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陆域产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海洋,要素,效应,滨海,防波堤,效率。
陆域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聂红隆,沈友华[1](2018)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部门与浙江经济其他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关系,并测算其关联及波及程度,从而明确其发展的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对其他国民经济行业的关联和波及效应较大;浙江海洋经济外向性程度较高,省外需求和出口的生产诱导作用较大;浙江各海洋产业因其所处产业链上位置不同而对国民经济行业的波及效果也不同,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等对国民经济有显着支持作用,而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对其他部门产生显着的需求拉动作用;海陆产业间关联度高,产业间融合潜力大。(本文来源于《宁波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翟焕明[2](2017)在《滨州港临港产业园区陆域防波堤工程稳定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防波堤施工过程中堤体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堤体沉降监测、戗台沉降监测和堤体孔隙水压力监测3个观测项目。结果显示:在施工初期,由于施工速度快、加载间歇短,造成地基出现瞬时沉降过大;堤体成型后,各监测数据区域稳定,变化速率缓慢,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高。根据堤体实测沉降数据,通过双曲线法计算的土体固结度较高,地基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7年S1期)
杜利楠,栾维新[3](2016)在《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及主要研究领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缓解陆域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竞争的战略重点。中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海陆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洋和陆域两大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洋与陆域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叁大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作为衡量指标,对比研究海陆产业间的生产要素联系,并结合不同的产业关联方法,探索不同类型的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活动的联系问题,试图为海陆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期刊2016年01期)
杜利楠[4](2015)在《海洋与陆域产业的要素效率评价及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竞争的战略重点。中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十二五”规划已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与陆域产业既有明显差异又密切联系,海陆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迫切需要对两大系统的联系机理、理论及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以海洋和陆域两大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海洋与陆域产业的差异和关联分析为基础,研究劳动力、资本、技术叁大生产要素在海洋与陆域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及差异,并以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运输业为叁个典型海洋产业,从海陆产业链构建、海陆技术联系、海运供需关联叁个不同角度研究了海陆经济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论可以丰富海洋经济及陆海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为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提供思路和依据,也为沿海地区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定合理的海陆经济政策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依赖性角度,分析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以陆域产业的结构演变规律作为参照系,对比了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结合海洋叁次产业的发展前景,判断我国海洋产业将形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叁、一”结构,从海陆产业发展的“下垫面”差异、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依赖等角度探讨了海陆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从产业层面来看,海洋产业的发展对陆域空间、技术、相关产品等具有高度依赖性,决定了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活动具有密切联系。而海陆两大系统的空间相连、生态系统融合,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海陆产业间相互对应等构成了海陆系统联系的现实基础,反映了海陆产业统筹发展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以劳动力、资本、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海陆经济系统间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要素效率的结构差异。论文利用1995-2012年数据,分别构建了海洋和沿海陆域经济的广义C-D生产函数,并采用岭回归估计了相关参数,研究发现两点结论:第一,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对海陆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明显差别,海洋经济的劳动力、资本要素产出弹性明显高于技术的产出弹性,可以说海洋经济仍处于物质投入驱动的初级阶段,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以技术进步为主导、叁大要素共同推动的成熟阶段;第二,海陆经济系统的要素弹性之和均小于1,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而非扩大要素投入规模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更有效途径。在C-D生产函数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科技竞争力角度对比研究了海洋和陆域产业的要素效率。总体来看,海洋产业具有劳动力、投资的比较优势,而陆域科技环境是影响海洋科技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生产要素存在“由陆向海”流动的势能差,反映出两系统间存在劳动力转移、资本流动和技术溢出的联系。(3)论文选择了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运输业作为典型海洋产业,分别从价值链、产品技术联系及供需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典型海洋产业与陆域相关产业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以渔业为代表的海洋一产与陆域经济的联系相对较弱,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提供运输对象和原材料方面,产业链较短,技术溢出效应较低,未形成陆海产业高效互动,快速发展的局面;通过构建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发现,以海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海洋二产与陆域相关产业联系较强,产业间的产品及技术关联程度紧密,区域市场需求、陆域相关产业及发展环境等对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影响显着,论文综合评价了我国沿海各省市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依据模型评价结果将沿海11省区划分为叁类,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考虑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与效率、对外贸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指标情况下,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了海运业发展与经济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经济发展指标的关联度较高,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环境等的变动,港口吞吐量相比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论文进一步从直接和间接货运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各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对海运货物的需求联系,研究结论为协调沿海港口建设节奏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5-09-01)
张绍贤,高林,曲妍妮[5](2015)在《蓬莱大项目崛起“海陆空”方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张绍贤 高林 YMG 记者 曲妍妮)向空港挺进,全球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瞄向新机场,进军蓬莱谋划打造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电商基地;向滨海扩张,宝龙广场、鼎峰悦动港湾等大型综合体项目相互串联,隆起一片百亿级滨海旅游发展带;向陆域抢滩,安诺其中间体(本文来源于《烟台日报》期刊2015-07-31)
秦聪聪[6](2015)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发展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洋发展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且海洋产业正逐步成为促进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产业关联为基础,海陆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将将有效解决海陆产业各自发展的局限。因此,促进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沿海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总量和不断增大的城市规模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日益突出。陆源排污量大量增加,市场、资源、技术、劳动力、生产要素等环境经济容量因素的限制、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等使得海陆产业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并最终实现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必然。海陆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对完善沿海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衔接、解决海陆资源利用冲突、实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具有重要作用。海洋的资源禀赋与陆域的生产要素实现互补利用、产业链实现有效衔接融合、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等是实现海陆产业协同的有效手段。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海陆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因此,本文从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海陆产业协同发展内涵及发展的阶段特点并在分析沿海省市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序度和协同度模型,在分析海陆产业发展有序度的基础上,对海陆产业发展协同度进行测度,分析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为海陆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应庚谚,徐乐怡[7](2014)在《“长叁角”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与陆域经济协同演进的状况和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采用灰色关联度测算方法,研究了"长叁角"地区海洋集聚与陆域经济协同演进的状况。发现"长叁角"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与陆域经济的协同性总体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海洋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协同性明显强于第一产业;海洋船舶业和交通业是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联动的关键,与当地经济的协同性最强。并得出:要以海洋集聚的系统性为依托,强化产业间的协同定位;以陆域产业为着眼点,推进海陆联动;以港口经济为核心,促进港城互动;发挥各海洋主导产业优势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做好地区海洋产业分工。(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苑清敏,杨蕊[8](2014)在《我国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海陆产业间协同共生关系,构建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度评价模型,基于1995~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陆产业共生状态,预测了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的时间区间,并给出保持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两种产业主参量的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早期存在海洋产业寄生于陆域产业中的状态,之后长时间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沿海7省市在2011~2014年之间达到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肖云霞[9](2013)在《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演进水平及其区域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陆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众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不仅解除了陆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困境,还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同时,海洋与陆域系统是具有不同功能与特征的两类系统,两者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可以形成互补效应,但海陆之间也存在竞争矛盾,这需要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避免海陆经济的二元化。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海陆一体化发展依赖于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海陆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沿海地区是陆域与海洋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区,而经济发展基础、社会需求结构、制度环境等因素导致产业结构的区域分异,因此,研究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程度及其区域分异对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程度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0年的省际统计数据,得到协同程度及区域分异程度:(1)沿海地区整体上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程度不断增强,但是协同程度的时间差距较大。这同陆域和海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的时间差异有关,但也表明海陆联动发展能力越来越强。(2)沿海地区各省市的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差距具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这与地区间经济基础、区位资源、社会需求结构、制度变迁等因素差异有关,但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技术知识外溢、生产要素流动增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区域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研究,从整合海陆资源、增强海陆产业关联、加强海陆技术合作、设立海陆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地区间合作5个方面提出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相关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演化经济学理论,结合统计学方法,尝试利用结构偏离度与协同演进系数以及极差与标准差指标,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采用1999-2010年的省际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清晰的展现了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水平。(2)立足于陆域与海洋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着重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性的时序特征及空间特征,对促进海陆产业关联、海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4)
黄国清[10](2013)在《涵江滨海产业新区陆域形成项目昨开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黄国清)兴化湾南岸开发掀开新篇章。5月28日,涵江滨海产业新区陆域形成项目开工仪式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以及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到涵江滨海产业新区陆域形成项目现场考察调研。市领导梁建勇、翁玉耀、林光大、林庆生、赖军、李辉龙、郑春洪、傅(本文来源于《湄洲日报》期刊2013-05-29)
陆域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保证防波堤施工过程中堤体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堤体沉降监测、戗台沉降监测和堤体孔隙水压力监测3个观测项目。结果显示:在施工初期,由于施工速度快、加载间歇短,造成地基出现瞬时沉降过大;堤体成型后,各监测数据区域稳定,变化速率缓慢,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高。根据堤体实测沉降数据,通过双曲线法计算的土体固结度较高,地基稳定性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域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1].聂红隆,沈友华.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
[2].翟焕明.滨州港临港产业园区陆域防波堤工程稳定性监测[J].水运工程.2017
[3].杜利楠,栾维新.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及主要研究领域探讨[J].中国海洋经济.2016
[4].杜利楠.海洋与陆域产业的要素效率评价及关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5].张绍贤,高林,曲妍妮.蓬莱大项目崛起“海陆空”方阵[N].烟台日报.2015
[6].秦聪聪.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
[7].应庚谚,徐乐怡.“长叁角”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与陆域经济协同演进的状况和机理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4
[8].苑清敏,杨蕊.我国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4
[9].肖云霞.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演进水平及其区域分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0].黄国清.涵江滨海产业新区陆域形成项目昨开工[N].湄洲日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