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

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

刘军政[1]2003年在《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文中认为《草堂诗余》作为一部由南宋书商因应歌需要而辑成的词选,在词史上褒贬不一,明、清两代词学都无法回避它的影响。在明代,《草堂诗余》被作为宋词的典范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它不仅影响了一代词风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明代词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并成为清代词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草堂诗余》的明代版本,剖析其在明代兴盛的原因,探究其在明代词学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希望客观评价明代词学思想并寻绎明词衰弊的原因。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构成。引言部分,概述《草堂诗余》在词史上的基本状况,简述本文的选题原因及研究目的。正文部分,从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分叁节进行探讨。第一节、明代《草堂诗余》版本述略。本节首先梳理了流传至今和见于着录的39个明代《草堂诗余》版本,以及受它影响由明人续编和扩编的11种词选。然后考察了明代《草堂诗余》的版本体系、各版本在明代的时间分布、主要版本的收词情况以及参与传播者的情况。通过整理《草堂诗余》的基本文献,为下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节、《草堂诗余》在明代盛行的原因。本节认为《草堂诗余》在明代长盛不衰,是具体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对它选择的结果。明代中后期重俗、艳的词坛风尚,奢靡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灰心于政治后转向纵欲的士人群体,使得《草堂诗余》这部以婉约香艳、和谐流畅为特征,本来就是服务于歌筵之所的词选在明代走向极度兴盛。第叁节、《草堂诗余》对明代词学思想的影响。本节根据明人重编本《草堂诗余》中所反映的崇尚“婉约香艳”词风的词学思想,认为明人的词学理论和实践均受其深刻影响。明人在认同《草堂诗余》审美风格的前提下,模仿其风格,而分调编排本的产生使《草堂诗余》客观上起到了词谱的作用,最终使它深刻地影响了明代词坛的创作倾向。结语部分,概括评价明代词学思想的价值,总结明代词学貌似繁盛,实则衰弊的原因。

杨娜[2]2010年在《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文中研究说明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自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一代之文学”。以时间作界定,宋词可分为北宋词与南宋词。两宋词各有千秋,历代词学家亦各有偏爱,因此,探讨诸家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无论从词史、抑或词学史角度,均意义深远。本文旨在通过对历代涉及南北宋之争词学理论相关资料的条分缕析,于加深了解词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词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的动向及研究状况。全文由绪论、正文、余论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述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简述论文的构思及编排。正文部分,主要以词学史的纵向发展为脉络,共分四节对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进行探讨。第一节、南宋至明代对南北宋词的认识。本节分两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南宋时期对南北宋词的认识。南宋词学理论,在对北宋词投以倾羡仰慕目光的同时,逐渐看到了南宋词自身的长处,且意识到了这些优点较之北宋词,具有其独特性,在词体本身的演变过程中并不逊色于北宋词,这些质变不是对词体发展的障碍,反而更加促进词体的完善与成熟;其次是金元、明时期对南北宋词的认识。金元时期伴随着词体实践的创新匮乏,词学理论上无甚建树,对于南北宋词孰优孰劣亦未来得及做出明确的阐发与总结;而明代对于南北宋词的认知,呈现出一种偏执之势,即以北宋词为贵,轻蔑南宋词。虽肯定南宋词之声偶有闻之,但此股涟漪细流终于淹没在了对北宋词无限崇尚的洪涛之中。第二节、清初词学理论中的南北宋之争及影响。本节亦分两部分:首先是云间词派崇北黜南的观点。云间派是明末清初影响最大、亦是第一个挑起南北宋之争的词学流派,其主要观点是崇南唐、北宋而黜南宋。云间派在肃清明以来词坛的颓靡风气方面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门径的愈发狭窄使其流派词学观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其次是扬州(广陵)词坛、西泠十子对云间派观点的扬弃。由于云间词派在明末清初词坛的主导地位,其理论在当时词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追随声、驳斥声络绎不绝。文中以扬州(广陵)词人与西泠词家为例,对其所受影响与理论上的改进予以剖析。第叁节、浙西词派的南北宋之争。继云间派之后,浙西词派将南北宋之争推向了高潮。此节以浙西词派自身发展时间段为界,大致分为前期与中后期的南北宋之争。两个时期均遵循“崇南”倾向的基本理念,但在某些细节上亦有显着差别,值得关注与深思。第四节、常州词派的南北宋之辨。随着时代风会的变化,常州词派一改浙派尚“醇雅”的偏重于艺术审美的标准,从思想性标准着眼,纠正浙派在词坛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节亦以流派发展史为界,分别选取前、中、后期代表人物张惠言、周济、陈廷焯词学理论为主要立论点,派内其他词学家之论述为辅助材料,重点探讨常派如何从“南北宋之争”发展为“南北宋之辨”的问题。余论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谢章铤为例,简析后世对南北宋之争的反思;二是简论南北宋之争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

廖雯玲[3]2011年在《清初“浙西词派”形成研究》文中提出“浙西词派”是推动词由明代的萧条步入清代中兴这一发展转变过程的关键角色。目前对浙西词派的相关研究不少,但多着眼于单个作家或者整个词派的发展,对它在明末清初的形成的研究比较零散。本文以“浙西词派的形成与明词批评”、“浙西词派的形成与其他流派的关系”、“推尊姜张词派”这叁条“线”以及“《词综》的编纂刊刻”、“《浙西六家词》的刊刻”、“《乐府补题》的复出刊刻”这叁个“点”为脉络,对清初浙西词派的形成状况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和描述。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浙西词派的形成背景”,介绍了浙西词派出现的地域、时代、文学传统等背景,着重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期的的词坛背景,分析了浙西词派的形成乃是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文学外部和内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从流派传承的角度,梳理了浙西词派与云间词派、梅里词人群、柳洲词派、西陵词人群、广陵词人群、阳羡词派等各流派与词人群的关系,论述了浙西词派在形成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明词批评,对明末清初的各大词派和词人群体的观念和思想加以选择、汲取、继承、创变和更新,在与当时词坛的广泛交融中,最终创为有清两大词派之一。第叁章“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词派的确立”,综合了浙西词派在形成期的各种词集、序跋、书信、札记等文献中呈现出来的词学思想和观念,认为浙西词派在康熙十八年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明词批判为基础、以创建新的流派大旗为目的的词学理论系统。主要从叁个方面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之初的词学理论体系:1、去明词之俗;2、提倡姜张雅词、斥黜明词典范;3、推出新的词学审美范式以及浙西词派的词体观念。第四章以《浙西六家词》、《乐府补题》为切入点,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期的作家群及其创作。第一节分析了以“浙西六家”为核心的浙西词派作家群在词派形成期的多样化的创作内容和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从而以具体的作品展示,为浙西词派的形成奠定了群体基础,也为这一群体的词学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宣扬。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浙西词派的咏物词。以《乐府补题》为比较对象,认为《乐府补题》虽然为浙西词派的咏物词创作提供了蓝本和可模仿的典范,但是浙西词派的咏物词大部分是背离了《乐府补题》的审美意蕴的,这种背离既与浙西宗主朱彝尊的思想、身世及政治社会等因素有关,也是浙西词派树立流派旗帜、扩大词派影响的需要。

郑海涛[4]2009年在《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词研究素来是词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建国以来,有关明词研究领域公开出版的着作迄今只有张仲谋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明词研究成果多为单篇论文的形式,显得零碎而不成系统。从研究现状可看出:对于明词的宏观式通论研究尚很不充分。现有的成果基本还停留在为明词“正名”的阶段,缺乏对明词整体演变特征的把握和体认。因此,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对明词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在千年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作一全面深入之观照,正是当前词学研究的要务之一。此外,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关于明词宏观研究的通论式成果均产生于《全明词》与《<全明词>补编》问世之前,论者受所见作家作品的限制,其结论难免有不妥之处。某些认识甚至存在重大偏差之处。而《全明词》与《<全明词>补编》的刊行,为全面考察明词提供了必要的文献材料。虽然由于明代文献典籍的浩繁庞杂,二书反映尚非有明一代词作全景,但一代词创作之风貌大致如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明词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相关问题进行重新体认。如学界对隆庆、万历时期词坛的评价普遍较低,并将其视为明词的式微期,但其实无论是词人、词作的数量抑或是词集的刊刻、词论词话的编着及词谱的编订,隆、万两朝并未衰微,而是在正、嘉词坛的基础上有了深入发展;又如学界普遍认为明词的复兴肇始于正、嘉年间,而对成、弘词坛不屑一顾。然而据《全明词》所载作品数量和词人小传的大致创作时间,并联系当时一些文献记载加以考察,我们则可发现:明词在成、弘年间即已开始走上复兴之路了。这些问题的厘清只有在明词研究的基本文献大致齐备后方才成为可能。本论文共分七章,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即第1章,主要是对一些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加以说明,同时回顾自明迄今学界对明词的研究概况,辨析以往的明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论文构架的基本思路,兼对明词发展的历史分期重新界定。第2章对明初词坛基本风貌和词风演变加以观照,分六节论述:一是对余意提出的明代“词学吴中”这一概念进行学理性剖析,从吴中地区的文学渊源与吴中文学重音乐的传统两方面为“词学吴中”提供学理性依据;二是从士人心态的角度解析明初文士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生成使得明初词作大多具有充实的社会内涵和深广的思想意蕴。因此,明初词坛被视为承接宋元遗风的时期。此外,时代乱离与文士人生理想的冲突,导致了明初词坛隐逸词风的盛行;叁是明代立国之初统治者企图以权势垄断意识形态,在理学大兴的背景下,明初词坛普遍存在重教化的论词倾向,这种倾向与明词步入永乐—成化间的低谷期不无联系;四是考察了杭州府以瞿佑为中心的唱和群体创作情况,并肯定该群体在明词由盛转衰期间扮演的过渡角色和地位;五是考察明初词坛“稼轩风”的传承情况;六是对明初词的曲化表征以及代表性词家创作进行系统梳理。第3章探究明词发展的低谷期一永乐至成化词坛。主要论述了此期词坛衰微的原因,并将衰微期的台阁词分为两阶段予以考察。认为永乐至成化间的台阁词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以“颂世”为旨归,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后期则逐渐向抒情化的方向转移。第4章论述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以及明词在成化至弘治时期的初步复兴。主要是以《全明词》词人小传和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提出明词复兴肇始于成、弘年间的吴中地区。并概括吴中词人群体的内部构成特征为家族性和结社性;此外,由于此期文人多秉性不羁,对作词态度放纵随意,导致了曲化现象的风靡。第5、6两章重点研究明词全面繁荣时期—正德至万历年间的词风嬗变情况。第5章纠正了将隆万词坛视为衰微期的偏见,指出此期词坛的正变之辩统一了明人对词体本性的认识,这种“婉娈近情”的体认导致了香艳题材的强化;并解析《花间集》、《草堂诗余》对此期婉艳词风的风行所起的推波助澜之功;此外,还梳理了北方以夏言为中心的台阁唱和情况。第6章首先论述“稼轩风”在鼎盛期的传承问题,认为山人词的兴起,使词在此期加入了大众文艺的行列,成为中晚明文学俗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自嘉靖中叶始,由于心学的传播,导致了词坛主情论的风行以及各种异端思想在词作中的张扬;明初论词重教化的观念在本期仍有发展,但对词坛的影响不大;此时的明词曲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词论中也有了论词崇俗的呼声。凡此种种,都是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晚明时代所独有的现象。第7章考察天启、崇祯两朝词坛的基本风貌。主要论述了云间词派与明末花间词风的盛行,云间词派于明末词风的影响;指出《古今词统》的刊刻,标志着明人对词体的认识不再偏执于婉约一体,体现了明人论词渐趋通达的包容意识,这种意识间接促进了明季词家对“稼轩风”的接受;最后对明末遗民词自身的特质作了简要分析。结语提出目前明词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研究要务,为明词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一定参考。附录考察了明代女性词家的创作风貌。主要是从女性词家的身份将其分为名妓与名嫒两大类别进行论述。通过分析认为:明代女性已经由宋元时期的传播角色成功转型为创作主体,名妓词的特征是“自主”,而名嫒词的特征是“清玩”。并对《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所载所有女性词人进行辑录。

王军敏[5]2017年在《张先词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先(990-1078)是宋代词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对词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陈廷焯定位其词“古今一大转移”,可见张先词的承启作用。后世对张先词颇为关注,尤其艺术特点、价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其接受影响的研究尚且不足。本论文从别集、词选、唱和、词学批评四方面,对张先词后世传播接受进行深入分析,以求尽量客观全面地呈现张先及其词在不同时代的存在状态及价值影响,以此折射出宋代至清末的词坛风貌。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张先词别集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张先别集,主要有《张子野词》和《安陆集》两大系统,以《张子野词》为主。《张子野词》分一卷本、四卷本、二卷本;《安陆集》则分诗词合集本、词别集本。建国以来,另有《词林集珍》本、《全宋词》《张先集编年校注》。通过对张先词别集不同版本进行梳理并比较其在编排体例、收词数量、题序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张先词的结集流传。第二章是对宋以来词选选录张先词的分析。首先对词选选录张先词进行统计,可见不同朝代词选选录张先词存在一定差异。对词选所收张先词篇目、数量等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张先词在不同时期的流传以及当时的词坛风尚。经过宋以来词选对张先词的不断选录,张先词的名篇逐渐确立。第叁章探讨后世唱和及模拟张先词,此为创作范围的接受。从创作角度而言,张先词被后人追摹、学习的现象并不显着,现存的唱和词数量较少,风格也相对单一。第四章研究词学批评中的张先词。张先词因风格单一,后世评论直接将张先作为整体词风的一个代表,在明代兴起词体“正变”的讨论后,尤其明显。清代对张先词的评价过高,并确立了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的地位。本论文在断代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探析后世评论资料对张先词的品评。

曹秀兰[6]2005年在《宋代词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词在宋代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据现有资料统计,宋代词选约有十六种。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它具有文献价值。由于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词人词作没有专集,基本处于随做随弃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那些小词人作品极易丢失。但有的词选收录了这些词,使得这些词得以存世。从而为后人辑词、校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其次,它具有理论价值。选词其实是一种批评活动。选择标准或编排体例体现着选编者的词学理论。而且,有的词选本身就有编选者的评语。再次,词学具有思想价值。选词虽然是个人的行为,但又透射着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当代人的词学观念。宋代词选约略有十六种:《家宴集》、《尊前集》、《金奁集》、《兰畹曲会集》、《麟角集》、《梅苑》、《复雅歌词》、《谪仙集》、《乐府雅词》、《聚兰集》、《草堂诗余》、《回文类聚》、《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乐府补题》。其中有的已失传。《草堂诗余》的版本及流传,在所有宋代词选中情况最复杂。从现有资料及其有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有两种。在流传中,出现了分类本和分调本,一般认为分类本早于分调本。《花庵词选》和《绝妙好词》是南宋最重要的两部词选。对此两部词选进行相互比照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宋词学思想,更好地了解当时词坛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花庵词选》,它昭示了词体在南宋的美学走向。《花庵词选》、《草堂诗余》、《阳春白雪》叁部词选,在选词上兼顾北、南宋词人作品。从叁部词选入选总量看,周邦彦在众多词人中位居榜首。反映了南宋对周邦彦的青睐。分析整个南宋词坛情况,可以看出周邦彦对南宋词坛的深远影响。宋代词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明代词学中衰,这是词学界的共识。《草堂诗余》与明代词学得失有密切联系。清初,咏物词勃兴。这是一场对《乐府补题》轰轰烈烈的不甚成功的仿作运动。因只拾取《乐府补题》咏物的外壳而丢掉其言志的本质,故最终导致失败。《词综》是浙西词派的旗帜。但在《词综》中,我们又能读出《绝妙好词》的影子。宋代词选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重要的领域。它自身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胡元翎[7]2010年在《明代分类本《草堂诗余》与“明词曲化”之发生》文中认为《草堂诗余》分类本肇始于南宋唱本,其性质乃应歌性,承载了众多流行音乐因素。正统评家认为明词除了两头,一直发展平平,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曲化词数量激增更验证了明词的衰弊。所谓发展平平,无非是没有创新,对旧有词学观的固守。而这种固守正从《草堂诗余》分类本的绵延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通过此验证,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明人在坚持着词的流行音乐属性这种意识,而同时又要面对词已失去流行音乐功能的尴尬。这种尴尬引发的冲突、混乱从而造成后世眼中不敢恭维的明词情状。同时,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文人在大作曲化词,"明词曲化"接受心理何以生成并持守了如此长的时段。

梁换林[8]2008年在《论《百末词》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超越》文中提出尤侗在《百末词》卷首写道:“汉人以百花百草末造酒,号百末酒。予所作词,亦《花间》、《草堂》之末也,故以名之。”所以名之为“百末”,意在创作上寻《花间》《草堂》之遗迹;其词常表现出柔媚婉约、绮怨艳俗的特点;但纵观《百末词》全集,情况并非如此。《百末词》在情感内涵及艺术手法上,都非“《花间》《草堂》之末”能限,其词不仅有鲜花嫩草之芬芳,还有美酒之醇香。本文即以此为基点,探讨《百末词》与《花间》《草堂》的关系。尤侗《百末词》以花草为名,主动走婉艳词路,不仅是明末《花间》《草堂》盛行的时代潮流影响;而且深受江南丽山秀水的生长环境和摹花拟草的文坛好友影响。《百末词》一在继承之中展示出个性化的情感趣味,部分词作具有直率、粗犷的特点,相对早期柔婉含蓄的花草类词作是一重要突破。这一突破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功能,不仅可以侑酒伴笑,而且直抒胸臆,指事论理。这种转变既是社会动荡,个人经历曲折造成,也是词体观念转变,词坛革弊求新的风尚所致。

韩配阵[9]2011年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词绝句是作家作为诗人、词人和词学评论家叁重身份创作的结果,所以它不但是诗歌作品,也是词学批评。论词绝句产生于清代初期,在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一直到近现代还有人不断进行创作。清代论词绝句是我国古代词学批评的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它独特的优势,也有先天的不足。本文以王伟勇先生的《清代论词绝句初编》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清代1067首论词绝句作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说明研究的目的,概述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概述清代论词绝句,对研究对象——“清代论词绝句”从内容、体裁、时间上作出明确界定。对清代论词绝句的渊源,产生原因及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清代论词绝句的内容,分别从评价词人、赏析名作、歌咏本事、考证词作等四个方面进行。第叁至五章主要对清代论词绝句进行专题性的分析。起源论部分探讨清代论词绝句对词体起源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作家论部分主要探讨清代论词绝句对具体作家的评论,分为唐五代、两宋、金元明和清代四部分。风格论主要探讨清代论词绝句对词体风格是认识。第六章主要分析清代论词绝句创作与特点。

毛文琦[10]2011年在《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古代词学研究中范畴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几个基本范畴诸如“清空”、“骚雅”、“豪放”、“婉约”的深入探究上,而词学范畴的丰富性使得这一领域的开拓空间还比较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把握词学范畴发展的逻辑线索的基础上,摘选几种重要的或者几乎未进行阐述的范畴作一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主要侧重创作论范畴、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方面,且选取其中比较富有典型性的范畴开展。本原性范畴、鉴赏与批评论范畴涉及较少,因此题目为《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因为词学范畴和其他的文学批评范畴一样,往往采取因循推衍的方式形成子序列范畴,它们之间循环通释,意义互决,使得原有的基始性范畴更为丰富。所以本文在探讨此类范畴时首先作反求式的语义还原,进而将词学中出现的大量子序列范畴分而述之,努力复原该范畴在使用时的情形,在厘清子序列范畴的同时也就对基始性范畴内涵规定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第一章《总论》对词的体式和词学范畴作一界定。从“诗词不同”角度彰显词“别是一家”,词的体式对范畴的形成有所影响。之后对词学范畴的存在状态和序列化特征作一介绍。第叁节则对“词学范畴”相关领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因为词是“声学”,所以它的音乐性范畴在第二章展开讨论。主要围绕“协律”中的范畴“协谐”及“音声”中的范畴“脆”、“响”来进行。之后进入词学范畴的风格论范畴,第叁章为“婉”范畴。“婉”范畴的探讨早已有之,本文侧重于将各子序列范畴一一厘清,并结合“男子而发闺音”现象的讨论深化对“婉”范畴的认识。第四章为“秀”范畴。“秀”范畴在词学范畴研究上论及相对较少。本文在探讨“秀”子序列范畴时,对“苍秀”、“娟秀”、“幽秀”、“松秀”等做了详细分疏,尤其是“松秀”范畴,前人注意不多。最后一章结合“脉”范畴来探讨词学范畴中章法相关方面。这章从“离合黏脱”、“转”、“留”等名言和范畴入手,以期对章法这一相对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方面做一整合。

参考文献:

[1]. 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D]. 刘军政. 河南大学. 2003

[2]. 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D]. 杨娜. 河南大学. 2010

[3]. 清初“浙西词派”形成研究[D]. 廖雯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 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D]. 郑海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5]. 张先词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军敏. 河南大学. 2017

[6]. 宋代词选研究[D]. 曹秀兰. 安徽师范大学. 2005

[7]. 明代分类本《草堂诗余》与“明词曲化”之发生[J]. 胡元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8]. 论《百末词》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超越[D]. 梁换林. 西南大学. 2008

[9]. 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韩配阵. 暨南大学. 2011

[10]. 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 毛文琦. 复旦大学. 2011

标签:;  ;  ;  ;  ;  ;  

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