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芬[1]2016年在《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西藏拉孜县初中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写入实施建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对改变西藏地区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语言不通”的现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概念,结合笔者在拉孜县中学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构建出符合西藏拉孜县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敦促教师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探寻任务型教学在民族地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实验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加强,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也有所提高。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如:如何解决西藏地区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性与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期望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小组活动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减弱的矛盾;如何处理任务型教学模式对老师的高要求与教师观念改变的问题。期待我的教学实践为西藏地区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提供点启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一方面是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任务型教学文献综述,包括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原则、常用的任务类型、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以及理论基础。其中在核心概念界定部分,笔者根据任务的定义、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做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第二部分:西藏拉孜县初中现行英语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比较。本部分不仅分析了拉孜县初中现行英语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其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比较。第叁部分:西藏拉孜县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本部分从教学目标、实施的条件、实施程序、评价四个方面初步构建出拉孜县初中的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第四部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拉孜县初中教学的实践。本部分介绍了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案例以及实践的结果。第五部分:对拉孜县中学实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修正与反思。
周亚君[2]2008年在《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自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以来,任务型教学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任务型教学在我国经历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反思性研究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之中,任务型教学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到底带来了什么?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到底如何?任务型教学在我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到底如何?任务型教学是不是真的改变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这些问题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因此,对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就有着它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任务型教学的文献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国内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以了解任务型教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探索。然后设计问卷对黑龙江大庆市16所中学(10所初中的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与8所高中的高一年级)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及本论文研究框架等。第二章分别从语言学、教学论和学习论叁个方面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第叁章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任务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任务型教学实施的效果和优点及任务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对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进行调查,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调查的数据和结果。第四章结合上一章的调查数据和结果,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效果及优点和实施中的困难等形成原因及结果进行可能性分析,以探索任务型教学实施的本土化模式。第五章为结论和建议,本章在前两章的调查结果和成因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给教师、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几点初步建议。
陈艳君[3]2015年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认为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叁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叁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叁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叁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王尚臻[4]2006年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文中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学途径。集中反映了多年来人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主要基于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针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 第一,教学途径。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用中学语言”,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 第二,教师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任务的设计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与学生相同的地位,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与指导; 第叁,教学活动方式。课堂上不再是由教师一人唱主角,而是分为学生个人、学生小组、全班集体叁种教学活动方式; 第四,教学目的。不单纯地停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通过学生自评、课堂观察记录、测验与自省的方法,来考察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我们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能不能解决我们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这是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首次尝试。如果成功,表明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也可以借鉴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个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新成果,促进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如果不成功,我们要分析原因,总结出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相结合的对外汉语阅读
吴文[5]2012年在《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传统英语语言教学要么从人——主体的角度出发,偏向极端的主观性,过度强调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要么从语言——客体的角度出发,囿于纯粹的客观性,消极看待人的他主性和受动性;要么从环境——外在的因素出发,侧重外因的决定性,无视语言的生成性和学习者的流变性。本研究以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为指导,在反思传统英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融整体相关性与动态平衡性、多元共存性与和谐共生性、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差异性与标准性为一体的英语教学与研究新的模式——英语教学生态模式。该模式多视角考查了语言学习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作为教授主体的教师、作为学习资源的语言以及作为语言学习场域的环境等英语教学生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创造性地引进突现理论对语言及语言生成观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借由符担性将语言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统整起来,把语言学习过程理解为多维时空尺度的流变性,并用价值多元性对语言教学评价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从而全面地、生态地诠释了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期改变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尴尬局面。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在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后,本研究发现“费时低效”一直以来是我国英语教学备受质诟的隐忍之痛。为了改变我国英语教学的尴尬局面,本论文希望在生态哲学的框架下构建一个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生态模式从理论上推进了英语语言教学模式的向前发展,也将为广大英语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如何实施有效英语教学的范型。第二部分英语教学的本真与特性。通过对英语教学相邻学科的比较,本研究从语言学、教育学和生态学等视角阐释了英语教学的本真及特点,并认为生态化英语教学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生态环境下,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以英语语言知识为载体,以英语教师为引导,在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异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英语语言概念体系,培养英语为母语使用者语言与思维“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促进学习者主体全面发展的动态、统一、和谐、平衡与循环的互动交往活动。英语教学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跨文化性也是其重要的特性。第叁部分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行为主义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学生通过重复操练和强化就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认知主义英语教学模式把语言学习当做一种复杂知识技能的认知和习得过程,学习者通过接触语言,然后配合一些训练就能融合语言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习英语语言。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强调英语语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本真的认识逐渐明朗化,英语教学模式也在变革中得到了发展。第四部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本部分以生态思维为贯穿模式建构的主线,把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始终作为英语语言、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和学习环境构成的立体多维复合体,全面、整体、动态、和谐地阐释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内涵。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特征包括整体相关性与动态平衡性的统一、多元共存性与和谐共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辩证统一以及差异性与标准性的包容统一。第五部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理论依据。借由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以及生态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本部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为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第六部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操作程式。本部分围绕英语生态教学目标确定、英语生态教学内容选择、英语生态教学方法选用以及英语生态教学评价设计等四个基本环节对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剖析。第七部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支持系统。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本论文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课堂构成“四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从教师、学生、语言以及语言学习环境等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生态要素着手讨论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支持系统。第八部分结束语。全球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危机,根源主要在于我们既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备受质诟的“费时低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英语教学生态危机的现实反映。因此就英语教学而言,生态价值观不适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教师、语言及生态环境进行和谐融合与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生态要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合适位置,才可能真正使我们的英语语言教学得到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生态化英语语言教学模式将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对和谐的守望,即在构建英语教学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氛围,从而保持人与环境的平衡,使我国英语教学真正避免在生态摇摆中残存和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问题有新意。国内外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等视角对其进行论述、研究,而本研究以生态哲学为方法论,从生态理论出发,全面、动态的理解英语教学生态观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2)方法论新。本研究是较早把生态学作为方法论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整体、全面、动态、和谐的进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建构。(3)基本观点新颖。本研究首次全面地进行语言教学生态化审视,把教师、学生、英语语言及教学环境作为英语教学的生态要素纳入英语教学交往互动活动中进行辩证考察。
刘桂影[6]2013年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如何设计这个活动,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实施该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背后是关于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机制、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支撑。这一系列理论以融合的形式存在于教学共同体的信念系统中就构成了指导英语教师教学的范式。那么,何为英语教学范式?我国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英语教学范式?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应有一个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范式指导教师的英语教学?这些就成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根植于语言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场域,聚焦英语教学范式,沿着英语教学范式的概念界定、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及未来展望的逻辑理路予以深入剖析和建构。全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导论导论部分首先呈示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文献综述,然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等。第一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基建于对教学范式概念和英语教学范式概念的把握。所以本部分关涉本体探源。基于对范式、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等概念的辨析,围绕着教学范式是指导教师共同体从事教学实践的信念性理论和观点的融合体这一核心观点,界定了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内容构成及其特点。英语教学范式是英语教学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指导其英语教学的理论融合体,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其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框架。英语教学范式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范式,除了具有范式和教学范式所具有的特点外,它还拥有自身的特点,即“执念”性、多样性和独特个性。“执念性”本意是执着,这里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一旦被某一教学共同体所接受,在其心目中就具有信念的属性,就会对它有不加怀疑的信仰。多样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有不同的英语教学范式;其二指在同一时期,指导英语教学的范式不一定只有一种,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教学范式之外,可能同时有其他英语教学范式的并存。独特个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作为学科教学范式,拥有其他学科教学范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理论基础,主体内容和对教学的指导叁个方面。第二部分着眼于历史,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历时性分析。我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料理各国事务”,京师同文馆开始了西语的教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的教学。从这一时刻起,正式的英语教学就开启了它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范式也开始粉墨登场。从洋务运动时期到现在,英语教学经历了语法-翻译范式、听说-训练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功能-实践范式、能力-建构范式等范式的指导。语法-翻译范式关注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等的语言知识教学,关注通过英文原着阅读学习英语语法,从而使学生获得英语读写能力。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被无视。这种教学范式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诵记,对教师的要求低,只要拥有语法知识就可以进行英语教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关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范式作为我国出现的第二个英语教学范式,认为语言的学习是训练地道的口语,而不是语言的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不是掌握语法知识。这种范式指导下的教学,学生仍然依附于教师,没有主体地位,文化依然被教学忽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句型-模仿范式徜徉在英语教学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黯然失色。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语言被浓缩为句型,句型的掌握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句型的操练是语言学习的法宝,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但是这一时期开始对语境的重要性有一种自发性的意识。语言所富含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慢慢被认可。进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开启了它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的功能-实践范式除了相较于以前更重视语境的作用外,开始重视语言的文化意义,重视学生的思维对语言学习的意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是文化开始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开始受到范式的思考。于是,第一次,范式把学生、学习、语言、文化放在同一空间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进入新世纪,能力-建构范式开启了自己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它的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观点等奠定了这一范式的基础。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培养交际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和目的语文化开始成了范式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发展成为能力-建构范式的追求目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考察,发现英语教学范式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发展性、对立性和关联性、前瞻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评析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发展,发现教学范式对文化的关注经历了文化无意识-文化自发-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对教学各因素的关注经历了从知识-口语技能-学生的思维和交际功能-人和文化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轨迹。这些特点说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已从最初的茫然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第叁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共时性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进行全息式分析。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指导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范式仍然是能力-建构范式。对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资料分析表明,首先,我国目前指导英语教学的教学范式,除了能力-建构范式外,语法-翻译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和功能-实践范式仍然存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其次,能力-建构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活动存在“伪活动”现象;教学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缺失现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很难同时实现双主体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依然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我国英语教学已经脱离了能力-建构范式的指导,能力-建构范式被其他教学范式所代替成为主流范式;第叁,能力-建构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维持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地位,如,它难以指导文化的教学。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范式显示,官方的主流教学范式由于对教学目标培养的不完整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缺失,面对跨文化的国际交往时代的要求,难以给予我国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恰切的指导,预示可能发生英语教学范式转换。第四部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教学范式和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面对跨文化交往的国际大环境,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跨文化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跨文化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并存,意味着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具有跨越不同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意味着英语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英语教学特性昭示着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表现为文化性和通约性两个方面。通约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恰切地指导英语教学的能力;文化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指导文化教学和文化语境设置的能力。处于这个复杂多极历史时期的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跨越不同理论、关注不同文化的能力,才能面对复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存在差异性的教学系统,才能看到文化对语言学习以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面对动态生成的语言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成为自我完善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但是现有的教学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指导这种英语教学。展望新的教学范式,文化-互动范式成为期待中的英语教学范式。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种范式认为语言是在师生互动中习得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样重要。学生的自主性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促成学生在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成长为“文化人”。文化-互动范式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第五部分文化-互动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把人和文化作为英语课堂主要的关注点。关注学生通过师生活动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关注通过文化学习达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为母语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的目的。为了实现文化-互动范式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功能,教学中需要老师具有如下教学理念:坚持教师文化自觉;确信英语在我国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学科性质;明晰英语教学的发展价值取向;秉持英语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和生成性观点;坚持英语教学内容知识和文化的融合观;秉持英语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观。其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互动范式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教师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在教学中坚持文化-互动范式对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只有秉持了这些教学理念,才可能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实现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最终指引英语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结语部分算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对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却仍需继续。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规律,探索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架构,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指导的有效性策略等需要继续探索。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本研究是在前人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英语教学范式的相关研究,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求廓清英语教学范式的边界、构建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属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新。目前,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跨文化研究也大有人在,但是把英语教学范式和跨文化交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本研究算是本课题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再者,观点新。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大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人”已成必然。本研究为英语教学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范式,即文化-互动范式,为老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反思提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颜文珠[7]2010年在《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其核心是“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25)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反对“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写作是寻找最有效的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写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然而,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教学只重视结果,写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学生普遍写作水平较低,语感差。写作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真实性,学生缺乏写作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集中在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教师只重视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忽视学生写作过程。因此很多教师觉得写作教学费时费力,成绩提高缓慢,不愿在写作上投入较多精力,使得写作教学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笔者在参阅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任务的定义等加以阐述,综合叙述了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和构成要素,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框架,并为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了具体的案例,并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至2009年率先在学校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任务型写作教学实验,并且通过对实验前测、后一测、后二测的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问题的分析,证明任务型教学模式对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有效的。
马爱华[8]2011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阅读教学非常薄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解占了大量时间,学生没有兴趣,阅读水平普遍较低,与《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教学目标相距甚远。为了改善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笔者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阅读教学中。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以Jane Willis的教学框架为基础,设计了初中阅读教学的具体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模式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即导入活动、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笔者在自己任教的初二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对比教学实验,其中一个班采纳任务型教学法,另一个班依然用传统的3 P教学模式。期间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了实验的前测和后测,然后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问卷调查则是在实验后进行的。实验表明: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偏重语法灌输的弊端,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阅读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任务型教学法并不是完美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共五部分,分别为:第一章引言:本章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及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文献回顾:本章主要是回顾国外和国内在该领域里的研究状况。第叁章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模式:本章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任务的内涵、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框架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在应用模式内容中,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证实了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讨论了它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本章先后阐述了研究的结论,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研究启示。第五章结论总之,本文对建构主义和任务型教学法理论的探讨及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改革创新,探索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彦[9]2007年在《任务型教学法在中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或娱乐的最基本途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传统的阅读课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而任务型教学活动强调在“做中学”,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外语学习。形式多样的任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本研究将任务型教学理念运用于中专英语阅读教学之中。论述适合中专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类型。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定义以及作为教学的特点、任务类型、任务设计的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根据Jane Willis的任务实施框架来设计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各个步骤即阅读前期阶段、阅读中期阶段和阅读后期阶段;剖析了任务型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联系,提出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具体教学改革措施。详细地论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实践。其中包括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任务型阅读教学实例。
张美临[10]2014年在《“读、议、写”任务模式在高中《牛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牛津高中英语》作为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使用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形势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的外语教学理念。目前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这场新课程改革,已随着一系列课程标准的制定,颁布和一系列教材的编写走进了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新一代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一线教师们正在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首要任务。本研究顺应高中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基于二语习得关于“语言输入及语言实践”,“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等理论和任务教学法原则及任务教学模式,结合湖南省现行的高中《牛津英语》教材编写特点,将PETS考试口语测试的形式引进课堂,以实践为基础,在创新的基础下改良现有的教学模式,探讨出一种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与学的模式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该模式在本文中被称为“读—议—写”任务教学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湖南省临湘市五中高中一年级1205、12061207、1208,共四个班,206名高中学生。其中1205和1207班作为参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206和1208班作为实验班,采用“读、议、写”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对高中《牛津英语》模块2的学习中,根据参与实验的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素质以及在模块一阶段测试中的成绩等各种因素,把实验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交互学习,完成与课文有关的不同的听、说、读、写任务。实验前通过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口语测试和卷面考试,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再次测试,了解其英语整体水平的变化,旨在了解两种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希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英语读写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期间,研究者全程记录了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示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及时作出评价。之后把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比对,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读、议、写”任务教学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本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新课改理念的基本阐述、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然后是对高中《牛津英语》教材的具体分析。第叁部分:理论基础。介绍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即二语习得和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第四部分:阐释“读、议、写”任务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第五部分:对“读、议、写”任务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实验调查分析。第六部分:结语。提出了一些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及困惑,并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实施“读、议、写”任务教学模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西藏拉孜县初中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 何利芬. 西藏大学. 2016
[2].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D]. 周亚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 王尚臻. 北京语言大学. 2006
[5]. 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 吴文. 西南大学. 2012
[6].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 刘桂影. 西南大学. 2013
[7].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D]. 颜文珠.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D]. 马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9].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焦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读、议、写”任务模式在高中《牛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张美临.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英语论文;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牛津英语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语言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