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冷斌,张磊,谢洪恩,李雨航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冷斌,张磊,谢洪恩,李雨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杂超高层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Midas,Building,弹塑性时程分析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冷斌,张磊,谢洪恩,李雨航[1](2019)在《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弹塑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高层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性能化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对Midas Building的有限元理论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进行弹塑性分析,并对结构进行性能化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位移角时程包络满足不大于1/100抗震设防要求;实现了"强柱弱梁"的延性设计要求,整个外框架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工作状态,框架柱应变始终未超出屈服应变值,该结构设计分析研究对此类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陆彬,王晓峰,袁金虎,姜红平,李朝智[2](2019)在《BIM技术在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新媒体大厦项目为例,通过运用BIM技术,从工程量统计、施工平面布置、可视化交底及安全管理4方面叙述附着升降式脚手架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基于BIM技术的附着升降式脚手架管理能有效提高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和操作安装的准确度,且增加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控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暨2019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30)

于重阳[3](2019)在《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高层建筑在各大城市中也越来越多,而且建筑物的高度在不断地攀升,其结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超限高层建筑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特点,无论是结构构件上还是结构整体设计中,超限高层结构的设计难度都是远远大于一般的高层建筑的,尤其在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目前建筑设计中,框架——核心筒结构占很大的比重。在目前的设计技术中,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现代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设计形式它主要是利用外围梁柱形成框架受力体系,中间使用筒体,在实际设计中,框架——核心筒设计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抗震性以及安全性方面的性能。本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9年09期)

徐颖莹[4](2019)在《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中,虽然已经开始使用核心筒与连梁的设计方式,但是,还存在强度不足、结构稳定性低的问题,导致整体建筑结构的建设受到影响。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中,应合理将框架核心筒应用其中,因地制宜的开展各方面设计工作,以此形成一系列的设计模式,优化与改革相关建筑结构形式,促使整体结构的稳定建设,为其后续使用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4期)

刘鹏程[5](2019)在《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叁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分别对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RC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RC框架结构和板柱结构算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用该理论及方法分析RC结构的适用性及准确性。为分析楼板开洞及刚度特征值对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设计出叁组性能目标为C不同刚度特征值(底层框架剪力分担比分别为9.5%左右、18.7%左右和26.5%左右)共9个30层模型,每组模型分别考虑不开、底部一层和底部两层楼板开洞叁种开洞率情况,先通过SATWE和ETABS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以验证结果可靠性,再采用叁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方法进行建模,考虑梁板柱墙协同,对模型进行抗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随着开洞率增大而减小,软弱层也随之下移;各楼层核心筒刚度退化速率基本大于框架,核心筒和框架较好发挥两道抗震防线作用,顶层由于框架承担剪力高于核心筒,框架刚度退化速率高于核心筒;开洞率越大,开洞层及其附近楼层框架刚度退化越为严重,核心筒刚度退化有所减弱,结构整体剪力重分配现象减弱(顶层增强)。开洞率相同的情况下,刚度特征值越大,结构剪力重分配现象越明显。以性能目标为C、底层剪力分担比为18.7%左右和不开洞的模型为基本模型,建立相同刚度特征值和开洞率但性能目标分别为B和D的2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性能目标越高(B>C>D),结构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极限位移越小(相应延性越低),结构抗震安全储备越高。性能目标越高,结构框架和核心筒刚度退化程度越低,结构剪力重分配现象越弱。采用叁参数叁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综合考虑刚度特征值、性能目标和开洞率叁个参数的影响程度,刚度特征值的叁个水平表现为底层框架剪力分担比为9.5%左右、18.7%左右和26.5%左右,性能目标叁水平为D、C、B,开洞率叁水平为不开、一层开洞和两层开洞,共考虑9个有限元模型,得出其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结果表明叁参数对结构抗侧的影响程度为:性能目标>刚度特征值>开洞率。选取典型截面进行楼板钢筋应力分析,得出越靠近核心筒及主梁位置楼板参与空间协同工作效应程度越高,主梁区域梁板呈现“T形翼梁+两侧板膜受力”的受力机制,其余大部分楼板呈现“偏心受拉”状态。(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洪兵[6](2019)在《钢框架—纤维增强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易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核心筒结构在众多的结构形式中以较为突出的抗震性能受到重视,大量震害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能够形成多道抗震防线,研究此种类型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17层钢框架-纤维增强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模型,提出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结果,研究结构的易损性以及影响易损性的主要因素。(1)运用SAP2000建立结构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基本动力特征参数后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及特大地震分析。罕遇地震作用结果表明,钢框架-纤维增强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层间位移角θ平均值比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降低了14%,基底剪力平均值比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增加了18%,在核心筒底部加强区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能够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特大地震作用结果表明,钢框架-纤维增强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框架柱发生屈服之前大部分框架梁已经进入了弹塑性状态,与此同时核心筒承受绝大部分的水平地震作用,结构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思想,且有一定的抗倒塌储备能力。(2)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首先提出破坏准则并划分五个极限状态。选取适合场地条件的多条地震波进行分析,绘制叁条分位曲线,求出叁条分位曲线对应性能点的均值并确立最终IDA曲线的5个性能点,得到各状态下的失效概率曲线。IDA曲线能够反映结构经历了从弹性状态到倒塌破坏的全过程,由IDA曲线可知,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值处于接近倒塌极限状态时为1/107;处于接近倒塌性能点时对应50%失效概率的地震强度S_a为0.82g;以上各项指标均表明结构抗倒塌性能良好。五个性能状态中,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极限状态下的离散性较大。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倒塌储备系数CMR=3.76,说明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有一定的安全储备。选取剪力墙厚度和柱轴压比进行易损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剪力墙厚度和较小的柱轴压比对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均有提高。(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王峥,刘园,李艳玲,李萍[7](2019)在《浅谈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虽然出现较晚,但其建造速度快、变形能力高及刚度大的特征使得该结构体系应用较广。由于混合结构的不同材料变形能力差异过大,导致仅采用变形为指标的评价方法能合理评价其抗震性能。文章对比分析了现有的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总结其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2期)

邱春雨[8](2019)在《基于调平法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层建筑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其设计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影响着半数以上的投资费用。因此,在保证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超高层建筑进行设计优化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是很有必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综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灵活的平面布置,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和超高层之中,成为了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设计人员通过对比不同结构选型和布置方案,从中获得理想的结构方案,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用的优化方法。确定结构方案以后,设计者调整优化竖向构件截面,不仅能够使结构受力更加合理还能带来显着的经济效果。首先,本文针对实际工程设计了3种结构方案,3种结构方案均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3种结构方案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但外部框架柱类型不同:方案1全部楼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方案2下部楼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楼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方案3全部楼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利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对叁种结构方案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框架柱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柱截面相同的情况下,框架柱中加入型钢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但是否全楼层配置型钢混凝土柱对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影响很小。然后,本文利用调平法对初始结构方案的竖向构件截面尺寸和结构布置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了调平前后结构铰接模型的重力荷载效应和调平前后结构刚接模型的抗震性能,并进行弹性时程分析作为计算补充。分析结果表明:调平后的结构减少了剪力墙与框架柱之间的竖向变形差值;结构自重减轻,基底倾覆弯矩和剪力减小,内力分配更加合理,各项整体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调平优化带来的经济效果显着,弹性时程分析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最后,运用SAUSAGE软件对调平后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整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结构构件损伤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调平后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框架柱基本无损伤,剪力墙墙身基本完好,仅底部楼层部分剪力墙在与连梁连接处有轻微损伤;连梁耗能作用明显,结构抗震耗能机制合理,结构仍具有较大的抗震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4-01)

薛梅,张腾[9](2019)在《某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中,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常常需要进行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本文结合某工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详细论述了分析模型的建立、检验指标的选取、以及根据分析结果指导设计等过程,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3期)

王秀文[10](2019)在《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应用,通过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理论的分析,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对比分析了型钢框架—核心筒与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的结构性能,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以期为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南京新媒体大厦项目为例,通过运用BIM技术,从工程量统计、施工平面布置、可视化交底及安全管理4方面叙述附着升降式脚手架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基于BIM技术的附着升降式脚手架管理能有效提高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和操作安装的准确度,且增加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冷斌,张磊,谢洪恩,李雨航.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弹塑性分析研究[J].江苏建筑.2019

[2].陆彬,王晓峰,袁金虎,姜红平,李朝智.BIM技术在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中的应用[C].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暨2019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9

[3].于重阳.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J].居业.2019

[4].徐颖莹.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

[5].刘鹏程.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D].南昌大学.2019

[6].王洪兵.钢框架—纤维增强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易损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7].王峥,刘园,李艳玲,李萍.浅谈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J].河南建材.2019

[8].邱春雨.基于调平法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9

[9].薛梅,张腾.某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探讨[J].四川水泥.2019

[10].王秀文.超限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9

标签:;  ;  ;  ;  ;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论文-冷斌,张磊,谢洪恩,李雨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