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

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

一、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1](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延迟治疗会增加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甚至进展为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治疗费用高昂,病死率高。目前常规的SBP诊断标准敏感性较低,难以早期识别SBP。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作为新兴的感染性疾病检测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但应用于SBP诊断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腹水mNGS检测相对于腹水培养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以及对SBP诊断的意义,并进一步评估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11日至2020年12月15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并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术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无菌条件下获得其腹水标本,送检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及腹水mNGS,同期采集血标本送检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肝硬化病因、基础疾病、近2周抗生素使用情况。根据临床资料明确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其他部位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计算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率(APRI)指数、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血清钠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erum sodium,MELD-Na)评分和Child-Pugh评分。主要研究终点:(1)比较研究对象中腹水mNGS阳性检出率和腹水培养阳性检出率(2)28天和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次要研究终点(1)比较腹水mNGS检出病原体和腹水培养检出病原体种类和数量,(2)腹水mNGS阳性和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的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1)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分析将60例入组患者依据腹水mNGS结果分为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腹水mNGS阳性组24人,年龄55.38±8.67岁;男性15人,占62.5%,女性9人,占37.5%;乙型肝炎肝硬化7人,占29.2%,丙型肝炎肝硬化2人,占8.3%,酒精性肝硬化8人,占33.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3人,占12.5%,不明原因肝硬化3人,占12.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人,占4.2%。腹水mNGS阴性组36人,年龄51.92±9.74岁;男性29人,占80.6%,女性7人,占19.4%;乙型肝炎肝硬化13人,占36.1%,丙型肝炎肝硬化2人,占5.6%,酒精性肝硬化14人,占38.9%,PBC 2人,占5.6%,不明原因肝硬化2人,占5.6%,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酒精性肝硬化3人,占8.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实验室指标分析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Z=-2.793,P=0.005)、国际标准化比值(Z=-2.438,P=0.014)、降钙素原(Z=-2.367,P=0.018)、C-反应蛋白(Z=-2.038,P=0.042)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血清总蛋白(Z=-2.143,P=0.032)、Na+(Z=-2.249,P=0.024)显着低于腹水mNGS阴性组。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腹水白细胞总数、腹水多核细胞计数、腹水总蛋白均无显着差异(P>0.05)。(3)腹水mNGS检测和腹水培养阳性结果病原体基本情况分析入组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腹水mNGS检测,腹水mNGS结果阳性者24人,共检出50例菌株,其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18株,占36%;革兰氏阴性菌22株,44%;真菌4株,占8%(曲霉菌等);病毒6株(包括细环病毒、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占12%。革兰氏阳性菌株中最多的为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和不动杆菌。腹水培养阳性结果中共检出14例菌株,革兰氏阳性菌9株,占64.3%;革兰氏阴性菌4株,28.6%;真菌1株,占7.1%。对比腹水mNGS和腹水培养病原体结果,腹水mNGS结果中菌株类型较腹水培养丰富,菌株分类较腹水培养更详细。2、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SBP诊断的价值本研究中纳入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以腹水mNGS检测结果为病原学依据对肝硬化腹水分类:共检出典型SBP 3例,培养阴性中性粒细胞性腹水(Culture-negative neutrophilic ascites,CNNA)1例,细菌性腹水21例,无菌性腹水35例;以腹水培养结果为病原学依据对肝硬化腹水分类:共检出典型SBP0例,CNNA 4例,细菌性腹水11例,无菌性腹水45例。综上,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检测诊断肝硬化SBP 25例(41.67%),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诊断肝硬化SBP 15例(25%)。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检测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41.67%)显着高于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25%)(χ2=13.333,P=0.000)。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诊断肝硬化SBP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8.9%。3、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1)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8.3%vs 22.2%,χ2=7.239,P=0.007);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16.7%vs 0,χ2=6.429,P=0.022)。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66.7%vs 38.9%,χ2=4.444,P=0.035);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29.2%vs 2.7%,χ2=8.678,P=0.003)。(2)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pre-ACLF患者比率的比较28天随访期内,腹水mNGS阳性组的pre-ACLF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0%vs 5.6%,χ2=15.901,P=0.000)。90天随访期内,腹水mNGS阳性组的pre-ACLF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4%vs11.1%,χ2=13.146,P=0.000)。4、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腹水mNGS阳性组中6人并发肝性脑病,占25%;5人并发肾功能不全,占20.8%,4人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占16.7%;4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16.7%。腹水mNGS阴性组中3人并发肝性脑病,占8.3%;5人并发肾功能不全,占13.9%,4人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占11.1%;2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5.6%。比较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在并发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其他部位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相关评分系统的相关性分析两组间反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程度的评分如,APRI指数、FIB-4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的评分:腹水mNGS阳性组的Child-Pugh评分(11 vs 9.5,Z=-2.520,P=0.011)、MELD评分(18 vs13,Z=-2.313,P=0.020)和MELD-Na评分(23.79 vs 14.60,T=-3.024,P=0.004)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6、腹水mNGS检测结果中病原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1)腹水mNGS阳性结果中病原体种数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11.517,P=0.001)。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mNGS阴性组(χ2=7.527,P=0.043)。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90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8.178,P=0.004)。腹水mNGS病原体为1种或2种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7.305,8.969,P=0.007,0.003)。(2)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革兰染色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阳性结果为革兰阳性、阴性或混合阳性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腹水mNGS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类型患者90天病死率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4.375,4.375,8.474,P=0.036,0.036,0.004)。(3)腹水mNGS结果中病原体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病毒阳性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8.273,P=0.018);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细菌阳性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7.163,P=0.025)。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细菌阳性或单纯病毒阳性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6.294,15.919,P=0.012,0.000)。结论:1、相对于腹水培养,腹水mNGS可提高肝硬化患者腹水病原体阳性检出率。2、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3、肝硬化患者腹水mNGS检测结果较腹水培养更全面,并能更早期地指导抗生素应用。4、腹水mNGS检测结果阳性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腹水mNGS检测结果较腹水培养结果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

王海玉[2](2021)在《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文中指出目的目前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为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但是EGD的昂贵及痛苦不能被患者接受,探索一种适合我国肝硬化患者的非侵入性方法对我国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我国肝硬化病因学下,(1)验证乙肝(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的效能;(2)评价脾硬度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效能;(3)探索新的预测模型评估其作为非侵入方法替代EGD筛查肝硬化静脉曲张的效能。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肝硬化患者并自愿参加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肝、脾弹性成像和EGD检查,采集患者基线资料、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非侵入性方法和EGD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效能。结果在研究期间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内,前瞻性招募了连续就诊于南方医院肝病中心的患者,共660名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筛查。根据病毒性肝硬化的纳排标准,有22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40例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其中高风险静脉曲张(highrisk varice,HRV)的患病率为22.7%(100/440)。Baveno Ⅵ标准可以安全的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的HRV,并且31.8%的患者可幸免EGD检查。脾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46.0 kPa)被证明可以安全排除正在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HRV漏诊率为4.3%),可使53.9%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 kPa)可使58.4%的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豁免EGD检查,HRV漏诊率为5%。根据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纳排标准,有319例患者被排除,最终341例病毒学达到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70例患者为HRV(20.5%)。应用Baveno Ⅵ标准排除HRV时可以使37%的患者幸免EGD检查并且不漏诊任何HRV。应用SSM≤ 46 kPa排除HRV时并可使52.8%的患者豁免EGD检查,漏诊率仅为4.3%。应用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组合SSM≤46kPa)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可以安全排除HRV,胃镜豁免率为61.6%。结论我们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性肝硬化队列和病毒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队列中,验证了单独应用Baveno Ⅵ标准和SSM≤46 kPa可以安全的排除HRV患者,进一步又探索了 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的组合模型在排除HRV方面的优异表现,发现组合模型可以使超过一半的肝硬化患者幸免EGD检查(61.6%)。这种简单算法(Baveno Ⅵ/SSM≤46 kPa)可以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无创性HRV筛查方法,指导未来的监测策略。

曾伊凡[3](2021)在《经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g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感染导致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Liver Cirrhos 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2]。核苷(酸)类似物(N ucleos(t)ide analogues,NAs)的问世使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有效的控制了 HBV的复制和肝脏的炎症,减少了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细胞癌的方向发展。但NAs仅仅只能通过抑制HBV多聚酶逆转录活性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的水平,而无法完全清除HBV复制的原始模板,即肝细胞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 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因此该类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3,4]。目前主要通过检测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等方法来评估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是否具有停药指征,但它们并不能准确的反映cccDNA的转录活性,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指标来判断cccDNA是否得到完全清除或有效控制。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外周血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pgRNA)水平与cccDNA水平呈正相关[5-8],因此,研究CHB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HBV pgRNA的水平及与其他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对于寻找判断抗病毒疗效的新型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探讨HBV pgRNA在评估NAs抗HBV疗效上的价值;(2)比较经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单药治疗后,患者血清H BV pgRNA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感染科门诊和病房应用ETV或TDF抗病毒治疗48周、144周、240周且HBV DNA<20 IU/mL(高灵敏度检测)的CHB患者,留取血清标本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qPCR法检测血清HBV pgRNA水平。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5例CHB患者,其中104例患者血清中可检出HBV pgRNA,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为56.22%;2.经NAs治疗的患者中,48周组、144周组、240周组患者血清HBV pgR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58%、54.10%、45.07%,三组间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有显着差异(p<0.05),且随抗病毒治疗年限增长HBV pgRN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三组间血清HBV pgRNA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发现,144周组和240周组HBV pgRNA水平低于48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周vs.48周:2.46 vs.3.54 log10 copies/mL,p<0.05;240周 vs.48周:1.70 vs.3.54 log10 cop ies/mL,p<0.05);240周组HBV pgRNA水平低于14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 vs.2.46 log10 copies/mL,p<0.05)。三组间HBsAg水平不完全相同,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发现,240周组HBsAg水平低于48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 vs.2.94 log10 IU/mL,p<0.05);3.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正相关(r=0.425,p<0.001)。根据HBeAg表达状态的不同,观察到HBeAg阳性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 BsAg呈正相关(r=0.404,p<0.01),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HBV pgRNA水平与HB sAg无相关性(r=0.266,p>0.05);4.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显着高于HBeAg阴性CHB患者(86.79%vs.43.94%,p<0.05);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高于HB 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 vs.1.70 log10 copies/mL,p<0.05);HBe Ag阳性患者HBsAg水平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2 vs.2.44 1 og10 IU/mL,p<0.05);5.ETV组和TDF组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144周时,两组HBV pgRNA检出率无显着差异(53.13%vs.55.17%,p>0.05);两组血清HBV pgRNA水平和HBsAg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血清HBV pgRNA检测简便无创,在HBV DNA阴转后,作为一种持续监测NAs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新型标志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2.ETV和TDF抗病毒治疗3年时患者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和水平无显着差异,进一步证实两种药物抗病毒疗效类似。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4](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认为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身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对于低中危人群,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张迷[5](202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特异性血清细胞因子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具有易复发、易转移等特点,临床预后极差。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靶向治疗、肝移植等,肝癌的5年复发率高达70%。HCC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着提高HCC患者生存率。肝硬化是肝癌的早期病变,目前肝硬化向HCC的转化中仍缺乏有效的无创性血清诊断标志物,AFP作为肝癌传统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尤其对于肝癌早期的检测。分析HCC相关血清细胞因子,可为鉴定HCC敏感、特异的血清标志物提供新途径。目的应用细胞因子芯片检测HCC患者、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中507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鉴定原发性HCC特异性血清细胞因子。方法收集2018-2020年在濮阳油田总医院确诊的62例HCC患者治疗前血清样本,并同时收集该院门诊非癌对照(31例健康对照、28例慢性HBV肝炎患者、3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样本92例,从中选取年龄、性别、病因学因素匹配的HCC患者和非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样本各20例,制备HCC和非癌对照混合血清样本,用于细胞因子抗体芯片分析。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非癌对照和HC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KEGG生物学通路,Proteo Map分析差异表达细胞因子生物学功能构成;构建基于STRING数据库差异表达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网络,计算节点分子的“degree”和“betweenness”,确定关键细胞因子并应用ELISA实验进行验证。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HCC与非癌对照血清细胞因子差异表达显着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7个细胞因子中,共鉴定出差异倍数大于1.5倍的HCC相关差异表达细胞因子为43个,包括高、低表达因子分别为26个和17个;2.43个差异表达细胞因子参与了多个生物学通路,其中VEGFA参与的生物学通路最多,其次为TGFB3;3.Proteo Map分析表明,80%的差异表达细胞因子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如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Ras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4.在差异表达细胞因子构成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中,“degree”和“betweenness”分值位居前5的细胞因子包括VEGFA、VCAM1、CXCR4、CCR7和TLR3;5.ELLSA结果表明:HCC血清中VEGFA、CCR7和CXCR4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其中VEGFA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表达高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CR7和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VEGFA、CCR7和CXCR4可能是HCC潜在的血清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6](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李霞琳[7](2021)在《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骨代谢标志物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近5年住院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病因变化趋势及不同病因肝硬化并发症的特点;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初步探讨肝硬化患者骨代谢变化,为临床医生更好管理慢性肝病患者提供参考。方法:1.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病因及并发症等资料。2.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清骨代谢指标。结果:1.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1)一般资料:共纳入肝硬化患者945例,年龄在20-92岁,平均年龄60.70±11.60岁;男性565例,女性380例,男:女=1.5:1;男性平均年龄为58.20±10.90岁小于女性(64.38±11.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乙型肝炎病毒(HBV)组占比最高,为36.6%(346/945);其次是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组,占19.9%(188/945);以及酒精性肝病(ALD)组占19.4%(183/945),丙型肝炎病毒(HCV)组占5.1%(48/945),HBV+HCV组占0.5%(5/945),HBV+ALD组占4.0%(38/945),HCV+ALD组占0.5%(5/945);药物性肝病组占1.8%(17/945),其他病因组占12.2%(115/945),包括肝豆状核变性5例、布加综合征6例、心源性肝硬化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2例、隐源性肝硬化96例。(3)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变化趋势:2019年ALD组、AILD组、其他病因组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分别高于2015年各组患者所占比例,2019年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各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低于2015年各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化患者性别差异及其变化:HBV组、ALD组、HBV+ALD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LD组、HCV组、其他病因组肝硬化患者以女性为主,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与2019年不同病因组不同性别肝硬化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硬化患者年龄差异及变化:HBV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HCV组、AILD组及其他病因组,HCV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ALD组、HBV+ALD组及HCV+ALD组,ALD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AILD组、其他病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LD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A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年龄变化趋势:2019年HCV组及AILD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5.00±10.50和69.90±9.80岁,高于2015年相应组患者平均年龄(61.80±6.00和61.53±11.2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与2015年其余各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分析:肝硬化患者中并发HCC者占18.3%(173/945)、UGH者占16.1%(152/945)、HE者占5.8%(55/945)、SBP者占2.6%(25/945)、HRS者占1.7%(16/945)。(8)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比较:AILD组并发HCC、UGH者均最少,分别为2.1%、6.9%;HBV组、HCV组、HBV+ALD组患者中并发HCC者分别占17.3%、27.1%、36.8%,明显高于ALD组(12.6%)(P<0.05);HBV组、HCV组、ALD组、HBV+ALD组、其他病因组及药物性肝病组患者中并发UGH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7.3%、27.1%、18.6%、23.7%、14.8%、29.4%,均高于AILD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肝硬化组患者中并发HE、HRS及SBP者占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变化趋势:2019年肝硬化患者中并发HCC者占11.4%,低于2015年(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9年肝硬化患者中出现UGH、HE、HRS者占比较2015年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患者骨代谢指标分析(1)一般资料:共收集肝硬化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0.56±10.68岁。按肝功能Child-Pugh进行分级,A级7例,B级8例,C级3例。对照组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9.13±5.52岁。(2)骨代谢指标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患者中血清钙离子均值为2.12±0.08mmol/L,低于对照组(2.23±0.09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患者中6例血清钙离子低于正常值,占33.3%;肝硬化组患者25-OHVD均值为15.12±14.80 ng/L,低于对照组(18.58±7.47 ng/L),肝硬化组患者中9例25-OHVD结果低于正常值,占50.0%;肝硬化组患者PINP均值为102.00±72.01 ng/L,高于对照组(53.85±26.24 ng/L),肝硬化患者中14例PINP结果高于正常范围者,占77.9%。肝硬化组患者OC均值为12.40±6.14 ng/L,低于对照组(15.00±7.33 ng/L),肝硬化患者中12例OC结果低于正常值,占66.7%;肝硬化患者CTX均值0.66±0.56 ng/L,高于对照组(0.62±0.49 ng/L),肝硬化患者中3例CTX结果高于正常值者,占16.7%;肝硬化组患者PTH均值为37.40±19.32 ng/L,高于对照组(35.40±9.74 ng/L),肝硬化患者中1例PTH结果高于正常值,占5.6%。肝硬化组患者ALP均值为134.61±57.82 U/L,高于对照组A(95.60±27.06U/L),肝硬化患者中7例ALP结果高于正常值者,占38.9%;肝硬化组所有患者CT结果正常,其CT均值为4.32±5.71 pg/ml,高于对照组(2.24±0.67 pg/ml)。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患者25-OHVD、CTX、PINP、OC、PTH、CT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C级组患者PINP均值(163.28±104.35 ng/L)明显高于肝功能A级组(68.06±21.7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其他各组患者血清钙离子、25OHVD、CTX、OC、PTH、CT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仍为慢性乙肝,而酒精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呈增加趋势。2.肝硬化并发症以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并发原发性肝癌,但呈下降趋势。3.肝硬化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异常,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8](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9](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指出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杨永平,卢实春,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10](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认为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仍占全球的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进行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二、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概述
        1.1.1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
        1.1.2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1.1.3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1.1.4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及预后
    1.2 对自发性腹膜炎有诊断意义的标志物
        1.2.1 乳铁蛋白
        1.2.2 白介素6
        1.2.3 钙卫蛋白
        1.2.4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1.2.5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的脂蛋白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概述
        1.3.1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方法学
        1.3.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1.3.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病中的应用
    1.4 展望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1.1 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分析
        3.1.2 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实验室指标分析
        3.1.3 腹水mNGS检测和腹水培养病原体基本情况分析
    3.2 腹水MNGS检测方法对肝硬化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3.3 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3.3.1 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
        3.3.2 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同临床过程患者构成比的比较
    3.4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5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相关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6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中病原微生物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3.6.1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种数患者的28天预后
        3.6.2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种数患者的90天预后
        3.6.3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患者的28天预后
        3.6.4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患者的90天预后
        3.6.5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类型患者的28天预后
        3.6.6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类型患者的90天预后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1.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静脉曲张
        1.2.1 Baveno Ⅵ标准与静脉曲张
        1.2.2 脾硬度与静脉曲张
    1.3 抗病毒治疗与门脉高压和静脉曲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抗病毒治疗的肝硬化患者
        2.1.2 病毒学抑制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2.2 弹性成像(肝、脾硬度检查)
        2.2.1 肝硬度检查
        2.2.2 脾硬度检查
    2.3 胃镜检查
    2.4 其他变量
    2.5 抗病毒治疗及病毒抑制的定义
    2.6 Baveno Ⅵ标准,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RESIST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1.1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1.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3 SSM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1.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46kPa)在病毒性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 非侵入性方法预测病毒学抑制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的性能
        3.2.1 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和基线特征
        3.2.2 Baveno Ⅵ标准和扩展的Baveno Ⅵ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3 SSM在病毒学抑制的肝硬化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4 组合模型(Baveno Ⅵ标准联合SSM)在HBV相关肝硬化并且病毒学达到抑制的患者中预测HRV的性能
        3.2.5 病毒持续应答时间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分层分析中,各种非侵入性方法预测HRV的性能
    3.3 非侵入性方法在病毒学未应答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性能
    3.4 基于非TE的RESIST标准在病毒学抑制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排除HRV的效能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综述 非侵入性方法筛查肝硬化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经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g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及标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4. 实验方法
        4.1 一般资料
        4.2 HBsAg与HBeAg检测
        4.3 HBV RNA检测
    5.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 入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2. NAs抗病毒治疗不同疗程的患者血清HBV pgRNA及HBsAg水平比较
    3. 血清HBV pgRNA与HBsAg相关性
    4. 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V pgRNA和HBsAg的水平比较
    5. ETV和TDF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pgRNA和HBsAg水平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原发性肝细胞癌特异性血清细胞因子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炎症与肿瘤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筛查与监测的定义
    1.1 筛查
    1.2 监测
    1.3 筛查与监测的伤害
2 肝癌病理学和癌前病变
3 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3.1 发病率与死亡率
    3.2 疾病负担
4 肝癌的病因
    4.1 肝硬化
    4.2 慢性HBV感染
    4.3 其他病因
        4.3.1 慢性HCV感染
        4.3.2 酒精性肝病、NAFLD或伴糖尿病
        4.3.3 致癌物暴露
    4.4 肝癌病因的变迁
5 肝癌高危人群的辨识与分层
    5.1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 其他人员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1 HCV感染者中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2 NAFLD和酒精肝病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3 肝癌家族史人群
6 筛查与监测工具
    6.1 腹部US
    6.2 多排螺旋CT、MRI
    6.3 AFP、DCP、AFP-L3
    6.4 其他血清蛋白标志物
    6.5 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6.5.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7 肝癌的监测
    7.1 目标人群
    7.2 监测间隔
    7.3 依从性
    7.4 召回
    7.5 成本效益
8 肝癌根治术后的监测
    8.1监测间隔
    8.2 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
9 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7)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骨代谢标志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肝病相关代谢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筛查与监测的定义
    1.1 筛查
    1.2 监测
    1.3 筛查与监测的伤害
2 肝癌病理学和癌前病变
3 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3.1 发病率与死亡率
    3.2 疾病负担
4 肝癌的病因
    4.1 肝硬化
    4.2 慢性HBV感染
    4.3 其他病因
        4.3.1 慢性HCV感染
        4.3.2 酒精性肝病、NAFLD或伴糖尿病
        4.3.3 致癌物暴露
    4.4 肝癌病因的变迁
5 肝癌高危人群的辨识与分层
    5.1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2 HBV感染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 其他人员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1 HCV感染者中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5.3.2 NAFLD和酒精肝病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分层
6 筛查与监测工具
    6.1 腹部US
    6.2 多排螺旋CT、MRI
    6.3 AFP、DCP、AFP-L3
    6.4 其他血清蛋白标志物
    6.5 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6.5.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6.5.2 液体活检
7 肝癌的监测
    7.1 目标人群
    7.2 监测间隔
    7.3 依从性
    7.4 召回
    7.5 成本效益
8 肝癌根治术后的监测
    8.1 监测间隔
    8.2 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
9 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筛查与监测的定义
    1.1 筛查
    1.2 监测
    1.3 筛查与监测的伤害
2 肝癌病理学和癌前病变
3 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3.1 发病率与死亡率
    3.2 疾病负担
4 肝癌的病因
    4.1 肝硬化
    4.2 慢性HBV感染
    4.3 其他病因
        4.3.1 慢性HCV感染
        4.3.2 酒精性肝病、NAFLD或伴糖尿病
        4.3.3 致癌物暴露
    4.4 肝癌病因的变迁
5 肝癌高危人群的辨识与分层
    5.1 肝硬化患者HCC风险分层
    5.2 HBV感染者HCC风险分层
    5.3 其他人员HCC风险分层
        5.3.1 HCV感染者中HCC风险分层
        5.3.2 NAFLD和酒精肝病患者HCC风险分层
        5.3.3 肝癌家族史人群
6 筛查与监测工具
    6.1 腹部US
    6.2 多排螺旋CT和MRI
    6.3 AFP、DCP和AFP-L3
    6.4 其他血清蛋白标志物
    6.5 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6.5.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6.5.2 液体活检
7 肝癌的监测
    7.1 目标人群
    7.2 监测间隔
    7.3 依从性
    7.4 召回
    7.5 成本效益
8 肝癌根治术后的监测
    8.1 监测间隔
    8.2 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
9 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D]. 肖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Baveno Ⅵ标准和脾硬度预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研究: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D]. 王海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经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g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曾伊凡.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4]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 肝癌电子杂志, 2021(01)
  • [5]原发性肝细胞癌特异性血清细胞因子的初步探讨[D]. 张迷.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2)
  • [7]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骨代谢标志物分析[D]. 李霞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01)
  • [9]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02)
  • [10]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杨永平,卢实春,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 肿瘤, 2021(01)

标签:;  ;  ;  ;  ;  

2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