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羊论文-宋宇轩,安小鹏,张磊,张希云,孙耀军

中国绵羊论文-宋宇轩,安小鹏,张磊,张希云,孙耀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绵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奶绵羊产业,品种培育,技术研发,乳制品加工

中国绵羊论文文献综述

宋宇轩,安小鹏,张磊,张希云,孙耀军[1](2019)在《奶绵羊产业概况及中国奶绵羊产业的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绵羊产业是羊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绵羊产业发达国家都培育出了适合本国生态特点的奶绵羊品种。绵羊奶的营养价值高,适合加工高端乳制品。中国奶绵羊产业化水平基本为零,但在发展奶绵羊产业上具有生态环境好、饲草饲料优、品种培育材料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和政策支持力度大等方面的诸多优势。通过奶绵羊新品种培育、营养需要研究、饲料科学配制、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研发、高效繁殖技术使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和羊奶制品研发,形成了中国奶绵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体,规避了来自技术、生物安全以及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的风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奶绵羊产业。同时,发展奶绵羊产业也是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加经济新动能的一项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乳业》期刊2019年08期)

尹潇潇,李燕方,古江,廖艳,谢跃[2](2019)在《基于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分析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分类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分析所得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本研究成功获得88条序列,长度均为672 bp,包含41个单倍型,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14 94)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25 81),且以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主(97.92%)。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_(st)=0.020 81),基因交流频繁(Nm=11.763 5),中性检验值(Tajima's D=0.937 98,Fu's Fs=0.522 06)为不显着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比较稳定,无种群扩张事件。从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没有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但种群间无明显分化,未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广礼,付冬丽,郎侠,王玉涛,王乾坤[3](2018)在《中国地方绵羊群体TYRP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了解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基因在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及TYRP1基因突变与不同毛色表型绵羊群体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技术对10个中国地方绵羊群体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利用Beagle、PLINK和POPGENE等软件对突变位点数据进行单倍型构建、连锁不平衡分析和遗传变异研究。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在绵羊TYRP1基因内识别了13个SNPs,其中位于TYRP1基因外显子上的10个SNPs位点,除个别位点在大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中没有发生突变外,其他突变位点在所有绵羊品种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说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共有42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0000000000(245/918)、0100000001(91/918)在所有绵羊群体中均存在,除单倍型0101100000(93/918)在中国美利奴羊中没有出现,单倍型0001000001(69/918)在岷县黑裘皮羊、哈萨克羊群体中没有出现外,在其他群体中均存在。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0个SNPs在所有样本中均存在2个连锁模块。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各绵羊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模式,且各品种遗传关系与其品种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YRP1基因对绵羊毛色遗传性状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苏布道,王路,唐文洁[4](2018)在《中国国家标准GB/T 25881-2010《牛胚胎》与蒙古国国家标准MNS 5659-2006《绵羊和牛胚胎的评价技术要求》比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胚胎移植技术是繁殖高新技术,目前已成为扩大优秀牲畜遗传资源的主要手段。本文选取蒙古国与中国同类标准并翻译,仅对其标准文本及技术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中蒙两国在移植载体、发育阶段的划分、评定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对两份标准今后的修订和完善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8年19期)

闫伟,刘海霞,张力,韩大勇,朱爱文[5](2018)在《中国和新西兰绵羊群体FABP4基因遗传特性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在家畜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藏绵羊群体中的遗传特性和特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不同生产方向绵羊品种的FABP4基因变异及分布有助于揭示藏绵羊独特的种质特性。应用PCR-SSC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erase)和测序技术检测了中国和新西兰共10个绵羊群体(575只个体)FABP4基因编码区(外显子2和外显子3)的变异,并分析其连锁不平衡状态。结果表明,两多态区域共鉴定8处单核苷酸突变,两多态区域SNPs间呈弱连锁不平衡状态(D'=0.548,r~2=0.119),鉴定14种潜在的单体型。外显子2-内含子2区域A_1为优势等位基因(38.4%),A_1B_1为优势基因型;外显子3-内含子3区域B_2为优势等位基因(48.3%),A_2B_2为优势基因型。新西兰绵羊群体在两多态区域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而藏绵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罗姆尼与派仑代群体基因型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美利奴与考力代群体基因型分布差异显着(P<0.05)。新西兰绵羊群体两多态区域均为高杂合度及高度多态,藏绵羊群体均为高纯合度及中度多态。聚类分析表明欧拉和甘伽羊、考力代和美利奴羊、罗姆尼和派仑代羊分别聚在一起。c.246+37A>G和c.348+298T>C位点多态性在藏绵羊和新西兰绵羊群体中分布差异较大,该两处SNPs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藏绵羊肌内脂肪含量性状选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8年09期)

Nini[6](2018)在《中国“小绵羊”式好孩子往往是西方教育中的“问题孩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国际教育者的欢迎?这个问题,不妨逆向思考,什么样的孩子能够受中国教育者的欢迎呢?你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关键词:听话、懂事、孝敬长辈、学习认真……同样,一说到国际化,也有一些关键词,可能超出我们传统的认知。今天,先说一个:Self-advocacy,自我拥护。(本文来源于《留学》期刊2018年17期)

邓肖玉,张欢,邵志然,易继海,陈创夫[7](2018)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产牛和绵羊胎儿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南欧和西亚,牛与绵羊和山羊进行混养情况下,也可能会引起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感染奶牛,然而相对于绵羊和山羊,奶牛感染的症状并不明显[1]。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牧区仍然采用混合饲养模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调查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引起绵羊或奶牛流产的病因。材料方法:本研究从伊犁牛羊混养牧区采集了120份流产胎儿样本和1份流产母牛奶样,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流产胎儿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然后分别取下一小片以上组织(不超过6mg),研磨后提取DNA,同时提取奶样DNA,然后根据主要引起家畜流产的相关病原(布鲁氏菌,胎儿弯曲杆菌,瑟氏泰勒虫,弓形虫和胎儿叁毛滴虫)设计其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筛选出阳性样本,再将阳性样本进行细菌分离,最后将分离株分别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进行菌种鉴定和生化鉴定。实验结果:经过第一轮PCR筛选验证出34(28.09%)个样本为布鲁氏菌阳性,其余病原为阴性。阳性样本中包括13个羊流产胎儿,20个牛流产胎儿和1份奶样。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进一步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从布鲁氏菌阳性样本共分离出34个菌株,然后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对分离株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通过生化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3型,与之前PCR结果一致。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首次证明在新疆偏远牧区羊种布鲁氏菌在牛羊混养下引起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牛羊混养仍然是一些偏远牧区采取的主要放牧方式,但是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跨物种传播从而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避免在流行地区进行混合饲养;2)增加布氏杆菌病的定期检疫,及时消除受感染的绵羊,山羊和奶牛。3)加强宣传并避免生鲜奶的直接饮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王维民[8](2018)在《基于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中国地方绵羊在驯化过程中的选择印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是世界上最早被驯化的家养动物之一,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驯化最成功的动物之一。经过长期的驯化,绵羊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与其野生祖先相比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绵羊随着人类活动的迁徙,扩散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性状特征各异的不同品种或类群。然而这些在驯化过程中形成的表型变异和驯化后在特定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分化成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品种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我国养羊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是研究绵羊驯化模式和品种分化遗传机理的理想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亚洲摩弗伦野羊(Ovis orientalis)与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蒙古羊和藏羊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Ovis aries)在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构建上述5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图谱,分析其与野羊之间的遗传关系,鉴定其在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的染色体区域及基因。取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集了338份来自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蒙古羊和藏羊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全血样,按照个体DNA等量混合的策略每个品种构建2个DNA混合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共生成了1.427 Tb的原始测序数据,总测序深度达549×。质量过滤后,获得了1.172 Tb的高质量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基因组数据。(2)比较上述5个地方绵羊品种与公共数据库中亚洲摩弗伦野羊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共检出64,105,124个SNP和7,985,424个In Del。亚洲摩弗伦野羊中的SNP的数量、SNP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以及In Del数量和长度均高于5个地方绵羊品种,表明地方绵羊品种在驯化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3)将5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基因组数据合并成一个整体数据集,与亚洲摩弗伦野羊的基因组测序数据相比较,采用滑动窗口策略,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固定选择指数(FST)和杂合子率(HP)分析,筛选到101个选择区域,包含365个编码蛋白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生物调节、细胞过程、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与繁殖、神经发育、骨骼发育、消化道发育和视力相关。(4)分别对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蒙古羊和藏羊的基因组数据进行FST和HP分析,分别鉴定出选择区域95个、99个、100个、100个和104个,总长度分别为21.375 Mb、20.775 Mb、22.2 Mb、22.875 Mb和22.575 Mb,分别占整个基因组全长的0.827%、0.804%、0.859%、0.885%和0.873%,分别包含303个、234个、288个、364个和289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对5个地方绵羊品种选择区域取交集,最终获得了20个共享的选择区域,其中常染色体上有18个,X染色体有2个,总长为3.75Mb,占整个基因组的1.451‰,共包含67个编码蛋白的基因。GO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富集于骨骼形态发生、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凋亡信号通路、子宫内胚胎发育和神经嵴细胞发育等180个GO terms。(5)在常染色体共享的选择区域中发现了4个与视觉功能相关的基因,分别为PDE6B、PANK2、GMDS和FOXC1。其中位于PDE6B基因HDc结构域中的c.G2944C/p.A982P错义突变的C等位基因几乎在5个地方绵羊品种完全固定下来了,而在亚洲摩弗伦野羊中处于杂合状态,表明该基因及其关键变异可能在驯化的早期受到了选择,并与绵羊的视力退化有关。(6)在X染色体上仅发现了2个共享的选择区域,分别包含AR和OPHN1基因,与繁殖和神经发育相关,其中位于OPHN1基因Rho GAP结构域中的c.A1579G/p.I579V错义突变的A等位基因几乎在5个地方绵羊品种完全固定下来了,而在亚洲摩弗伦野羊中处于杂合状态。这两个基因及其变异受到选择可能是人类在驯化早期对绵羊繁殖能力和性情选择的结果。(7)通过品种间的比较,鉴定出7个反映品种特征的选择区域及基因。其中发现2个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的新基因,分别为与藏羊低氧适应性相关的CYP17基因和多浪羊抗逆性相关的DNAJB5基因。验证了5个与绵羊重要表型相关的基因,分别为产羔数相关的BMPR-1B基因(湖羊)、角的有无相关的RXFP2基因(湖羊和多浪羊)、脊椎数变异相关的HOXA cluster(蒙古羊)、控制尾椎数变异的致因突变T基因的c.G334T/p.G112W突变位点(阿勒泰羊和多浪羊)及耳型相关的MSRB3基因(多浪羊)。本研究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进行大规模、高覆盖的深度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5个地方绵羊品种的高分辨率遗传变异图谱,鉴定了在驯化过程中共享的和品种特异的选择区域及相关基因,发现了视力、神经发育、繁殖和适应性等重要生理表型和经济性状相关的且在驯化和品种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及变异,初步揭示了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驯化选择模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丽[9](2018)在《创中国品牌,走创新之路 采访上海小绵羊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邵智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暖冬因素以及居民住宅采暖设备升级的双重影响下,电热毯行业整体发展趋缓,市场下行压力很大。不少电热毯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行业发展的停滞。未来如何度过这一瓶颈,成为了从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从业企业该如何破局?整个电热毯行业未来又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家用电器》采访了上海小绵羊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邵智仁。创品牌、保品牌,进一步提升"小绵羊"品牌影响力谈到电热毯企业的破局举措,邵智仁坦言,实施品牌战略是小绵羊的第一要务。他表示,品牌是(本文来源于《家用电器》期刊2018年01期)

赵永欣,李孟华[10](2017)在《中国绵羊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丰富,部分品种具有繁殖力高、毛皮品质好、多角、多乳头、大尾脂、抗逆性强等独特性状,这些遗传资源引起了学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但目前仍然存在绵羊起源问题的争议,缺乏对我国绵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绵羊起源、品种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父系、母系、常染色体分子标记等不同层面介绍了中国绵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为中国绵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绵羊新品种(系)的培育以及我国绵羊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7年11期)

中国绵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分类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分析所得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本研究成功获得88条序列,长度均为672 bp,包含41个单倍型,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14 94)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25 81),且以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主(97.92%)。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_(st)=0.020 81),基因交流频繁(Nm=11.763 5),中性检验值(Tajima's D=0.937 98,Fu's Fs=0.522 06)为不显着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比较稳定,无种群扩张事件。从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没有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但种群间无明显分化,未形成基于兔品种、温度带或地理分布的遗传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绵羊论文参考文献

[1].宋宇轩,安小鹏,张磊,张希云,孙耀军.奶绵羊产业概况及中国奶绵羊产业的前景分析[J].中国乳业.2019

[2].尹潇潇,李燕方,古江,廖艳,谢跃.基于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分析中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多样性[J].浙江农业学报.2019

[3].杨广礼,付冬丽,郎侠,王玉涛,王乾坤.中国地方绵羊群体TYRP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8

[4].苏布道,王路,唐文洁.中国国家标准GB/T25881-2010《牛胚胎》与蒙古国国家标准MNS5659-2006《绵羊和牛胚胎的评价技术要求》比对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

[5].闫伟,刘海霞,张力,韩大勇,朱爱文.中国和新西兰绵羊群体FABP4基因遗传特性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

[6].Nini.中国“小绵羊”式好孩子往往是西方教育中的“问题孩子”[J].留学.2018

[7].邓肖玉,张欢,邵志然,易继海,陈创夫.中国西北地区流产牛和绵羊胎儿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8].王维民.基于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中国地方绵羊在驯化过程中的选择印记[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张丽.创中国品牌,走创新之路采访上海小绵羊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邵智仁[J].家用电器.2018

[10].赵永欣,李孟华.中国绵羊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遗传.2017

标签:;  ;  ;  ;  

中国绵羊论文-宋宇轩,安小鹏,张磊,张希云,孙耀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