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壳俯冲论文_廖小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陆壳俯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陆,地壳,高压,作用,片麻岩,火成岩,地幔。

陆壳俯冲论文文献综述

廖小莹[1](2018)在《北秦岭陆壳深俯冲—折返作用及对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记录了地壳物质从俯冲到折返的动力学全过程。造山带的形成一般都经历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包括早期大洋的俯冲、闭合,陆壳深俯冲,弧陆碰撞或陆陆碰撞,隆升造山过程中伴随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造山带垮塌等一系列过程。高压-超高压岩石经历深俯冲至地幔和随后折返至地表的过程,可以被记录在它们的P-T-t演化轨迹之中。因此,从变质岩石中解析出其所记录的P-T-t轨迹是了解造山带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此外,与俯冲板片折返过程相伴的熔流体活动以及与造山带隆升相关的沉积响应也对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秦岭造山带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复合造山带,是我国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北秦岭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相关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研究区内的秦岭杂岩中自北向南断续出露一系列陆壳深俯冲成因的高压-超高压岩石。本文通过对北秦岭不同地区出露的高压-超高压岩石进行了精细的变质作用和变质年代学的研究,对其折返过程中的相关熔流体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北秦岭造山带隆升相关的沉积响应进行碎屑物源的分析,为探讨北秦岭陆壳深俯冲动力学机制以及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限定。结合本文及前人的研究资料,构建了北秦岭早古生代新的构造演化模式。本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北秦岭官坡、松树沟、寨根和清油河四个地区的榴辉岩或退变榴辉岩及其围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利用相平衡模拟与传统温压计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变质演化期次,结合矿物包裹体、微量元素及年代学研究,构建了它们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进一步确认这些岩石经历过陆壳深俯冲。(1)首次在寨根地区退变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发现残留的绿辉石包裹体,指示其早期经历了榴辉岩相变质,相平衡模拟计算限定峰期变质条件约为>1.67 GPa,679~765 ℃C;锆石U-Pb定年表明峰期榴辉岩相变质时代为501~497 Ma,两期退变质时代分别为474~447 Ma和425 Ma,得到一条先升温降压后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轨迹。(2)官坡地区榴辉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Omp+Ph+Rt+Ky±Coe,峰期变质条件约为3.0 GPa,725 ℃,位于石英-柯石英转变线之上,峰期变质年龄为487±9 Ma;榴辉岩中的石英脉获得获得榴辉岩直接围岩多硅白云母片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3.3~3.6 GPa,690~760℃。该片岩的独居石中的包裹体有较低Si值的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石英和锆石,其SIMS U-Pb年龄为480 Ma,与榴辉岩中480Ma石英脉的形成时代一致,代表了折返初期的退变质时代和熔流体活动记录。构建了这两种岩石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轨迹。(3)详细的岩相学特征显示松树沟榴辉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温压计计算获得其在经历峰期超高压变质(3.1 GPa,740~770℃)之后遭受早期麻粒岩相迭加和晚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改造,对应的峰期榴辉岩相变质时代为490Ma,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70~455 Ma;松树沟长英质片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10GPa,>1000℃)后降温降压至高压麻粒岩相,锆石定年获得近峰期超高压变质时代为487~495 Ma,独居石定年获得480 Ma的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4)综合清油河地区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本次研究中残留多硅白云母的确认,共同表明清油河榴闪岩应该是榴辉岩折返过程中发生退变质的产物,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Grt+Omp+Phe+Qz。锆石定年获得其原岩形成时代为783~818 Ma,峰期榴辉岩相变质时代为485~490 Ma,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60~416 Ma。(5)北秦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都经历了顺时针的P-T-t轨迹演化,且具有一致的峰期变质时代,表明这些岩石都经历了同一构造旋回,两期退变质时代分别对应了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折返至中部地壳层位和后期略缓慢的抬升过程。(6)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及大量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是~490Ma时商丹洋拖曳南秦岭的部分新元古代陆壳物质发生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以此限定拖曳陆壳深俯冲的商丹洋在此时已主体关闭。2.对秦岭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浅色脉体和浅色花岗岩小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限定了它们的形成时代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了区内深熔脉体与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之间的联系。在秦岭杂岩核部混合岩化发育的叁个地区识别出了叁期深熔脉体和浅色花岗岩小岩体,分别对应于深俯冲板片不同的折返阶段:(1)第一期脉体呈不规则脉状、网脉状产出于清油河及寨根地区的副片麻中,形成时代为482~485Ma,与北秦岭深俯冲板片的初期折返时代一致。它们显示富SiO2,富K2O,低钙,弱过铝质-强过铝质的特点,且贫Fe2O3T,MgO和Ti,富集Rb和Ba。LREE含量明显比母体片麻岩低,与大多数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花岗质熔体特征一致。这一期浅色脉体的形成可能是深俯冲板片初始折返长英质(含泥质)陆壳物质中含水矿物(白云母)脱水引发部分熔融的产物。(2)第二期为产出于退变榴辉岩中的脉体及侵入到片麻岩中的小岩体,形成时代为~450Ma。其中退变榴辉岩中的脉体具有显着高Si02,K20和Na2O和低MgO,高Sr/Y和La/YbN比值的高硅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大部分εHf(t)值为高正值(3.4~10.4),少量为负值(-8.5~-12.0)。这些Hf同位素特征与区内的榴辉岩的εHf(t)值(6.0~13.1)一致,指示这期熔体可能是来自于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榴辉岩的部分熔融,具有少量围岩部分熔融的贡献。(3)第叁期形成时代为420Ma,一部分伟晶脉体和花岗岩体显示高硅,低钾、富钠,轻稀土轻微富集,轻重稀土分馏较弱,Eu负异常明显的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的特征;另一部分淡色花岗岩体显示具有明显高硅、高碱和贫Ti02,MgO和FeOT,具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类的特点。这些脉体和小花岗岩体是碰撞造山后加厚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不同深度源区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3.综合利用碎屑锆石的CL图像、微量元素、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对南秦岭中泥盆世刘岭群中的碎屑锆石进行沉积物源分析,对北秦岭造山带隆升时限提供限定本文四件刘岭群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较为相似,具有叁个主要的年龄集中区 500-400 Ma,850-700 Ma 和 1000-900 Ma,和叁个次要年龄集中区 1.7-1.4Ga、2.0Ga和2.5-2.4Ga,其主要物源区为北侧的秦岭杂岩中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早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和正片麻岩,以及南侧的南秦岭和扬子北缘中的中新元古代岩浆岩和陡岭杂岩中的副片麻岩,显示具有双源性。构成刘岭盆地中泥盆统砂岩的主要物源为北秦岭早古生代的叁期岩浆岩和少量高压/超高压岩石,说明中泥盆世前北秦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已经结束,已处于构造隆升后的剥蚀阶段,进而表明南秦岭刘岭群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盆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高名迪,续海金,章军锋,陈辉[2](2018)在《深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初始熔体的厘定:来自苏鲁超高压地体混合岩中浅色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俯冲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实验岩石学方面已有广泛报道,而天然初始熔体的组分却难以厘定。对此,本文从苏鲁超高压地体荣成混合岩中识别出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天然初始熔体组成。野外露头显示,混合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的浅色熔体呈不连续的条带状与残余体互层产出,指示了原位或近源区的部分熔融特征。混合岩浅色体锆石CL图像呈明显的核-边结构,继承核部为扬子板块来源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721±24Ma;新生边部CL图像具震荡环带结构,微量元素上REE呈明显左倾,具有Eu的负异常及Ce的正异常,低的Hf/Y和Th/U比值,具深熔锆石特征,指示形成于花岗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边部U-Pb谐和年龄为225.9±2Ma,略晚于苏鲁超高压地体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表明初始熔融发生在超高压地体折返早期。浅色熔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量元素上具有高SiO_2、K_2O及Na_2O含量,低的Fe_2O_3~T、MgO及CaO含量,A/CNK=1.02~1.04,呈弱过铝质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这与实验岩石学中富硅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组分极为相近;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REE呈较为平坦的配分模式,具弱的Eu负异常并亏损Sr。本文通过上述对天然样品研究,厘定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及其初始熔体的组成,为理解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宇洁,吴元保[3](2017)在《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来自苏鲁造山带长英质脉体及寄主花岗质片麻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对于其折返过程和地壳成分的分异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多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对于深俯冲陆壳部分熔融的时间和机制的准确确定还存在较大困难。锆石具有较高的矿物稳定性和较低的U-Pb、Lu-Hf和O同位素扩散速率,可以为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间和物质来源提供制约。石榴石具有难熔的特征,可以保存与俯冲-折返过程有关的矿物学、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联合石榴石和锆石研究可以更好地限定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40: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专题41: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期刊2017-10-15)

王淞杰,王璐,Michael,Brown[4](2017)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复合花岗质-石英脉:对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变质熔流体活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深俯冲-折返过程中变质熔流体活动对于物质和元素的迁移、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然而,超高压-高压条件下变质熔流体的活动时间、来源及机制等仍存在很大争议。为对大陆俯冲带变质熔流体演化提供更为明确的认识,本研究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将军山地区混合岩化榴辉岩内的复合花岗质脉-石英脉的岩石学成因与意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冯鹏,王璐,王淞杰[5](2016)在《深俯冲陆壳内的两期熔融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来自北苏鲁地区浅色花岗岩中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熔作用贯穿碰撞造山带板片俯冲、折返及垮塌等重要演化阶段,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获取造山带根部的热演化信息,理解造山带内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壳幔相互作用、大陆生长及元素和物质的再循环过程。而造山带内超高压岩石内可能记录多期次部分熔融的深熔锆石和岩石学证据,不仅可良好限定不同变质阶段部分熔融发生的时限,而且可通过对锆石和变质岩石学的详细研究反演深俯冲(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专题2:俯冲带结构与过程》期刊2016-10-15)

张修政,董永胜,李才,解超明,王明[6](2014)在《从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和碰撞:来自羌塘中西部地区榴辉岩和蓝片岩地球化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塘中部晚叁迭世低温/高压变质带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规模最大的高压变质带,但大量关键高压变质岩石出露地区地球化学资料匮乏,严重制约了对高压变质带原岩建造以及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本文以羌塘中西部地区尚无地球化学资料的果干加年山榴辉岩和红脊山蓝片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以及原岩恢复工作。研究表明,果干加年山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围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和少量大理岩中,其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REE=51.19×10-6~59.43×10-6)和轻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0.59~0.70],不具有Nb、Ta、Ti的亏损,与典型的N-MORB特征一致,暗示其原岩可能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红脊山地区基性蓝片岩的原岩为碱性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具有高的TiO2(2.97%~4.14%)和P2O5(0.29%~0.48%)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10~11.6]和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OIB。但是这些基性蓝片岩与大量的陆源碎屑岩伴生产出,且具有明显的硅铝质上地壳物质混染的特征,与南羌塘地区二迭纪大陆板内基性岩墙的产出特征以及地壳混染特征一致,可能是其俯冲消减的产物。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域内已识别出的E-MORB型洋壳和洋岛/海山物质深俯冲的证据,我们认为羌塘中部晚叁迭世高压变质带以洋壳物质深俯冲为主,同时亦保留了部分陆壳物质俯冲的证据,暗示大洋向北俯冲消减结束之后,又牵引至少一部分南羌塘北缘陆壳物质经历了随后的俯冲过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姜能,杨德彬,许文良[7](2014)在《大陆深俯冲对邻区陆壳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胶北地体和蚌埠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U-Pb年龄分布.继承锆石主要为叁迭纪和新元古代U-Pb年龄,它们不仅在U-Pb年龄上而且在Hf-O同位素组成上与苏鲁造山带交质岩的锆石相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一些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具有低的δ~(18)O和相对较高且变化大的ε_(Hf)(t)值,落在叁迭纪和新元古代继承锆石的δ~(18)O和ε_(Hf)(t)组成范围内,说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俯冲扬子陆块陆壳的部分熔融.由此可以判定,在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深部陆壳中存在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这些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参与到了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作用中.徐淮地区早自垩世高Mg#埃达克质岩石中发现的榴辉岩包体的形成条件为760~1060℃和>1.50 GPa,指示了加厚陆壳的存在.这些榴辉岩捕虏体中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介于219~227 Ma,表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即陆壳加厚的时间)发生在中晚叁迭世,这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的时代相吻台,暗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陆壳加厚过程应是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结果.早白垩世高Mg#埃达克质岩石本身则是来源于折沉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随后与岩石圈地慢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期刊2014-01-13)

郭锋[8](2013)在《俯冲陆壳和洋壳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改造的氧同位素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华北克拉通山东省中生代镁铁质岩石及地幔包体的橄榄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主要受到了来自俯冲的华南陆壳不同组分的改造作用,包括镁铁质下地壳和长英质上地壳组分以及少量的海相沉积碳酸盐岩,而晚白垩世的岩石圈地幔则受到了来自俯冲的太平洋板块的改造。早白垩世受俯冲陆壳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橄榄石相对正常地幔高D18O(610j~712j),而晚白垩世被俯冲洋壳改造的局部地幔则相对正常地幔低D18O(411j~513j)。板块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破坏的重要深部机制,叁迭纪华南陆壳深俯冲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地幔强烈富集相容组分而转变为易熔的岩石圈,早白垩世大规模幔源岩浆的侵位很可能与俯冲大陆板片的整体断离或拆离作用相关;晚中生代以来的太平洋俯冲作用则引发了岩石圈地幔的置换和增生作用,形成了目前新、老地幔共存的格局。(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姜能,杨德彬,许文良[9](2013)在《大陆深俯冲对邻区陆壳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胶北地体和蚌埠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U-Pb年龄分布.继承锆石主要为叁迭纪和新元古代U-Pb年龄,它们不仅在U-Pb年龄上而且在Hf-O同位素组成上与苏鲁造山带变质岩的锆石相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一些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具有低的δ18O和相对较高且变化大的εHf(t)值,落在叁迭纪和新元古代继承锆石的δ18O和εHf(t)组成范围内,说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俯冲扬子陆块陆壳的部分熔融.由此可以判定,在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深部陆壳中存在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这些俯冲的扬子陆块陆壳参与到了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作用中.徐淮地区早白垩世高Mg#埃达克质岩石中发现的榴辉岩包体的形成条件为760-1060℃和1.50 GPa,指示了加厚陆壳的存在.这些榴辉岩捕虏体中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介于219-227 Ma,表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即陆壳加厚的时间)发生在中晚叁迭世,这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的时代相吻合,暗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陆壳加厚过程应是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结果.早白垩世高Mg#埃达克质岩石本身则是来源于拆沉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随后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23期)

刘贻灿,李远,刘理湘,古晓锋,邓亮鹏[10](2013)在《大别造山带叁迭纪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火成岩:俯冲陆壳表层拆离折返的岩片》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中存在多种叁迭纪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和基性岩.其中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原岩的低级变质岩片至少包含3种岩石,即720-760 Ma侵位的变质花岗岩和变玄武岩以及-630 Ma侵位的变质辉长岩.而超高压变质带中则主要为780-800 Ma侵位的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局部经历了-770 Ma变质作用和-750 Ma热事件改造.这些变质火成岩的原岩侵位时代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侵位时代一致.北淮阳带西段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火成岩都经过了强烈的叁迭纪构造变形和-240 Ma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形式产于变质的奥陶纪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它们的Pb同位素组成类似于具有上地壳属性的中大别超高压正变质岩,在原岩年龄上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两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大别山超高压带中低级变质火成岩以及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年龄一致.这些成果进一步证明,大别山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火成岩是叁迭纪华南陆块深俯冲初始阶段陆壳表层被拆离折返的岩片,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的古生代变质岩系之上或以飞来峰的形式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带中.(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23期)

陆壳俯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俯冲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实验岩石学方面已有广泛报道,而天然初始熔体的组分却难以厘定。对此,本文从苏鲁超高压地体荣成混合岩中识别出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天然初始熔体组成。野外露头显示,混合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的浅色熔体呈不连续的条带状与残余体互层产出,指示了原位或近源区的部分熔融特征。混合岩浅色体锆石CL图像呈明显的核-边结构,继承核部为扬子板块来源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721±24Ma;新生边部CL图像具震荡环带结构,微量元素上REE呈明显左倾,具有Eu的负异常及Ce的正异常,低的Hf/Y和Th/U比值,具深熔锆石特征,指示形成于花岗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边部U-Pb谐和年龄为225.9±2Ma,略晚于苏鲁超高压地体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表明初始熔融发生在超高压地体折返早期。浅色熔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量元素上具有高SiO_2、K_2O及Na_2O含量,低的Fe_2O_3~T、MgO及CaO含量,A/CNK=1.02~1.04,呈弱过铝质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这与实验岩石学中富硅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组分极为相近;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REE呈较为平坦的配分模式,具弱的Eu负异常并亏损Sr。本文通过上述对天然样品研究,厘定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及其初始熔体的组成,为理解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壳俯冲论文参考文献

[1].廖小莹.北秦岭陆壳深俯冲—折返作用及对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限定[D].西北大学.2018

[2].高名迪,续海金,章军锋,陈辉.深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初始熔体的厘定:来自苏鲁超高压地体混合岩中浅色体证据[J].岩石学报.2018

[3].赵宇洁,吴元保.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熔体活动:来自苏鲁造山带长英质脉体及寄主花岗质片麻岩的证据[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40: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专题41: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2017

[4].王淞杰,王璐,Michael,Brown.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复合花岗质-石英脉:对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变质熔流体活动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5].冯鹏,王璐,王淞杰.深俯冲陆壳内的两期熔融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来自北苏鲁地区浅色花岗岩中的证据[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ProgressinstudiesofGeophysicsandRegionalDynamicsofAsia、专题2:俯冲带结构与过程.2016

[6].张修政,董永胜,李才,解超明,王明.从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和碰撞:来自羌塘中西部地区榴辉岩和蓝片岩地球化学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4

[7].姜能,杨德彬,许文良.大陆深俯冲对邻区陆壳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方式[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4

[8].郭锋.俯冲陆壳和洋壳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改造的氧同位素记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

[9].姜能,杨德彬,许文良.大陆深俯冲对邻区陆壳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方式[J].科学通报.2013

[10].刘贻灿,李远,刘理湘,古晓锋,邓亮鹏.大别造山带叁迭纪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火成岩:俯冲陆壳表层拆离折返的岩片[J].科学通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古特提斯阶段华南地块与周围地块的拼...鄂尔多斯盆地印支运动构造应力场(据...新西兰构造略图(据Allis[8])9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地壳...陆壳俯冲带和洋壳俯冲带几种常...陆壳俯冲带含水矿物稳定性

标签:;  ;  ;  ;  ;  ;  ;  

陆壳俯冲论文_廖小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