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毛茛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茛科,毛茛属,新种,中国西藏
毛茛属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采[1](2019)在《西藏毛茛属二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描述了发现自中国西藏南部的毛茛科毛茛属二新种,即隆子毛茛(Ranunculus longziensis W.T. Wang)和单根毛茛(R. uniradicatus W. T. Wang)。隆子毛茛(新种)与睫毛毛茛(R. densiciliatus W. T.Wang)在亲缘关系上甚为相近,两者不同的是此新种(隆子毛茛)的茎无毛,叶也无毛,基生叶不分裂,多具5条脉,茎生叶呈披针状条形;单根毛茛(新种)与聂拉木毛茛(R. nyalamensis W. T. Wang)在体态上稍微相似,两者不同的是此新种(单根毛茛)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只具一条须根,茎无毛,花瓣呈狭倒卵形,子房被短柔毛。(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王文采[2](2015)在《华西毛茛属五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自我国西部发现的毛茛属五新种,大邑毛茛、铜仁毛茛、舟曲毛茛、崇州毛茛和共和毛茛,并分别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郝大程,顾晓洁,肖培根[3](2015)在《毛茛属药物资源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进展及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科毛茛属有多种传统药用植物,其根茎叶和果实入药。该属植物含有黄酮,内酯,生物碱,萜类,皂苷和脂类成分,生物活性表现为抗菌,抗炎止痛和抗癌等。文章综述毛茛属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并构建国产毛茛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揭示其与形态学分组的不一致处。今后获得更多物种的DNA和化学分类数据将为该属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8期)
郭晓艳,罗赛赛,赵桂琴[4](2014)在《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属(Ranunculus L.)植物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约有400种,广布于全世界的温寒地带,多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我国有78种9变种,全国广布,多分布于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区[1]。本属植物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等功效。毛茛属主要品种毛茛R.Japonicus Thunb.、石龙芮R.sceleratus Linn.、茴茴蒜R.chinensis Bunge.,普遍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过冰锋,许静芳,陈燕,叶锦[5](2013)在《5种毛茛属植物茎横切面显微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茎横切面的显微鉴定方法比较鉴别毛茛属5种常见植物:小毛茛、毛茛、扬子毛茛、刺果毛茛及石龙芮。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该属植物的分种鉴定。(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3年12期)
吴碧灵,覃芳敏,周光雄[6](2013)在《毛茛属刺果毛茛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刺果毛茛Ranunculus muricatus Linn.全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方法鉴定为:小毛茛内酯(1)、阿魏酸(2)、对羟基香豆酸(3)、原儿茶酸(4)、咖啡酰基(5)、丹参素(6)、丹参素甲酯(7)、山萘酚-3-O-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9)、山萘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2)、山萘酚-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2'''-E-阿魏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4)、山萘酚-3-O-(2'''-E-对羟基香豆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5)、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6-C-β-D-葡萄糖苷(1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葡萄糖苷(17)。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刺果毛茛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6期)
邓院芳,廖亮,李同建,汪诗泽,党成强[7](2013)在《3种毛茛属植的物种内核型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种毛茛属(Ranunculus)植物居群间和居群内不同个体进行核型分析,探讨毛茛属植物种内核型多样性变异规律。试验表明,匍枝毛茛(R.repens)不同居群间存在核型分化,云南德钦、丽江和中甸3居群的核型分别是2n=4x=32=8m+4sm+16st+4t(2SAT)、2n=4x=32=8m+4sm+18st+2t和2n=4x=32=8m+4sm+14st+6t(2SAT);深齿毛茛(R.pulchellus var.stracheyanus)的中甸居群出现2种细胞核型:2n=4x=32=16m+6sm+8st+2t(类型1)和2n=4x=32=12m+12sm+8st(类型2);禺毛茛(R.cantoniensis)不同居群的核型均为2n=4x=32=14m+6sm+12st。兼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的匍枝毛茛和深齿毛茛核型高度分化,仅具种子繁殖的禺毛茛的核型比较保守。因此,毛茛属种内核型多样性分化与兼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陈通,廖亮[8](2012)在《毛茛属植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属植物在系统分类上属于较为原始且又十分重要的一类植物,其研究对探讨被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毛茛属的研究简史、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这几个方面,简要综述了毛茛属植物研究的主要概况,并对现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概述。(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钟艳梅,冯毅凡[9](2011)在《毛茛属药用植物中黄酮和内酯类成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毛茛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医药前景良好。目前研究发现毛茛属药用植物中主要含有黄酮和内酯类成分,药理活性主要表现为抗肿瘤、抗菌和抗炎,并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对近年来毛茛属药用植物的黄酮和内酯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有助于毛茛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1年04期)
史军伟,徐玲玲,方亮,李同建,赵中伟[10](2009)在《毛茛属五种植物的核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云南毛茛属(Ranunculus)5种植物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茛组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和禺毛茛(R.cantoniensis DC.)核型公式为2n=2x=16=6m+4sm+6st和2n=4x=32=14m+6sm+12st;该组茴茴蒜、禺毛茛和扬子毛茛(R.sieboldiiMiq.)的不同居群核型存在自西向东不对称系数渐增大现象。在美丽毛茛组中,深齿毛茛(R.pulchellus var.stracheyanus Hand.-Mazz.)的中甸居群核型(2n=4x=32=12m+12sm+8st)与青海居群核型(2n=4x=32=24m+8sm)明显不同;毛果高原毛茛(R.tangusticusvar.dasycarpus(Maxim.)L.Liou)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30m+10sm)和纳帕海毛茛(R.napahaiensis W.T.Wang & L.Liao)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20m+16sm+4st)为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毛茛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描述了自我国西部发现的毛茛属五新种,大邑毛茛、铜仁毛茛、舟曲毛茛、崇州毛茛和共和毛茛,并分别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茛属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采.西藏毛茛属二新种[J].广西植物.2019
[2].王文采.华西毛茛属五新种[J].植物研究.2015
[3].郝大程,顾晓洁,肖培根.毛茛属药物资源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进展及亲缘关系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
[4].郭晓艳,罗赛赛,赵桂琴.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
[5].过冰锋,许静芳,陈燕,叶锦.5种毛茛属植物茎横切面显微比较[J].海峡药学.2013
[6].吴碧灵,覃芳敏,周光雄.毛茛属刺果毛茛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
[7].邓院芳,廖亮,李同建,汪诗泽,党成强.3种毛茛属植的物种内核型多样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3
[8].陈通,廖亮.毛茛属植物研究进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钟艳梅,冯毅凡.毛茛属药用植物中黄酮和内酯类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
[10].史军伟,徐玲玲,方亮,李同建,赵中伟.毛茛属五种植物的核型[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