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分布格局论文_高珂晓,李飞飞,柳晓燕,熊韫琦,李俊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局,多样性,长白山,物种,草本植物,喜马拉雅山,海拔。

垂直分布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高珂晓,李飞飞,柳晓燕,熊韫琦,李俊生[1](2019)在《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和本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入侵植物快速扩散、蔓延,有些种类已进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文基于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4个草本样方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外来入侵草本和本地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阐明了气候因素对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共记录本地草本143种,隶属于54科115属;外来入侵草本16种,隶属于7科13属。本地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上升显着增加(P <0.05),而外来入侵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P> 0.05)。本地草本和入侵草本的均匀度随海拔升高变化均不显着(P> 0.05)。在不同海拔梯度,本地草本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着高于外来入侵草本,均匀度则相反。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降水量共解释了本地草本物种丰富度差异的41.6%,其中温度解释率为21.4%,降水量解释率为10.7%,且温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外来入侵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均无显着影响(P> 0.05),单一因子解释率均较低,分别为0.9%和0.4%。这些结果表明,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与本地草本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呈截然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气候因素对两者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同。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在海拔800-1,000 m地区具有相对多样的群落组成和较稳定的群落结构,可能会威胁本地植物多样性,建议加强此海拔区间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管理。(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10期)

徐诺然[2](2019)在《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叁大土壤动物之一,甲螨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土壤动物中最多的,它们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肥力促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白山一直以来就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垂直梯度格局的热点地区,而该地区围绕典型土壤动物开展相关垂直梯度格局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甲螨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取样调查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的凋落物、土壤、苔藓和枯木四种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特征,试图揭示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垂直梯度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白山北坡不同垂直梯度的四种生境上共采集到甲螨27368头,通过分类学研究,隶属于34科40属47种,其中优势种为覆盖头甲螨(Tectocepheus velatus)、单小盾珠甲螨(Suctobelbella singularis)和普通尖棱甲螨(Ceratozetes mediocris)。2、凋落物、苔藓及枯木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呈现的是单峰模式,且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峰值。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整体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低峰,随之沿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3、不同梯度上甲螨的MGP分析表明,长白山北坡甲螨群落属于G型,且G群>M群>P群。4、在长白山北坡2017年6月共采集到甲螨14173头,9月采集到甲螨13195头。甲螨在垂直梯度上物种数整体上随着垂直梯度的升高而减少,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高于9月,在高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低于9月。5、基于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聚类分析把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上的甲螨群落分为叁种类型。不同生境类型的结果不同,大体上海拔900米、1050米和12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区别于其他垂直梯度;海拔750米、1350米、15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适中,为一个类型;海拔1800米、2000米、215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被分为一个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邰志娟,孟格蕾,史国强,冯秀春,郭艳双[3](2019)在《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种质资源保存完整的高山冻原名山,是世界植物区系及种质资源开发研究重要基地。本文主要通过对长白山区域内的植物标本进行采集和鉴定探讨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以体现长白山植物之间的联系,为广大同仁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曹智,李裕瑞,刘正佳,杨凌帆[4](2019)在《1995–2015年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格局测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afety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the valleys of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using topographic factors(e.g.elevation, slope, aspect). Here,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area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use conversion using the relative elevation concept and the HAND index.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land-use conversion between absolute elevation and relative elevation were compared. We fou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elevation had similar proportions of each relative elevation grade in each absolute elevation grade. Cropland,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each grade of absolute/relative elevation,while water body,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were more likely to spread in low grades of relative elevation than those of absolute elevation. The land-use conversion(i.e. loss of cropland and gain in woodland and built-up land) showed an apparently stepped distribut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suitable for revealing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igh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a decrease in grades, while built-up land transformed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es in grades. The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where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descend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better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nd-use convers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in hilly region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5期)

刘彬,布买丽娅木·吐如汗,艾比拜姆·克热木,刘旭丽[5](2018)在《新疆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查阅标本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区域尺度上,科属种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最高值出现在中低海拔1900~2000 m处;不同生活型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有所不同,其中,乔木、一年生草本、藤本及寄生植物表现出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的趋势,灌木、多年生草本及二年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从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来看,世界分布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温带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缓慢上升趋势;古地中海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热带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东亚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对该分布格局与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及海拔梯度上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变化相适应。(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胡一鸣,梁健超,金昆,丁志锋,周智鑫[6](2018)在《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100–8,844 m),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本研究通过整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10目23科160属313种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发现该区域哺乳动物总体及其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都为左偏倚的中峰格局,物种多样性在海拔900–1,400 m之间最高,不同物种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模式有所不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可以划分为5个聚类簇(海拔100–1,500 m、1,500–2,000 m、2,000–3,000 m、3,000–4,200 m以及4,200–6,000 m的地区),大致与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相吻合。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最为丰富,可能跟东洋界与古北界生物群扩散后的交汇地带相关。喜马拉雅山区贯通南北的沟谷是生物扩散和迁移的通道,沟谷内水热资源较好,气候稳定性高,为高山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综上,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应加强对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的保护,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2期)

杨瑞红,王新军[7](2016)在《伊犁河谷山地北坡土壤特性及植被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伊犁河谷山地北坡垂直地带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主成分法和DCA排序法分析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其植被带和土壤带沿不同海拔将其分为针叶林、山地草原、落叶阔叶林和荒漠草原;其总的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格局,不同海拔植被群落丰富度指数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然后降低的格局。犁河谷山地北坡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基本表现为针叶林>山地草原>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其中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土壤有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土壤有效钾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本表现为山地草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犁河谷山地北坡土壤pH值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基本表现为荒漠草原>山地草原>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土壤电导率、全盐和总盐含量均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格局,基本表现为山地草原>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针叶林。主成分的结果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负荷值最高的分别为土壤全盐、总盐、电导率,可称为土壤盐分因子;第二主成分负荷值最高的分别为土壤有效氮、有机质和pH值,可称为保肥、供肥因子。DCA排序结果表明,沿着DCA第一轴,随着海拔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H值和电导率逐渐上升;沿着DCA第二轴,随着海拔逐渐降低,土壤总盐和全盐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却逐渐降低。由此可知,犁河谷山地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由海拔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土壤养分和盐分随海拔的变化与植被带不尽一致,可能它们之间的同步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雷波,余锦龙[8](2016)在《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武功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究。归纳出从山脚往上依次划分为人工植被及少量次生林、灌丛植被带,竹林、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带以及山地草甸带6个植被垂直带谱,并探讨了这种分布格局的特点与成因,为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黄兰,欧阳明,宋庆妮,陈昕,杨清培[9](2016)在《厚壁毛竹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材积和生物量不仅反映竹类植物生长状况,而且也是林分经济产量和生态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测量统计竹高、胸径、壁厚、含水率等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厚壁毛竹立竹材积、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厚壁毛竹秆材含水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秆基的50%降到秆梢的30%,而秆材密度则呈上升趋势,由基部的0.6 g/cm3增加至0.8 g/cm3;(2)50%的材积和生物量集中在竹秆下部全长的1/5,90%的材积和生物量分布于中下部竹秆全长的2/3;(3)构建了厚壁毛竹竹秆实际秆壁材积、外径材积、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胸径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厚壁毛竹精确取材与生物量计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夏万才,黎大勇,李艳红,和鑫明,钟泰[10](2015)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云南白马雪山响古箐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于2013年7月—2014年2月采用样线法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9种,隶属9目36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不同生境中栖居的鸟类种数不同,其中云南松林69种、常绿阔叶林78种、针阔混交林123种、寒温性针叶林45种、高山灌丛草甸24种。从鸟类多样性的结果分析可知,中低海拔的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62、3.777、3.786;高海拔的高山灌丛草甸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为2.871。同时针阔混交林及以下地区,东洋界鸟类比例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古北界和广布种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寒温性针叶林以上地区,古北界鸟类比例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而东洋界与广布种鸟类的比例则下降。综上所述,响古箐地区鸟类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出单峰分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4期)

垂直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叁大土壤动物之一,甲螨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土壤动物中最多的,它们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肥力促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白山一直以来就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垂直梯度格局的热点地区,而该地区围绕典型土壤动物开展相关垂直梯度格局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甲螨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取样调查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的凋落物、土壤、苔藓和枯木四种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特征,试图揭示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垂直梯度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白山北坡不同垂直梯度的四种生境上共采集到甲螨27368头,通过分类学研究,隶属于34科40属47种,其中优势种为覆盖头甲螨(Tectocepheus velatus)、单小盾珠甲螨(Suctobelbella singularis)和普通尖棱甲螨(Ceratozetes mediocris)。2、凋落物、苔藓及枯木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呈现的是单峰模式,且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峰值。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整体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低峰,随之沿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3、不同梯度上甲螨的MGP分析表明,长白山北坡甲螨群落属于G型,且G群>M群>P群。4、在长白山北坡2017年6月共采集到甲螨14173头,9月采集到甲螨13195头。甲螨在垂直梯度上物种数整体上随着垂直梯度的升高而减少,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高于9月,在高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低于9月。5、基于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聚类分析把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上的甲螨群落分为叁种类型。不同生境类型的结果不同,大体上海拔900米、1050米和12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区别于其他垂直梯度;海拔750米、1350米、15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适中,为一个类型;海拔1800米、2000米、215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被分为一个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分布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高珂晓,李飞飞,柳晓燕,熊韫琦,李俊生.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和本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9

[2].徐诺然.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3].邰志娟,孟格蕾,史国强,冯秀春,郭艳双.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

[4].曹智,李裕瑞,刘正佳,杨凌帆.1995–2015年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格局测度(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5].刘彬,布买丽娅木·吐如汗,艾比拜姆·克热木,刘旭丽.新疆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8

[6].胡一鸣,梁健超,金昆,丁志锋,周智鑫.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8

[7].杨瑞红,王新军.伊犁河谷山地北坡土壤特性及植被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水土保持研究.2016

[8].雷波,余锦龙.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J].江西科学.2016

[9].黄兰,欧阳明,宋庆妮,陈昕,杨清培.厚壁毛竹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夏万才,黎大勇,李艳红,和鑫明,钟泰.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四川动物.2015

论文知识图

南黄海35°N(b)和36°N(c)断面多年平...年夏季南黄海36°N断面水温分布图路堤、路堑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格局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格局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之和在海拔梯度...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之和在海拔梯度...

标签:;  ;  ;  ;  ;  ;  ;  

垂直分布格局论文_高珂晓,李飞飞,柳晓燕,熊韫琦,李俊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