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粗山羊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羊,基因,小麦,家族,基因组,转录,引物。
粗山羊草论文文献综述
颜君,苏培森,李雯,肖桂连,赵炎[1](2019)在《小麦和粗山羊草Ⅲ类过氧化物酶(PR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s)是通过将过氧化氢还原为水来催化许多底物氧化的酶。它们可分为两大类: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和非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动物过氧化物酶和非动物过氧化物酶。非动物过氧化物酶包括叁类过氧化物酶,即Ⅰ类、Ⅱ类和Ⅲ类过氧化物酶。Ⅲ类过氧化物酶(PRX)基因家族是过氧化物酶超家族的一个植物特有的成员,与细胞增长和细胞壁松弛、木质化和木栓化、水果生长和成熟、植物衰老、非生物胁迫应答、生物胁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然而,在小麦和粗山羊草中,其分类、进化历史、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材料与方法]普通小麦等11种植物的PR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隐性马尔科夫模型(HMM)和邻接树(NJ)进行分类。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图由Perl和R脚本自动生成。MCScanX鉴定了普通小麦PRX的串联复制和全基因组复制事件。RMAexpress和Mev4.9,研究GEO公共基因芯片的普通小麦PRXs的压力应答表达模式;qRT-PCR验证干旱、激素处理、赤霉病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网站预测(WoLF PSORT和TargetP)和共焦显微镜研究亚细胞定位。网站预测(PlantCARE42)和启动子测序研究激素应答元件。用"苏麦3号"实验验证。[结果与分析]我们鉴定了普通小麦、乌拉图小麦、粗山羊草的PRXs,分别是374个、159个和169个。结合其他8种植物PRXs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18个亚家族。在V~ⅩⅧ亚家族中,在PRX结构域发现了一个外显子相位组合为"001"的保守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系统发育模型来推断PRX亚家族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的进化历史。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Ⅶ亚家族可能是最古老的亚家族,且起源于绿藻。进一步综合分析普通小麦PRX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和共线性关系表明,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和串联复制事件均对小麦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PRXs的扩增起了促进作用。为了验证这些PRX基因在调节各种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利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研究了普通小麦PRXs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不同组织间的PRXs表达模式不同,PRXs可能参与了小麦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应答。采用qRT-PCR对干旱、植物激素处理、禾谷镰刀菌感染的样品进行检测,验证了基因芯片普通小麦PRXs表达模式的预测效果。部分TaePRXs亚细胞定位的预测结果与共聚焦显微镜结果一致。我们预测一些TaePRXs的启动子区域具有激素应答的顺式作用元件,并通过测序启动子验证了这些预测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本文对小麦及相关植物的Ⅲ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分类、进化、表达模式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小麦PRXs的进化和分子机制提供信息。(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孔垂正,高丽锋,贾继增,赵光耀,刘旭[2](2019)在《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Ae.tauschii,L)核小体占位与组蛋白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质DNA通过包装为核小体这一基本单位,进一步缠绕与互作形成高级的叁维结构,并行使其功能。核小体包装主要包括核小体占位与核小体重塑。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都受到核小体包装的调控。核小体包装还是染色质开放结构、基因结构、叁维互作结构的基础。此外,核小体组蛋白修饰、组蛋白变体能够在理化性质上影响其上缠绕DNA的裸露程度、甲基化程度以及酶的可接近程度。对于作物基因组核小体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基因组功能的理解。我们初步统计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核小体数目及其分布。共定义到4类核不同类别的核小体,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物学意义。我们调查了DNA缠绕在核小体上的比例及其分布。结果表明核小体在染色体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在基因编码区的核小体排布密度较高,调控元件区域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位置核小体密度较低,但结合位点两侧核小体占位明显。进一步统计了CACTA、Copia和Gypsy叁种转座子(TE)上的核小体分布,结果表明TEDNA的核小体占位整体不如基因上的紧凑。我们还调查了核小体占位和组蛋白H3、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艳[3](2019)在《粗山羊草缺锌响应转录组分析及AeZIP2基因的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锌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微量金属元素之一,含锌蛋白占蛋白种类的十分之一,广泛参与各类酶的功能。缺锌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植物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是限制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水培缺锌筛选获得的低锌耐受能力差异显着的粗山羊草为材料,借助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响应锌胁迫的分子机制,对其中的ZI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差异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并克隆了一个AeZIP2基因,对序列特征、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为鉴定粗山羊草对缺锌胁迫的耐受性,建立了叶片表型和地上部锌效率相结合的水培筛选体系。在缺锌培养叁周后叶片坏死斑出现越早,低锌培养6周后锌效率越高,材料对缺锌胁迫的耐受能力越强。粗山羊草SQ523表现出比Y199更强的缺锌胁迫耐受能力,在胁迫条件下具有更强生理和代谢稳定性,根系对锌离子的吸收和向地上转运能力更强。对粗山羊草SQ523响应缺锌(0μM)、低锌(0.05μM)和正常供锌(5μM)不同供锌水平的转录组分析表明,锌胁迫产生的DEGs数随胁迫强度增大而增加,根系转录组对缺锌胁迫强度的变化比叶更敏感。在根中缺锌胁迫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表达上调为主,而低锌胁迫下以表达下调为主。在叶中缺锌胁迫产生的DEGs在两个调控方向上没有明显差异。SQ523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富集分析表明,在根中,内质网蛋白加工和氮素代谢途径在基因表达上调方向上代谢富集,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和苯丙醇生物合成途径在基因表达下调方向上代谢富集。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来自缺锌胁迫。在叶中,基因表达上调方向上显着富集的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加工和植物病原互作途径,两个富集突击途径来自低锌胁迫。在基因表达下调方向上,只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显着富集,来自缺锌胁迫,比根中少了两个途径。26个转录因子家族共217个成员受缺锌胁迫差异表达。不同转录因子家族在根或叶中的差异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和表达调控方向的多样性。粗山羊草ZIP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5个ZIP家族基因编码蛋白序列长度为100-550,20个质膜定位蛋白上跨膜区数为1-9个。粗山羊草响应低锌(0.05μM)、正常供锌(5μM)和高锌(500μM)的表达分析表明,8个基因存在较强的根或叶的组织特异性表达,5个基因具有低锌亲和转运体的表达特性,17个基因的表达具有高锌亲和转运体的表达特征。从粗山羊草SQ523基因组中成功克隆得到一个AeZIP2基因,该基因编码全长349个氨基酸的质膜定位蛋白。AeZIP2及其直系同源蛋白含有9个跨膜区和两个可变区,跨膜区序列高度保守。表达特性分析表明AeZIP2是一个根特异性表达基因,受缺锌胁迫诱导表达。在甘露醇、NaCl和H_2O_2的胁迫后,AeZIP2基因表现出一定的诱导表达,而在高温、脱落酸、生长素处理后表达水平下调。在拟南芥中过表达AeZIP2基因能够增强对锌、铁、锰、铜的吸收。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中生长素对根系生长调控的生理效应受到抑制,而对干旱、盐和氧化胁迫的抗性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5-20)
杨艳红[4](2018)在《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粗山羊草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7%,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黄淮麦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地区。近年来,由于长期品种间的杂交选育,现有育成品种间同质性较高,种质资源多样性愈来愈狭窄,小麦遗传改良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因此拓宽小麦种质资源、提高遗传多样性成为育种改良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利用SSR引物构建119份黄淮麦区推广小麦品种(系)DNA指纹数据库,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了拓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提高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创建的小麦-粗山羊草渐渗系群体进行遗传背景检测,筛选出了仅含有粗山羊草5D染色体渗入片段并且渗入片段可以覆盖整条5D染色体的渐渗系材料,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研究取得以下进展:1.利用均匀分布在小麦A、B、D基因组上的84对引物,在119个推广小麦品种中共检测出170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1-5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02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62,平均为0.204。结果表明等位基因变异类型差异较小,84对引物在实验材料中表现出的多态性较低。2.利用标记gwm124、gwm617、cfa2019、wmc173、wmc752、barc96、barc126、gwm294、barc35、gwm174、cfd22、gwm397、wmc474可以分别将山农29、92145E8、良星66、扬麦158、山农15381、泰山818、矮抗58、周麦30、中育1123、郑麦0856、山农22、中原18、小偃54号与其他品种区分开。另外,选择其中10对带型清晰且稳定的标记,将每一对标记扩增的带型进行统计并编号,获得了119份小麦品种(系)的DNA指纹数据库,可以准确鉴别119份小麦品种(系)。3.利用基因型统计结果进行聚类分析,119份小麦品种(系)可以分为5大类群,基本能够分辨各个推广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为小麦亲本选择及杂交组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4.以普通小麦济麦22为受体亲本,粗山羊草京Y215为供体亲本,经过幼胚拯救和组织培养获得杂种F_1,再与济麦22回交,得到BC_1F_1,然后采用逐代回交后连续自交的方式获得稳定株系。选择均匀分布于D基因组上的21对SSR标记,对渐渗系BC_3F_3群体进行遗传背景检测,发现309株材料仅在5D染色体上含有粗山羊草渗入片段,其中,18个单株所含的渗入片段可以覆盖整条5D染色体。18个单株所含的渗入片段统计结果发现,渗入片段最长约为45cM,最短仅有2cM,其中6个单株渗入片段为纯合单片段。5.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对筛选到的仅含有粗山羊草5D染色体渗入片段的309株材料进行品质鉴定,结果表明,309份渐渗系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幅范围分别为13.00-20.76,46.20-67.60,24.77-43.87,4.90-11.10,7.50-27.50,除渐渗系群体的吸水率均值较亲本济麦22有所下降以外,其他指标与亲本相比均有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5)
翟志文[5](2018)在《茉莉酸诱导的粗山羊草转录组分析及JAZ基因家族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hii,2n=2x=14,DD)是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供体,为小麦提供了珍贵的抗病、抗逆相关的遗传资源,这些基因增强了植物的适应性,在作物种质创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粗山羊草遗传学以及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粗山羊草被认为是研究小麦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进化研究的重要的植物。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是由脂质衍生的重要的植物激素,JA及其生物活性的衍生物(Jasmonic acid derivatives,Jas)在介导植物抵抗植食性昆虫、抗死体营养性细菌、抵抗各种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在营养生殖、细胞周期调节、以及衰老等发育调控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为了解析粗山羊草中抗逆基因的表达谱,我们利用14天的粗山羊草幼苗,使用5 mM茉莉酸溶液处理1 h和6 h后取地上部分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基因表达谱,并对茉莉酸信号路径的标志基因JAZ进行基因家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一、经过有参转录组分析,共发现了22112个转录单元,其中10983是未注释基因。对组装的转录单元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有3078个差异表达,其中有约50%未注释。为了推断基因的功能,我们利用多种方法对未注释的转录单元进行功能注释。将注释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到响应外界刺激、响应茉莉酸刺激、氧化还原反应等方面中。将茉莉酸诱导的基因聚类分析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瞬时诱导表达基因(Transiently induced genes,TIG)、瞬时抑制表达基因(Transiently repressed genes,TRG)、持续诱导表达基因(Sustainedly induced genes,SIG)和持续抑制表达的基因(Sustainedly repressed genes,SRG)四类。根据以上信息构建茉莉酸诱导的基因表达谱。二、JAZ(Jasmonate ZIM-domain)基因是茉莉酸信号路径中重要基因,我们利用同源检索的方法鉴定了粗山羊草中9个JAZ基因,与拟南芥、水稻、短柄草中已经鉴定的JAZ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进行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AetJAZ5和AetJAZ8单独聚为一小类,AetJAZ6和AetJAZ7单独聚为一小类,这两小类又聚到一类,在短柄草、水稻中有同源基因,在拟南芥中没有同源基因。经过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AetJAZ6和AetJAZ7在我们研究的各个组织都未表达。提出两种可能:(1)AetJAZ6和AetJAZ7为AetJAZ8基因在复制后的基因,可能发生了假基因化;(2)茉莉酸信号路径中的JAZ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以及时空特异性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李晓华,丁明亮,乔玲,李刘军,杨堤贻[6](2017)在《粗山羊草CCT基因家族进化及节律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CT家族基因广泛参与植物花期的调控过程,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作为小麦D基因组供体,给小麦带来新的花期及适应性相关基因。研究粗山羊草CCT家族基因不仅可为小麦进化、驯化和演变规律提供参考,还有助于认识粗山羊草作为杂草的生态适应性。粗山羊草基因组中26个CCT基因进化分析后发现Group A、Group C、GroupH和Group G中的13个Aet CCT成员出现了快速进化;Group A中有42.1%的位点存在正选择效应,表明快速进化提高了粗山羊草的适应性。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CT结构域在Aet CCT家族中保守性很高,但不同基因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排布差异较大,特异Motif可能是不同亚家族基因间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Aet CCT4、Aet CCT7、Aet CCT8、Aet CCT11、Aet CCT12、Aet CCT16、Aet CCT17、Aet CCT19、Aet CCT21和Aet CCT22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钟效应",呈现出24 h的节律性表达,且基本都处于快速进化的Group A、Group C、GroupH和Group I。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员可能参与花期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在粗山羊草的适应性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胡立芹,唐恒,马信,王宏伟,孔令让[7](2017)在《粗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Pm35的图位克隆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粗山羊草(Ae.tauschii,2n=2x=14,DD),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蕴含着丰富的抗病、抗逆、抗虫、优质基因,Pm35被证明是优异的白粉病抗源。本研究筛选免疫材料2147与高感白粉病材料AL8/78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对粗山羊草2147中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初步证明其是Pm35,精细定位在0.08cM的区间内,对应参考基因组中大约82 kb的物理区间,获得1个候选基因,为NBS-LRR基因,单倍体型分析证明了其抗病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功能标记,通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粉病基因Pm35转移至普通小麦品种中,获得了白粉病抗性得到改良的小麦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赵光耀,邹枨,李奎,王凯,李天豹[8](2017)在《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是一个物种进入基因组时代的重要标志。参考基因组序列是开展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重要资源,对于新基因发掘、多样性与单倍型作图、作物育种、比较基因组与多倍体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目前很多作物基因组已经测序完成。小麦基因组的超大基因组、多倍体特性和重复序列多等特性使得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滞后于其它物种。英国科学家利用454技术对中国春小麦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小麦基因进行了分析;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作组(IWGSC)开展了中国春小麦探查序列分析,之后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与注释工作;我国科学家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祖先种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法国科学家对中国春小麦3B染色体进行了测序和分析;以色列科学家完成了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测序。本研究组重新对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进行了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和组装算法获得了高精度的参照基因组图谱。结果表明,scaffold N50长度达到14.1 Mb,相比2013年第一版提升了240多倍。该成果也表明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可以获得高质量基因组参考序列。进一步分析表明,粗山羊草基因组重复序列比例高达86%。项目组对组装获得的染色体级别组装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基因组注释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李艳红,唐恒,任得强,王宏伟,马信[9](2017)在《粗山羊草致死基因Net2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群体中D基因组多样性极低,D基因组供体单一,推断与部分粗山羊草(D)多倍体化过程中出现的杂种致死相关,受NetJ与Net2两个基因控制;该基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粗山羊草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利用,尚需克隆,因此,本实验对来自粗山羊草的致死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构建ku2074×M7-262的F2群体3350株,根据粗山羊草已公布测序信息,成功开发了50对SSR标记和CAPS标记,加密了遗传连锁图。其中,与致死基因Net2紧密连锁的标记DH86和sdau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66 cM,两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大约为1 Mb,为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致死基因的克隆将对粗山羊草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小麦进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赵梦琪,周正富,齐豫川,晁岳恩,王美芳[10](2017)在《粗山羊草Do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of(DNA-binding one zinc finger)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包含高度保守的C_2-C_2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其在植物种子发育与萌发、光、激素以及逆境响应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已公布的粗山羊草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粗山羊草Dof基因,并对其结构、保守结构域、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树和表达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粗山羊草Dof转录因子家族包含10个基因,它们均含有完整的C_2-C_2锌指保守结构域;每个基因含有1~3个内含子,AetDof家族蛋白共包含11个保守的模体;该家族基因除7号染色体外,在其余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与拟南芥Dof蛋白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家族基因可被分为3个亚族;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粗山羊草Dof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3个转录因子(AetDof1,AetDof7,AetDof10)在种子中特异性强表达。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粗山羊草Do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07期)
粗山羊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染色质DNA通过包装为核小体这一基本单位,进一步缠绕与互作形成高级的叁维结构,并行使其功能。核小体包装主要包括核小体占位与核小体重塑。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都受到核小体包装的调控。核小体包装还是染色质开放结构、基因结构、叁维互作结构的基础。此外,核小体组蛋白修饰、组蛋白变体能够在理化性质上影响其上缠绕DNA的裸露程度、甲基化程度以及酶的可接近程度。对于作物基因组核小体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基因组功能的理解。我们初步统计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核小体数目及其分布。共定义到4类核不同类别的核小体,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物学意义。我们调查了DNA缠绕在核小体上的比例及其分布。结果表明核小体在染色体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在基因编码区的核小体排布密度较高,调控元件区域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位置核小体密度较低,但结合位点两侧核小体占位明显。进一步统计了CACTA、Copia和Gypsy叁种转座子(TE)上的核小体分布,结果表明TEDNA的核小体占位整体不如基因上的紧凑。我们还调查了核小体占位和组蛋白H3、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粗山羊草论文参考文献
[1].颜君,苏培森,李雯,肖桂连,赵炎.小麦和粗山羊草Ⅲ类过氧化物酶(PR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孔垂正,高丽锋,贾继增,赵光耀,刘旭.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Ae.tauschii,L)核小体占位与组蛋白修饰[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张艳.粗山羊草缺锌响应转录组分析及AeZIP2基因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杨艳红.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粗山羊草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8
[5].翟志文.茉莉酸诱导的粗山羊草转录组分析及JAZ基因家族功能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6].李晓华,丁明亮,乔玲,李刘军,杨堤贻.粗山羊草CCT基因家族进化及节律表达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7].胡立芹,唐恒,马信,王宏伟,孔令让.粗山羊草抗白粉病基因Pm35的图位克隆及利用[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8].赵光耀,邹枨,李奎,王凯,李天豹.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与分析[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9].李艳红,唐恒,任得强,王宏伟,马信.粗山羊草致死基因Net2的精细定位[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10].赵梦琪,周正富,齐豫川,晁岳恩,王美芳.粗山羊草Do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