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致死效应论文_韦润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致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夜蛾,甜菜,敏感性,毒力,杀虫药剂,家蚕。

亚致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韦润宇[1](2019)在《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对家蚕(Bombyx mori L.)农药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急性毒性的研究,对由微量农药引起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甚少。本文选择两种对家蚕剧毒级别的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和噻虫胺,根据预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设定亚致死浓度梯度,使用浸液法处理桑叶连续饲喂家蚕由2龄起蚕发育到5龄末上蔟结茧化蛹,探究微量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浸液法测定噻虫啉和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测得噻虫啉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235 mg/L,噻虫胺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076 mg/L根据毒性评价标准两种药剂均属于剧毒农药,对家蚕高风险建议禁止在桑园及周边施用。2、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延长,较低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缩短。在同一药剂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3、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为较高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较低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增加。同一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4、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在较高浓度下供试家蚕给桑干量、食下干量、消化干量增加,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下降;较低浓度下家蚕食下干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提高。5、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下降,死笼率上升,噻虫胺7.6·10-3mg/L浓度不结茧;较低浓度时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提高,死笼率下降。6、通过研究确定,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表现为:农药处理浓度较高时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受到抑制;噻虫啉噻虫胺较低浓度时对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吉祥[2](2019)在《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杂食性害虫,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近几年甜菜夜蛾已经对多数常用化学农药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昆虫生长调节剂作为生物农药被广泛推广应用,但长期使用后害虫对其耐受性逐年上升,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复配使用是增强毒力和延缓抗性上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结合转录组测序及qRT-PCR,分析甜菜夜蛾解毒酶和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揭示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共毒因子法分别测定了甲氧虫酰肼(Met)与虱螨脲(Luf)、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共毒因子大于20,具有增效作用,而其他复配组合共毒因子均小于-20,具有拮抗作用。因此,通过共毒系数法确定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最佳配比为2:3,72 h的LC_(50)为25.20 ng/cm~2,共毒系数(CTC)为165.71,增效作用显着。2.亚致死剂量的Met(LC_(30)=21.00 ng/cm~2)、Luf(LC_(30)=27.13 ng/cm~2)单剂和二者混剂(MML,配比2:3,LC_(30)=16.50 ng/cm~2)处理甜菜夜蛾后,与单剂相比,MML速效性明显提升;MML处理显着延长了幼虫发育历期,抑制了幼虫体重和蛹重,降低了蛹化率和单雌产卵量;但不同处理之间成虫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均无显着差异。与单剂相比,MML处理下显着抑制PPO和Chi的活性;与对照相比,3种药剂处理后甜菜夜蛾AChE、CarE、GST和CYP450活性明显下降。3.通过分析亚致死剂量的Met、Luf和MML处理甜菜夜蛾后的转录组数据,共获得62,765个transcript和45,797个unigene。与对照相比,在Met、Luf和MML胁迫下差异基因分别有3,868、4,684和2,213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的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分子功能过程中的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及生物学过程中的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Met、Luf和MML胁迫下甜菜夜蛾P450、GST、CarE和AchE家族中共同下调基因分别有18、5、1和1个,上调基因有1个(P450)。4.从甜菜夜蛾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几丁质代谢通路中TPS、G6PI、GFAT、UAP差异基因各1个,HK和CHS差异基因各2个,TRE差异基因3个和Chi差异基因10个。qRT-PCR分析甜菜夜蛾取食不同浓度(LC_(10)、LC_(30)和LC_(50))的Met、Luf和MML后,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Met处理24 h后,甜菜夜蛾SeTRE1、SeCHS1、SeCHS2表达量升高,而SeChi1表达量下降;Luf显着抑制SeTRE2、SeCHS1、SeCHS2和SeChi7的表达;MML胁迫下,甜菜夜蛾SeTRE1、SeTRE2、SeCHS2和SeChi1表达量下降,而SeCHS2的表达量升高。综上所述,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亚致死作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并影响甜菜夜蛾解毒酶活性及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本文结果将有助于研究蜕皮激素类似物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机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王翠伦[3](2019)在《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亚致死效应及相关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Berlese)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革螨亚目(Gamasida)、囊螨科(Ascidae)、蠊螨属(Blattisocius),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可以防治柑橘全爪螨、茶短须螨、腐食酪螨等害螨的重要捕食螨。为了指导果园杀虫剂科学应用、保护天敌、提高防治害虫害螨效果、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本文分析了两种田间常用杀虫剂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的毒力,探讨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其的生长发育、捕食功能、主要解毒酶系活性和解毒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发育繁殖的影响通过药膜法测定了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雌成螨的毒力,溴虫腈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7.570+4.095 x,LC_(50)、LC_(30)、LC_(20)和LC_(10)的值分别是70.59、52.56、43.97、34.34 mg/L;毒死蜱的毒力回归方程y=-5.592+2.936 x,LC_(50)、LC_(30)、LC_(20)和LC_(10)的值分别是80.21、54.15、45.01、34.84 mg/L。用LC_(30)和LC_(10)浓度的毒死蜱和溴虫腈处理等钳蠊螨雌成螨,观察F_0代和F_1代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变化。数据表明,两种杀虫剂均使等钳蠊螨雌成螨寿命显着减少,产卵期显着缩短,并表现出剂量效应,各处理组雌成螨总产卵量均下降,仅在毒死蜱LC_(30)处理组总产卵量显着减少,为6.19粒。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_1代雌成螨寿命和孵化率没有显着影响,LC_(30)浓度的溴虫腈使得等钳蠊螨F_1代总产卵量下降为6.20粒,产卵期缩短为8.33天;且两种杀虫剂使F_1代发育历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2.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捕食功能的影响分别用LC_(30)、LC_(20)和LC_(10)的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F_0代等钳蠊螨雌成螨,研究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_0代和F_1代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溴虫腈和毒死蜱胁迫会减小等钳蠊螨F_0代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着亚致死浓度的增加,对捕食量的抑制作用越强,其中LC_(30)的溴虫腈和毒死蜱抑制作用最强。等钳蠊螨F_0代日均捕食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瞬时攻击率下降,捕食能力下降,猎物处理时间延长。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_(30)和LC_(10))处理亲代等钳蠊螨后对其F_1代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若螨的捕食量、日均捕食量、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变化不大。3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解毒酶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_(50)、LC_(30)和LC_(10))对等钳蠊螨体内的GSTs、CarE和MFOs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亚致死浓度溴虫腈和毒死蜱均能诱导等钳蠊螨体内GSTs活性,杀虫剂浓度越大,诱导作用越显着;MFOs活力只有在溴虫腈高浓度(LC_(50))时升高,毒死蜱处理后等钳蠊螨MFOs活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等钳蠊螨的CarE活力只有高浓度(LC_(50))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组显着上升,低浓度均对等钳蠊螨体内的CarE活力诱导作用不强。4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解毒酶基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beta-actin基因作为等钳蠊螨内参基因,通过RT-qPCR技术分析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_(50)、LC_(30)和LC_(10))胁迫下等钳蠊螨21条解毒代谢基因(8条GSTs基因,8条P450基因和5条CarE基因)的表达差异。在溴虫腈处理后,BdGST5和BdGST8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浓度下都显着增加,在LC_(50)浓度时上调倍数分别为对照的4.53和9.47倍。BdGST2、BdGST3和BdGST4的相对表达量在溴虫腈低浓度略有下调,而在高浓度(LC_(50))处理组分别上调了1.58、3.83、2.66倍。BdGST1、BdGST6和BdGST7相对表达量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加大而升高。BdCYP3、BdCYP4和BdCYP5相对表达量均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加大而上调,BdCYP6相对表达量在高浓度时上调了1.94倍,BdCYP7和BdCYP8相对表达量在溴虫腈LC_(50)处理组均上调。BdCarE1、BdCarE4和BdCarE5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且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增加,上调倍数加大,BdCarE2和BdCarE3相对表达量溴虫腈亚致死浓度越低上调倍数反而越大。在毒死蜱处理组,等钳蠊螨BdGST1、BdGST5和BdGST6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上调倍数增加;BdGST2、BdGST3、BdGST7和BdGST8在高浓度(LC_(50))处理组均显着上调,分别为对照的4.32、2.92、5.76和7.91倍;BdGST4相对表达量则略有下调。BdCYP1和BdCYP5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BdCYP3、BdCYP7和BdCYP8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BdCYP8在LC_(50)时上调倍数最大,为对照的7.67倍;BdCYP2、BdCYP4和BdCYP6相对表达量在低浓度时略有下调,毒死蜱浓度增加后,上调倍数加大。BdCarE1相对表达量随着毒死蜱浓度加大,上调倍数加大,BdCarE、BdCarE3和BdCarE4相对表达量在低浓度时变化不大,随着浓度加大,上调倍数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1)

许敏,杨妮娜,许冬,丛胜波,陈利珍[4](2019)在《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繁殖及药剂敏感性亚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分析亚致死浓度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方法】采用生命表法,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对中黑盲蝽发育历期、羽化率、寿命和产卵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渍法,测定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经LC_(10)和LC_(25)氟啶虫胺腈处理,中黑盲蝽3~5龄若虫历期分别比对照显着延长2.35和4.19 d,产卵前期分别比对照显着延长3.6和4 d,单雌产卵量分别比对照显着减少了11.93和13.23粒。经氟啶虫胺腈LC_(10)和LC_(25)处理,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LC_(50)在CK对照组中分别为187.18、506.35和153.22 mg/L,在LC_(10)处理组中分别为134.15、370.99和111.15 mg/L,在LC_(25)处理组中分别为86.90、271.15和97.60 mg/L。中黑盲蝽受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处理,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增加。【结论】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处理使中黑盲蝽发育迟缓且繁殖力降低,亚致死浓度处理增加中黑盲蝽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单银雪[5](2019)在《吡虫啉等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具有捕食能力强、繁殖快、发生数量大、可人工饲养等优点,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以喷雾为主,这对中华通草蛉等天敌昆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掌握农药对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测定了吡虫啉、茚虫威等八种农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了茚虫威、甲维盐、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高,LC_(50)值为1.16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低,LC_(50)值为175.45 mg/L。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2.计算得出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属于极高风险性农药;噻虫嗪处于高风险与极高风险性范围之间;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呋虫胺属于中等风险性范围;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对安全系数最高处于低风险性范围。3.通过吡虫啉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表明,在茚虫威LC_(25)亚致死浓度下,草蛉F_0代及F_1代的蛹重、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蛹期、幼虫二龄历期、幼虫历期显着延长,F_0代草蛉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对中华通草蛉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代及F_1代羽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1代蛹期显着延长;草蛉成虫F_0代平均单雌产卵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其卵的孵化率显着降低仅为57.78±8.39%,F_1代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显着降低;其对蛹重、幼虫历期没有显着影响。在吡虫啉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F_1代草蛉的蛹重、成虫成活率、平均单雌产卵量、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F_1代草蛉蛹期显着延长;对草蛉两代的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草蛉F_0代卵孵化率显着降低;F_1代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在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蛹重、羽化率、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浓度下成虫成活率仅为5.66%,草蛉蛹期显着延长,且随着浓度升高影响越显着。在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综上,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及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叁种亚致死浓度下均对草蛉生长发育、繁殖力、种群数量均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其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亚致死浓度下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杜若诗[6](2019)在《叁氟苯嘧啶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属于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我国及东南亚稻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杜邦研发的新型介离子类药剂叁氟苯嘧啶的应用,其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影响亟待评价。因此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分别使用稻苗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了叁氟苯嘧啶对山东6个地区灰飞虱种群的毒力,阐明了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叁氟苯嘧啶对其体内酯酶(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影响,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胁迫下灰飞虱F_0代雌虫繁殖力、寿命的变化并建立了F_1代种群生命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稻苗浸渍法结果表明,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和成虫对叁氟苯嘧啶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0.7758、0.7517 mg/L,最低分别为1.6435、1.0757 mg/L。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叁氟苯嘧啶对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LD_(50)值范围在3.4866×10~(-4)-7.4412×10~(-4)μg/头之间;对成虫的毒力范围在1.9472×10~(-4)-4.1956×10~(-4)μg/头之间。结果表明,叁氟苯嘧啶对山东省6个灰飞虱种群均表现出较好的室内活性。在叁氟苯嘧啶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处理下,灰飞虱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其中EST和GST酶活力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表现出抑制作用;而MFO酶活力在处理后24h和48h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MFO可能为灰飞虱对叁氟苯嘧啶解毒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并且有可能在其后续抗性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叁氟苯嘧啶对灰飞虱亚致死试验的结果表明,叁个处理的灰飞虱F_0代雌虫产卵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78%、14.50%和30.26%。叁氟苯嘧啶处理后F_1代的发育历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且繁殖力(Fd)分别降低了6.9%、18.1%和28.0%。此外,预测的后代数(N)和种群趋势指数(I)均低于对照组,且叁个处理组灰飞虱的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仅为0.82、0.73、0.57,表明叁氟苯嘧啶亚致死剂量可有效抑制灰飞虱种群的增长。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叁氟苯嘧啶防治灰飞虱不仅有较好的室内活性,还会造成亚致死效应如世代周期延长,解毒酶活性发生变化,雌虫繁殖力降低,寿命延长,种群增长减缓等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张凯伦[7](2019)在《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山东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水平差异以及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我们在室内分别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溴氰虫酰胺对泰安、莱芜、鱼台(分别采自小麦和水稻)、济南和济阳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同时测定了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成虫体内的酯酶(E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影响,并观察了受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的溴氰虫酰胺胁迫后试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虫寿命等的变化情况,组建了其F_1代种群的生命表。同时为了更好的在田间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害虫防治,我们还比较了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胁迫后灰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吡蚜酮的敏感性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稻苗浸渍法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LC_(50)值介于8.5193 mg/L~11.0524 mg/L,对成虫的LC_(50)值介于10.4245 mg/L~12.4904 mg/L。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LD_(50)值在0.9239×10~(-3)μg/头~1.1318×10~(-3)μg/头之间,对成虫的LD_(50)值在1.0933×10~(-3)μg/头~1.2619×10~(-3)μg/头之间。结果表明,山东不同地区田间灰飞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同一地区灰飞虱种群不同虫态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也无明显差异。2.在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LD_(10)、LD_(20)和LD_(30))处理下,灰飞虱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被诱导上升,其中GSTs酶活力上升最显着。结果表明,GSTs可能会在灰飞虱对溴氰虫酰胺后续抗性形成中起作用。3.经LD_(10)、LD_(20)和LD_(30)剂量溴氰虫酰胺胁迫后,F_0代灰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分别减少了27.08%、31.67%和35.83%;F_1代灰飞虱的若虫总历期、成虫历期和总历期均显着延长;F_1代雌虫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8.31%、32.02%和35.03%,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虫酰胺LD_(10)、LD_(20)和LD_(30)浓度处理后,灰飞虱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69、0.67和0.62。结果表明,在田间施用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灰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经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胁迫的种群,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会升高,并随溴氰虫酰胺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噻嗪酮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加,不同处理后的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敏感性表现为:未处理种群<LD_(10)处理种群<LD_(30)处理种群<LD_(20)处理种群;对吡蚜酮的敏感性稍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陈吉祥,任相亮,姜伟丽,马亚杰,王丹[8](2019)在《甲氧虫酰肼与3种药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甲氧虫酰肼与其他药剂对甜菜夜蛾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表面涂抹法测定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混用对甜菜夜蛾的杀卵活性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甜菜夜蛾的LD50分别为38.20ng·cm~(-2)、44.66 ng·cm~(-2)、17.54 ng·cm~(-2)、4.13 ng·cm~(-2),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配比(质量浓度比)为6∶7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因子高达135.4,而甲氧虫酰肼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氯氟氰菊酯混用均表现出拮抗作用;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配比6∶7)质量浓度为10 mg·L-1和100 mg·L-1时,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6.11%、36.53%和48.08%、17.70%;亚致死剂量的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混剂与单剂相比显着延长幼虫发育历期,抑制幼虫的体质量和蛹质量,降低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因此,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混用可以显着提高对甜菜夜蛾杀虫活性,抑制其种群增长,同时兼有较强的杀卵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9年02期)

宁硕瀛,瞿佳,王璐,杨慧园,冯纪年[9](2019)在《杀虫药剂对不同寄主葱地种蝇的亚致死效应及田间药效》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8种不同类型化学药剂,分别测定其对3种寄主品系葱地种蝇1龄、3龄幼虫的毒力,研究亚致死浓度处理条件下各药剂对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影响,并选取不同剂量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均对葱地种蝇幼虫的发育历期、幼虫质量、蛹期、蛹质量、化蛹率、羽化率、产卵前期、成虫寿命、繁殖力有不利影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44kg/hm~2毒死蜱、1.20kg/hm~2噻虫胺、1.20kg/hm~2噻虫嗪、1.20kg/hm~2灭蝇胺对不同寄主品系葱地种蝇的药后7d、14d防治效果均在87.15%、90%以上,防治效果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曼,王文朝,徐春玲,杨思华,陈淳[10](2018)在《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效应以及不同方式释放该螨对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了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浓度及其对修长蠊螨生存、繁殖发育和捕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以不同方式释放修长蠊螨对空心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3个亚致死浓度LC50、LC30和LC10分别是2%的阿维菌素稀释2082倍、3760倍和8831倍。这3个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均使修长蠊螨的生存能力、总产卵量和捕食线虫能力显着下降。修长蠊螨被LC50、LC30和LC103个亚致死浓度药液处理后,从幼螨发育至成螨时的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00%、46.00%和72.00%;总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6.23%、17.58%和34.24%;处理2 d后的捕食线虫能力分别是对照的34.70%、53.06%和62.59%;但对卵的孵化率无显着影响。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和直接释放均能减少空心菜根系的根结数量和根结线虫卵囊数量,有效控制空心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各项防治处理30 d后,修长蠊螨直接释放处理、控缓速释放处理、修长蠊螨和阿维菌素联合施用处理以及仅施用阿维菌素处理的空心菜根际根结数量和线虫卵囊数量,分别比未防治对照处理减少28.97%和64.38%、49.97%和74.43%、81.92%和92.24%以及80.15%和92.69%。所以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的控制效果显着好于直接释放,但是修长蠊螨与阿维菌素联合施用不能提高防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亚致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杂食性害虫,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近几年甜菜夜蛾已经对多数常用化学农药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昆虫生长调节剂作为生物农药被广泛推广应用,但长期使用后害虫对其耐受性逐年上升,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复配使用是增强毒力和延缓抗性上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结合转录组测序及qRT-PCR,分析甜菜夜蛾解毒酶和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揭示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共毒因子法分别测定了甲氧虫酰肼(Met)与虱螨脲(Luf)、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共毒因子大于20,具有增效作用,而其他复配组合共毒因子均小于-20,具有拮抗作用。因此,通过共毒系数法确定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最佳配比为2:3,72 h的LC_(50)为25.20 ng/cm~2,共毒系数(CTC)为165.71,增效作用显着。2.亚致死剂量的Met(LC_(30)=21.00 ng/cm~2)、Luf(LC_(30)=27.13 ng/cm~2)单剂和二者混剂(MML,配比2:3,LC_(30)=16.50 ng/cm~2)处理甜菜夜蛾后,与单剂相比,MML速效性明显提升;MML处理显着延长了幼虫发育历期,抑制了幼虫体重和蛹重,降低了蛹化率和单雌产卵量;但不同处理之间成虫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均无显着差异。与单剂相比,MML处理下显着抑制PPO和Chi的活性;与对照相比,3种药剂处理后甜菜夜蛾AChE、CarE、GST和CYP450活性明显下降。3.通过分析亚致死剂量的Met、Luf和MML处理甜菜夜蛾后的转录组数据,共获得62,765个transcript和45,797个unigene。与对照相比,在Met、Luf和MML胁迫下差异基因分别有3,868、4,684和2,213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的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分子功能过程中的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及生物学过程中的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Met、Luf和MML胁迫下甜菜夜蛾P450、GST、CarE和AchE家族中共同下调基因分别有18、5、1和1个,上调基因有1个(P450)。4.从甜菜夜蛾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几丁质代谢通路中TPS、G6PI、GFAT、UAP差异基因各1个,HK和CHS差异基因各2个,TRE差异基因3个和Chi差异基因10个。qRT-PCR分析甜菜夜蛾取食不同浓度(LC_(10)、LC_(30)和LC_(50))的Met、Luf和MML后,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Met处理24 h后,甜菜夜蛾SeTRE1、SeCHS1、SeCHS2表达量升高,而SeChi1表达量下降;Luf显着抑制SeTRE2、SeCHS1、SeCHS2和SeChi7的表达;MML胁迫下,甜菜夜蛾SeTRE1、SeTRE2、SeCHS2和SeChi1表达量下降,而SeCHS2的表达量升高。综上所述,甲氧虫酰肼与虱螨脲复配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亚致死作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并影响甜菜夜蛾解毒酶活性及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本文结果将有助于研究蜕皮激素类似物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机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致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韦润宇.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陈吉祥.甲氧虫酰肼和虱螨脲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王翠伦.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亚致死效应及相关基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4].许敏,杨妮娜,许冬,丛胜波,陈利珍.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繁殖及药剂敏感性亚致死效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9

[5].单银雪.吡虫啉等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6].杜若诗.叁氟苯嘧啶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9

[7].张凯伦.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9

[8].陈吉祥,任相亮,姜伟丽,马亚杰,王丹.甲氧虫酰肼与3种药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毒力及亚致死效应[J].中国棉花.2019

[9].宁硕瀛,瞿佳,王璐,杨慧园,冯纪年.杀虫药剂对不同寄主葱地种蝇的亚致死效应及田间药效[J].西北农业学报.2019

[10].李曼,王文朝,徐春玲,杨思华,陈淳.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效应以及不同方式释放该螨对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多杀菌素对阿里山潜蝇茧蜂的亚致死多杀菌素对阿里山潜蝇茧蜂的亚致死3.5氯虫苯甲酿胺对12h(左图)和...8 hpf染毒胚胎亚致死敏感效应氯霉素暴露不同时间对斑马鱼胚胎及仔...

标签:;  ;  ;  ;  ;  ;  ;  

亚致死效应论文_韦润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