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繁殖论文_刘欣,薛萌,许亮,梁勇满,史羽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孢子繁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蕨类植物,菌根,孔隙,蕨菜,正交,植物学。

孢子繁殖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薛萌,许亮,梁勇满,史羽桐[1](2018)在《中药用蕨类植物孢子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蕨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林下,是植物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分支。因为在种质、遗传和代谢产物中均具备多样性,现今被国内外作为模式植物广泛应用。当前中药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技术尚不完善,这一局限性成为其无法在市场上推广的制约因素,因此有必要进行人工栽培与繁育。采用孢子及茎、叶等作为繁殖材料人工繁育培养,梳理蕨类植物孢子繁殖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育种方法和繁殖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06期)

余智城,何雪娇,郑少缘,林金水,林智明[2](2017)在《蕨类植物常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近年来孢子常规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孢子的常规播种繁殖及简要分析影响孢子繁殖的因素,为蕨类植物孢子繁殖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陈洪连,余凌帆,文智猷,王达兵,吴世磊[3](2016)在《光叶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仅有的野生光叶蕨资源,探索光叶蕨孢子繁殖技术,采用混合基质、无菌水、消毒原生境土、未消毒原生境土4种基质,10℃、15℃、20℃、25℃4种温度,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水分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光叶蕨原叶体出现时间、原叶体出现总数、幼孢子体出现时间、幼孢子体总数量。结果表明:光叶蕨孢子萌发对基质的要求非常严格,最适宜在未消毒的原生境土壤中萌发。其余3种培养基质中生长的原叶体数量极少,且萌发时间较长。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酶类系统有关。光叶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2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抑制孢子的萌发,其中在20℃条件下孢子萌发最快,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类孢子的结构特征和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所致。(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金永善,陈斌,颜廷林,徐永华[4](2016)在《蕨菜人工栽培孢子繁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学名:Pteridium aquilinum(Linn.)Kuhn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 Heller,属于凤尾蕨科野生草本植物。蕨菜作为野生蔬菜食用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蕨菜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为山野菜上品。蕨菜可炒食、做汤、蘸酱、凉拌,吃法多样。经测定,蕨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生物碱等物质。蕨菜是一种宝(本文来源于《人参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朱晓凤[5](2016)在《中国几种食用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与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来有食用野菜的传统,食用蕨类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可追溯到叁千多年前。我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但在开发食用蕨类资源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开发种类少、采收时间集中、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营养价值不明等,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本研究明确了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Ethnobotanical catalog)和定量研究;对其中食用人数较多、食用范围较广的若干种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繁殖研究,建立了适宜的繁殖技术体系;并对栽培品种成株可食部位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分析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评估了它们的食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为开发食用蕨类资源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实现其利用最大化。首先,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中国24个省、市及自治区的204人进行了调查,得到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共计39种,新增加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细齿角蕨(Cornopteris crenulatoserrulata)、毛柄双盖蕨(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羽裂星蕨(Microsorum insigne)和栗蕨(Histiopteris incisa)7种可食用蕨类。调查数据比文献报道的104种要少,原因是许多文献报道的食用蕨类植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一般作它用。对中国常用食用蕨类的种名、地方名、食用部位、食用方法、分布地区等进行了民族植物学编目,同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相似度指数(Jaccard index)和利用频度(Utilization frequency)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和福建对食用蕨类植物的利用相似度最高,为0.50,而海南与河南、河北、四川、广西、内蒙古以及陕西食用蕨类的种类完全不同,相似度指数为0;食用人数最多的是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利用频度为0.418,开发潜力最大,往后依次是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紫萁(Osmunda japonica)、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以及巢蕨(Neottopteris nidus),这7种蕨类也具有开发潜力。然后,对其中的4种蕨类植物菜蕨、荚果蕨、蕨和水蕨进行了孢子繁殖研究,详细观察并记录了繁殖过程中各阶段出现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观察发现:4种蕨类萌发类型均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除了水蕨的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外,其余叁种原叶体发育类型均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菜蕨、荚果蕨、蕨和水蕨的发育周期分别为80天、64天、42天和33天。结合过去已发表的相关资料,对4种蕨类的孢子萌发、原叶体、性器官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等4个生长关键点所出现时间的培养条件,如光照时长、光照强度和温度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24h内,光照时间越长,孢子萌发天数越短;(2)1000-7000lx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小,原叶体发育天数越短;(3)20-25℃范围内,配子体发育速率与温度无显着相关性。第叁,测定了4种(菜蕨、荚果蕨、蕨和水蕨)经孢子繁殖培育出的成苗可食部位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并首次采用模糊识别、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化学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等化学评价法对其进行了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1)它们的可食部位蛋白质,粗脂肪、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的含量丰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约40%,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2)蕨的氨基酸总量最高,为974.2 mg/g蛋白质,其次是荚果蕨,为760.3 mg/g蛋白质,水蕨的氨基酸总量最低,为670.7 mg/g蛋白质;(3)在所有样品中,亮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丰富的,种间差异不大;而谷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多的,其中蕨的谷氨酸含量为319.8mg/g蛋白质,是菜蕨的3.3倍,荚果蕨的2.6倍,水蕨的3.0倍,显着高于其它3种;(4)4种蕨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都是蛋氨酸和胱氨酸;(5)以芹菜为参考蛋白,得出待评价样品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顺序为:蕨>荚果蕨>菜蕨>芹菜>水蕨。故蕨、荚果蕨和菜蕨作为新型蔬菜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水蕨虽然蛋白质营养价值低于芹菜,但作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仍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朱晓凤,沈慧,金冬梅,赵国华,刘保东[6](2016)在《4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蕨类植物的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孢子繁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已成为其市场扩大的制约因素。本研究对4种有代表性的资源型蕨类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假鞭叶铁线蕨(Adiantum malesianum)和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进行了孢子繁殖研究,详细观察并记录了繁殖过程中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出现的特征和时间。其中以水蕨的发育周期最短,从播种到形成幼孢子体约33天;假鞭叶铁线蕨发育周期最长,约73天;乌毛蕨和荚果蕨的发育周期介于二者之间。结合过去已发表的相关观察资料,对4种蕨类的孢子萌发、原叶体、性器官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等四个生长关键点所出现时间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光照时间越长,孢子萌发天数越短;(2)光照强度越大,原叶体发育天数越长;(3)配子体发育速率在20~25℃范围内与温度无显着相关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蕨类植物适宜的繁殖技术体系和开发蕨类资源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谢修鸿,李伟,李翠兰,梁运江[7](2015)在《分株紫萁孢子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株紫萁为试验材料,采用设置不同条件(营养基质、温度和光照)或浓度(KH2PO4、激素、水分、ABA)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分株紫萁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和诱导孢子体形成的培养条件,为其孢子人工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草炭土与保护地土1∶1混合为育苗基质,100℃高温灭菌后播孢,保持自然变温和昼夜交替光照条件;播孢3d后,每隔3d用喷雾法喷施1次50mg/L 2,4-D,连续喷3次;每隔3d用喷雾法喷施1次0.3%KH2PO4,连续喷5次,有利于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在配子体肉眼可见时,选取生长良好的配子体进行移栽,将基质含水量调到田间持水量,移栽1周后,每隔3d用喷雾法喷施1次1.0mg/L激素ABA,连续3次,有利于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和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20期)

张丽,梁同军,詹选怀,吕芳,魏宗贤[8](2015)在《栗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栗蕨孢子5月底至6月初成熟,野外采集孢子叶后,阴干收集孢子并当年进行孢子繁殖实验,找到最佳繁育条件。采用了两种基质对比,并进行3种不同遮光率进行遮光试验,每天观测记录环境温度与湿度,最后得出栗蕨孢子繁殖以泥炭土最佳,并以遮光50%的条件适合,适宜栗蕨孢子播种的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60%~90%。(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5年20期)

王阳[9](2015)在《东北对开蕨孢子繁殖及孢子体转化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对开蕨属(Phyllitis)的东北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L.)Newman)为研究材料,对国家二级濒危植物东北对开蕨的孢子体转化技术以及其相关繁殖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针对东北对开蕨的孢子繁殖技术和孢子体诱导途径主要分为叁部分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东北对开蕨孢子使用不同灭菌时间、不同灭菌方式、不同预处理及预处理时间、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萌发培养基对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的影响,通过比较试验结果所得数据,归纳总结东北对开蕨的孢子最适宜的萌发条件;第二,以前期孢子无菌培养获得的原叶体为材料,接种在不同无机盐浓度水平、不同糖浓度水平、不同激素类型及浓度水平的培养基中,探寻原叶体无菌条件下最适宜的增殖条件,并进行东北对开蕨孢子体无菌条件下的诱导试验;最后,以无菌东北对开蕨原叶体为材料,探讨其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孢子体诱导的最佳条件,试验主要包括筛选不同类型的培养基质、以及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外在温度条件、相对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水平。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对开蕨孢子灭菌最适宜的方法为使用0.1%氯化汞溶液,直接浸泡东北对开蕨带孢子囊小叶片,时间为4min,所得的孢子萌发率最好为56.25%,灭菌率相对较好为70.66%。2.提高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最适宜的预处理试剂为赤霉素,最适宜的浸泡时间为10min,使用该方法后,孢子60d左右即可萌发,孢子萌发率可达到95%。3.东北对开蕨孢子在4℃冰箱中贮藏60d以内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都没有显着下降,说明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耐贮藏性在2个月左右。4.东北对开蕨无菌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不添加蔗糖的1/4MS培养基,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萌发率可达到76.2%,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的时间明显提前,仅用60d即可萌发。5.东北对开蕨孢子的萌发时间受到水分的影响最大,水分充足时,河沙中孢子萌发仅需要42d,原叶体形成时间也较短仅需要60d,但萌发率较低仅为48.6%;草炭作为培养基质的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54.5%,且孢子从萌发到原叶体产生仅需要15d;因此常规条件下最适宜孢子萌发的基质是草炭。6.东北对开蕨孢子萌发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0.5mg/L6-BA+15g/L蔗糖,pH值控制在5.8。7.以无菌培养所得的原叶体为材料,最佳诱导的培养基是:MS+10mg/LGA3,诱导率达到22.5%。8.常规条件下东北对开蕨的孢子体诱导最适宜的基质为草炭,最适宜的转化环境温度在25℃左右,当相对空气湿度达到95%时,东北对开蕨孢子体转化率可达到87.6%,其转化时间也相对无菌诱导有所缩短,仅用70d即可诱导出第一株孢子体,光照对孢子体诱导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3-01)

马丽娟,董怡然,蔡邦平[10](2014)在《NaCl胁迫与宿主植物对五种AMF孢子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种类、植物种类和NaCl浓度叁因子设计盆栽试验,继而以叁叶草对AMF持续培养(180d),测定其繁殖或存活的孢子数量。结果表明:AMF种类是影响孢子数量的主要因子,AMF种类间的影响呈极显着差异水平;前期植物种类和NaCl胁迫浓度的影响较小,其植物种类间和盐浓度间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但最高盐浓度(4g/kg)的孢子数最少,低盐浓度(1g/kg)的孢子数最高,两者呈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证明,不同AMF种类是繁殖孢子数量的决定因子,较高NaCl浓度胁迫阻碍AMF的繁殖,其繁殖或存活孢子数量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期刊2014-07-16)

孢子繁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述近年来孢子常规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孢子的常规播种繁殖及简要分析影响孢子繁殖的因素,为蕨类植物孢子繁殖奠定一定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子繁殖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薛萌,许亮,梁勇满,史羽桐.中药用蕨类植物孢子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8

[2].余智城,何雪娇,郑少缘,林金水,林智明.蕨类植物常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热作科技.2017

[3].陈洪连,余凌帆,文智猷,王达兵,吴世磊.光叶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6

[4].金永善,陈斌,颜廷林,徐永华.蕨菜人工栽培孢子繁殖关键技术研究[J].人参研究.2016

[5].朱晓凤.中国几种食用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与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6

[6].朱晓凤,沈慧,金冬梅,赵国华,刘保东.4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研究[J].植物研究.2016

[7].谢修鸿,李伟,李翠兰,梁运江.分株紫萁孢子繁殖技术[J].北方园艺.2015

[8].张丽,梁同军,詹选怀,吕芳,魏宗贤.栗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

[9].王阳.东北对开蕨孢子繁殖及孢子体转化技术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10].马丽娟,董怡然,蔡邦平.NaCl胁迫与宿主植物对五种AMF孢子繁殖的影响[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2014

论文知识图

菌株FI29的形态学特征核盘菌完整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牛的新孢子虫病垂直传播机理示意图(引...和AF34408在PDA培养基上共培...1 引起冬枣腐烂的病原菌孢子特征聚糖对...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繁殖Fig2.3In...

标签:;  ;  ;  ;  ;  ;  ;  

孢子繁殖论文_刘欣,薛萌,许亮,梁勇满,史羽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