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渗理论论文_高华兵,宋聪聪,陈波,刘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逾渗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机械,通道,阈值,孔隙,多孔,合金。

逾渗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高华兵,宋聪聪,陈波,刘志[1](2019)在《基于逾渗理论的交通路网通行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路网的拥堵现象,利用逾渗理论对路网模型的通行效率进行分析。首先,利用实际城市道路的地理数据,应用原始法来构建交通路网模型;然后,对路网通行效率进行量化计算,分析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拥堵路段对交通态势的影响。文中主要通过路网规则的制定、阈值的分析、强连通子图的划分和通行效率的计算来实现对交通态势的评估,并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验证天气因素对交通路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S2期)

王衍,王达,曹彬,张宝鼎,孙见君[2](2018)在《基于逾渗理论的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接触式机械密封动、静环接触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面微观形貌中的自仿射分形特性,结合逾渗理论,对密封端面泄漏通道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机械密封的端面载荷、表面形貌参数对泄漏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封端面的泄漏量随密封端面分形维数的增加而降低;在某一确定分形维数下,随着表面轮廓尺寸系数的增大,泄漏率也相应增大;端面比载荷对机械密封泄漏率的影响存在但并不显着。逾渗理论是一种研究多孔介质的强无序及随机几何结构端面特性的较好方法,对实现机械密封工作状况的正确判断,指导机械密封件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5期)

嵇正波[3](2018)在《基于逾渗理论的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周期安全运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使得用于设备防漏的接触式机械密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1885年机械密封诞生以来,人们从未间断对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机制的研究,试图通过揭示其成因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装备。前人先后提出“流体交换流动理论”、“波度效应”、“泄漏通道分形模型”等理论,较好地阐释了一定工况下机械密封接触界面的泄漏机制,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作出了贡献,但这些理论无法解释静止状态下密封端面间存在的泄漏现象或者经过磨合致使“波度”消失之后的平行端面间的泄漏问题。Persson和Bottiglione等人基于逾渗泄漏通道模型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却又忽略了表面形貌多尺度效应及其对密封界面逾渗特性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研究均未计及泄漏介质的毛细管力作用,而只是简单地认定泄漏通道存在泄漏流体,其流动为层流,缺少对泄漏推动力的考量。因此,揭示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制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本文引入逾渗理论,探讨多孔密封界面的逾渗阈值,并据此判定多孔密封界面的不同网格层数下的逾渗特性;将机械密封动、静环密封界面的接触等效为一个理想刚性光滑平面与一个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加载后的真实接触面积、接近量以及孔隙率变化规律;对动、静环粗糙表面进行叁维重建和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密封界面孔隙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基于克努森数和毛细管力,建立逾渗条件下的多孔密封界面宏观泄漏判据,并分析宏观泄漏状况下密封界面间流体流动阻力和推导了基于孔吼尺寸的泄漏率计算公式,进而阐释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逾渗理论,探讨了不同网格层数下密封界面的逾渗特性,分析了密封界面孔隙率与逾渗通道孔吼尺寸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网格层数n的增加,相应的逾渗阈值?_c从单层网格逾渗阈值0.593逐渐下降,当网格层数变为无穷大时,逾渗阈值趋于一定值0.316;当孔隙率大于0.316时,密封界面形成泄漏通道,且孔吼尺寸与孔隙率的关系近似呈线性关系。(2)提出一种基于粗糙表面轮廓分形表征新方法的接触力学模型,建立了多孔密封界面逾渗泄漏通道。考虑到基于统计学参数模型的尺度依赖性和现有分形模型在初始轮廓表征方面受制于接触面积或取样长度的不足,建立了基于粗糙表面轮廓分形维数D_s、尺度系数G和最大微凸体轮廓基底尺寸l的接触力学模型,探讨了加载后端面比压、形貌参数等对多孔密封界面孔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端面比压的增大,微凸体变形从弹性变形开始,逐步向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转变;分形维数D_s较小时,尺度系数G的增大对真实接触面积和接近量的增大影响较小;D_s较大时,G的增大对真实接触面积和接近量的增大作用明显;密封界面的初始孔隙率?_0随着分形维数D_s的增大而增大,而与尺度系数G无关,加载后孔隙率?随着端面比压p_c增大而减小,并随着D_s的增大和G减小,?快速减小;根据静环分形维数2.3≤D_s≤2.5,尺度系数10~(-11)≤G≤10~(-9)和端面比压p_c≤0.5MPa,密封界面的孔隙率始终大于0.593,可以建立单层网格逾渗泄漏通道,并与其它泄漏通道模型进行了比较。(3)基于OLS4100激光扫描显微镜测量数据,对动、静环粗糙表面进行了叁维形貌重建,并利用Ansys软件对重建后的动、静环接触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表明:重建后密封界面的初始孔隙率和理论计算初始孔隙率?_0较为一致;随着端面比压p_c的增加,接触界面的变形区域从一个凸峰点周围逐渐向四周扩散;同时,理论计算的孔隙率随端面比压p_c的变化规律和有限元模拟结果基本一致。(4)基于毛细管力和克努森数,分析了液体工质和气体工质在密封界面发生宏观泄漏的条件,建立了逾渗通道的宏观泄漏判据。推导了泄漏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的阻力,并利用Fluent对泄漏通道的流动阻力进行数值模拟;利用简化的N-S方程以及连续性方程,推导了基于孔吼尺寸的泄漏率。研究表明:密封界面之所以会发生宏观泄漏,是因为存在泄漏通道以及足够大的流体流动推动力;当密封界面两侧的压差大于毛细管力p_L时,液体将流过逾渗通道表现为宏观泄漏;当逾渗通道气体克努森数Kn小于0.01,气体将流过逾渗通道表现为宏观泄漏。泄漏通道内的流动阻力为直管流动阻力与局部流动阻力之和,随着泄漏通道入口速度的增大,通道内的流体流动阻力增大,泄漏通道的孔吼尺寸越小,其入口速度变化对流动阻力的影响越显着;最后,阐释了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的泄漏机制。(5)实验研究了形貌参数、介质压力、弹簧比压、转速以及毛细管力对泄漏率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逾渗泄漏模型的可靠性。运用接触式轮廓仪测量动、静环端面形貌参数,施加轴向载荷求得泄漏通道孔吼尺寸和理论泄漏率;注入0.1~0.5MPa压缩空气,采用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泄漏率,获得了泄漏率随端面形貌参数、介质压力和轴向载荷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静环表面越光滑(D_s大,G小),逾渗通道高度越小,泄漏率越小;介质压力越大,流体流动推动力越大,泄漏率越大;在弹簧比压较小时,轴向载荷对密封界面泄漏通道高度影响不大;由于惯性力和粘度的影响,转速越大,泄漏率略有降低;当泄漏通道孔吼处的毛细管力大于流体推动力时,密封界面没有宏观泄漏。通过工程应用表明,密封界面泄漏机制的研究及其成果,能够为接触式机械密封优化设计和泄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嵇正波,孙见君,陆建花,马晨波,于秋萍[4](2017)在《基于逾渗理论的机械密封界面静态泄漏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机械密封泄漏机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利用Hertz理论研究机械密封界面接触力学问题,揭示了孔隙率随端面形貌、端面载荷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逾渗理论,探讨了不同网格层数下密封界面的逾渗阈值与孔隙率的关系,建立了密封界面泄漏通道模型,以及泄漏率与端面形貌参数关系表达式;研制了机械密封静态泄漏测试装置,测试了6组不同端面形貌试件在一定介质压力下的泄漏率.结果表明:密封界面的初始孔隙率?0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端面比压pc增大,孔隙率?减小,并随着D的增大和尺度系数G的减小,?快速减小,直至填实.在端面比压作用下,密封界面的孔隙率均大于0.593,密封界面泄漏通道可以简化为单层网格逾渗模型.密封环的表面越粗糙,其密封界面的孔隙率越大,而由孔隙连通形成的泄漏微通道孔喉尺寸就越大,致使密封界面的泄漏率越大;泄漏率理论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度,验证了本文泄漏预测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平志海,钟鸣,龙志林[5](2017)在《基于逾渗理论的非晶合金屈服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出发,基于处理强无序和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系统常用的理论方法——逾渗理论来描述非晶合金剪切屈服时的塑性流变.为了更好地理解非晶合金剪切带萌生时的临界问题,结合已有的"自由体积(free volume)模型"和"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模型",建立了非晶合金剪切转变的逾渗模型.以Cu_(25)Zr_(75)二元非晶合金为例,计算了在剪切转变区内易发生塑性流动的原子团簇剪切失稳的逾渗阈值,并粗略估算了这些原子团簇的大小.研究发现,剪切失稳的逾渗阈值与临界约化自由体积浓度(x_c~2.4%)有着相似的特性,不同之处在于其值与自由体积的分散度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结果作为非晶合金的韧脆转变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8期)

张阳,汪旭光,王阳,王尹军[6](2017)在《基于逾渗理论对乳胶基质老化过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乳化炸药基质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的析晶破乳现象,基于逾渗理论,建立了乳胶基质老化过程的逾渗模型。采用高低温循环法加速乳胶基质老化,并使用光学显微镜及激光粒度仪对乳胶基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所建逾渗模型符合实际,其中逾渗阈值pc可以合理地解释乳胶基质的老化程度。将该模型用于先前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乳化炸药在老化过程中电导率出现变化的原因。该模型为研究乳胶基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稳定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张健[7](2016)在《基于逾渗理论的深床过滤过程动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床过滤工艺广泛应用于现代给水、排水工程,开展深床过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优化工艺、节约成本具有显着的实际意义。现有的深床过滤理论模型往往缺少对过滤全过程的动态描述,尤其是忽略了由于滤床的孔隙不断地被粒子填充而引起的孔隙网络的改变,而孔隙网络的改变会导致悬浮粒子出水浓度和滤床压降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此造成了理论、模型的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立足于实验,以实验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以逾渗理论作为工具、以过滤理论为基础,本文构建了深床过滤过程动态模型,模拟并研究截留机制下悬浮粒子出水浓度和过滤柱上下两端压降变化并进行分析验证。为了将模拟与实验相对应,在构建深床过滤过程动态模型之前,先进行了深床过滤小试实验。将小试实验中的数据作为参数构建滤床滤料颗粒堆积体模型,并在导出堆积体模型中滤料颗粒位置、半径信息后结合逾渗理论构建了滤床的孔隙网络模型及流场模型。采用了以截留机制为核心的捕捉机制,在模拟过程中实时存储孔隙被填充的信息并对孔隙网络和流场状态进行不断刷新,形成动态过程模拟。为了让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更符合,利用逾渗理论引导对堵塞程度进行判断并加以修正。存储并输出各时刻悬浮粒子出水浓度和压降值,得到了悬浮粒子出水浓度曲线和压降变化曲线。研究发现,悬浮粒子的粒径分布和滤床孔隙的孔径分布对模拟结果具有显着的影响:悬浮粒子的平均粒径越大,滤床的堵塞速度越快;平均粒径相同的条件下,悬浮颗粒粒径分布呈多分散的悬浮粒子比呈单分散的更容易堵塞滤床,同时,表征粒径大小离散程度的对数标准差σ值越大,滤床到达完全堵塞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对模拟结果和孔隙孔径参数实施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孔室尺寸改变会给模拟结果带来重大的变化。模拟结果和实验的结果基本相符,对模拟结果和相对应的实验结果实施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0.05的显着水平上,模拟得到的悬浮物出水浓度和过滤柱上下两端压降变化值与实验值没有显着差异。本课题所建立的模型对估算滤床能有效去除的悬浮固体的粒径范围、预测悬浮物出水浓度以及选择反冲洗的时机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丁彬彬[8](2015)在《基于逾渗理论的深床过滤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砂滤为代表的深床过滤是工业上传统的过滤操作,因其结构简单,过滤效果好,运行费用低,在水处理领域被广泛采用。为了深入了解深床过滤机理,并指导过滤工艺的设计和操作,人们建立了众多深床过滤理论。它们主要通过研究过滤滤料间隙中悬浮颗粒的沉积来建立出水浊度的宏观经验公式,没有揭示过滤的微观过程和本质。针对随机Voronoi网格与深床过滤滤料孔隙结构相似性、以及逾渗模型中的逾渗过程与深床过滤中悬浮颗粒堵塞孔道过程的相似性,基于逾渗理论建立了截留机制主导的深床过滤微观模型,并通过逾渗理论分析、小试实验、深床过滤的数值模拟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最后给出了两个该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实例。由于现有理论对实验数据的解释存在缺陷,而逾渗模型与过滤过程又非常类似,因此,基于逾渗理论分析建立了宏观过滤系数λ与微观参数如孔径分布(pore size distribution,PSD)、悬浮物粒径(rs)和有限集团分布函数ns(p)间的关联公式。针对各种网格的座逾渗研究了ns(p)的统计行为,并建立描述ns(p)的方程log[ns(p)]=a(p)·s+b(p,d)·logs+c(p,d,z),研究了方程系数和占据比例p,网格维度d以及网格配位数z之间的关系。结合ns(p)的结果得到了截留机制下过滤系数与微观参数的逾渗过滤模型,即λ=K?(1-fl*)β。基于过滤集团结构的细致分析获得了归一化出水悬浮物浓度(Ce/C_0)的计算公式。对于幂律公式以及基于过滤集团结构分析的公式,PSD是个非常关键微观参数,PSD参数对两公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前者随μ的增加将导致幂指数的衰减,而σ的增加将导致幂指数的增加;后者随着μ的增加,预测Ce/C_0对于同样大小rs是增大的,随着σ的增加,预测Ce/C_0对于同样大小rs是减小的。为验证模型,建立了一个截留机理主导的深床过滤小试装置,使用不同的单分散的悬浮物颗粒通过玻璃珠堆积形成的多孔滤料柱并监测进出水悬浮物浓度。通过3种方法即堆积法,基于笛卡尔理论的Monte Carlo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和基于平行管模型(parallel tube model,PTM)的方法估计了多孔滤料的孔径分布,并用现有的理论如经典过滤理论,平行管模型等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预测出水浓度与实验值一致,但拟合的两个孔室间的平均距离远大于平均孔径和滤料颗粒的粒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采用目前的网格模型预测出水浓度也与实验值也不相符。对于本文的理论模型,采用小试实验数据和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为了进一步验证逾渗过滤模型,并考查微观参数的作用机制,建立了截留机理主导过滤过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一些模拟参数如网格类型,网格配位数z,PSD,粒子捕捉机制等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寻求最优模拟条件。研究发现通过网格模拟获得的不同尺寸rs对应Ce/C_0符合前面的幂律公式。PSD参数相同时,同一网格的最小捕捉机制下模拟数据拟合的幂指数大于最大捕捉机制,不同网格同一尺寸rs对应的Ce/C_0和拟合的幂指数随着z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趋势在最小捕捉机制中更明显。PSD参数相同时,模拟参数如网格类型,网格配位数z,粒子捕捉机制对数值模拟影响对最终可归结为总捕捉概率。PSD参数变化将会改变通道流量和通道类型权重,由此来影响网格上过滤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当采用合适模拟条件,模拟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于本文的实验条件下模拟,考察了多种2D和3D网格,结果表明模拟条件采用最大捕捉机制,网格BCC网格(z=8),PSD使用PTM方法来估计,模拟的归一化出水悬浮物浓度和幂指数(0.878±0.031)与实验值(0.872±0.278)基本一致。最后,将逾渗过滤模型用于实际工艺中滤料过滤效果预测,判断其级配合理性。对于给定的滤料和悬浮物分布,将逾渗过滤模型结合过滤实验结果估计了滤料的孔径分布,并与其他方法获得孔径分布参数进行比较和过滤计算机模拟验证,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前面的逾渗过滤模型,还导出了深床过滤多分散悬浮物颗粒的出水粒径分布公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由此可得出滤料对悬浮物截留的尺寸和效率来判断滤料级配是否合理。针对现有理论的缺陷,阐述了逾渗模型集团的分布特征,将其应用于深床过滤的研究,建立了截留机理主导深床过滤理论和数值模型,明确了微观参数作用机制,并通过了实验和模拟的验证。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深床过滤的微观过程,其结果可在实际过滤中应用,这对于理解过滤本质和指导优化过滤操作具有显着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何伟怡,徐潇洁,方绘丽[9](2015)在《基于逾渗理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模块化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技术(LCC)在公路项目上的规模应用问题,设计了LCC测算流程的模块化平台架构,从而改善LCC的系统柔性。首先,设计了由基础模块、功能模块和结构模块组成的模块系统。其次,基于"逾渗理论",设计了集成数据资源模块的LCC测算模块化平台。最后,以市政公路工程为例,给出LCC测算在模块化平台上的实施示例。(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5年05期)

史建成[10](2015)在《基于逾渗理论的静密封建模方法与泄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密封在密封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车辆、船舶等机电产品中。长期以来,由于静密封失效导致的特种车辆等机电产品中漏油、漏水、漏气等“叁漏”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已经成为保障产品可靠服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静密封失效问题,对金属平面静密封的机理及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在静密封及其相关领域上理论、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2)以特种车辆为例分析了静密封失效的类型、原因和后果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密封的基本模型,并对静密封界面进行了逾渗系统建模。(3)为了研究金属表面在各个尺度的接触行为,提出了基于确定性模型的粗糙表面各尺度接触行为分析方法,首先通过设备实测得到加工表面的形貌数据,其次通过小波滤波器对工程表面进行多尺度分解,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各个尺度的确定性接触模型,研究了实测表面各尺度分量上无量纲接触面积随无量纲法向压力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伪周期的表面分量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材料属性和加载卸载过程对接触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求解高斯表面的接触过程验证了本文确定性模型和所发现规律的有效性。(4)针对确定性接触模型带来大规模计算问题,基于FEAP和PETSc研究了预条件Krylov子空间求解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条件子和Krylov子空间法求解大小变化的有限元接触问题,从求解时间、并行性、存储空间和稳定性方面对不同组合的预条件Krylov子空间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求解此类问题较理想的方法。(5)在对密封界面进行离散和近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渗漏模型的静密封界面渗漏状态预测模型。首先给出了栅格渗漏模型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数值实验对密封-渗漏状态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建立了静密封界面状态演变曲线的数学模型,发现渗漏发生的概率在与系统相关的阈值附近呈现急转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表明静密封界面的接触面积、表面纹理方向等对密封界面的状态演变特性有显着影响。(6)通过求解1000个随机网格上形成渗漏通道的Navier-Stokes方程,并结合所形成渗漏通道的结构特征,研究了在低雷诺数情况下流体介质流经密封界面的输运特性和尺度效应。数值试验表明,密封界面上平均渗漏率在次临界区和超临界区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并且急剧增大的区间滞后于渗漏概率急转增大的区间;远离逾渗阈值处的和逾渗阈值处的渗漏率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逾渗阈值处的平均渗漏率与逾渗系统尺寸呈幂律关系,并与远离逾渗阈值处相比有着更陡的下降趋势。(7)设计并开发了综合密封实验台和多通道垫圈式轴力测量设备,结合实际应用设计静密封实验,对静密封性能与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论文所得的结论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逾渗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接触式机械密封动、静环接触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面微观形貌中的自仿射分形特性,结合逾渗理论,对密封端面泄漏通道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机械密封的端面载荷、表面形貌参数对泄漏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封端面的泄漏量随密封端面分形维数的增加而降低;在某一确定分形维数下,随着表面轮廓尺寸系数的增大,泄漏率也相应增大;端面比载荷对机械密封泄漏率的影响存在但并不显着。逾渗理论是一种研究多孔介质的强无序及随机几何结构端面特性的较好方法,对实现机械密封工作状况的正确判断,指导机械密封件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逾渗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高华兵,宋聪聪,陈波,刘志.基于逾渗理论的交通路网通行效率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9

[2].王衍,王达,曹彬,张宝鼎,孙见君.基于逾渗理论的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特性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

[3].嵇正波.基于逾渗理论的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

[4].嵇正波,孙见君,陆建花,马晨波,于秋萍.基于逾渗理论的机械密封界面静态泄漏预测方法[J].摩擦学学报.2017

[5].平志海,钟鸣,龙志林.基于逾渗理论的非晶合金屈服行为研究[J].物理学报.2017

[6].张阳,汪旭光,王阳,王尹军.基于逾渗理论对乳胶基质老化过程的分析[J].化工学报.2017

[7].张健.基于逾渗理论的深床过滤过程动态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8].丁彬彬.基于逾渗理论的深床过滤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9].何伟怡,徐潇洁,方绘丽.基于逾渗理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模块化设计和实现[J].公路.2015

[10].史建成.基于逾渗理论的静密封建模方法与泄漏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逾渗过程示意图座逾渗模型二维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的13-Bit格子...(1952)的孔喉模型橡胶增韧塑料逾渗理论模型

标签:;  ;  ;  ;  ;  ;  ;  

逾渗理论论文_高华兵,宋聪聪,陈波,刘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