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尼苏达被毛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明尼苏达,线虫,大豆,生物防治,代谢物,碳源,幼虫。
明尼苏达被毛孢论文文献综述
于慧云,王嘉荟,胡小平,范叁红[1](2017)在《明尼苏达被毛孢中活跃扩张的HmHeli1转座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Helitron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一种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的转座元件,关于其对动植物基因组的影响已有深入分析,而在真菌中则鲜有报道。本文对大豆囊孢线虫的生防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中的Helitron转座元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真菌中存在两类自主的Helitron元件HmHeli1和HmHeli2;其中HmHeli1不仅具有保守的末端序列和结构,而且编码序列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Rep Hel转座酶,表明其在基因组中发生了近期扩张并依旧活跃。HmHeli1符合Helitron2元件的结构及编码特征:5′和3′末端分别存在保守序列"TCAG"和"TATTTT",3′末端存在富含GC的发卡结构,近末端存在不对称的反向重复序列;编码的转座酶包含锌指、Rep和Helicase结构域,但不包含核酸内切酶结构域。HmHeli1优先同向插入基因富集区,甚至功能基因内部,插入位点存在一个短的富含AT的序列。HmHeli1不具主动捕获基因的能力,但可被动接受其他转座元件的插入。HmHeli1是一种结构独特、极具扩张力的DNA转座元件,不仅在明尼苏达被毛孢基因组进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开发为通用遗传分析工具的潜能。(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于慧云[2](2017)在《明尼苏达被毛孢中的Helitron转座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Helitron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的DNA转座元件。Helitron在动植物中的研究最为透彻,它们经常插入基因内部或基因附近,导致靶位点基因插入失活或表达改变,更重要的是它们捕获旁侧基因并驱动其共同扩张,因而Helitron在基因组、基因和表型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豆胞囊线虫是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虫害,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其专性寄生真菌和生防菌。本研究以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为依据,以自主Helitrons元件编码的转座酶RepHel为切入点,对明尼苏达被毛孢中的自主和非自主Helitrons元件进行全面分析,以揭示其结构特征和编码特征,分析其对基因和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RepHel转座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明尼苏达被毛孢基因组中存在两类自主的Helitron元件HmHeli1和HmHeli2;其中HmHeli1不仅具有保守的末端序列和结构,而且编码序列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RepHel转座酶,表明HmHeli1在基因组中发生了近期扩张并依旧活跃。HmHeli1符合Helitron2元件的结构及编码特征,即5′和3′末端分别存在保守序列“TCAG”和“TATTTT”,3′末端存在富含GC的发卡结构,近末端存在不对称的反向重复序列ATIRs,5′端的ATIR及其附近序列可以形成发卡结构;编码的转座酶包含锌指、Rep和Helicase结构域,但不包含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根据HmHeli1的结构特征,我们对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中的HmHeli1进行了从头预测。共发现35个自主和59个非自主的完整HmHeli1元件,占整个基因组大小的0.59%;RepeatMasker分析结果表明HmHeli1元件及其片段在基因组中的丰度可达2.47%。少数HmHeli1元件存在多个5′末端,个别HmHeli1元件以串联形式存在。HmHeli1在基因组中的插入具有偏好性,它们优先同向插入基因富集区,甚至功能基因内部,插入位点存在一个短的富含AT的序列。HmHeli1不具主动捕获旁侧基因的能力,但可被动接受其它转座元件的插入,这可能与其保守且两端需要互补的末端结构特征相关。真菌中的RepHel转座酶聚为8个类(Cluster)。其中HmHeli1元件编码的转座酶属于Cluster1,该类转座酶对应的自主Helitron元件的末端特征类同;Cluster2转座酶与动植物中经典的RepHel转座酶属于同一个类,它们对应Helitron元件的末端特征也与动植物类同。自主HmHeli1元件主要分布在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也存边界明晰的Helitron2元件,但其末端序列与HmHeli1元件有所不同。HmHeli1元件在肉座菌目呈不连续分布,并且种间序列相似性比较高,暗示该类元件通过水平转移方式在基因组间移动。综上所述,HmHeli1是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中存在的一类活跃扩张的新型Helitron元件,该类元件具有独特的末端序列和结构特征,在明尼苏达被毛孢和其它肉座菌目真菌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此外,HmHeli1活跃扩张的特点使其具备改造为通用遗传分析工具的潜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胡卫铭,向梅春,刘杏忠[3](2011)在《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本地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属于半知菌类,丝孢纲,被毛孢属,是植物线虫幼虫的专性寄生菌(Chenet al.2000)。它通过粘性孢子粘附线虫幼虫后侵染并杀死线虫。前期研究表明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之间存在本地适应性,即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同域线虫的寄生率更高,而对异域线虫的寄生率较低,说明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之间存在着适应性进化关系,同时群体遗传研究发现明尼苏达被毛孢存在明显奠基者效应,说明明尼苏达被毛孢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侵入的、正处于快速分化的物种(未发表)。本研究通过时移实验,揭示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本地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为了研究两者的遗传动态过程,设计了时移实验以在温室条件下模拟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的遗传进化。即在两者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让其连续传代,若干代后测定被毛孢对线虫的寄生率变化,从表型上反映两者的协同进化关系,并且分析被毛孢种群和线虫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结合表型和基因型揭示两者适应性进化的本质。目前从东叁省采集到了39份土壤样品,从二龄幼虫中分离出了30株明尼苏达被毛孢,并且利用叁个微卫星标记及热激蛋白基因对4个地点的线虫种群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变异中绝大部分来自各地理种群内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基因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每个线虫种群内部都具有一个或者数个明显的优势基因型,且优势基因型在各种群内所占的比率各不相同。明尼苏达被毛孢作为中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种有待开发。传统的生物防治都是从外部引入有害生物的天敌,成功率很低。作为生防因子的天敌种群,被人为引入到个新的生境时,能否适应新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是决定它能否发挥防效的关键。一个有效的生防因子必须能够通过本地适应性进化与天敌种群形成一定的密度依赖制约关系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Hufbauer 2002;Roderick & Navajas 2003;Hufbauer & Roderick 2005)。因此,研究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的本地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15)
钱洪利,李淑娴,许艳丽,李春杰,孙玉秋[4](2011)在《两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及大豆生长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处理的接种试验研究了2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5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后大豆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98%和27.66%。明尼苏达被毛孢显着降低了(P<0.05)线虫卵、根部雌虫和土壤中胞囊的数量。与对照相比,2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分别降低(P<0.05)虫卵密度63.7%和46.7%,与只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处理相比,1-10和HLJ07-21-3使总线虫数量分别降低43.6%和35.8%,综合分析1-10能更为有效地降低线虫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蒋先芝,刘杏忠[5](2010)在《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种群遗传与局部适应性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寄生物承受更大的选择压力且具有更大的进化潜力,通常能够更快的适应寄主。寄生物对同域寄主种群的适合度高于异域种群的现象,被称为寄生物对寄主的局部适应性(local adaptation)。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新的寄生物群体只由数量不多的个体建立起来时,就发生了随机漂变的极端情况,即称为"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由于遗传多样性的局限,这个新的小种群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这个阶段是生物入侵过程中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所以,当一个新的寄生物种群经历"奠基者效应"时,局部适应性进化对其在新环境中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8-14)
钱洪利[6](2009)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尼苏达被毛孢是大豆胞囊线虫幼虫专性寄生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线虫生防资源。为了探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机制,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1-10代谢物原液及不同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和二龄幼虫(J2)活性的影响,研究了J2对1-10代谢物、大豆根浸出液和大豆根的趋性;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不同菌株及不同接菌量对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及分布的影响和大豆生长的影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9呼化和J2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10代谢物原液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最高,达到100%;5×、10×、20×和50×代谢物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下降至45.2%、26.6%、21.7%和17.7%。24h后1-10代谢物原液、5×、10×、20×和50×对J2致死率分别为91%、75%、50%、36%和31%,远高于无菌水对照致死率7.2%,且差异显着,说明1-10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尤其是原液在48h后J2致死率达到100%,强烈地抑杀了J2。J2在距1-10代谢物原液最近处0~1cm区间分布率最低,最远处2~3cm区间分布率最高,表明J2朝1-10代谢物方向运动缓慢,对1-10代谢物存在显着的趋避性;J2在距根浸出液原液0~1cm区间分布率最高,最远处2~3cm区间分布率最低,表明J2朝大豆根浸出液方向运动迅速,对根浸出液存在着一定的趋向性;J2在根浸出液/1-10代谢物混合液的0~1cm区间分布率低于无菌水对照,2~3cm区间分布率高于无菌水对照,表明J2对混合液的趋避性仍然十分明显。大豆幼根蘸1-10代谢物的处理与根浸出液处理结果相同,表明1-10代谢物能够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的亲和性。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每盆湿热灭菌土中分别接种0.4g明尼苏达被毛孢菌丝体和9000个大豆胞囊线虫卵。接种35d后调查结果表明,与灭菌土壤对照相比,在灭菌土中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均能显着促进大豆生长,地上、地下鲜重均有所增加,鲜重总增重率分别为30.90%和27.72%;与灭菌土壤接种SCN相比,在接种SCN的灭菌土壤中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能有效地减少SCN群体数量,尤其是卵的数量;明尼苏达被毛孢显着影响SCN的分布,尤其是根上雌虫和土中胞囊数量分布;与HLJ07-21-3相比,1-10对SCN群体数量影响更为显着,降低线虫总数达43.6%。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每盆湿热灭菌土中明尼苏达被毛孢1-10接种水平分别为0.2、0.4和0.8g菌丝体,接种35d后进行调查。与灭菌土壤对照相比,1-10叁个接种水平均能显着促进大豆生长,鲜重总增重率分别为21.12%、29.20%和27.27%,大豆株高增长达到显着水平;与灭菌土接种SCN对照相比,只有接种SCN和0.8g 1-10处理鲜重总重增加达到显着水平。与灭菌土壤接种SCN相比,在接种SCN的灭菌土壤中1-10叁个接种水平能有效地减少SCN群体数量,尤其是卵的数量;而且显着影响SCN的分布,尤其是根上雌虫和土中胞囊数量分布;与SCN对照相比,接种SCN和0.2、0.4和0.8g 1-10均显着降低线虫总数分别达30.2%,40.9%和39.2%;接种SCN和0.4g1-10对SCN群体数量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钱洪利,许艳丽,孙玉秋,李春杰[7](2009)在《明尼苏达被毛孢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尼苏达被毛孢是大豆胞囊线虫幼虫专性寄生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线虫生防资源。为了探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机制,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1-10代谢物原液及不同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活性的影响和J2对大豆根浸出液及大豆根的趋性。结果表明:代谢物原液及其不同稀释度可以显着抑制J2活性,24 h时原液、5×、10×、20×和50×对J2致死率分别为91%、75%、50%、36%和31%,显着高于无菌水对照7.2%,且J2致死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J2在1-10代谢物最近处0~1 cm分布率最低,表明J2对1-10代谢物存在趋避性;J2在根浸出液最近处0~1 cm分布率最高,表明J2对根浸出液存在趋向性;在距处理液0~1 cm,J2对根浸出液/1-10代谢物混合液趋避性仍然十分明显;大豆幼根蘸代谢物影响下J2在距豆根0~1 cm分布率低于无菌水处理的幼根,且差异显着,说明1-10代谢物可以降低J2对大豆根的趋向性。(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向梅春,刘杏忠,肖启明,陈森玉[8](2007)在《线虫内寄生真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的营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中国大豆胞囊线虫重要的内寄生菌,本研究采取固体和液体2种培养方法测定了6种天然培养基、20种碳源、19种氮源和9种维生素对其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H.minne-sotensis在酵母葡萄糖琼脂(Yeast dextrose agar,Y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麦芽浸膏琼脂(Malt extract agar,MEA)培养基上产孢最好,胰化大豆琼脂(Tryptic soy agar,TSA)培养基既不适合生长,也不适合产孢。在碳氮源研究中,Melibiose在固体培养基上显着促进H.minnesotensis气生菌丝生长,Glycogen是液体培养和孢子萌发最好的碳源。H.minnesotensis在以Casein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最多,Peptone是H.minnesotensis液体培养最好的氮源,大多数的氮源可以促进H.minnesotensis孢子萌发,但L-Cystine抑制孢子萌发,且在固体培养中不能被H.minnesotensis利用。维生素对H.minneso-tensis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向梅春[9](2006)在《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相关种分类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寄生线虫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生物防治是控制植物寄生线虫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剂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生防资源、对生防菌剂的生态学缺乏了解等。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造成的损失几乎等于其它病害损失之和,洛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 rhossiliensis)和明尼苏达被毛孢(H.minnesotensis)是目前发现的两种重要的线虫内寄生菌,不仅在自然条件下对大豆胞囊线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防资源。本研究对食线虫被毛孢及其相关种进行了分类研究;建立了明尼苏达被毛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田间土样明尼苏达被毛孢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寄生率测定方法,研究土壤因子对明尼苏达被毛孢在土壤中的定殖和寄生活性。 线虫内寄生被毛孢及其相关种的分类。线虫内寄生被毛孢不同种及菌株间存在着形态、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寄生螨类的汤普森被毛孢(H.thompsonii)在形态上极为相似,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rDNA ITS和MAPK基因分析研究,发现寄生腐生线虫的被毛孢新种--线虫被毛孢(Hirsutella vermicola sp.nov.)。该新种与洛斯里被毛孢的区别主要是产孢细胞顶部呈螺旋状,对植物寄生线虫不寄生或寄生性很弱。同时证明汤普森被毛孢的叁个变种划分不成立,修订了汤普森被毛孢种的特征,进一步证明明尼苏达被毛孢与汤普森被毛孢是完全不同的种。 明尼苏达被毛孢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明尼苏达被毛孢是我国大豆胞囊线虫幼虫最重要的寄生菌,可能是我国大豆胞囊线虫自然衰退的主要生防因子,通过对明尼苏达被毛孢rDNA ITS区分析,设计出特异性的上游引物5’-GGGAGGCCCGGTGGA-3’和下游引物5’-TGATCCGAGGTCAACTTCTGAA-3’以及TaqMan探针5’-CGTCCGCCGTAAAACGCCCAAC-3’,通过PCR反应体系优化、专化性和孢子灵敏度测定,建立了特异性的对土壤中明尼苏达被毛孢定量测定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并且理论上能够检测到4个孢子/g土。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田间土样的检测。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合幼虫寄生率分析,对采自黑龙江省大豆田的20份土样进行了研究,在9份土样中分离到明尼苏达被毛孢,3份土样既没有幼虫寄生也没有检测到明尼苏达被毛孢的DNA,在有真菌寄生的17份土样中,6份土样能够检测到明尼苏达被毛孢,包括了所有幼虫寄生率大于10%的5份土样。这些结果证明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定量检测自然土壤样品中的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寄生率分析存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6-04-30)
明尼苏达被毛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elitron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的DNA转座元件。Helitron在动植物中的研究最为透彻,它们经常插入基因内部或基因附近,导致靶位点基因插入失活或表达改变,更重要的是它们捕获旁侧基因并驱动其共同扩张,因而Helitron在基因组、基因和表型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豆胞囊线虫是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虫害,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其专性寄生真菌和生防菌。本研究以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为依据,以自主Helitrons元件编码的转座酶RepHel为切入点,对明尼苏达被毛孢中的自主和非自主Helitrons元件进行全面分析,以揭示其结构特征和编码特征,分析其对基因和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RepHel转座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明尼苏达被毛孢基因组中存在两类自主的Helitron元件HmHeli1和HmHeli2;其中HmHeli1不仅具有保守的末端序列和结构,而且编码序列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RepHel转座酶,表明HmHeli1在基因组中发生了近期扩张并依旧活跃。HmHeli1符合Helitron2元件的结构及编码特征,即5′和3′末端分别存在保守序列“TCAG”和“TATTTT”,3′末端存在富含GC的发卡结构,近末端存在不对称的反向重复序列ATIRs,5′端的ATIR及其附近序列可以形成发卡结构;编码的转座酶包含锌指、Rep和Helicase结构域,但不包含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根据HmHeli1的结构特征,我们对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中的HmHeli1进行了从头预测。共发现35个自主和59个非自主的完整HmHeli1元件,占整个基因组大小的0.59%;RepeatMasker分析结果表明HmHeli1元件及其片段在基因组中的丰度可达2.47%。少数HmHeli1元件存在多个5′末端,个别HmHeli1元件以串联形式存在。HmHeli1在基因组中的插入具有偏好性,它们优先同向插入基因富集区,甚至功能基因内部,插入位点存在一个短的富含AT的序列。HmHeli1不具主动捕获旁侧基因的能力,但可被动接受其它转座元件的插入,这可能与其保守且两端需要互补的末端结构特征相关。真菌中的RepHel转座酶聚为8个类(Cluster)。其中HmHeli1元件编码的转座酶属于Cluster1,该类转座酶对应的自主Helitron元件的末端特征类同;Cluster2转座酶与动植物中经典的RepHel转座酶属于同一个类,它们对应Helitron元件的末端特征也与动植物类同。自主HmHeli1元件主要分布在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也存边界明晰的Helitron2元件,但其末端序列与HmHeli1元件有所不同。HmHeli1元件在肉座菌目呈不连续分布,并且种间序列相似性比较高,暗示该类元件通过水平转移方式在基因组间移动。综上所述,HmHeli1是H.minnesotensis基因组中存在的一类活跃扩张的新型Helitron元件,该类元件具有独特的末端序列和结构特征,在明尼苏达被毛孢和其它肉座菌目真菌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此外,HmHeli1活跃扩张的特点使其具备改造为通用遗传分析工具的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尼苏达被毛孢论文参考文献
[1].于慧云,王嘉荟,胡小平,范叁红.明尼苏达被毛孢中活跃扩张的HmHeli1转座元件[J].菌物学报.2017
[2].于慧云.明尼苏达被毛孢中的Helitron转座元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胡卫铭,向梅春,刘杏忠.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大豆胞囊线虫本地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C].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4].钱洪利,李淑娴,许艳丽,李春杰,孙玉秋.两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及大豆生长的影响(英文)[J].大豆科学.2011
[5].蒋先芝,刘杏忠.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种群遗传与局部适应性进化[C].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6].钱洪利.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7].钱洪利,许艳丽,孙玉秋,李春杰.明尼苏达被毛孢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
[8].向梅春,刘杏忠,肖启明,陈森玉.线虫内寄生真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minnesotensis)的营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7
[9].向梅春.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minnesotensis)相关种分类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