本,探明影响球队竞技状态的表现指标稳定性,并确定对球队战绩影响较大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对联赛排名上游的球队而言,传球成功率、拦截和抢断是较为重要的指标;(2)进球和进攻类指标是强队制胜的关键;(3)联赛排名上游和中游球队比赛表现的整体稳定性要高于下游球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竞技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1].赵益鑫.中国田径队竞技实力分析——基于雅加达亚运会中国田径队竞技表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
[2].刘天彪,徐懿凡,杨斌,白旭,薛俊.基于时间序列的中超联赛球队竞技表现稳定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
[3].武大伟,宿元,朱志强.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4].宋吉伟,章列成,刘翠玲,张文涛.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设计[J].青少年体育.2019
[5].贾潇彭,罗丽.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更利于重竞技选手运动表现的有氧干预形式——以骨骼肌功能质量为主视点[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屈萍,李冉,刘丹松,赵云雷.2016年里约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
[7].徐丽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成因与控制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闫超辉.篮球运动员睡眠质量及其对竞技表现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鲁世勋.第13届全运会广东成年男子篮球队竞技表现的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10].刘国军.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运动员竞技表现评价与诊断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