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山洪灾害防御现状、问题和对策

竹山县山洪灾害防御现状、问题和对策

湖北省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42000

摘要:竹山县处于鄂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河流众多,地质构造复杂,是山洪灾害的多发区。本文通过分析竹山县基本概况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灾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流岸线管控,加强水雨情监测预报预警,并完善防御预案等非工程措施,以提高山洪灾害防对能力。

关键词:山洪灾害;特点;成因;防御

1概况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部,隶属十堰市管辖。为堵河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现辖9镇、8乡共计7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1428个村民小组。地势从南和西向东倾斜,地面倾度大,整个地势“南高北次中央低,山岭半环口朝西”。属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由于地貌类型多样,小气候环境复杂,形成特有的气候特征,即“雨热同季少严寒,旱雹阴雨灾频繁,水热垂直差异大,中暖北次冷湿南”。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77.0~1090.0mm之间,空间上呈纬向分布,南部为多雨中心,城关以北是一片少雨区。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46条,承雨面积5km2以上的溪流共252条,总长3438km,河网密度为0.6km/km2。其特点是:溪沟交错,沟深谷狭,落差较大,河床稳定。众多河流大都是沿边缘山地奔流而下,汇于堵河,形成以堵河为主的树状水系。

2历史山洪灾害

竹山县是一个洪涝、干旱灾害多发地区,由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往往形成局部的毁灭性灾害,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县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21次,累计受灾面积161.2万庙,死亡17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据记载资料显示,1958年7月、1975年8月、1980年6月三次暴雨洪水,使沿河两岸庄稼一扫而光,颗粒无收,损失惨重;1991年6月,2005年8月、2008年7~8月、2010年8月全县多乡镇多次遭受持续强降雨侵袭,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水利、公路、供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经济损失惨重。其中2005年8月14日至22日,全县先后两次遭受强降雨袭击,降雨量达到352.4mm,是历年同期平均值的6.7倍,导致全县17个乡镇普遍受灾,仅农田及农作物损失在1.2亿元。2010年8月15日夜至18日,全县普降大雨,尤其是位于中西北部和北部的乡镇遭遇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204mm,为近30年未遇。造成12个乡镇、215个村、7.9万户、30.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近几年以来的2013年7月、2015年8月全县部分乡镇遭受了暴雨风雹袭击,也给各乡镇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

3山洪灾害特点及成因

3.1山洪灾害特点

全县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均由暴雨形成,其特点一是季节性强,频率高,一般集中在5至9月,局部暴雨主要出现在7月~8月,经常是反复出现;二是区域明显,主要集中发生在山丘岗地,分布于竹山县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三是突发性强,来势迅猛,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汇流快、流速大;四是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2山洪灾害成因

山洪灾害的形成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很多,针对竹山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

夏季是雷暴、暴雨及降水日数最多的季节,也是冰雹、大风天气的次高发期,其中有48%雷暴、25%的冰雹天气发生在该季。4~10月是竹山县暴雨的易发生季节,但主要集中在盛夏的7~8月(尤其是低山平坝地区更是集中于7~8月,高山地区多发生于8~10月)。据统计,竹山县平均每年有两次左右的局地暴雨发生。

竹山县暴雨以局时暴雨为主,占暴雨总数的66.8%,区域性和全县性暴雨共占暴雨总次数33.25。局部暴雨的特点是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尺度小且时空分布不均,常造成局地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灾害。虽然区域性暴雨在竹山县暴雨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真正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暴雨天气。区域性暴雨才是造成竹山县大范围洪涝灾害天气过程。

3.2.2地形地貌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全县地势从南和西向东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境内最高点苦菜垭子海拔2635m,最低处尼姑河口海拔220m,全县地面倾度大,由东、南、西三面和堵河连接,构成竹山县四面环山高起,峻岭横陈之势,中西部谷地错落,各主要支流均汇入县城,溢水、东川、宝丰等6个盆地在中西部鳞次排列。整个地势“南高北次中央低,山岭半环口朝西”。山地面积广大,平地零星分布,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山势陡峭,河床比降大,多跌水和深沟地形特点,有利于山洪灾害的形成的。全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山体岩石风化易冲蚀,有利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形成,极易突发成灾。

3.2.3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合理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如人类陡坡开荒、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活动,使自然植被损毁,降低了土壤含水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在遭受暴雨袭击时,大量泥沙随山洪冲入山沟和河道,泥沙淤积又导致河床抬高,水位上升,山洪灾害损失严重。山地、丘陵、旱地以及被人类活动损毁后的裸露地面,为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4.1河流防洪能力情况

竹山县目前已建成各类水库工程77座,其中大型3座(潘口、龙背湾、霍河),中型3座(松树岭、小漩、谭家河),小(一)型15座,小(二)型56座,山塘1647口,重点河道堤防及护岸91处,总长98.344km,其它“五小”水利工程8873处。经过多年坚持不懈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构筑了由堤防、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但仍缺乏整体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尤其是较偏远山区,防洪设施少,标准不高,防洪能力低,防御大洪水能力差,因此防防御山洪灾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根据2014年竹山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统计,全县358个沿河村落中,81个沿河村落的现状防洪能力非常高,受溪河暴雨山洪灾害影响的几率不高,在1-5年一遇的有40个,5-20年一遇的有191个,20-100年一遇的有46个。15个重要集镇中,5-20年一遇有有11个,20-100年一遇的有4个。全县统计358个沿河村落中,调查总人口为10695人,其中极高危险区为493人,高危险区人口为4194人,危险区2584人,分别点总人口的4.6%、39.2%和24.2%。15个重要集镇中,调查总人口为17319人,处于高危险区人口为393人,危险区人口为442人,分别点总人口的2.3%和2.6%。

4.2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情况

竹山县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为水雨情监测系统:1个信息接收系统,18个自动雨量站,355个简易雨量站,17个图像监测站;预警系统:1个预警平台,195个村级预警广播,编制了县级、乡镇级、村级预案,配置手摇警报器、铜锣、高频口哨、手持喊话器;完成了竹山县2014年度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371个沿河自然村落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确定了预警指标和阀值。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汛抗旱以及水雨情监测系统建设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存在项目系统分散、重复建设、系统设备不兼容、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等现象;二是缺乏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缺乏。

4.3山丘偏远地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对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不够,群众对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没有主动避灾的意识。一些地方村民把房子盖在山脚下,甚至河道边上,发生洪水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同时,有些地方在搞建设时忽视山洪灾害防御问题,进行陡坡开荒、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活动,一旦遭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5防洪减灾对策分析

5.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道岸线管控

一是加强水保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加强堤防工程建设,对重点村庄、农田和道路等修建符合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增强抗御山洪灾害能力;三是加快推进河道确权划界,加强河流岸线管控,整治岸线,对侵占河道、溪沟的违法建筑予以清除,对河道、沟渠进行疏浚,畅通行洪通道。5.2加强水雨情监测体系建设,完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一是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驱动”的原则,按照“整合已建、完善在建、规范新建”的思路,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信息化资源,针对具备整合和共享的资源,借助在建和新建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监测手段多样,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体系。二是健全山洪灾害监测系统运维管理机制,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培养运行维护管理技术人员。

5.3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时效性

要加大对水文、气象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建设,增强对局部灾害性天气精确预报水平,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提高临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时效。依据现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监测站点、水文与气象监测站点以及地质灾害监测网点,建立统一的水雨情、灾情收集体系,严密监视实时水水雨情信息,及时发布预警。

5.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防洪抗灾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短信、宣传册等媒介,多手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让人们懂得尊重自然,主动规范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提升防洪避险抗灾的意识和知识。

5.5完善防洪预案,提升防御应对能力

对山洪灾害要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增强水患意识。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定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整治,推动整个灾害防治工作从被动的应急抢险救灾向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转变。使其更加科学化、实用化、系统化,使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和责任人在山洪灾害来临时有章可循,有序抢险。

6结语

竹山县境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复杂,特别是山地面积比例大,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局部和区域性暴雨突发性强,山洪灾害频繁发生。加之群众灾害意识较为薄弱,山区防洪基础设施不足、标准不高等,一旦发生暴雨洪水灾害,将给境内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有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防洪能力。建立完善的、统一的水雨情监测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研究,提高预报服务时效,从而解决山洪灾害所带来的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竹山县的防洪减灾能力。

标签:;  ;  ;  

竹山县山洪灾害防御现状、问题和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