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山区论文-王秋懿,张金江,朱熔清

地震山区论文-王秋懿,张金江,朱熔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岭隧道,断层,断裂带,高烈度

地震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懿,张金江,朱熔清[1](2019)在《滇东山区隧道穿越断裂破碎带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弹性地基梁方法和拟静力方法,建立了一种隧道穿越断层的纵向地震响应的理论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场地和施工参数,计算了所设模型的理论解和数值解。对比了理论解与数值解在位移、弯矩和剪力叁方面的拟合情况,给出了理论解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1期)

黄素荷,张凯,袁兴赋[2](2019)在《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沁水盆地郑庄D区块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勘探的成像品质,选择制约其成像品质的静校正、信噪比、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静校正联合技术、迭前多域"递进"去噪技术、"渐进+迭代"偏移速度建模技术等适用于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陈逸民,李建中[3](2019)在《山区典型梁式桥联间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墩连续刚构桥作为中国西部山区桥梁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目前对如何控制其在地震作用下过渡墩处相对位移缺乏研究。过渡墩的自振周期对地震作用下的过渡墩处墩梁相对位移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一座典型叁联山区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基于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动力空间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纵桥向墩顶绝对位移、墩梁相对位移。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不同过渡墩自振周期、相邻联周期比和墩梁相对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合理的过渡墩自振周期范围。(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王磊,李滨,高杨,苏占东,王伟[4](2019)在《西南山区大型危岩体灾害地震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危岩体灾害在我国西南山区分布广泛,开展地震作用下危岩体的稳定性研究是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和工程治理措施的前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武隆县庆口危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危岩体地质环境和变形破坏特征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eoStuido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危岩体在自然工况和不同地震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工况下,庆口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危岩体稳定性逐渐降低。在小震作用下,庆口危岩降低至不稳定状态;在中震和大震作用,危岩体稳定性则会明显下降,安全系数最大降低幅度可达33%,危岩体可能会产生剧烈滑动。(本文来源于《华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川,曹彦波,吴艳梅,张方浩[5](2019)在《云南高原山区道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了鲁甸6.5级地震和景谷6.6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提取地质灾害点中对道路有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分析了导致道路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影响因子,并将两次地震道路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初步认识,所得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内地震地质灾害对道路风险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S1期)

张立,高文斐,苏有锦,孙自刚,段胜朝[6](2019)在《腾冲火山区剧烈地热活动与地震流体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腾冲火山区剧烈地热活动及伴随的泉水发浑变色等宏观现象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分析。通过对水样、气样化学组分、水温变化、降雨、该地区水热爆炸记录及当地震例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腾冲剧烈地热活动,以及伴随的水发浑变色、流量增大、水温升高和喷水等宏观现象是该区域断裂活动增强和地下幔源物质活动加剧,分析认为是地震活动性的宏观现象。(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S1期)

张丰述[7](2019)在《地震高烈度山区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探讨——以汶川县映秀镇张家坪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烈地震后的高烈度山区,准确认识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对于正确认识泥石流及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汶川地震后张家坪沟沟域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的剖析,提出了地震高烈度山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固体物质的7种补给模式,即远程崩落补给模式、远程滑移补给模式、坡面侵蚀裹挟补给模式、冲刷铲扫补给模式、近岸滑坍补给模式、沟床冲刷揭底补给模式和壅堵回淤-溃决拉槽补给模式,并从释义、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还原了张家坪沟"7·10"泥石流的成灾过程,指导了张家坪沟泥石流治理方案的制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李宏[8](2019)在《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担架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人性化的角度对高寒山区地震应急救援担架进行分析,探讨在高寒山区地震特殊环境下,如何进行减少"二次伤害"的救助转移伤员。在此基础上提出寻找一种科学的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途径,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6期)

杨旭[9](2019)在《地震到时自动拾取与叁维定位及其在腾冲火山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火山区之一。对该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其深部地震构造的认识,还能为判定壳内岩浆囊的深度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目前的地震定位通常采用人工拾取到时,这种人工手动拾取波到时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介入,往往会导致走时拾取上的较大误差。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研究区壳幔结构横向变化明显,因此采用一维速度模型开展地震定位研究得到的地震定位精度往往并不高。论文利用腾冲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开展叁维地震定位研究。研究过程中考虑从震相到时自动拾取和基于叁维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两个角度入手,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论文改进了自动拾取参数优化函数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引入了拾取到时优化方案。研究中使用基于参数优化的频带-带宽拾取算法、AICD拾取算法和峰度拾取算法对腾冲地区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P、S波到时自动拾取,对拾取结果进行了优化和质量判定。结果表明:经参数优化、拾取优化后,采用3种方法自动拾取的P、S波到时与人工拾取到时的时差在0.1s内的记录占比分别达到74.66%、70.98%。这些参数值均优于算法改进前的同类参数,证明了优化方法的可靠性。论文使用叁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799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中选择拾取效能最高的AICD算法,对腾冲地区64套地震台站的波形记录进行了P、S波初至拾取,并分别利用一维和叁维定位方法对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为检验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分别利用一维、叁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叁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叁维地震定位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km、2.0km。799个地震事件重定位结果显示,在水平方向上,一维、叁维重定位结果相差不大;在深度方向上,叁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且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叁维重定位后的地震集中分布在10km以浅的壳内低速层之上,这一结论为壳内岩浆囊的深度判定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晓锋,李晓明,刘杰[10](2019)在《山区地震裂缝的特性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属多山区,又是地震高发的地区,近些年发生了包括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及九寨沟7.0级地震等数次7级以上大地震,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对灾区造成了的巨大的破坏。地震所形成的地裂缝,是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一种,对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特别是对山区输电线路影响较大。本文根据近些年四川地震灾区典型地段地震地裂缝统计,分析了地震地裂缝类型、分布特征、性质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并对工程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电力勘测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地震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沁水盆地郑庄D区块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勘探的成像品质,选择制约其成像品质的静校正、信噪比、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静校正联合技术、迭前多域"递进"去噪技术、"渐进+迭代"偏移速度建模技术等适用于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秋懿,张金江,朱熔清.滇东山区隧道穿越断裂破碎带地震响应研究[J].公路.2019

[2].黄素荷,张凯,袁兴赋.山区煤层气叁维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9

[3].陈逸民,李建中.山区典型梁式桥联间地震响应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4].王磊,李滨,高杨,苏占东,王伟.西南山区大型危岩体灾害地震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郑川,曹彦波,吴艳梅,张方浩.云南高原山区道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对比分析[J].华南地震.2019

[6].张立,高文斐,苏有锦,孙自刚,段胜朝.腾冲火山区剧烈地热活动与地震流体变化分析[J].高原地震.2019

[7].张丰述.地震高烈度山区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探讨——以汶川县映秀镇张家坪沟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9

[8].李宏.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担架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

[9].杨旭.地震到时自动拾取与叁维定位及其在腾冲火山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10].陈晓锋,李晓明,刘杰.山区地震裂缝的特性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分析[J].电力勘测设计.2019

标签:;  ;  ;  ;  

地震山区论文-王秋懿,张金江,朱熔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