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充注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油气充注历史,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
充注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伟,陈红汉,郭会芳,朱志辉,王倩茹[1](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1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油气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而天然气为原油伴生气。利用类异戊二烯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原油轻烃对顺北地区和顺南地区原油进行对比,发现顺北地区油气来源与顺南地区一样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层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储集层。对顺北地区采集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冷阴极发光、荧光观察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发生了"五幕叁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第二期为海西晚期,第叁期为喜马拉雅晚期,而天然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孙可欣,李贤庆,魏强,梁万乐,李剑[2](2018)在《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吴悠,王海红,罗顺社,吕奇奇,李昱东[3](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镇原地区东部长8段油充注较为活跃,油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133~124Ma)、早白垩世中期(115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95Ma);镇原地区西部长8段油充注较弱,气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 Ma)。镇原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东、西部成藏差异性主要受距盆地生烃中心距离、储层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调整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1期)
夏国清,季长军,杨伟,吴驰华,伊海生[4](2016)在《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油藏带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与烃类活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其记录了油藏带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并划分了油藏带原油类型,讨论了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1油藏带表现出多幕次油气聚集成藏特征,存在4类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和1类干气包裹体充注,尽管4类原油包裹体在隆鄂尼区块和昂达尔错区块的显微荧光颜色存在差异,但光谱波峰形态相似,而主峰波长和红绿熵参数则明显不同,推测其来自同一烃源岩的不同成熟度阶段。2油藏带主成藏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是盆地经历最大埋深阶段油气充注时期;但在早白垩世时期,局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原生油藏发生二次调整,油包裹体呈非均一相,平均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发生变化;新近纪中晚期(盆地第二次生烃高峰时期),差异性沉陷或局部的热异常致使部分油气转化成干气,并伴随流体运移、捕获、充注于白云石颗粒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峰,姜振学,李卓,刘建良,王赢[5](2016)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分析、红外光谱扫描、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全荧光扫描的方法,探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具有两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主要为淡黄色、浅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低,为吉迪克期到康村期(23~12 Ma)的原油充注事件,推测存在的古油藏即源自此期充注;第2期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高,为库车期到现今(5~0 Ma)的天然气充注事件。总体上,迪北气藏具有"吉迪克期到康村期的原油充注、库车期的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的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油气充注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陈锦,陈红汉[6](2015)在《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白云凹陷东北部储层烃类流体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白云凹陷东北部流体包裹体研究,确定烃类流体充注和聚集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珠江组和珠海组经历了2期油充注和多期天然气充注。通过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观察,可以分为发蓝绿色和黄绿色荧光的2期油包裹体。通过显微测温分析,与发蓝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其平均一温度为95.3℃,经埋藏史投点,其充注时间约为11.5~0Ma。与发黄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其平均均一温度为168.5℃,其过高的均一温度为深部高温流体向上运移产生。由薄片岩相学观察可知,(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期刊2015-06-24)
李卓,姜振学,李峰[7](2013)在《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给油气成藏研究带来了挑战。为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的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定量颗粒荧光(QGF和QGF-E)技术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TZ421井现今油水界面之下存在古油层和残余油层,前者位于-2 510~-2 610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10 m,后者位于-2 510~-2 570 m,残余油水界面位于-2 570 m。在TZ103井的现今气水界面之上存在古油层,位于-2 555~-2 605 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05 m。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TZ421井中存在厚度100 m的古油层,表明晚海西期轻质油充注规模大,随后在燕山期发生两次泄漏,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顶。TZ103井现今凝析气层中存在厚度为50 m的古油层,表明在凝析气藏形成之前,在晚海西期有轻质油充注,古油层保存较好,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藏。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准确地恢复了塔中地区石炭系2期油气充注过程,为油气充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熊万林,陈红汉,云露,李慧莉,丰勇[8](2013)在《塔中隆起北坡顺托果勒区块志留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以顺9井流体包裹体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油气成藏具有独特性。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技术,对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并确定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位于斜坡带的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第1期成藏时间为417.5~409.5Ma;第2期成藏发生在335.0~231.5Ma,属于海西晚期,是该井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和中上奥陶统烃源灶;第3期发生在20.1~19.7Ma,属于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源可能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灶;天然气成藏时间为23.5~15.3Ma,气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肖晖,赵靖舟,杨海军,蔡振忠,张丽娟[9](2012)在《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期次。奥陶系储层共发育4类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对液烃包裹体进一步划分为重质油包裹体和中-轻质油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早、晚两期,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66.7~72.5℃和86.4~95.3℃,表明主要发生过两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及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早期充注原油成熟度较低,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褐色、黄褐色荧光;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烃类包裹体显示黄白—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早、晚两期原油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根据油藏沥青特征和现今油藏原油密度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油藏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早海西期,而晚海西期是主成藏期。(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纯泉,刘惠民,陈红汉[10](2011)在《民丰洼陷沙叁段岩性油气藏充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丰洼陷随着丰14井的钻探成功,证实了沙叁段岩性油气藏的巨大潜力。为了揭示其油气充注历史,本文利用沉积盆地流体示踪的有力工具——流体包裹体,特别是油包裹体,从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及光谱定量化、显微测温等方面对取自民丰洼陷16口井的29块沙叁段样品开展了系统的测试分析工作,获得了新的认识。岩相学特征观察是任何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工作基础。通过包裹体不同的产状,可以判断其形成的相对时序。本次所有样品的岩相学特征观察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4-07)
充注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充注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伟,陈红汉,郭会芳,朱志辉,王倩茹.塔里木盆地顺1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油气充注历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2].孙可欣,李贤庆,魏强,梁万乐,李剑.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3].吴悠,王海红,罗顺社,吕奇奇,李昱东.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J].地质科技情报.2018
[4].夏国清,季长军,杨伟,吴驰华,伊海生.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油藏带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历史[J].石油学报.2016
[5].李峰,姜振学,李卓,刘建良,王赢.库车坳陷迪北气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历史[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陈锦,陈红汉.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白云凹陷东北部储层烃类流体充注历史[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2015
[7].李卓,姜振学,李峰.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充注历史[J].石油学报.2013
[8].熊万林,陈红汉,云露,李慧莉,丰勇.塔中隆起北坡顺托果勒区块志留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以顺9井流体包裹体分析为例[J].石油学报.2013
[9].肖晖,赵靖舟,杨海军,蔡振忠,张丽娟.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石油学报.2012
[10].李纯泉,刘惠民,陈红汉.民丰洼陷沙叁段岩性油气藏充注历史[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