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张赫凡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张赫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教堂,原型,历史,建筑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张赫凡[1](2018)在《中国现代基督教小教堂建筑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堂建筑是西方所有古典建筑类型中体量最大、建造时间最长、耗费人力物力最多、装饰最复杂的建筑类型,在西方古典建筑史中占据的分量是任何一种其他建筑类型都无法比拟的,并且是众多传统建筑风格的起源。建筑原型研究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其更加注重研究建筑形式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与种族记忆,能够搭建起形式与情感之间的桥梁,提炼原型对于建筑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独辟蹊径的视角,以中国现代基督教小教堂为研究目标,寻找那些由宗教思想、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基督教建筑原型,并以原型为纽带,探索现代小教堂与传统教堂建筑形式之间的规律,与形式表皮之下、基于人类心理感受,由历史和宗教性质所产生的联系。文章首先基于原型分析了历代教堂的演变以及蔓荼罗式图形原型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联系。其次重点分析了叁座中国现代基督教小教堂,归纳了十一种小教堂与传统教堂之间存在的形式联系,八种集体记忆和叁种情感共鸣。再次根据分析得出总结与启示。最后,以基督教最为核心的教义——叁位一体、教堂建筑最为显着的原型--崇高性,作为原型导入本次毕业设计,以跟随导师徐敏教授参与的温州泰顺县罗阳镇东门基督教堂设计项目为例,完成本次毕业设计。(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8-05-10)

高明醒[2](2017)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基督教入华时期教堂建筑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传入我国经历了唐、元、明中期至清中叶、清末至民国初期等四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基督教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宽容、对抗、交融、共存的发展道路。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基督教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演变对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常雷[3](2017)在《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当时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租借了大片的土地。大连成为了最早被列强租借的土地之一,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长期沦为俄、日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大连具有了殖民地所特有的外来文化的异域风情,就建筑艺术方面而言,体现在其数量繁多与类型丰富的外来建筑上。其中由于西方传教士涌入而带来的基督教教堂建筑,虽然作为一种新颖而特殊的建筑形式,无论从其建造技术还是从文化艺术角度而言,都与当地传统建筑格格不入,但作为该地区的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对大连地区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和近现代城市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大连从俄、日殖民者占领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西方基督教各教会陆续在此建立了大量用来传教和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教堂。本文以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基督教宗教文化在近代大连的传播与其教堂建筑的演变历程进行了论述;在对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的相关背景进行基础研究之后,通过对在大连近代历史上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历史文献资料及相关着作的收集和考证,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从而对大连地区殖民时期以来的教堂建筑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主要建筑风格特征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从现存较完好的基督教堂中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建筑实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为主,逐个进行分析与研究;接着在分析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它们的历史沿革、院落布局、建筑风格及细部特征等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并通过与欧洲基督教教堂建筑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基督教教堂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地方特色与其对城市建筑和文化的影响;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的价值与使用保护情况。(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谢居宸[4](2017)在《无锡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无锡地区的近代以来的基督教堂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教堂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映射了无锡地区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乃至反应了中国的基督教宗教氛围。宗教建筑的融合与发展,传达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曲折历史。现阶段对于无锡地区近现代的基督教堂建筑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探究对分析无锡城市建筑的内涵十分必要,通过对无锡地区十余所基督教堂的考察与研究,从其历史背景,建筑发展进程,建筑形制,艺术构造,风格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基督教堂建筑与无锡这个江南水乡的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成果。基督教堂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饱含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以及最高的建筑工艺水准,对其进行的细致的研讨分析可得到不可代替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建筑设计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无锡地区的近现代基督教堂在形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这种相似的背后则是不同地段位置带来的个体化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当地区域发展的历史,固有的文化,以及环境的制约等。也正是这些因素的融合使得对于无锡基督教堂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结合调研的成果对无锡地区基督教堂的建筑价值进行了分析剥离,挖掘强调了对其进行保护了重要意义,并尝试对无锡基督教堂的保护与更新提出策略。(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谢承平,关瑞明[5](2014)在《19世纪福州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堂建筑作为见证基督教在福州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文化。本文通过教堂建筑遗存的调研和史料的考证,从福州的近代开埠概况、福州基督教的教堂建设和教堂建筑的基本特征等3个方面,分教派探究基督教堂建筑在19世纪福州的发展过程,为深入研究福州基督教堂建筑的地域化积累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4年12期)

阚保平[6](2014)在《阚保平:关于中国基督教教堂建筑中国化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指经济模式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文化观念上的改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发生了积极的文化改变,也发生了(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4年07期)

郑明新[7](2014)在《安徽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英国的中国内地会于1866年进入安徽安庆,旨在向当时通商口岸以外地区传教,其中包括安徽在内的浙江、江苏、江西四省,代表了基督教新教传入安徽,至今发展已有百年。近年来安徽地区基督新教发展迅猛,教徒人数已超200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教堂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影响越加重要,在为教徒提供学习的场所的同时,在城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深深的影响着城市的精神气质。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安徽先后出现了一批类型丰富、特征显着的教堂。它们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安徽地区近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关注老教堂建筑现状,通过对地方有代表性的新老教堂的调研,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分析其建筑文化特征以及设计思路,为当下教堂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对档案文献的研习和相关人员访谈,研究基督新教传入安徽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合肥、芜湖、安庆、宿州、黄山以及歙县等安徽地区有代表性的新老教堂现状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取得第一手材料,对教堂建筑的建筑基本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研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教堂建筑在本土的设计发展,分析其背后的设计理念。通过对比近现代国内外主流城市的教堂,在功能需求、场所与环境、建筑形体风格、表达性处理细节等方面,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教堂建筑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8](2012)在《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九:南昌市基督教志道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志道堂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112号,建于1933年(民国22年),奠基石镶嵌在教堂左墙角上,原属卫理公会。志道堂是一座工艺精湛的中西宫殿,飞檐展空、挑角拱翘、红瓦盖顶、古朴典雅,堂内装饰富丽。志道堂首任牧师为江明惠,1932年许世琦继任,1948年王辉全任牧师,直到1951年。1958年联合礼拜后,该堂即被工厂占用。1982年12月25日(圣诞节)正式复堂。2006年8月,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南昌市基督教两会于2006年8月对志道堂按照原貌进行了修建。如今志道堂更明(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2年09期)

[9](2012)在《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八:湖北省武汉市基督教救世堂》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基督教救世堂位于汉口汉正街447号(普爱医院左侧巷子内)。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汉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因陈旧狭小被拆除后,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现在的救世堂。救世堂建于1930年,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救世堂从地基直到屋顶都是十字架形,堂内正面和圣所都砌有十字架,堂内上部还镶嵌有耶稣戴荆棘冠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花冠,闪闪发光,(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2年08期)

[10](2012)在《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七:造物宏恩包罗万象,救赎妙道直贯古今——绵竹市基督教福音堂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绵竹市基督教礼拜堂,也称"福音堂",坐落在绵竹市区小北街民主巷26号。这座明清时代的中西建筑经过了"文革"破四旧的洗礼,四年前,经过5·12大地震撼山动地的考验,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尚保留完整的礼拜堂,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建筑元素在西式教堂中的完美融合。进入小北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2年07期)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督教传入我国经历了唐、元、明中期至清中叶、清末至民国初期等四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基督教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宽容、对抗、交融、共存的发展道路。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基督教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演变对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张赫凡.中国现代基督教小教堂建筑原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2].高明醒.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基督教入华时期教堂建筑的演变[J].中国建材科技.2017

[3].常雷.大连近代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谢居宸.无锡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D].江南大学.2017

[5].谢承平,关瑞明.19世纪福州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J].福建建筑.2014

[6].阚保平.阚保平:关于中国基督教教堂建筑中国化问题的探讨[J].天风.2014

[7].郑明新.安徽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8]..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九:南昌市基督教志道堂[J].天风.2012

[9]..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八:湖北省武汉市基督教救世堂[J].天风.2012

[10]..中国式教堂建筑巡礼之七:造物宏恩包罗万象,救赎妙道直贯古今——绵竹市基督教福音堂简介[J].天风.2012

标签:;  ;  ;  ;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张赫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