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舞蹈论文_王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宫廷舞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宫廷,舞蹈,南越,噶尔,唐代,巴洛克,巴赫。

宫廷舞蹈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19)在《唐代宫廷舞蹈服饰在地方戏中的运用 以碗碗腔《杨贵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一直被视为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高峰。不言而喻,"盛唐"文化成为了我们想象中国、解读中国和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它凝结着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盛唐气象之下的中国的渴望和向往。而服饰作为文化表象的一种阐释具象,不仅囊括着巨量的身份信息和社会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上蕴藉着丰富的生活习惯、文化意义和审美趣味,亦体现了深刻的生命精神哲学观念。因之,一个时代(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9年07期)

杨惠迪[2](2018)在《欧洲宫廷舞蹈的研创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宫廷舞蹈作为芭蕾的起源,对整部芭蕾发展史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欧洲宫廷舞蹈课程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必修课程,以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6-19世纪的舞会舞蹈为主要教学内容。正因欧洲宫廷舞蹈带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基因与研究意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及意义。用何种方式丰富现有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如何把握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使之适应当下发展需要,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史料理论研究出发,挖掘与复现史料中记载的欧洲宫廷舞蹈,丰富教学内容,依托音乐宫廷芭蕾《解密巴赫》的研创项目,在这过程中通过尝试对欧洲宫廷舞蹈课程教材中的舞蹈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形成语汇的过程、编创并上升到舞台作品,从而思考当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舞台实践的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好的作品创作再次提供给课堂更加多样的教材学内容,进而从中总结经验,要令课堂与舞台、教学与创作更紧密的互动关系中,丰富欧洲宫廷舞蹈对于中国芭蕾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期刊2018-06-05)

高娟[3](2018)在《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衰落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任何一个方面的内容均有着均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其中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就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能够追溯到奴隶时代,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宫廷舞蹈在各朝各代均具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但最终中国宫廷舞蹈仍旧逐渐走向了衰落的到来。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本文沿着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发展脉络逐步分析了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8年04期)

刘爽[4](2018)在《15世纪意大利宫廷舞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芭蕾起源于宫廷舞蹈,素有“贵族艺术”的称谓和“高雅艺术”的雅号,但在芭蕾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却很少关注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依据是什么,又是哪些条件构成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带着这些疑问,本论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宫廷舞蹈起源的时空坐标上,对15世纪留存的意大利舞蹈着作及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并通过解构舞蹈动作的方式探讨了这一时期宫廷舞蹈的形态及理论。全文重点围绕对后世芭蕾产生直接影响的诸要素展开。首先,是社会群体对舞蹈付诸行动的不同意图,其中贵族阶层迫切寻求身份认同的渴望促使了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的分化;其次,舞蹈家们借助音乐理论对舞蹈作出了新的定义,并提出了六个带有公式化倾向的舞蹈原则,宫廷舞蹈也由此得到了精英群体的特殊关照;最后,世俗的意图与舞蹈家们的理想被动作序列的移动性和反复性特征所调和,舞蹈的自由参与性逐渐被特意编排的观赏性所取代。宫廷舞蹈也因此赋予了后世芭蕾最初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意义。综上所述,15世纪意大利宫廷舞蹈不再是受之于天神的迷狂,而是能被理性所支配的人类活动,芭蕾也随其迎来了“高雅艺术”的开端。(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8-04-01)

刘倬[5](2017)在《从出土玉舞人看南越宫廷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文物考古发掘中河南(中原)出土汉代玉舞人、广州(岭南)南越王墓玉舞人衣服上的纹饰、舞人的头饰、舞人的舞姿、动态进行局部和整体比较,分析出岭南汉代玉舞人与中原汉代舞人在舞蹈风格的异同之处。并从中分析出岭南汉代宫廷舞蹈的主体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7年06期)

张琦冉[6](2017)在《满汉文化视域下的满族舞蹈文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族舞蹈文化是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对满族舞蹈文化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满族历史发展特点,对其文化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够真正把握满族舞蹈文化内涵。同时,在对满族舞蹈文化探究过程中,要关注于满汉文化视域下满族文化的变迁情况,以便对满族舞蹈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的把握满族舞蹈文化内涵。而满族宫廷舞蹈是满族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能够深刻反映出满族舞蹈文化的特征。对于弘扬满族舞蹈文化来说,研究满族宫廷舞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对满汉文化视域下的满族舞蹈文化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从满族宫廷舞蹈角度出发,对以下内容展开主要研究:在论文的第一章,对文化释义与满族舞蹈文化展开了分析。而从文化角度分析满族舞蹈文化,则有利于实现大文化与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为本文研究满族舞蹈文化内容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二章对地域因素影响下的满族舞蹈文化的变迁情况展开了探讨,并且对当时出现的“满汉一家”关系展开了研究。在这一章中,主要对满汉文化融合下满族舞蹈文化发生的变化展开了研究,具体对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及北京地区文化的涵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满汉一家”关系探究过程中,本文则从政治因素角度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展开了分析,并从习俗角度和服饰角度对“满汉一家”关系的表现进行了介绍。论文第叁章则围绕满族宫廷舞蹈对满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所带动的舞蹈文化变化与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在这一章中,具体对满族传统宫廷舞蹈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汉文化对满族宫廷舞蹈的影响展开了研究,涉及到了乐舞的歌词和体制这两个方面内容。论文第四章对满族宫廷舞蹈的代表形式与人物,就满族宫廷舞蹈的突出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清代宫廷祭祀舞蹈和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进行了介绍。本文在对满汉文化视域下的满族舞蹈文化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满族舞蹈文化进行了细致分析,希望能够为满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6)

苏蕊[7](2017)在《藏族宫廷舞蹈的语言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藏族宫廷舞蹈为研究对象,以“噶尔”和“囊玛”为主要研究个案,对藏族宫廷舞蹈进行语言系统研究。藏族宫廷舞蹈“噶尔”与“囊玛”因具有宫廷舞蹈的政教性、宗教祭祀性等文化特征,成为藏族宫廷宴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历史及当下,从语言学、符号学角度,以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的新视角,对藏族宫廷舞蹈进行语言系统研究,为当下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分为叁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藏族宫廷舞蹈形成及演变进行地理历史背景脉络的梳理,并结合政教合一制的研究,探求藏族宫廷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过“大、小传统”舞蹈场的对比分析,探求藏族宫廷舞蹈属于大传统文化下的宫廷舞蹈。第叁,从本体身体语言的和非本体身体语言两个方面对藏族宫廷舞蹈的身体语言进行整体分析,探讨其语言中心和互补两种关系。在本体身体语言的分析中,藏族宫廷舞蹈的形成具有群体性,演说性功能增强使其成为身体语言的中心呈现;非本体语言系统中,在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的关系呈现中,藏族宫廷舞蹈媒介系统对中心语言有着互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7-05-08)

张延杰[8](2017)在《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蹈中的女性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原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5、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着作、宫廷舞蹈教师的舞蹈论着以及当时关于宫廷舞蹈庆典的相关记录,阐明在人文主义语境下,宫廷舞蹈中女性身份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这些规范与宫廷舞会中女性的真实面貌有哪些矛盾之处,揭示文艺复兴宫廷舞蹈中的女性所担任的社会和政治角色,力图呈现文艺复兴时代宫廷舞蹈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历史图景。(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苏蕊[9](2016)在《从语言符号学角度解读藏族宫廷舞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语言符号学理论1、索绪尔的语言观索绪尔作为欧洲符号学领域里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符号的一般特性,能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自身的社会信息。与此同时,语言又是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符号都需要用语言去解释。我们在理解"能指"与"所指"时,能指所表示的是观念,可以自由选择,相反使用它的社会言语来讲,就不能自由选择,而是特定强制的。就拿语言中的书面语与口头语来看,在北京,见面较为和气的一种问候"今儿,您吃了么?"这是一种口头语,(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6年10期)

陶钧[10](2016)在《唐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着唐王朝的不断壮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舞蹈艺术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宫廷中由专人表演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宫廷舞蹈,还是在民间场所由民间艺人表演供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形态和特征,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尽相同。在唐朝这个大环境下,两者相辅相成,其中的联系微妙而发人深思。本文旨在选取唐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典型异同点,分别从文化性质、形式特征、继承吸收创作以及审美形态艺术价值四个方面,将两者进行一个比较分析,希望能够让读者们对唐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有一些更为清晰的认识。这里笔者一改之前专着中分散论述,不太全面的问题,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从文化出发,倚靠了许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对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进行一个集中专门的论述,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进行一些探究与反思。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唐王朝的不断壮大,唐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两大潮流之间有着很多的异同点。虽然服务对象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创作特点及审美也不同,但两者任然保持着一种渗透性和灵活性。他们以一种并进的方式共同促进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当代我们民族民间舞中兴起的“学院派”与“民间派”,就与唐朝的这种“宫廷”与“民间”舞蹈的关系非常的相似,希望通过本文的提炼和总结,能够让大家学习古人的创作手段,不断的完善二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舞蹈事业的繁荣。(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宫廷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欧洲宫廷舞蹈作为芭蕾的起源,对整部芭蕾发展史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欧洲宫廷舞蹈课程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必修课程,以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6-19世纪的舞会舞蹈为主要教学内容。正因欧洲宫廷舞蹈带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基因与研究意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及意义。用何种方式丰富现有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如何把握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使之适应当下发展需要,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史料理论研究出发,挖掘与复现史料中记载的欧洲宫廷舞蹈,丰富教学内容,依托音乐宫廷芭蕾《解密巴赫》的研创项目,在这过程中通过尝试对欧洲宫廷舞蹈课程教材中的舞蹈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形成语汇的过程、编创并上升到舞台作品,从而思考当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舞台实践的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好的作品创作再次提供给课堂更加多样的教材学内容,进而从中总结经验,要令课堂与舞台、教学与创作更紧密的互动关系中,丰富欧洲宫廷舞蹈对于中国芭蕾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宫廷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唐代宫廷舞蹈服饰在地方戏中的运用以碗碗腔《杨贵妃》为例[J].中国戏剧.2019

[2].杨惠迪.欧洲宫廷舞蹈的研创教学[D].北京舞蹈学院.2018

[3].高娟.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衰落原因初探[J].东方藏品.2018

[4].刘爽.15世纪意大利宫廷舞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5].刘倬.从出土玉舞人看南越宫廷舞蹈的形态特征[J].大舞台.2017

[6].张琦冉.满汉文化视域下的满族舞蹈文化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7].苏蕊.藏族宫廷舞蹈的语言系统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8].张延杰.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蹈中的女性身份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

[9].苏蕊.从语言符号学角度解读藏族宫廷舞蹈[J].艺术品鉴.2016

[10].陶钧.唐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对外交流六、韩国周活动(2)舞蹈-长袂佛面的楚舞图案舞蹈-撞钟击鼓起舞图对外交流六、韩国周活动(1)元代宫廷乐舞-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歌舞戏曲流行朝野-图66 狮舞图

标签:;  ;  ;  ;  ;  ;  ;  

宫廷舞蹈论文_王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