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米勒矩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米勒,矩阵,偏振,调制器,光学,测量,混浊。
米勒矩阵论文文献综述
张申飞,王春华,于清洋,雷俊平[1](2014)在《基于偏振态调制器的叁级米勒矩阵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偏振态调制器的叁级米勒矩阵测量方案进行了理论推导和证明,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建立叁级系统方程,利用最小二乘的数值算法回归出多个待测器件的米勒矩阵。这种基于系统估值的方案不同于以往文献中提到的使用在线偏振测量仪测量输入/输出偏振态求解单个米勒矩阵的方法。叁级串联光学子系统或光器件的米勒矩阵及其物理偏振参量可在一次测量中同时求得。实验测得的叁个光学器件延迟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0012、0.0018和0.0040。还针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并着重讨论了串联系统中存在的误差累积效应,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2](2013)在《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已有单光弹调制器米勒矩阵测量技术缺乏定量误差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单光弹调制器米勒矩阵测量误差方程,给出了相对误差分析方法,并结合矩阵条件数得到了降低米勒矩阵各元素最大相对误差的两组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该两组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测量得到的待测1/4波片米勒矩阵各元素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12%和0.20%,相比传统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90°,-45°,30°,60°}条件下得到的各元素最大相对误差为0.83%,分别降低了85.54%和75.90%。(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3](2013)在《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已有米勒矩阵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技术,给出了米勒矩阵测量优化算法及系统参数两步校准法。该技术通过两步校准法对系统参数进行校准测量,利用优化算法计算得到待测样品的米勒矩阵。实验结果表明,待测1/4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值为90.4185°,误差在标称偏差λ/300以内,快轴方位角测量值为0.2348°,误差在最大旋转误差0.4°以内。同快轴方位角为0°的1/4波片标准米勒矩阵相比,待测1/4波片米勒矩阵各元素最大相对误差的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分别为1.97%和0.83%,均小于最大相对误差的模拟仿真值2.11%。通过提高旋转台的读数精度和减小相位延迟量的标称偏差,可以进一步减小米勒矩阵各元素的最大相对误差。(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4](2012)在《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勒矩阵是描述光学材料及元器件光学各向异性、旋光性的有效且普遍的方法。不同于旋转光学元件法,相位调制法可以实现相位自动调制,且调制频率高,能够保证米勒矩阵的测量精度。光弹调制器具有高灵敏度、宽光谱范围及高精度相位调制的特性,广泛应用在相位调制法中。基于双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方法精度高,但是结构复杂。已有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方法需要在测量过程中旋转1/4波片、光弹调制器及检偏器,旋转次数多,产生误差较大。针对上述米勒矩阵测量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9-21)
叶志杰,柳逢春,安鹏莉,李代林[5](2010)在《基于米勒矩阵的水下成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在浑浊介质中利用物体的米勒矩阵进行目标识别的技术。米勒矩阵的16个矩阵元可以完整地描述物体的偏振信息,基于各物体不同的偏振特性,不同物体有不同的米勒矩阵。可以以物体退偏特性因子Δ或其中一米勒矩阵元作为灰度值得到一幅图像,利用图像的均值、标准差、信息熵和方差对图像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较大地提高成像质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29期)
类成新[6](2010)在《取向比对随机取向的六角形冰晶粒子米勒矩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对随机取向的六角形冰晶粒子的米勒矩阵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各个米勒矩阵元素的角分布曲线,探讨了随机取向的六角形冰晶粒子的取向比对其米勒矩阵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取向的六角形冰晶粒子的取向比对其米勒矩阵元素的影响在一定散射角范围内均相当大,并随着粒子尺度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相同尺度参量、不同取向比粒子的米勒矩阵元素的角分布曲线均有一个交点,并且随着粒子尺度参量的增加,交点所对应的散射角度值逐渐向小角度方向移动。(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0年07期)
杨莉[7](2009)在《《黛西·米勒》在“符号矩阵”中展现的深层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亨利.詹姆斯的成名作《黛西.米勒》的深层叙述结构,从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义。从《黛西.米勒》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组成六对人物关系,形成作品的基本意义框架,并解析这六对人物间或对立或矛盾的二元关系。通过这种分析,作者又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作品的深层叙述结构,以揭示表层叙述下蕴含的深层文化关系,即传统与自由的关联与矛盾。(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徐兰青,李晖,谢树森[8](2008)在《手性介质中后向散射米勒矩阵特性及其在血糖无创检测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斯托克斯-米勒矩阵表述分析偏振光在手性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利用瑞利近似下的单次散射模型和基于米氏散射理论的多次散射的蒙特卡罗方法,探讨葡萄糖对后向散射偏振光传输特性的影响,计算了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后向散射米勒矩阵.结果表明在含有葡萄糖的手性介质中后向散射米勒矩阵的若干矩阵元表现出微弱的旋光效应,旋光度随葡萄糖浓度增大而增大.为了检测低浓度下微小的旋光变化,定义了函数对含-不含葡萄糖的米勒矩阵元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由葡萄糖引入的图像差异.结合无创血糖检测应用要求,分析了葡萄糖生理浓度下的矩阵元图像,获得的旋光程度与葡萄糖浓度近似成比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邓勇,骆清铭,鲁强[9](2006)在《混浊介质中后向单次漫散射米勒矩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斯托克斯(Stokes)矢量形式,推导出当无限窄的连续光束垂直入射到混浊介质表面时,后向单次漫散射米勒(Mueller)矩阵的解析表达式。基于米氏(Mie)散射模式,详细分析了单次散射米勒矩阵元素的分布模式,以及与介质粒子数密度,粒子尺寸参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次散射米勒矩阵的方位变化随粒子数密度的增加,逐渐消失,而矩阵元素m22,m33,m23,m32随粒子数密度的变化,具有更显着的方位变化特征。矩阵元素m22,m33在方位角=45°时的值随尺寸参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尺寸参量小于某一特征参量时,其值呈下降趋势,反之则呈波动上升趋势。当介质粒子数密度以及粒子尺寸参量改变时,米勒矩阵元素强度的径向分布模式不变,即在任何方位,强度随径向距离都近似成指数规律衰减,方位变化呈周期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张大伟,李国华[10](2002)在《混浊介质180°后向散射特性研究系统中的米勒矩阵》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黑箱化”理论,设计了研究混浊介质180°后向散射特性的系统,对该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矩阵——混浊介质后向散射米勒矩阵和分束器的反射米勒矩阵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推导,这两个矩阵的推导使通过矩阵光学方法来研究混浊介质的180°后向散射特性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06-30)
米勒矩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已有单光弹调制器米勒矩阵测量技术缺乏定量误差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单光弹调制器米勒矩阵测量误差方程,给出了相对误差分析方法,并结合矩阵条件数得到了降低米勒矩阵各元素最大相对误差的两组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该两组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测量得到的待测1/4波片米勒矩阵各元素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12%和0.20%,相比传统1/4波片方位角优化组合{-90°,-45°,30°,60°}条件下得到的各元素最大相对误差为0.83%,分别降低了85.54%和75.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勒矩阵论文参考文献
[1].张申飞,王春华,于清洋,雷俊平.基于偏振态调制器的叁级米勒矩阵测量[J].光学学报.2014
[2].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误差分析[J].光学学报.2013
[3].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技术[J].光学学报.2013
[4].曹绍谦,步扬,王向朝,李思坤,汤飞龙.基于单光弹调制器的米勒矩阵测量方法[C].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5].叶志杰,柳逢春,安鹏莉,李代林.基于米勒矩阵的水下成像技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6].类成新.取向比对随机取向的六角形冰晶粒子米勒矩阵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
[7].杨莉.《黛西·米勒》在“符号矩阵”中展现的深层文化意义[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徐兰青,李晖,谢树森.手性介质中后向散射米勒矩阵特性及其在血糖无创检测中的应用初探[J].物理学报.2008
[9].邓勇,骆清铭,鲁强.混浊介质中后向单次漫散射米勒矩阵特征[J].光学学报.2006
[10].张大伟,李国华.混浊介质180°后向散射特性研究系统中的米勒矩阵[C].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