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冯依虎,林万涛,莫嘉琪

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冯依虎,林万涛,莫嘉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体动力学,量子,孤立子波

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冯依虎,林万涛,莫嘉琪[1](2017)在《一类大气量子等离子流体动力学孤立子波的渐近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大气环境下密度和温度梯度非均匀量子等离子体系统,研究该系统在离子与中子碰撞频率较低情形下的二维非线性流体动力学扰动孤立子波模型,利用双曲函数展开法和摄动理论及方法,得到了该系统在天体物理环境中的势函数,并给出其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朱建州[2](2016)在《具有螺度的量子流体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Landau于1941年提出的液氦理论略带神秘色彩。它受到一些不同学者的质疑(比如,London),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另一种量子流体动力学表述的支持。这种不同的表述由Kronig,Thellung和Ziman等人给出,他们对经典流体动力学进行量子化,先是势流然后是由Clebsch变量表示的有旋流动。该场(本文来源于《2016海峡两岸流体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04)

董建伟,张又林[3](2015)在《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唯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个耦合的四阶椭圆方程组-δ2/2(uxx+u2x/2)xx+uxx=eu-ev-C(x)+j20(e-2uux)x-j0/τe(e-u)x,-δ2/2(vxx+v2x/2)xx+vxx=eu+ev+C(x)+j21(e-2vvx)x-j1/τi(e-v)x此方程组来源于一维半导体器件中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稳态模型.在某些条件下利用一些不等式技巧证明了此方程组解的唯一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董建伟,程少华[4](2013)在《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的稳态方程组.利用指数变换法把该方程组转化为一个耦合的四阶椭圆方程组,然后利用Leray-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转化后的方程组弱解的存在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董果香[5](2013)在《基于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半导体器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自主编制程序开发了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其中包括快速、准确数值离散方法和准确的物理模型。基于对同一个si双极晶体管的模拟,与商用软件有近似的仿真结果。表明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同时也表明数值算法和物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董建伟,娄光谱[6](2013)在《关于一维稳态黏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一个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维稳态黏性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证明了当规模普朗克常数趋于零时,模型的解收敛于无量子项的黏性流体动力学模型的解.该证明需要得到关于解的平方根的一个新的估计,此估计显然在以前的文献[4-5]中没有得到,由此给出了关于量子项的一致控制,从而可使解取极限.此极限过程描述了从量子力学到经典牛顿力学的一个关系.(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董建伟,娄光谱[7](2012)在《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的拟中性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叁维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它是用来模拟超小半导体器件发生量子效应的宏观量子模型之一,反映了电子浓度、电子速度以及静电场位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该模型中含有非线性叁阶导数项,这在数学上给研究该模型带来了困难.在周期边界条件下,利用能量泛函方法和弱收敛紧性方法证明了当德拜长度趋于零时其光滑解收敛于不可压缩方程的强解(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董建伟[8](2009)在《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热平衡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热平衡状态下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Dirichlet-Neumann混合边值问题,利用截断方法和Leray-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其解的存在性,另外还证明了当普朗克常数充分大时其解是唯一的.(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春芝[9](2009)在《带电粒子与表面/界面电子气相互作用的量子流体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带电粒子与表面/界面电子气相互作用过程是固体物理、表面物理以及材料科学中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在表面分析技术、固体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微电子器件加工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载能带电粒子可以作为一种粒子束探针,通过其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有关材料表面的成分、结构以及光电性的信息。如通过测量电子束在材料表面或内部的能量损失谱,可以确定材料的电激发特性及电子气的密度:利用离子束背散射或离子束沟道分析技术,可以确定材料的成分及结构。此外,在微/纳米结构制备工艺中,通过控制聚焦离子束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微/纳米结构图形(如光子晶体,MEMS等)。本文主要采用线性量子流体动力学理论来研究带电粒子与不同的表面/界面(单层二维电子气、双层平行的二维电子气、镀有金属膜的纳米介质球、有限厚度/金属膜/绝缘基底等)相互作用过程,重点探索材料的量子效应、尺度效应对表面/界面的电激发过程产生感应电势、电子气的扰动密度以及入射粒子能量损失的影响。在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带电粒子与表面/界面电子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应用背景;其次,回顾了有关带电粒子在物质中能量损失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计划和结构安排。在第二章中,首先介绍了自洽的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通过我们熟知的宏观量(如:密度、能量、动量、速度等)反映了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把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与泊松方程相结合,在线性化基础上得到了带电粒子平行于二维电子气平面运动时的感应势、感应电子气密度、电子流体的速度场、阻止本领、侧向力和自能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量子统计和量子衍射效应使感应势的振荡强度明显减弱,说明量子效应作用的结果是使电子气恢复平衡。在考虑量子效应的前提下,分析了入射粒子速度对感应势和感应电子气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入射粒子的速度相对较高时,在其所在位置的后方感应势和感应电子气密度均出现了Ⅴ型振荡的尾流效应,并且粒子的速度越高,锥角越小,振荡的范围越大,波长越长。此外,还计算了电子气流体速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电子的振荡以纵波的形式向入射粒子运动的反方向传播。最后,计算了粒子的位置、阻尼系数、密度参数对阻止本领、侧向力和自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粒子距离电子气平面越近或者电子气的密度参数越小时,粒子损失的能量越多。而当阻尼系数趋于零时,电子气内出现了共振激发,此时在高速区能量损失达到最大。在第叁章中,研究了带电粒子平行于双层二维电子气平面运动时的电激发过程,得到了两个电子气平面相互耦合的感应势、感应电子气密度、阻止本领、侧向力和自能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当带电粒子平行于两个电子气平面运动时,除了在粒子的后方出现了振荡的尾势外,还在两个平面所在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尖峰。此外,当两个电子气平面间的距离较近时,相互耦合的结果是使阻止本领、侧向力和自能随速度变化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双峰结构,随着粒子与两个电子气平面距离的加大这种双峰结构消失。当两个电子气平面间的距离较小时,电子气密度参数也会对阻止本领、侧向力和自能随速度变化产生影响,使之出现明显双峰结构。在第四章中,采用球坐标系下的线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与恰当的边界条件相结合,研究了带电粒子与镀有金属膜的纳米介质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当带电粒子在球表面附近运动时,球表面金属膜内的电子由于极化和激发而产生振荡的尾流效应。当粒子逐渐远离介质球时,感应势和感应电子气密度振荡的幅值变小,最大峰值所在位置也随粒子前移。此外,当入射粒子的速度小于某一临界速度时,感应势振荡的最大幅值随速度的增大而变大,反之,则随速度的增大而变小。最后,计算结果还显示,由于球形结构的特殊性,使粒子在接近而后远离小球过程中阻止本领的值先负后正,(即,小球始终对粒子吸引,其电场力对粒子先加速后减速):随着小球介电常数的增大,阻止本领的峰值变小并向低速区移动,说明由于介质球的存在,使得其极化电场和表面电子气扰动产生的感应电场对入射粒子的整体作用效应变弱了。在第五章中,研究了带电粒子平行于半无限大绝缘基底表面上有限厚度金属膜运动时产生的电激发过程,得到了感应势、扰动电子气密度、阻止本领、侧向力以及自能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当金属膜很薄时,在它的两个表面处均出现了振荡的电激发现象,而且,随着金属膜厚度的增大,在金属膜与绝缘基底交界面处的振荡逐渐减弱直到消失。另外,金属膜对入射粒子的库仑势有明显的屏蔽作用。本章还详细分析了膜的厚度、粒子位置、密度参数和基底介电常数对粒子的能量损失和受力情况的影响。最后,把通过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和局域介电函数模型计算的感应势和阻止本领进行了对比。比较结果表明,由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感应势的振荡幅值较小,且在金属膜的两个表面处变化比较平缓。对于阻止本领而言,在粒子距离金属膜较近的情况下,由两个模型所得的结果在高速时比较接近;当粒子距离金属膜较远时,由两个模型所得的结果无论在低速还是高速情况下都差别不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7-01)

黄雪,高文军[10](2009)在《粘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Zero-space-charge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半导体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粘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是由电子密度,电流密度所满足的两个守恒方程和Poisson方程所组成的。一维稳定状态的粘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是此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的Zero-space-charge极限的存在性。(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andau于1941年提出的液氦理论略带神秘色彩。它受到一些不同学者的质疑(比如,London),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另一种量子流体动力学表述的支持。这种不同的表述由Kronig,Thellung和Ziman等人给出,他们对经典流体动力学进行量子化,先是势流然后是由Clebsch变量表示的有旋流动。该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冯依虎,林万涛,莫嘉琪.一类大气量子等离子流体动力学孤立子波的渐近解[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2].朱建州.具有螺度的量子流体动力学[C].2016海峡两岸流体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3].董建伟,张又林.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唯一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董建伟,程少华.一维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稳态解的存在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董果香.基于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半导体器件模拟[J].电子设计工程.2013

[6].董建伟,娄光谱.关于一维稳态黏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一个注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董建伟,娄光谱.量子流体动力学等温模型的拟中性极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董建伟.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热平衡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9].李春芝.带电粒子与表面/界面电子气相互作用的量子流体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黄雪,高文军.粘性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的Zero-space-charge极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量子流体动力学论文-冯依虎,林万涛,莫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