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近代化论文_张榕

导读:本文包含了法制近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制,近代化,法律,马来亚,近代,特别法,本位主义。

法制近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榕[1](2018)在《英国殖民时期马来亚法制的近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马来西亚的法律制度采用西方的法制形式,拥有东方的法制内容。之所以呈现如此面貌,与英国殖民时期马来亚法制的近代化历程、方式等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东方和西方的法律思想在马来亚碰撞与融合,开启并基本完成了马来亚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本文来源于《新丝路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孟广洁[2](2018)在《以“法律”语义演变标记的中国法制近代化探究——以来华传教士文献、清末日译法律工具书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语义的演变过程能够标记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从词源上来说,"法律"是中国本土化词语,但是其语义却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礼逊、卫叁畏等传教士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引入中国,将古汉语中的"法律"与西方"law"的语义对应起来,打破古汉语"法律"语义的封闭系统;第二次演变是在19世纪末20纪初清末法律移植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日本法律工具书被译介到中国,"法律"语义再一次演变并得到当时社会自上而下的认同,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语义完成了近代化定型。"法律"作为最为核心的法律术语之一,准确细致地描写其语义近代化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江国华,韩玉亭[3](2017)在《清末民初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法科留学潮大致历经了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叁个阶段,历经了从"西洋不如东洋"到"西洋东洋并举"再到"西洋胜过东洋"的演进。法科留学生或筹建法政学堂,或借鉴西学建构中国的法学体系,或着书办报弘扬法治思想,或参与立宪修律活动引领法制潮流,或主持警政狱政改革推动法制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制建设近代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7年01期)

默兰月[4](2015)在《袁世凯与孙中山对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贡献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世凯与孙中山在阶级属性,思想根基,个人性格,人生追求上都有很大区别,袁世凯属于较为先进的封建官僚,具有典型的现实注意性格,其思想根基是君主立宪制,而他一生都以追求权力为终极目标;孙中山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终极目标,其个人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性格特征,思想根基为民主共和制。在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贡献和影响大多是直接的现实的,孙中山的贡献是间接的,具有引导性的。虽然两人所选择的道路有所不同,但都在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20期)

王立民[5](2014)在《论上海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出现过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一城两治、叁治、四治等。这一变迁、终止的主要原因是条约和侵略。上海形成的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还产生了结果,主要是给华人的行动带来了不便、提供了法制借鉴、给规避法制带来了机会和造成了对其他城市区域治理的影响等。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区域治理依然存在,但其基础和表现形态与上海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都不相同。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可以从上海的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14年01期)

李游,李栋[6](2013)在《西法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以郭嵩焘的法政思想为主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西方已经完成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近代法律制度时,中国的法律却仍在封闭的自满中陶醉。直到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封闭状态始被打破,法文化也在接受了西方的刺激以后开始苏醒。特别是经过多种渠道输入的西方法文化,使晚清的法制改革得到新的理论导向,从而使法律近代化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比较法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邓建鹏[7](2012)在《法制近代化为何失败——以近代讼费法规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至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频繁移植日本、德国等国外法制。近代讼费法规为考察当时所立之法的国外渊源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一方面,近代讼费法规与日本、德国的诉讼制度有明显的渊源;另一方面,自国外移植了讼费法规后,立法者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尤其是当时财政上的困境以及立法者自身的利益动机,对制度作了相当大的调整。这种"选择性立法"破坏了原初法制的一些重要原则,成为维护立法者利益的工具。讼费法规的这种中国特色,是当时整个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法制近代化未能带来预期法治文明和秩序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律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1-10)

倪延年[8](2012)在《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新闻法制嬗变的历程和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中国社会近代化演进过程的肇始、酝酿、曲折发展及被动推进等不同阶段中的中国新闻法制的嬗变过程和中国社会近代化演变进程和中国新闻法制近代化嬗变完成的时间起点及主要标志。(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李桉[9](2012)在《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阶段,其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批判地思考,比如清末变法修律、民国时期引进西方法律思想即这一时期的典型性法律思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从而服务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2年17期)

张道强[10](2011)在《民国刑事特别法与法制近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刑事特别法在立法和司法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种类较多。《刑事特别法》是近代刑事法律的组成部分,在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法制近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律"语义的演变过程能够标记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从词源上来说,"法律"是中国本土化词语,但是其语义却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礼逊、卫叁畏等传教士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引入中国,将古汉语中的"法律"与西方"law"的语义对应起来,打破古汉语"法律"语义的封闭系统;第二次演变是在19世纪末20纪初清末法律移植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日本法律工具书被译介到中国,"法律"语义再一次演变并得到当时社会自上而下的认同,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语义完成了近代化定型。"法律"作为最为核心的法律术语之一,准确细致地描写其语义近代化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制近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榕.英国殖民时期马来亚法制的近代化研究[J].新丝路学刊.2018

[2].孟广洁.以“法律”语义演变标记的中国法制近代化探究——以来华传教士文献、清末日译法律工具书为依据[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

[3].江国华,韩玉亭.清末民初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J].求索.2017

[4].默兰月.袁世凯与孙中山对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贡献比较[J].法制博览.2015

[5].王立民.论上海法制近代化中的区域治理[J].法学.2014

[6].李游,李栋.西法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以郭嵩焘的法政思想为主线[J].比较法研究.2013

[7].邓建鹏.法制近代化为何失败——以近代讼费法规为切入点[C].中国法律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倪延年.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新闻法制嬗变的历程和标志[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

[9].李桉.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2

[10].张道强.民国刑事特别法与法制近代化[J].法学杂志.2011

论文知识图

法学一般项目(1)法学一般项目(2)北京大学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图1 民国铅...民国铅印本《大清刑事诉讼清道光叁色套印刻本《补注洗

标签:;  ;  ;  ;  ;  ;  ;  

法制近代化论文_张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