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硬化论文-梁红梅,陈锷,梁小玲,张桓熙,豆秋江

腹膜硬化论文-梁红梅,陈锷,梁小玲,张桓熙,豆秋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腹膜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期腹膜透析,包裹性腹膜硬化症,肾移植术,营养支持

腹膜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梁红梅,陈锷,梁小玲,张桓熙,豆秋江[1](2019)在《肾移植术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缺乏肾移植术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PS)护理经验的报道,本文报道我中心收治的2个案例。2例患者术前腹膜透析时间分别为17年和11年,均曾发生腹膜炎,肾移植术后出现顽固性消化道症状或腹部症状,经检查诊断为EPS。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充分了解患者术前腹透情况,识别高危因素,警惕EPS发病,术后加强腹膜透析管护理,预防EPS发生,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EPS的及时诊断,EPS治疗时则需积极控制感染,保证充分引流,给予营养支持及做好心理护理。2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其中1例EPS得到控制,另1例因肠瘘、持续重度营养不良而放弃治疗出院。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繁,关键,林芝,王焕军,肖煦阳[2](2018)在《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CT诊断及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后包裹性腹膜硬化(EPS)的CT表现特点,提高疾病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临床证实为EPS的24例患者,24例均行1~3次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分型,按CT表现分为轻症EPS和重症EPS,对PD时间、腹膜厚度、腹膜钙化、腹部血管钙化、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4例患者持续PD病史为3~17年,在PD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重症EPS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D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均为重症EPS。24例患者中轻症EPS 14例,平均PD时间为(6.1±2.4)年,CT表现为壁层腹膜游离缘增厚,厚度为2.5~5.0mm;小肠壁肠系膜缘增厚,厚度为8~10mm;壁层腹膜边缘钙化,钙化散在分布,呈斑点状,小于5处。重症EPS 10例,平均PD时间为(9.9±4.7)年,表现为广泛的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增厚,厚度大于5.0mm;小肠壁弥漫增厚,厚度大于10mm;合并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小肠壁多发钙化,钙化范围广泛,呈轨道状、短线状、簇状、团块状。重症EPS合并肠粘连2例、动力性肠梗阻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腹壁疝2例、血肿1例及包裹性积液2例。轻、重症EPS均可出现腹部血管钙化。结论:EP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长期PD病史,可作出诊断及分型。(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8年05期)

曹明霞[3](2018)在《难治性腹膜炎合并包裹性腹膜硬化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难治性腹膜炎合并包裹性腹膜硬化为长期接受腹膜透析治疗患者的并发症,该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病患生命安全。血管造影、X线平片、超声和CT以及MRI在诊断难治性腹膜炎合并包裹性腹膜硬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尽早对患者开展诊断,识别高危人群,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并经CRTT强化营养支持,甚至联合外科干预等治疗手段,能获取满意成效。本文分为3个方面,对上述命题展开研究,旨意为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05期)

闵旭,崔文鹏,刘声茂,刘树军,苗里宁[4](2017)在《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治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是长程腹膜透析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腹膜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早期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进展至晚期主要表现为肠梗阻症状,死亡率较高。本文就近年来探讨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治疗新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7年12期)

余巧琴,殷晓红,沈娟芬,籧丹[5](2017)在《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4例长期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腹部体征,重视肠道功能紊乱和腹膜黏连的征兆观察,解除肠梗阻,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做好血液透析和特殊药物使用的宣教;做好手术治疗护理。经治疗和护理3例病情好转行维持性血液透析,1例因低血压抢救无效死亡。(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7年11期)

王伊娜,赵慧萍[6](2017)在《包裹性腹膜硬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性腹膜硬化(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长期腹膜透析患者少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EPS是慢性、隐匿性发生的疾病,早期通常不易识别。临床表现为腹膜进行性纤维样增厚、硬化,导致肠包裹,继而出现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暂缺乏特异性疗法,需多学科联合治疗。本文将就包裹性腹膜硬化的发病机制、诊疗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7年07期)

张贺,李振元,严豪,张敏芳,王琴[7](2016)在《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对腹膜透析相关的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认识和防治。方法·分析1例退出腹膜透析后发生包裹性腹膜硬化症并给予药物治疗的病例。结果·1例因腹膜超滤衰竭退出腹膜透析的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结合影像学结果,诊断为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给予药物治疗结合全胃肠外营养,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是腹透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严重影响着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药物及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应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谢周滔[8](2016)在《他莫昔芬缓解包裹性腹膜硬化进程中腹膜间皮—间质转分化过程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中,非生理性的腹膜透析液长期作用于腹膜,会导致腹膜损伤,可使腹膜间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即EMT(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从而进一步导致腹膜纤维化的发生,甚至进展为更加严重、病死率极高的包裹性腹膜硬化(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其中涉及到的信号转导通路有TGF-β1/Smad通路、PI3-K/Akt/mTOR等。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同时,有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他莫昔芬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可有效治疗多种纤维化类疾病如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及由腹膜透析导致的包裹性腹膜硬化。其机制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他莫昔芬可以抑制TGF-β1信号通路而抑制EMT和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accum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从而起到抗纤维化作用。目的:通过细胞水平的研究,明确他莫昔芬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间质转分化,探索他莫昔芬对于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间质转分化的可能信号转导分子机制。方法:取正常SD大鼠腹膜,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取第3-4代细胞用于研究。高糖干预部分:分为正常组、高糖处理组分为叁组(30mM,60 mM,120 mM),分别处理24h提取RNA和72h提取蛋白。药物干预部分:(1)、60mM高糖诱导EMT,予0.5μM或2μM他莫昔芬处理72h提取蛋白;(2)、60mM高糖诱导EMT,予2μM他莫昔芬或同时予2μM ER-α阻断剂组处理1h提取蛋白和处理6h提取RNA;(3)、 60mM高糖诱导EMT,予2μM他莫昔芬或同时予1μM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1h提取蛋白。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E-cadherin、α-SMA、Smad2及其快速磷酸化水平、Smad3及其快速磷酸化水平、Smad4蛋白含量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TGF-β1、I型胶原蛋白(collagen-I)、纤连蛋白(fibronectin)、Smad2、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 PAI-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高糖处理后细胞呈现EMT及ECM改变,表现为:E-cadherin的表达量相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a-SM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TGF-β1、collagen-Ⅰ、fibronectin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且呈浓度相关性。他莫昔芬能够改善EMT表现,表现为E-cadherin表达回升,a-SMA表达下降,且呈浓度相关性。他莫昔芬可以降低高糖诱导的Smad2快速磷酸化水平即p-Smad2蛋白水平,抑制CTGF、PAI-1的mRNA的表达,此抑制作用可被ER-α阻断剂阻断。Smad3、p-Smad3及Smad4蛋白水平在他莫昔芬作用下未见明显改变。他莫昔芬本身不会对Smad2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和mRNA水平、CTGF和PAI-1的mRN A水平产生影响,但其对高糖诱导的细胞可明显降低快速磷酸化水平,降低CTGF、PAI-1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酶体抑制剂可提升p-Smad2/3水平。结论:他莫昔芬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EMT,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其防治效果与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他莫昔芬可以通过减少Smad2快速磷酸化蛋白水平而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ER-a参与此抑制作用过程。在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他莫昔芬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Smad2蛋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2-01)

周玉超,俞雨生[9](2015)在《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PS)是由于腹膜广泛增厚黏连导致持续或反复出现肠梗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EPS是长期腹膜透析(PD)患者中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腹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化是形成EPS的关键步骤,腹膜纤维化和黏连是EPS的核心。目前EP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然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对EPS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董捷[10](2015)在《包裹性腹膜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性腹膜硬化(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也称硬化包裹性腹膜炎(SEP),堪称最为严重的腹透合并症,死亡率高达50%。1980年Gandhi VC首次在腹透人群中报道,以后陆续有散发报道及病例总结。根据世界上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报道,EPS的发生率在0.7%~3.3%。发生率的不一致可能与各个地区腹透处方的不同,诊断技术的不同,以及人种差异有关。此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11-19)

腹膜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后包裹性腹膜硬化(EPS)的CT表现特点,提高疾病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临床证实为EPS的24例患者,24例均行1~3次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分型,按CT表现分为轻症EPS和重症EPS,对PD时间、腹膜厚度、腹膜钙化、腹部血管钙化、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4例患者持续PD病史为3~17年,在PD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重症EPS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D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均为重症EPS。24例患者中轻症EPS 14例,平均PD时间为(6.1±2.4)年,CT表现为壁层腹膜游离缘增厚,厚度为2.5~5.0mm;小肠壁肠系膜缘增厚,厚度为8~10mm;壁层腹膜边缘钙化,钙化散在分布,呈斑点状,小于5处。重症EPS 10例,平均PD时间为(9.9±4.7)年,表现为广泛的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增厚,厚度大于5.0mm;小肠壁弥漫增厚,厚度大于10mm;合并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小肠壁多发钙化,钙化范围广泛,呈轨道状、短线状、簇状、团块状。重症EPS合并肠粘连2例、动力性肠梗阻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腹壁疝2例、血肿1例及包裹性积液2例。轻、重症EPS均可出现腹部血管钙化。结论:EP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长期PD病史,可作出诊断及分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膜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梁红梅,陈锷,梁小玲,张桓熙,豆秋江.肾移植术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2].张繁,关键,林芝,王焕军,肖煦阳.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CT诊断及鉴别[J].放射学实践.2018

[3].曹明霞.难治性腹膜炎合并包裹性腹膜硬化临床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

[4].闵旭,崔文鹏,刘声茂,刘树军,苗里宁.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7

[5].余巧琴,殷晓红,沈娟芬,籧丹.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7

[6].王伊娜,赵慧萍.包裹性腹膜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7

[7].张贺,李振元,严豪,张敏芳,王琴.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1例报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8].谢周滔.他莫昔芬缓解包裹性腹膜硬化进程中腹膜间皮—间质转分化过程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

[9].周玉超,俞雨生.包裹性腹膜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5

[10].董捷.包裹性腹膜硬化[C].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标签:;  ;  ;  ;  

腹膜硬化论文-梁红梅,陈锷,梁小玲,张桓熙,豆秋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