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血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血症,免疫,蛋白,细胞,靶向,系统。
病毒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梁君妮,尹伟力,谢爽,刘宁,段效辉[1](2019)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SVCV的G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初步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的SVCV检测方法。该RPA方法最优扩增温度为30℃,恒温反应20 min内即可完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其它常见鱼类感染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SVCV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出限为89.2拷贝/μL,高于传统的RT-PCR方法;利用已建立的RPA方法和RT-PCR方法对市场购买的8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PA方法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且RPA方法能够有效检出RT-PCR方法的弱阳性样品,表明RPA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检测。本研究建立的检测SVCV的RPA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基层实验室及现地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邵玲,肖雨,汤茜,何正侃,高晓华[2](2019)在《上海地区2013—2018年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分离和进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上海市近年来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流行情况,探明上海市SVCV变异进化规律,对上海地区2013—2018年送检的养殖鲤(Cyprinus carpio)、锦鲤(Cyprinus carpio koi)、金鱼(Carassius auratus)等鲤科鱼类样品中的SVCV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地区近6年来每年均有SVCV检出,从125份样本中共分离获得了18株SVCV毒株,阳性率为14.4%。各毒株接种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y, CO)后均可以导致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免疫荧光实验也表明,病毒结构蛋白N、P、M和G均在感染细胞中高水平表达。进一步通过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18株分离株G基因606bp的核酸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上海地区的SVCV分离株均隶属于Ia分支,株间核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不同分离株之间核酸序列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2015年之后的分离株均聚类为同一小分支,提示其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实验结果显示,SVCV在上海地区持续以低水平流行并在不断进化。研究提示,养殖户应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提高防病意识和管理水平,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持续监测,以减少和控制鲤春病毒血症(SVC)的发生和流行。(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林婧楠,赵景壮,徐黎明,刘淼,任广明[3](2019)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截短糖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rnia of Carp Virus,SVCV)shlj1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获得SVCV糖蛋白(Glycoprotein,G)部分基因序列(420 bp),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2a-G;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利用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对截短G蛋白的表达及纯化情况进行检测;将纯化的G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对抗血清进行鉴定。SDS-PAGE结果显示该重组截短G蛋白与预期大小相符(约为35 kDa),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鼠抗截短G蛋白血清效价为1∶80 000;IFAT结果显示,抗血清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SVCV分离株(黑龙江省3株,辽宁省2株),在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作用下,呈特异性绿色荧光。结果表明,制备的截短SVCV G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利用其所制备的抗体能够识别我国不同SVCV分离株病毒表面天然结构的糖蛋白。(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5期)
林婧楠,赵景壮,刘淼,任广明,卢彤岩[4](2019)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糖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蛋白(Glycoprotein, G)作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rnia of Carp Virus, SVCV)主要的抗原蛋白,已成为现阶段SVCV病毒检测、抗体制备以及疫苗研制的热点。为了对其进行酵母表面展示,研究以SVCVshlj1分离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体外扩增获得SVCV表面糖蛋白的基因开放阅读框(1530 bp)片段,将其克隆至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构建重组质粒pYD1-G。利用电转化方法将重组质粒pYD1-G导入酿酒酵母EBY100感受态细胞,经YNB选择培养基筛选和菌液PCR的鉴定,挑选出阳性转化子(命名为EBY100-pYD1-G),对其进行2%半乳糖诱导。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情况。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酵母细胞EBY100-pYD1-G能产生特异性红色荧光,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红色荧光的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酵母细胞的荧光强度与诱导时间呈正比,其中诱导48h与72h的酵母细胞荧光强度不存在显着差异,基本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因此,选取诱导48h为酵母表面展示的最佳诱导时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VCV的G蛋白已经成功展示于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研究为鲤春病毒血症酵母口服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前期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玉莲,马玉英[5](2019)在《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干预对乙型肝炎高病毒血症 HBV母婴传播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干预对乙肝高病毒血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96例乙肝高病毒血症孕产妇为对象,按照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抗病毒治疗组(替比夫定干预,67例)、非抗病毒治疗组(常规基础治疗,29例)。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分娩前、分娩后4周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分析两组孕产妇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及HBV母婴传播阻断率。结果抗病毒治疗组治疗4周、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着低于治疗4周时(P<0.05);非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治疗4周、分娩前、分娩后4周HBV DNA、HBsAg、HBeA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治疗4周、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着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4周、分娩前、分娩后4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且抗病毒治疗组治疗4周、分娩前、分娩后4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着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抗病毒治疗组孕产妇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为38.81%,非抗病毒治疗组孕产妇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为4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的8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干预能降低乙肝高病毒血症孕产妇HBV DNA水平,改善孕产妇肝功能,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7期)
郑李平,耿毅,余泽辉,雷雪平,曹师琪[6](2019)在《一株鲈鲤源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是一种严重危害鲤鱼的疫病,属一类动物疫病。四川某鲈鲤(Percocyprispingi)养殖场流行一种以鳃、鱼鳔和内脏器官出血、腹水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累计死亡率达40%以上,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明确病因,本研究从自然发病鲈鲤体内分离病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和半巢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患病鲈鲤全身多组织器官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肝、脾、肾、鳃和肠表现为明显的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病鱼肝、肾组织匀浆滤液接种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papulosumcyprini,EPC),盲传3代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effects,CPE);将自然发病鱼组织匀浆滤液和细胞培养病毒液分别接种健康鲈鲤,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与病变,死亡率分别为60%和50%,而对照组未见异常;对经分离毒株ZLP160415感染出现CPE的EPC细胞制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呈弹状,长约90~150nm,宽约40~60nm;对自然发病鱼、人工感染发病鱼内脏组织和细胞培养病毒液进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RT-PCR检测,均扩增出目的条带;基于SVCV糖蛋白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ZLP160415)属于Ia型。结合本次疫病的流行病学与病理损伤特点、病毒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和透射电镜检查,确定此次流行病的病原为SVCV。该结果表明SVCV自然情况下可感染鲈鲤并致死,因此,在鲈鲤的养殖中对该病的危害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谢亚东,解明旭,李解,王安然,杨培龙[7](2019)在《无菌斑马鱼感染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产养殖业受病毒危害严重,但目前尚无有效的应对手段。近年来研究证实,肠道菌群是宿主和病毒互作的参与者,然而鱼类的相关研究较少。无菌动物感染模型是研究肠道菌群相关功能的前提。基于此,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的无菌斑马鱼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感染模型,并利用该感染模型探究斑马鱼肠道菌群和3株代表性的肠道土着菌对病毒感染的影响,包括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及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monas shigelloides)。研究结果显示,经菌鱼互作24 h,未观察到肠道菌群和代表菌株对病毒感染的影响。无菌斑马鱼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为快速筛选影响病毒感染的菌株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为进一步探寻和开发细菌的潜在抗病毒效应元件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赵英珺,李培杰[8](2019)在《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血症的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症被定义为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中,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最为常见。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新的临床检验方法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脓毒症病人血液中的人疱疹病毒的检出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然而,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血症是否影响病人的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血症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湖[9](2019)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低病毒血症临床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主要有HIV-1和HIV-2两种类型,我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根据WHO新闻报道,到2017年底止,全球大约有3690万例HIV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当年约有180万例新发HIV感染者,约59%成人以及52%儿童正在接受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现又称抗病毒治疗~([1])。尽管目前艾滋病尚没有用于预防的疫苗以及可治愈的药物,但是HAART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通过最大限度和持久地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水平,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得到有效恢复,获得免疫重建以及尽可能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的治疗目标。临床上用于判断病情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检测外周血的病毒载量(VL)。目前虽然HAART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外周血中的VL抑制在检测水平以下,但是临床上可以发现,少数患者进行规范HAART一段时间后,体内仍然可以检测到低水平病毒载量,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病毒学治疗失败的情况。国外有文献报道,低水平病毒载量可能与后期病毒学治疗失败有一定相关性,当体内低病毒载量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耐药风险越高,从而引起后期发生治疗失败可能性也越大~([2-4]),而病毒学治疗失败与艾滋病相关事件及死亡强烈相关~([5])。而且,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带来的潜在危害还包括增加病毒的传播风险,特别是性传播风险。虽然国际上的主要指南,对于治疗后病毒抑制的标准均为小于50拷贝/ml(cp/ml),但是对于病毒学治疗失败的标准却存在差异。WHO指南建议将病毒学治疗失败定义为VL大于1000cp/ml,而美国指南则将治疗后VL大于200cp/ml定义为病毒学治疗失败,欧洲指南定义为大于50cp/ml~([6-8])。实际条件下,当患者治疗后体内VL大于1000cp/ml时,可以依据指南建议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理,必要时更换药物;但是当VL在1000cp/ml以内时,往往基因型耐药检测扩增成功率不高~([7]),加上目前指南尚无明确指导性方案及处理,因此导致治疗后VL在50-1000cp/ml之间的患者临床管理存在“灰色地带”,容易受到忽略。因此,有人提出低病毒血症(LLV)的概念,其最早由Cohen C提出,通常是指HAART后,体内VL持续性维持在50-1000 cp/ml~([9]),而且应该至少连续两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条件不同,对于LLV的定义目前不同国家以及地区亦不完全相同。由于目前国际上多数研究~([2,9-13])均将治疗后VL在50-1000cp/ml定义为LLV,将治疗后VL大于1000cp/ml定义为病毒学治疗失败,因此,本研究亦以此作为LLV及病毒学治疗失败定义范围。Santoro MM等人研究结果则表明目前LLV患者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4])。但是,国内目前尚缺乏此部分患者流行病学数据。考虑到LLV潜在危害大,目前呈现上升趋势,因此,LLV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至于国内对LLV的研究不多。那么,国内常规HAART后一年一次检测VL,发现的LLV有无临床意义?我国患者LLV的发生情况如何?LLV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哪些?LLV是否会进一步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拟以本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初步分析HAART后LLV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影响及可能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相对应的理论支撑,对以后相关公共卫生指南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研究目的分析HAART后LLV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为以后临床管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相对应的理论支撑。研究内容本研究以2015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进行随访且HAART超过1年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在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即为其进入研究队列时间,抗病毒前、自2015年开始后每隔1年均接受序列随访,连续随访3年,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收集每个随访点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其中流行病学调查观测指标包括HAART方案、每月是否漏服抗病毒药物、是否更换抗病毒治疗药物及原因。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HAART前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情况,各随访点VL、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CD4/CD8比值、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采用COBAS 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检测系统检测患者外周血的HIV-1 RN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中CD4、CD8细胞计数。HIV-1基因亚型使用MEGA5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耐药位点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1耐药数据库在线比对确定。根据上述指标,采用合适统计描述方法,分析LLV的临床特点、影响其发生的可能因素及提出相对应处理措施。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绘图。研究结果1.2015年广东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LLV发生率为3.3%。2.与VL小于20cp/ml的患者相比,使用1NRTI+1PI方案、依从性差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低病毒血症,而且,LLV患者治疗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VL、CD4、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以及病毒基因分型与LLV发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3.与VL小于20cp/ml的患者相比,LLV患者病毒学治疗失败发生率更高,CD8细胞计数下降慢、CD4/CD8比值恢复慢,更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5年广东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LLV发生率为3.3%。2.LLV的发生可能与抗病毒方案、依从性、治疗时间相关。3.与HAART后病毒完全抑制患者相比,LLV患者出现病毒学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更高,免疫功能恢复减慢,更容易出现代谢功能紊乱。(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晨[10](2019)在《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防治鲤春病毒血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是危害鲤科鱼类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和高致死性的水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SVC也是必须要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申报的动物疫病之一。疫苗免疫是对其进行防控的最有效措施。在水产动物免疫途径中,注射方式效果最好,但不适合渔业生产;浸浴免疫操作简单,适合在鱼苗和鱼类大规模养殖中推广使用。但是浸泡疫苗的应用需要克服生物屏障等阻碍作用,才能使疫苗发挥出理想的免疫效果。纳米载疫苗靶向递呈技术的研究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实现疫苗高效免疫保护最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化学修饰技术构建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经浸浴和注射的方式免疫鲤后评价该疫苗系统对SVC的预防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和活体成像技术研究该疫苗系统的免疫增效机制,最后从免疫浓度、免疫密度和浸浴免疫时间这几方面进行免疫方案优化。取得的结果如下:1.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的构建采用发酵和纯化技术制备重组SVCV糖蛋白(G),并经过化学修饰技术分别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甘露糖(Mannose)进行结构修饰,再通过化学连接技术,构建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SWCNTs-MG)。随后,将疫苗系统与鲤巨噬细胞、鲤上皮细胞(EPC)和鲤进行共孵育,通过细胞活力检测和组织切片观察等方法进行疫苗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已构建成功,其中抗原蛋白约占40.2%,甘露糖约占3.4%。在细胞水平,浓度小于40μg/mL的疫苗系统处理后,鲤巨噬细胞和EPC细胞的存活率均达到了80%以上;在个体水平,疫苗系统对鲤以60 mg/L的浓度进行浸浴免疫24 h后,鲤的脑、鳃、肠、肾、肝和脾等组织器官均未出现损伤或异常,并且在免疫后60 d内,和对照组相比,免疫后的鲤没有出现病变或异常。2.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的免疫效果研究将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分别通过浸浴和注射的方式免疫鲤(1.0±0.2 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定量PCR和病毒攻毒来评价该疫苗系统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浸浴免疫还是注射免疫,和对照及其他同浓度/剂量的疫苗(G、MG和SWCNTs-G)相比,SWCNTs-MG可显着提高免疫后鲤的血清抗体效价水平(P﹤0.01);增强补体C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和免疫相关基因(TNF-α、IL-10、Cxcr 1、Cxca、IFNg2b、IgM和IgZ 1)的表达水平(P﹤0.05);SVCV对免疫后的鲤攻毒后,纯G亚单位疫苗浸浴和注射免疫最高浓度(30 mg/L)或最高剂量组(12μg/尾)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仅为19.2%和34.6%,而SWCNTs-MG疫苗浸浴和注射免疫最高浓度或者剂量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3.5%和73.1%。3.免疫增效机制研究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分别对4种疫苗:G(糖蛋白)、MG(甘露糖化糖蛋白)、SWCNTs-G(碳纳米管载糖蛋白)和SWCNTs-MG(碳纳米管载甘露糖化糖蛋白))进行标记。通过免疫荧光和活体成像等技术,研究上述4种疫苗在鲤巨噬细胞和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递呈和代谢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鲤巨噬细胞对SWCNTs-MG的摄取量显着高于其他疫苗组(G、MG和SWCNTs-G)(P﹤0.01);在个体水平,鲤的肾脏和脾脏对SWCNTs-MG的摄取量也显着高于其他疫苗组(P﹤0.01)。并且SWCNTs-MG可以在浸浴免疫6 h内从鳃、体表、肠道等部位进入鱼体体内,并呈递到各组织器官。4.免疫方案优化从浸浴免疫浓度(30、40和50 mg/L)、免疫密度(8、24和48尾/L)和免疫时间(6、12和24 h)这3方面对免疫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血清抗体效价变化和病毒攻毒对不同的免疫方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最高的免疫保护率为84.38%,相对应的免疫方案为免疫浓度40 mg/L、浸浴密度8尾/L、浸浴时间12 h;最低的免疫保护率(51.04%)对应的免疫方案为免疫浓度50 mg/L、浸浴密度48尾/L、浸浴时间6 h。综合各因素考虑,最优的免疫方案为:免疫浓度30 mg/L,浸浴密度24尾/L,鲤经疫苗浸浴免疫12 h,保护率可达83.33%。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的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主要是通过提高疫苗进入鱼体内的含量并增强对抗原呈递细胞的提呈来提高对鲤的免疫保护,实现对SVC的高效防治。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水产动物靶向性纳米载疫苗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模板,而且也对保障水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病毒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上海市近年来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流行情况,探明上海市SVCV变异进化规律,对上海地区2013—2018年送检的养殖鲤(Cyprinus carpio)、锦鲤(Cyprinus carpio koi)、金鱼(Carassius auratus)等鲤科鱼类样品中的SVCV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地区近6年来每年均有SVCV检出,从125份样本中共分离获得了18株SVCV毒株,阳性率为14.4%。各毒株接种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y, CO)后均可以导致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免疫荧光实验也表明,病毒结构蛋白N、P、M和G均在感染细胞中高水平表达。进一步通过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18株分离株G基因606bp的核酸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上海地区的SVCV分离株均隶属于Ia分支,株间核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不同分离株之间核酸序列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2015年之后的分离株均聚类为同一小分支,提示其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实验结果显示,SVCV在上海地区持续以低水平流行并在不断进化。研究提示,养殖户应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提高防病意识和管理水平,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持续监测,以减少和控制鲤春病毒血症(SVC)的发生和流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1].梁君妮,尹伟力,谢爽,刘宁,段效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2].邵玲,肖雨,汤茜,何正侃,高晓华.上海地区2013—2018年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分离和进化特征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9
[3].林婧楠,赵景壮,徐黎明,刘淼,任广明.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截短糖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J].淡水渔业.2019
[4].林婧楠,赵景壮,刘淼,任广明,卢彤岩.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糖蛋白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建立[J].水生生物学报.2019
[5].马玉莲,马玉英.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干预对乙型肝炎高病毒血症HBV母婴传播率的影响[J].肝脏.2019
[6].郑李平,耿毅,余泽辉,雷雪平,曹师琪.一株鲈鲤源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7].谢亚东,解明旭,李解,王安然,杨培龙.无菌斑马鱼感染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模型的建立[J].生物技术进展.2019
[8].赵英珺,李培杰.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血症的诊疗进展[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9].李湖.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低病毒血症临床意义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9
[10].张晨.靶向性碳纳米管载疫苗系统防治鲤春病毒血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