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热疲劳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铬轧辊,热疲劳,裂纹
抗热疲劳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黄建宁,徐掌印,樊俊威,丛瑞林[1](2018)在《高铬轧辊抗热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成分高铬轧辊试样在30~650℃温度区间进行热疲劳试验,分析了轧制过程中组织变化对热疲劳循环次数与裂纹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疲劳裂纹沿晶界不断向内部延伸和扩展;增加轧辊中碳化物的含量,可提高轧辊的硬度,降低材料的抗热疲劳能力。(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陈丹,秦先锋,闫明辉,李立琳,桑玮玮[2](2018)在《上限温度对高SiMo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高SiMo蠕铁在不同热疲劳试验上限温度T_(max)(600℃、700℃、800℃、900℃)下的微观组织以及抗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上限温度升高,珠光体以及(FeMo)3C加速消失,残留的(FeMo)3C会明显促进热疲劳裂纹的产生,并使裂纹扩展方式发生变化,导致蠕铁抗热疲劳性能下降。T_(max)为600~800℃时,主裂纹的扩展路径是优先沿着蠕虫状石墨长轴扩展,其次顺带连接沿线已萌生裂纹的球墨或者(FeMo)3C。T_(max)为900℃时,主裂纹的扩展路径是沿着蠕虫状石墨长轴方向扩展的同时,沿垂直方向以龟裂加宽,顺带连接球状石墨和孔洞,且裂纹带较宽,导致高SiMo蠕铁的抗热疲劳性能急剧恶化。(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8年06期)
李曙丹,王波,刘云辉,齐艳飞,李萌[3](2018)在《迭片结构对铜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多层铜箔构成的迭片式表面结构,与铜块体同时在10-5Pa真空下进行电子束热疲劳,电子束的功率密度28 MW/m~2,循环3000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热疲劳后的铜箔与铜块体的表面损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铜箔处于单轴应力状态,表面产生的热应力较小,导致表面裂纹较细较少,且多产生垂直于箔片方向的裂纹,难以扩展。结合SEM照片,利用计算机图片处理软件,对迭片结构的铜箔与铜块体表面裂纹损伤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迭片结构的铜箔表面的裂纹密度和宽度均远小于铜块体,表现出更好的抗热疲劳开裂性能。而且,铜箔的厚度越小其抗热疲劳开裂性能越优异。该思路将为解决面向等离子体、非晶甩带冷却辊等材料的热疲劳问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丹,刘乾坤,阎明辉,王朋坤,吴令宪[4](2018)在《淬火温度对4Cr4Mo4WV2Co4组织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淬火温度对4Cr4W4MoV2Co4组织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淬火后钢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硬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热疲劳性能受到晶粒尺寸、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碳化物尺寸的综合影响,当淬火温度是1000℃时,抗热疲劳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康,张玉平,章杰,周磊,丁沙[5](2018)在《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抗热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了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在25~85℃范围内的热膨胀性,分析了混凝土不同组分的热膨胀性能及其相互影响,分析了不同水灰比和不同矿物掺合料对硬化水泥浆体的热膨胀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一定方式增强界面过渡区、降低硬化水泥浆体的热膨胀率、增强硬化水泥浆体的抗拉强度能提高混凝土在大温差条件下的抗热疲劳性能。(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8年01期)
刘华莉[6](2018)在《汽车排气歧管用高镍球墨铸铁组织与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汽车排气歧管工作环境要求,设计并熔炼了一种高镍球墨铸铁新型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观察、热疲劳性能测试、膨胀系数测试、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铸态组织、抗热疲劳性能及合理的工作温度。结果表明:高镍球墨铸铁显微组织主要由奥氏体基体、石墨、金属间化物Fe Ni3组成,石墨尺寸10~25μm,以球状为主。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组织中球状石墨因收缩导致与基体间出现微裂纹,表面石墨因高温而氧化、消失,形成沟蚀,都会形成显微热裂纹源。高镍球墨铸铁材料合理的工作温度为950℃以下。(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01期)
陈丹,吴素珍,吴令宪,王朋坤,闫明辉[7](2017)在《热疲劳上限温度对球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热疲劳不同上限温度T_(max)(600℃、700℃、800℃)对球墨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以及组织的影响。随着上限温度升高,珠光体分解加快,石墨与基体剥离,且基体表面出现凹陷,球铁的抗热疲劳性能下降。上限温度增加对裂纹扩展方式影响不大,主裂纹的扩展总是从人工缺口出发,穿过低强度的铁素体基体,联接沿线石墨或凹陷基体,向试样的另一端扩展。随着热循环次数增加,球铁硬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_(max)为800℃时,硬度的上升和下降速率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7年12期)
陈丹,吴素珍,陈海军,冀佳彬,李明哲[8](2017)在《热循环上限温度对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热循环时不同上限温度T_(max)(600℃、700℃、800℃)下蠕墨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及组织变化。随着上限温度升高,晶界对裂纹扩展的阻碍能力下降,龟裂和穿晶裂纹数量增加,珠光体退化加快,抗热疲劳性能下降。T_(max)为600℃、700℃时,条状裂纹是蠕铁的主要破坏形式;T_(max)为800℃时,龟裂网分布于整个试样表面,龟裂成为蠕铁的主要破坏形式。(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7年07期)
陈丹,陈海军,赵永涛,李国栋[9](2016)在《制动鼓用加锡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铸铁中添加不同含量的Sn,分析Sn含量变化对铸铁在600~20℃交变温度下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Sn的添加量为0.06%时,在270℃等温淬火0.5 h后,铸铁的基体组织为奥铁体,具有最佳的抗热疲劳性能。(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6年12期)
陈丹,吴素珍,李艳鹏,邱得超,邓先强[10](2016)在《热处理对06Cr18Ni11Ti组织及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1 000℃,1 025℃,1 050℃,1 075℃)和时间(60 s,120 s)对06Cr18Ni11Ti组织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能够影响晶粒大小和碳化物形态.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晶粒和碳化物的尺寸增加;温度升高,碳化物的数量和尺寸增加.相同的保温时间下,晶粒长大受保温温度和碳化物的影响.在20~600℃的循环条件下,1 050℃×60 s处理后试样的热疲劳裂纹最短,变形较小,抗热疲劳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抗热疲劳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高SiMo蠕铁在不同热疲劳试验上限温度T_(max)(600℃、700℃、800℃、900℃)下的微观组织以及抗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上限温度升高,珠光体以及(FeMo)3C加速消失,残留的(FeMo)3C会明显促进热疲劳裂纹的产生,并使裂纹扩展方式发生变化,导致蠕铁抗热疲劳性能下降。T_(max)为600~800℃时,主裂纹的扩展路径是优先沿着蠕虫状石墨长轴扩展,其次顺带连接沿线已萌生裂纹的球墨或者(FeMo)3C。T_(max)为900℃时,主裂纹的扩展路径是沿着蠕虫状石墨长轴方向扩展的同时,沿垂直方向以龟裂加宽,顺带连接球状石墨和孔洞,且裂纹带较宽,导致高SiMo蠕铁的抗热疲劳性能急剧恶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热疲劳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锋,黄建宁,徐掌印,樊俊威,丛瑞林.高铬轧辊抗热疲劳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8
[2].陈丹,秦先锋,闫明辉,李立琳,桑玮玮.上限温度对高SiMo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J].铸造.2018
[3].李曙丹,王波,刘云辉,齐艳飞,李萌.迭片结构对铜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8
[4].陈丹,刘乾坤,阎明辉,王朋坤,吴令宪.淬火温度对4Cr4Mo4WV2Co4组织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王康,张玉平,章杰,周磊,丁沙.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抗热疲劳性能研究[J].建材世界.2018
[6].刘华莉.汽车排气歧管用高镍球墨铸铁组织与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7].陈丹,吴素珍,吴令宪,王朋坤,闫明辉.热疲劳上限温度对球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J].铸造.2017
[8].陈丹,吴素珍,陈海军,冀佳彬,李明哲.热循环上限温度对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影响[J].铸造.2017
[9].陈丹,陈海军,赵永涛,李国栋.制动鼓用加锡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J].铸造技术.2016
[10].陈丹,吴素珍,李艳鹏,邱得超,邓先强.热处理对06Cr18Ni11Ti组织及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