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正>地震波速比(Vp/Vs)是描述地下介质物质成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弹性力学参数,与单独的地震纵波和横波速度相比,波速比对地下介质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和压力以及流体和裂缝更加敏感。因此波速比成像已成为地震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物质成分、构造和物理状态最有用的方法之一。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被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所包围,是地球上构造背景最复杂、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研究波速比结构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也为认识地震与其他地质灾害及防震减灾提供关键信息。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莘海亮,张海江,高磊,方洪健
来源: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9-10-27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行星科学系
分类号: P631.4;P31
DOI: 10.26914/c.cnkihy.2019.061559
页码: 11
总页数: 1
文件大小: 904k
下载量: 18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背景噪声的龙门山断裂带10年地震波速变化研究[J]. 世界地震译丛 2020(02)
- [2].澳门地区土层地震波速的测量结果[J]. 华南地震 2008(02)
- [3].珊溪水库地震波速比时空分布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5)
- [4].2009年度山东及邻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地震 2010(01)
- [5].利用双台站背景噪声分析2017年墨西哥M_W7.1地震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8)
- [6].利用高采样率数采实现地震波速变化高精度测量[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02)
- [7].地震波速对于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的影响分析[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03)
- [8].地震波速法和声波法在银盘江水电站坝基检测中的综合应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05)
- [9].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研究唐山地区地震波速变化[J]. 地震 2017(04)
- [10].岫玉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弹性力学性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01)
- [11].应用压缩系数确定地震波速的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6(04)
- [12].利用相关检测进行地震波速变化精确测量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01)
- [13].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波速比计算及研究[J]. 中国地震 2013(02)
- [14].基于岩体完整性评价的超声–地震波速度跨尺度转换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11)
- [15].MSNoise:利用地震背景噪声监测地震波速变化的Python程序包[J]. 世界地震译丛 2015(04)
- [16].云南高黎贡山典型斜长角闪岩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及其晶格优选定向的研究[J]. 地质论评 2013(04)
- [17].硅酸钙钙钛矿的地震波速可以解释下地幔中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5)
- [18].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结构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0)
- [19].潮白河水源地地球物理勘查[J]. 地下水 2015(05)
- [20].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的弹性特征[J]. 石油学报 2011(06)
- [21].中国东部下地壳是中性的吗?[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6)
- [22].新疆哈密地区砂岩地震波速的实验研究及其对特殊地质填图物性工作的启示[J]. 地质力学学报 2017(02)
- [23].云南高黎贡山典型板岩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3)
- [24].天津地区地震波速比分区变化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05)
- [25].基于地震CT透射技术的工作面冲击危险性探测技术[J]. 煤矿开采 2013(03)
- [26].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区地壳介质地震波速变化的特征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2)
- [27].综合物探在集镇新址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4)
- [28].哈密地区砂岩地震波速的实验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7(04)
- [29].欧亚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17(05)
- [30].印尼默拉皮火山被动成像干涉测量与季节性的地震波速变化[J]. 世界地震译丛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